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

作者:张文喜城市历史理论城乡分离无产阶级市民社会

摘要:城市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关系绝非清楚而单纯的。马克思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梦幻和革命的中心。由此,我们原来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那种熟知便显得不够充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城市与历史主体、城市与乡村分离或结合的关系。因为现代城市(主要是区别于东方的西方城市)是资本积聚与社会分配、国家控制与市民自主性冲突的焦点,所以一旦人与人处于城市集居状态中的联合,就会不断预期权力中心的形成,尽管每一个中心也都在进行自我瓦解。对市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是共同的,但真正说来却是不以每一个人为转移的,这是他们希望在城市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必然受阻的阶级根源。从社会文化批判角度看,文化人与大城市生活的紧张关系是最为凸显的。马克思更关注的不是家园意识的飘零,而是从生产的社会关系角度看无产阶级与城市的疏离、城乡分离的现实后果及根源。也许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发现城市生活的历史认识的方法,更在于发现城市生活是我们反思整个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相关视角。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CN:21-1012/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社会科学辑刊》刊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伦理学新视角、行政法律改革的理论创新、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碳交易与碳交易市场、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历史上的东亚邦交。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