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高胡的正确运用及黄梅戏的伴奏手法

作者:王晓静黄梅戏正确运用手法高胡抗日战争时期音乐表现力安庆地区音乐声腔古老剧种地方色彩打击乐器建国初期伴奏乐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安徽省试用小调山歌京胡二胡主胡乐队

摘要:自清乾隆以后,起源于湖北的黄梅采茶调流入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在不断吸收地方的山歌小调以及古老剧种的音乐声腔后,经长期的融合演化而在具有安庆地方色彩的黄梅调.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主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渐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黄梅戏艺术

《黄梅戏艺术》(季刊)创刊于1981年,由安庆市委宣传部主管,安庆市文化局;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主办,CN刊号为:34-1037/J,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黄梅戏艺术》办刊宗旨是研究、介绍和探索黄梅戏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是国内外唯一一家以黄梅戏剧种命名的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剧目、声腔、表演、历史沿革、舞台美术、乐队配置、艺术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讨与总结。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