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马双双; 万宇辉; 张诗晨; 许韶君; 刘婉; ...童年期虐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病理症状中学生中介效应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选取郑州市、贵阳市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4049名,农村5655名;初中5168名,高中4536名;男生4600名,女生5104名。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非自杀性自伤、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44.6%的中学生曾有过童年期虐待经历,其中女生高于男生(45.9%vs.43.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7.3%vs.4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和32.433,P〈0.01);但童年期虐待检出率在户口所在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的中学生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中女生低于男生(37.1%vs 4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1.4%vs.3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51和37.955,P〈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均低于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较高的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16和25.735,P〈0.01)。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以及冲动控制评分分别与童年期虐待评分和中学生自伤行为频率显著相关(P〈0.01);控制性别、年级、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后,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介效应分别为33.41%、14.87%、0.49%和3.48%,四种中介因素的共同中介效应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卫生研究

《卫生研究》(CN:11-2158/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卫生研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二等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卫生部首届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英国《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文摘》。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