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人格化社会交往的消失与重建

作者:熊易寒滕尼斯社交网络非人格化社会交往何以可能

摘要:1986年,国家民政部借鉴香港经验,将'社区'概念引入大陆的城市治理。伴随着单位制的改革,社区在中国的城市管理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不仅被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寄予厚望,也一度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社区建设之后,中国的城市社区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为什么中国城市居民缺乏社区认同?为什么封闭式社区难以成为认同的基础?为什么城市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中国的城市社区有可能成为一个共同体吗?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社会观察》是传播国际最新沿的学术成果和知识分子群体最新锐的科学思想,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以社会科学家的眼光冷静解读世事万象,让希望掌握时代脉搏的精英人士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重要通知:《社会观察》杂志已正式更名为《社会科学文摘》杂志。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