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黄斑裂孔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恢复的预测因素

作者:席昊澜; 石春和; 赵治; 贡亦清黄斑裂孔外界膜相干光层析成像术预后

摘要:目的评估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术前特征,以预测术后外界膜(ELM)的重建。方法28例(2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的IMH患者纳入研究。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术前黄斑区视网膜,测量黄斑裂孔基底直径(BD),ELM带鼻侧颞侧断端之间的距离(ELM缺损),ELM鼻侧、颞侧断端的垂直高度,即ELM高(鼻侧、颞侧),鼻侧、颞侧被牵拉的ELM的长度,鼻侧、颞侧黄斑裂孔高。根据术后6个月ELM带是否完整可以分为ELM带连续组ELMc和ELM不连续组ELMd。对患者手术后LogMARBCVA和手术后ELM带缺损长度,EZ缺损长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ELM接合部连续与中断的两组患者年龄、手术前视力、OCT各变量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使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来区分最重要的变量并呈现预测模型。结果手术后2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术前裂孔基底长度,术前ELM断端间距,ELM牵拉的长度,平均角正切tanθ,MHI与ELM结构重建显著相关。术前ELM断端间距预测ELM重建的偏回归系数为-0.69。如果术前ELM断端间距为361μm,那么ELM重建的可能性为95%;如果术前ELM断端间距为729μm,则重建的可能性小于5%。结论ELM断端间距与IMH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恢复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其手术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临床眼科

《临床眼科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主办,CN刊号为:34-1149/R,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临床眼科杂志》注重报道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新技术、新疗法的创立和应用。力求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努力提高我国眼科学学术水平,为增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