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

作者:刘正爱文化本质主义文化的客体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认同

摘要:在当今国内文化保护运动中,如何界定需要保护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由谁来界定?是我们(学者抑或政府)还是他们(实践者)?界定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运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民俗学、人类学需要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文化”更多的是学者界定、政府承认的文化,而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文化本质主义早已遭到相当程度的质疑。吊诡的是,面对种种政治主张,实践者的文化认同,恰恰基于文化本质主义。尽管他们所主张的本质性文化是建构出来的,但仍采取本质化的形式。对此,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通过理性思考,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模式,回到文化所产生的历史脉络中去。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CN:37-1178/K)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杂志设有学术论坛、田野调查报告、民俗史、民俗学史、民俗书林、学术信息等栏目。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