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鲁迅译文中的“底”字(上)

作者:黄悦鲁迅译文

摘要:鲁迅自1925年翻译《苦闷的象征》以后,在译文中大量使用语尾词"底",并形成"底的""底地"连用,成为鲁式"硬译"的一个特点。鲁迅对这类不"规范"语言现象的坚执,不但与他的翻译思想,而且与他的汉语发展观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意识,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这在对鲁迅思想的研究中,是不应忽视的素材,因此,需要我们回到鲁迅译文的文本中进行一番耐心的探索。本文从《苦闷的象征》中所使用的"底"字入手,对其基本功能和意义进行分析概括,进而论述"底"字的日文源头以及我国现代语言史上出现过的"的""底"分工现象,最后回到文本,试图对鲁式"底"字词在不同场合下的含义、语法结构及功能进行探索和辨析。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汉语言文学研究

《汉语言文学研究》(CN:41-1414/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汉语言文学研究》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繁荣人文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生态的办刊宗旨,崇尚学术中有争鸣、争鸣中有宽容、宽容中有立场的办刊理念,关注学术前沿,跟踪学术争鸣,提升精神品位,创造学术精品,用高水平的编辑质量回报作者和读者。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