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身份法律行为中通谋虚伪表示之效力——以“虚假结婚”为例

作者:韩煦虚假结婚通谋虚伪表示主义意思主义抑制

摘要:《民法总则》将通谋虚伪表示规定在两个法条之中。第146条规定了双方当事人之间虚伪行为和隐藏行为的效力。同时第154条规定了当事人恶意串通并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虽然两者按主观意思不同被区分为不同法条,但其均间接阐释了通谋虚伪表示行为在当事人之间的效力。通谋虚伪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适用有其特定的法理依据和目的,但是,对于身份法律行为而言,能否直接进行不加区别地适用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虚假结婚行为逐渐登上了社会舞台,由此,一些伴随着虚假结婚行为的后果也相应产生。对此现象,适用通谋虚伪表示的一般规定还是根据个案和身份法律行为的特殊性进行区别对待,值得进一步讨论。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季刊)创刊于2003年,由宁波市教育局主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主办,CN刊号为:33-1422/G4,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为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将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探索远程开放教育规律,繁荣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为促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