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不一样的“写法”——读姚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

作者:高明主体建构当代文学文学环境五四新文学中国文学延安文学新时期文学

摘要:<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杨在《抗争宿命之路》的前言中谈道:"尽管通行的文学史都以1949年为界限,将20世纪中国文学视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个独立的部分,近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却没有在这两个领域中均衡地展开。在‘五四新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成为热点,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之后,处于两者之间的‘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文学’则相对处于被冷落的状态之中,尤其是‘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很难说这是一种合理的现象。"时隔近20年,李杨的说法仍有其意义。事实上,关于中国革命的重新讨论从开启至今,一直充满了争执、矛盾、冲突,甚至不乏某种意义上的对立,这其中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历史障碍,同时也表征着当下中国的某些现实问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文艺、文学的研究,也进行着重新的清理、讨论和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年刊,倡导“学术锐气”、保藏“文献档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