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民俗的社会基础

作者:陶乐茜.诺伊斯(Dorothy; Noyes); 王艺璇(...民俗概念美国民俗学社会基础本土文化表演理论

摘要:在1846年汤姆斯创用“民-俗/民-俗学”(Folk-Lore)一词之后,“民众”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民俗学者们考察本学科的关键问题。美国年轻一代的学者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并重新规划学科,其中,鲍曼提出了“社会基础”的方法,认为人们与民俗是通过经验性的可追溯的表演时间联系的,研究者应在民众和知识之间寻求“直接的和经验的”联系。与过去将民俗看作是历史的残余不同,今天的民俗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可共享的本土性,是存在于日常秩序与实践之中的,随着社会基础的分化,本土也具有分裂能力。构成一个民间共同体的是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研究者不再以共同的血统和历史来定义“民”,而是以身份认同来界定一个共同体的边界。此后,表演理论要求从意外事件中转变找到其社会基础,但在追求表演理论的过程中,民俗学家本身的身份认同遭到破坏,民俗学家应继续关注次等形式与下层民众,坚持学科定位。在现代技术生活的冲击下,民俗学家更应该持续关注社会基础。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CN刊号为:11-5913/C,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