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近代江南小地主的日常生活(一)——武进郑陆桥姚家头姚氏家史

作者:姚榜义(口述); 承载(整理); 姚浦(整...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近代化地主物质生活水平土地占有文化教育耕地数量

摘要:小地主,是个范畴和意义不很严格的俗称。具有这类身份的家庭或个人,一般都在当地占有并出租少量耕地,既雇有长工,自己平时也参加生产劳动,农忙时则雇佣为数不多的季节性短工。若按规范,当然应属于土地占有者。但所谓“小”,则是相对于土地占有数更多者而言的。因此,称其为“小土地占有者”也许较为恰当。 明清以来,太湖周边的江南农村(今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及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虽一向呈地少人多的态势,却因物产丰饶,文化发达,成为传统中国著名的以农商为主体经济的富庶之区。清代后期,受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农田地权结构发生巨变,在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小土地占有者。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苏南农村运动中,曾按占有和出租耕地数量的多少来评定个人、家庭的阶级成分,如某些地区,占有耕地在20亩以上者即为“地主”。尽管如此,小土地占有者的生产规模和财产规模,显然与占有更多耕地的“大地主”不可同日而语,因之,其日常生活也有较大差别。 江南小地主在当地农村一般兼有从事农耕与文化教育的双重身份。就物质方面来说,相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他们靠自家土地的收入可维持温饱以上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比起占有更多土地甚至在城市有大量投资者,还远远不够富裕的资格。就精神方面而言,他们比起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来,也逊色不少。然而,因长期受江南文化风气的熏陶,并具备了接受文化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所以,又往往比无地或少地的农家多一份受教育的机会,有的更直接参与了本地的乡村文化事业。从社会史、文化史的意义上说,小土地占有者的家族史,颇具江南农村中下层社会向近代化演进的特质�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史林

《史林》(CN:31-1105/K)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史林》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