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革命加恋爱”:早期普罗文学中的模式化书写及其嬗变

作者:熊权普罗文学模式化小说创作创作潮流蒋光慈

摘要:在1928——1930年之间,文坛上曾经盛行“革命加恋爱”小说。就作品的内容和数量而言,蒋光慈都最具有代表性。以至于1932年左翼文艺阵营清算“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将批判矛头直指“革命加恋爱”公式之际,将其代称“蒋光慈模式”。茅盾在“革命加恋爱”流行的高峰时期开始小说创作,他的《蚀》三部曲从思想深度、政治寓意到结构形式,都非蒋光慈模式的“革命加恋爱”可比。然单就小说中穿插的“恋爱”叙事和“革命”叙事来说,又与《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革命加恋爱”的典范文本非常类似。一般的文学史,向来把茅盾及乓创作从“革命加恋爱”创作潮流中区分出:彩单独叙述。②近来也有研究者在“革命加恋爱”模式写作的意义上,将二者相提并论。④本文采纳第二种视角,在“革命加恋爱”模式化书写的讨论中,将茅盾和蒋光慈并列分析,茅盾把他对“蒋光慈模式”的批评和质疑贯彻到创作实践中,促成了“革命加恋爱”作品中“脸谱化”、“方程式化”窠臼的突破,使这种模式化书写发生嬗变。将茅盾20年代未的创作和批评作为“革命加恋爱”潮流的参照系,也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早期普罗文学的想象。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CN:11-1581/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