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

作者:刘晓明意义戏曲中国古典戏剧不在场表演者布莱希特戏剧表现戏剧家

摘要: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家将存在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隐墙称为“第四堵墙”。同样作为非实体的“间隔”,在场表演之中的诸种隐墙则可视为“第五堵墙”,这种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在“第五堵墙”中,场上的演员往往对舞台上存在着的某种事物视而不见,造成“现隐”效果,即虽然某种事物在场上显现,却“规定”表演者不能看到;与此相反,不在场的诸事物也可以视为在场,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正是以“第五堵墙”为条件的。由此,“第五堵墙”不仅大大拓展戏剧表现的空间,而且重新定义在场与不在场,更重要的是,“第五堵墙”具有“能在”也即发生性的意义。“第五堵墙”体现的乃是一种“区分性”,可以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空间。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CN:11-1672/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