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田土壤水分过程的影响

作者:吕晓东 马忠明固定道耕作土壤水分再分布干旱绿洲灌区春小麦

摘要:为明确传统翻耕(CT)、垄作沟灌(FRB)、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固定道平作(ZT)4种耕作方式的蓄水保墒作用,研究了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和贮水消耗特征以及灌溉后水分再分布过程。结果表明:与FRB相比,PRB 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在播前、拔节、抽穗和灌浆分别高出8.9%、7.5%、24.7%和17.4%。与CT相比,ZT 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在播前、拔节、抽穗和灌浆分别高出15.2%、3.6%、11.6%和4.6%。春小麦播种-拔节和拔节-抽穗是水分损失的2个关键阶段。播种-拔节期PRB和ZT处理水分损失最高,拔节-抽穗期FRB和CT土壤水分损失最高。0-20cm表层,抽穗后FRB和CT土壤贮水消耗高于PRB和ZT,但20cm以下结果相反。FRB垄床水分主要依赖垄沟水分的横向入渗补充,而PRB处理垄沟水分的垂直入渗和横向入渗能力都较强,垄床在100cm处形成含水量高值区。与FRB相比,PRB沟灌水分易于以侧渗形式补充垄床水分,在作物生长关键期能保证土壤水分供给,达到保墒节水的目的。在灌区连续多年采用平作和垄作固定道耕作后,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本试验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水分高效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核农学报

《核农学报》(CN:11-2265/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核农学报》主要报道核技术(包括辐射、太空技术、离子注入等生物物理技术、各种人工诱变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报道农业生物技术、功能成份育种,栽培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生态农业,食品贮藏加工、食品科学等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等。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