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词语溯源

作者:孙晓利词语五代时期史籍记载节度使百姓

摘要:在汉语中,“眼中钉”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那么,这个词的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眼中钉”一词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籍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唐人赵在礼在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当地百姓受尽欺压、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因此,当赵在礼后来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拍手称快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事见北宋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卷四十六《杂传八·赵在礼传》、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拔钉钱》、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卷七《政事部·拔钉钱》)史书中另一个有明确记载的、被人们视为“眼中钉”的人是北宋真宗年间的宰相丁谓。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课外语文

《课外语文》(CN:21-1479/G)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课外语文》不同于一般的语文学科类杂志。本刊侧重于教学研究与方法。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收录独特、前沿、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广大语文教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提高语文教学乃至于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