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二战后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流变

作者:柯劲松中国观日本人日本中国认识二战后

摘要:"日本人的中国观"属于民间层面对中国的认识,"日本的中国观"则属于政府层面对中国的认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中国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邦交断绝期(1945—1971年)。日本政府在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下对华采取对立、政经分离的政策,而民间的主流意识认为,发展日中友好是日本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的保障,反省战争罪恶则是日中友好的基础。2.邦交正常期(1972—1995年)。日本政府重视对华经济合作,以友好和利益共存为基调,民间层面的中国观也受其良性影响,普遍对中国抱有好感,两国之间成功地建立了近代以来的最良好关系。3.邦交转型期(1996—2014年)。日本政府困惑于应该如何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且不断涌现新民族主义思潮,导致国民层面的中国观受到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印象不断恶化。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CN:23-1048/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学术交流》面向当代、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热情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科研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等提供理论阵地。本刊侧重刊发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学术成果。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