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试述中国祭祀活动中“尸”的演变

作者:张薇薇祭祀活动探究

摘要:'尸'字的历史文化很丰富。从原始社会开始,事神致福的祭祀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商周时期,祭祀更是被视为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风、雨、祖先等等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先秦时期的祭祀讲究'祭必有尸','尸'在古代祭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替受祭的神灵或死者,接受人们的膜拜享用祭品,使献祭者相信神灵接受了自己的敬意,获得心理上慰藉。然而几千年来,'尸'也经历了由活人扮演到由木神主甚至是画像代替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祭祀文化的进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CN刊号为:11-2597/G2,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汉字文化》主要研究汉语汉字文化,探讨汉语教学,并对汉语文与其他语文作比较研究。读者对象为语言文字研究人员、高等院校语文专业师生及中小学语文教师等。有英文目次。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