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社会符号学理论下对文学翻译再创造尺度探讨

作者:廖昌盛; 陈璇文学翻译再创造翻译作品社会符号学语用意义指称意义发展道路语言符号符号学理论言内意义

摘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翻译高潮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在漫长的翻译史发展道路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交际是翻译的目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翻译活动,交流着不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认为翻译是"即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1]。这一定义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是将原语通过信息语言代码转换成最近似等值的译语信息。说明了翻译是传输信息的过程,而不是传输意义的过程。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芒种

《芒种》(CN:21-1040/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芒种》杂志2005年从第五期开创文学月刊彩版印刷全国之先河,以精美图片、靓丽色彩、现代版式展现新姿,在视觉与心灵上给读者以双重的冲击。2008年又全新改版,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主要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小小说”、“戏剧影视文学”、“文学艺术评论”。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