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扒窃的司法实践分析与规范含义界定

作者:俞小海扒窃公共场所贴身占有意识清醒

摘要:通过对扒窃入刑后两年间上海市324件扒窃案件裁判文书的梳理,并结合其他地区个案,可以得出司法实践中关于扒窃的认定存在泛化的趋势。当前理论和实务关于扒窃社会危害性的解读,存在过度性和片面性。刑法规范视野下的扒窃应同时具备扒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扒窃的对象必须是他人贴身占有的易转移性财物和被害人处于意识清醒状态三个条件。对扒窃行为的这一界定,有利于对扒窃社会危害性过度解读的矫正,符合扒窃一词的本来含义和扒窃行为的事实特征,又与扒窃行为入罪的立法原意相契合,同时也是基于扒窃犯罪构成要件实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CN:32-1846/D)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秉承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恪守以学思之纯正,为文之旨趣为取向,主要刊载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重大热点思考探讨,实现海内外学术共享。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