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从“施善教化”到“教育救济”——20世纪上半叶京津善堂善举的转型

作者:每少兵 高晓飞救济上半叶善举京津教育教化国家经营中国传统

摘要:中国传统慈善的理论基础虽是“保息六养万民”,即“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①,强调“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但各朝各代的善业对“鳏寡孤独废疾者”并未能做到全盘救济,而是各有侧重;救济活动和善业组织也并非都由官府经营主导,而是国家和社会轮番担当“主角”。举例而言,唐武宗灭佛前的唐代善业,以佛寺经办的救助贫病人群的“悲田养病坊”为主;宋代善业则由官方主导,福田院、居养院和安济坊、慈幼局等多由国家经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历史档案

《历史档案》(CN:11-1265/G2)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