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台湾光复初期公共领域的建立与文学的位置:1945-1949

作者:黎湘萍公共领域台湾光复初期文字的位置

摘要:光复以后的台湾,经历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历史转折期(1945~1949)。短短的四年时间,几乎把台湾人自明郑以来将近四百年的历史记忆都重新唤醒。语言、文化、族群、政治等的认同,在经历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之后,面对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政治环境,成了新的问题。这个时期介于政治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由各种公营和私营媒体构成的舆论空间——大部分是由台湾本省籍知识者和来自大陆的知识者来共同建立的,而文学者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讨论光复初期公共领域建立过程中文学的位置问题,即文学者如何参与了光复初期重构历史记忆、“解殖”、处理认同危机等重大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战后公民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却因两个极具震撼性的事变而中断:二二八事变和国共内战。这两次事变,导致了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传统的中断和戒严法的实施,在两岸被迫纳入世界性的冷战结构之后,更使战后初期的公共领域夭折。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解严之前的台湾文学性格,似乎都与这一“公共领域”的毁灭有关。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CN:44-1183/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华文文学》杂志创办后,立刻激发了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爱好者极大的创作及研究热情,纷纷争先恐后投稿,其中不乏一些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