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佛经翻译与“格义”时代的跨越——以中西哲学比较为前提

作者:顾伟康中国佛教翻译史翻译的本质时代

摘要:翻译的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转换,就此而言,影响翻译水平的要素首先就是文本和译者的双语水平。在交通原始和印刷术尚未产生的古代,两者成为传播佛法的两大障碍,直接影响了初期佛经翻译的时代特色。翻译在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两个不同的概念系统的转换。翻译是文化的沟通机制,同时又是文化的隔离机制。当“胡文”被翻译成“晋言”时,中国人固然可以“读”了,但却很难说“懂”了,在真正了解“胡文”背后的概念系统之前,人们往往以自己固有的思想方式去理解眼前的文字,于是便有了佛教史上的“格义”时代。我们的祖先靠以下方法走出了“格义”时代:第一,高度的宗教热忱和认真、谨慎、刻苦的态度,这是读懂西来佛法、接受其中历史信息的基础;第二,不断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佛经翻译事业长盛不衰的动力;第三,历代政府的支持和规划,这是中国佛经翻译精益求精的根本保证。相比之下,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翻译风气、规模和制度,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CN:31-1096/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