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希望·绝望·行动——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谢晓霞鲁迅小说眉间尺

摘要:综观鲁迅的小说,我们会发现,'孩子'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这个字眼有时候指向某一个具体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泛化的存在,指的是所有的未成年人。如同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孩子'表达他的'超人'理想一样,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借'孩子'表达他对'真的人'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孩子'在鲁迅小说中是作为一个隐喻符号而存在的。透过这个隐喻符号,鲁迅思考现实,想象未来。这个隐喻符号既是文学家鲁迅自我表达的一个中介,也是思想家鲁迅思考许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社会观察》是传播国际最新沿的学术成果和知识分子群体最新锐的科学思想,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以社会科学家的眼光冷静解读世事万象,让希望掌握时代脉搏的精英人士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重要通知:《社会观察》杂志已正式更名为《社会科学文摘》杂志。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