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双雪涛小说中的“东北”及其他

作者:杨立青成长小说东北人物故事叙述者代表作家感觉主体

摘要:在“80后”代表作家双雪涛迄今发表的小说中,即便是在《平原上的摩西》耀眼光芒的映照下,由九个人物故事“拼凑”而成的长篇成长小说《聋哑时代》依然是最重要的,其中蕴藏着他几乎全部的文学真诚和秘密,可视为其写作原点:“现在回头看,包括《聋哑时代》,说实话,没有自悔少作的感觉。不是自负,而是一种对时光在自己身上流逝的痛感。那时的自己,有一种刚刚起步,满腔的情绪和对世界的感知想要表达的幼稚。倒是会使一些篇章,有一点纯粹的,与生活血肉相连的气息。”a而其重要性,可以第一章中一个几乎是闲笔带过的场景叙述来说明:“我”与刘一达放学后结伴骑车回家,“他就以这种姿势猛蹬,像雕塑一样在落幕的夜色里飞驰,我简直能听见他和风摩擦的声响,像是空间和时间偶遇在小声地耳语”。在此,高度感觉化的“空间和时间”以及“他”都是重要的,但那个与之有所距离和区隔的感觉主体“我”显然更重要:“他”的猛蹬姿势和“他和风摩擦的声响”皆统摄于叙述者“我”的视觉和听觉之内,而为“我”所见。这一语式不仅确定了叙述者与故事、人物的位置关系,也确立了双雪涛小说的基本叙述姿势和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值得追究的在于,在并不完全真确的主谓语(“我简直能听见”)之下,作为宾格的“空间和时间偶遇在小声地耳语”到底耳语了什么?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扬子江评论》现已更名为《扬子江文学评论》。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