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

作者:韩书堂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终结中和会通文化心理图式转换

摘要: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理论学刊

《理论学刊》(CN:37-1059/D)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