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基于环境调控的大鼠镇痛模型

作者:徐灵驰(译); 刘风雨(校)环境调控大鼠模型痛模型前额叶皮层术后疼痛阿片受体拮抗剂认知行为镇痛效应

摘要:认知和疼痛存在相互作用,并具有相似的神经机制:慢性痛会对认知行为产生不利影响,而认知过程能够调节痛觉感知。安慰剂镇痛效应就是认知影响疼痛的典型案例。临床研究表明,认知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然而,认知调控疼痛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以人类为研究对象不能进行可侵入性的相关机制探索。因此,本文目的在于建立非药物依赖的,基于环境调控的大鼠镇痛模型。建立模型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基础状态,Baseline,Day 0):黑暗或明亮环境条件下的热板温度均设置为高温,统计自进入热板至发生舔足的时间。第2阶段(训练阶段,Training,Days 1~7):将两种不同的环境因素(黑暗或明亮)与热板高温(52℃)或低温(48℃)相匹配(共计四种匹配模式:黑暗-低温;黑暗-高温;明亮-低温;明亮-高温),对大鼠进行环境-温度相关性的认知训练8天。第3阶段(测试阶段,Probe,Day 8):黑暗或明亮环境条件下的热板温度均设置为高温,检测训练后大鼠能否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温度产生预期。结果:①经过训练的大鼠,在温度相同(均为高温)的情况下,不同环境中的舔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低温建立联系的环境中舔足时间更长,表明基于环境调控疼痛的大鼠模型建立成功。②腹腔注射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剂),基于环境的镇痛效应消失,表明阿片系统介导环境镇痛效应。③利用光遗传技术激活或抑制双侧前额叶的亚区(IL或PL),非药物依赖的环境镇痛效应消失。该结果提示,前额叶在环境调控疼痛中扮演“总开关”的作用,一旦前额叶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就会影响认知调控。结论:本文建立了非药物依赖的,基于环境调控的大鼠镇痛模型。前额叶皮层(尤其是IL和PL)介导环境调控的镇痛作用。该模型排除药物对于动物生理和行为活动的影响,为研究认知调控疼痛提供有效的工具。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疼痛医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CN:11-3741/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充分体现了现代疼痛领域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在每一期中既有临床研究论文(头面痛、腰背痛、软组织痛、癌症痛、麻醉与镇痛、麻醉药物的耐受与成瘾),也有基础研究论文。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