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EBVaGC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及其微血管、微淋巴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作者:张志新 崔凯 李胜 张伟 靳猛 王爱亮eb病毒相关胃癌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

摘要:目的检测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的阳性率及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BVaGC微血管生成、微淋巴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小RNA1,从60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筛选出EB病毒相关性胃癌组织标本,对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BHRF1、VEGF-C、LYVE-1和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在600例胃癌标本中EBVaGC的阳性率为5.0%,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在30例EBVaGC标本中LMP1呈低表达,与性别、分期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BHRF1、VEGF-C高表达,均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P〈0.05);EBVaGC中MVD与性别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TNM分期显著有关(P〈0.05);MLVD与TNM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BHRF1的表达与MVD无显著关系,而与MLVD有明显差异(P〈0.05)。VEGF-C阳性表达的19例EBVaGC组织中,MVD和MLVD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aGC与性别、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无关。EBVaGC中LMP1的表达率低,BHRF1的表达率高,可能与EBVaGC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可能参与EBVaGC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生成,其高表达间接促进肿瘤细胞沿新生的淋巴管迁徙和转移。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临床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工程》(CN:44-1655/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临床医学工程》报道临床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促进临床医学工程信息交流,推广现代工程实用技术与方法,提高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应用水平,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