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新解“通感”

作者:任漫丛审美活动艺术作品诗文钱钟书批评家

摘要:一、“通感”研讨的现状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艺术作品生发出的美感,一般不是逻辑的认知,更多的是意会、神遇和妙悟,因此通感的发挥非常普遍。“通感”一词出自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通感》一文,钱先生在原文中将“通感”定位在诗文写作方面,开篇即指出“中国诗文有一种描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川”,然后举出诸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大量诗文范例,提出了“通感”这一术语。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学术界对“通感”的讨论开始不断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文学评论者认为,通感是一种诗文描法,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从“红”色的客观视觉跳跃到“闹”的主观听觉,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CN:11-4907/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