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长江梅雨的长期变率与海洋的关系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作者:梁萍; 陈丽娟; 丁一汇; 何金海; 周兵梅雨多尺度变化可预报性海温

摘要:采用最新的梅雨国家标准资料,以长江区域梅雨为代表,在分析区域梅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海洋外强迫影响因子角度探讨了梅雨的可预报性来源,进一步综合海洋背景变率和预测模型回报试验讨论梅雨异常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1)长江梅雨呈现周期为3—4、6—8、12—16、32、64a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分量和长期减少趋势。其中,3—4a准周期变化是梅雨异常变化的主要分量。梅雨的干湿位相转变受12—16a的准周期变化调制,极端涝年易出现在12—16a准周期变化湿位相和3—4a变化分量峰值位相叠加的情况。(2)长江梅雨的各准周期变化分量有不同的海洋外强迫背景,是梅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与时间尺度较短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而与时间尺度较长的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3—4a准周期变化分量的海洋外强迫强信号随季节变化由前冬的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转为春末夏初的印度洋偶极子(IOD)。6—8和12—16a年准周期变化分量的海洋强迫关键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准32和准64a周期振荡则受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PDO)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AMO)的共同影响。梅雨的长期变化趋势则与全球变暖背景及以PDO为代表的年代际海洋外强迫因子相联系。(3)尽管梅雨异常与ENSO的正相关关系呈现减弱趋势,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梅雨异常年际变化分量的可预报性有所增大。(4)将梅雨各变化分量作为预测对象分别建模,进一步构建梅雨异常预测统计模型。采用该模型对近5年梅雨预测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有较好的回报效果,验证了梅雨异常年际分量可预报性的稳定性以及基于多时间尺度分离建立梅雨预测模型的优越性。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气象学报

《气象学报》(CN:11-2006/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