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浅论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粗俗语言的社会文化性——以傅光明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作者:邵晨宇傅光明梁实秋朱生豪翻译策略戏剧翻译社会文化性

摘要:中国莎士比亚接受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即林则徐1839年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开始提及莎士比亚(当时译名为'沙士比阿')。[1]此后,郭嵩焘、严复、和林纾等人先后介绍和翻译过这位英国大文豪的作品,而'莎士比亚'这个延续至今的译名也是经由梁启超之手固定了下来。1921年,莎士比亚作品正式登陆中国,这一年出版了田汉翻译的莎剧《哈姆雷特》(当时译为《哈猛雷特》),完整的中文译本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莎剧翻译进入了第一波高潮,当时的很多译本也一直流传至今且畅销不衰。除朱生豪、梁实秋两位后世公认的著名译者外.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粤海风

《粤海风》(CN:44-1332/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粤海风》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