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清代永定河下游与白洋淀的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作者:王培华; 戴国庆清代永定河东淀淤地高粱小麦蓝靛

摘要:清代永定河,自卢沟桥以下,东淀(三角淀)、西淀(白洋淀)以上,称一水一麦之地。永定河带来的泥沙能淤地,增加土壤肥力,秋麦有收,当地人称为铺金地,淤地是永定河水利的特点。又,自康熙三十七年修筑永定河大堤后,下口淤积,至乾隆末年又经历五次改道,所过必淤,导致下游东安、永清、武清、霸州诸河淀,淤积成陆,出现河淤地、河淀淤地等。直隶旗民占种偷垦河淀淤地滩地,种植小麦、水稻和蓝靛等,这不仅解决农户生活,而且增加官府租银收入。可是经济发展和村民居住,严重地侵害河淀蓄水和河道行洪的能力,给环境带来问题。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CN:32-1061/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农史》自1992年以来,本刊连续3次均被评为历史类全中文优秀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此外,本刊刊登文章还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杂志摘录和转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