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论“冯乐山”的人物形象——小说《家》与剧本《家》的比较

作者:董京滨改编艺术价值

摘要: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上世纪30年代所写的小说《家》成就很高,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大师级的剧作家曹禺于1942年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了剧本,可以说是一次极富创造性的"再创作"。剧本中,为什么"冯乐山"这个反面人物会有大量的正面描写?为什么"冯乐山"这个次要人物会贯穿全剧?与小说相比,为什么将"冯乐山"这个人物从暗场提到台前,并在行动上加以渲染?文章旨在分析"冯乐山"这一人物在两部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形象展示,着重分析曹禺在改编小说《家》立足原型的基础上,逐步塑造出丰满人物形象的过程。在对作者创作初衷及主题的深化的理解上,小说和剧本因为出发点不同是否影响了作者对结构处理、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的安排提出疑问。文章从"冯乐山"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和结构的影响,浅析改编剧目的艺术价值。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CN:11-1188/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艺术教育》立足全国教育系统,以高校艺术教育(包括综合大学、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大学)为主,兼顾艺术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和中等学校)和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