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湟水河上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作者:其木乐; 李宁; 白露超; 马国良; 王涛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排序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揭示湟水河上游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提出指导意见。[方法]通过改良湟水河底栖动物采样点法,于2018年4—5月和7—8月分2次对湟水河上游干流19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化学指标及环境因子进行采集。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湟水河上游生态环境指标与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采集鉴定出底栖动物42个分类单元,共8980头,隶属于2纲6目28科。主成分排序分析(PCA)表明:对样点贡献度较高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海拔(alt)、溶解氧(DO)、离源头距离(das)、可溶性磷(SRP)、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等。通过样点组合聚类分析将19个样点区分为4组:第1组为样点1~5、第2组为样点6~11、第3组为样点12~16、第4组为样点17~19。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襀翅目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农地、城市用地;蜉蝣目为农地、城市用地、草地;毛翅目为农地、草地、城市用地;双翅目为城市用地、农地、草地。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多数物种集中于中、上游样点,对他们贡献度较高的变量有海拔、最大流速(MAX)、平均流速(AVG)等,而下游河流段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仅有少数耐污种出现。[结论]湟水河自上游到下游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和干扰,水体理化指标升高,底栖动物丰富度下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明显。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CN刊号为:32-1148/S,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作物遗传育种、生理生态、栽培与耕作,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研究论文、实验技术、文献综述、科研简报以及反映最新成果的科技快讯。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