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关于“民国机制”命名和定义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作者:徐诗颖命名定义

摘要: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宜宾学院学报

《宜宾学院学报》(CN:51-1630/Z)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宜宾学院学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提倡理论和知识创新,实行学术自由和讨论自由,为提出新理论、取得新成果营造良好的气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鼓励、引导和支持对全局性、前瞻性、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研究。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