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室内设计行情分析

室内设计行情分析

时间:2023-05-22 17:18:10

室内设计行情分析

第1篇

关键词:BIM;室内设计

前言:

伴随着网络技术逐渐完善成熟,BIM技术作为信息模型,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各各环节上得到了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般情况下,BIM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以计算机作为前提条件,通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形成三维模型,有效解决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建筑工程一体化设计,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工程设计漏洞及风险,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

1、从BIM概念

内了解自身优势BIM实际上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属于三维数字技术的一种。建筑信息模型能够有效将建筑工程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同时采取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出来。BIM在包含全部建筑工程几何信息的同时,还具有建筑工程功能特点及物理特点。BIM对信息数字化建设十分关注,同时能够信息添加及修改十分便捷,能够有效满足工程施工建设实际需求。图一为BIM技术结构示意图,由图一可知,BIM技术能够进行多种信息传输,例如透视图、动画方式等,同时也能够有效对传统二维图纸进行传输,具有良好兼容性特点。BIM在室内设计上所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解决冗余问题

BIM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在最短时间构建可视化模型,有效解决传统室内设计方式所存在的冗余问题。设计人员在对二维设计图纸分析分析研究之后,能够直接构建有关客制化模型,同时按照室内设计工程的落实,对模型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保证施工模型与室内工程实际建设情况相吻合。与此同时,BIM技术还具有参数化概念,将室内设计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全部包含在内,提高设计人员设计效率及质量。

1.2提高沟通效率

设计人员在对二维图纸分析研究之后,在理解与阅读上一定会存在一定误差,进而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错误情况。BIM在构建可视化模型之后,设计人员全部理念都直接呈现出工程参与方面前,有效解决传统信息传递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参与方能够直接了解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沟通效率大幅度提升。

2、BIM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室内设计内应用之后,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应用一个软件能够完成室内设计全部任务,有效减少设计人员工作量,保证设计效果与设计图纸相一致,严禁出现设计效果与设计图纸差异情况。但是由于BIM技术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样也就表示室内设计不仅仅能够在一个模型内进行设计,同时还能够有效对多个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对室内设计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分析方法、算量或者是可视化方式,完成室内设计整个设计工作。室内设计需要构建多个设计模型,同时对模型运行状态进行选择。在对投标方案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按照室内工程所需要的时间对施工档案及档案内容进行储存,同时选择出备用参考方案。就一般情况来说,BIM技术在室内设计内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建模检查。要是BIM技术已经在项目内应用,就可以直接在BIM模型内开展室内设计后期有关工作。要是BIM技术并没有在项目内应用,设计人员就需要以项目工程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构建BIM技术模型,同时在模型内添加有关信息;其次,初步设计。在构建完模型之后,需要以模型作为基础,对模型内软件进行安装调试,形成初步设计图纸,在参与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室内工程成本及设计方案进行制定;最后,深化设计。按照初步设计结果,设计人员需要开展深入设计工作,逐渐对室内项目设计进行完善,保证室内项目能够顺利落实,提高工程造价预算及设计图纸精确性。

结论:

BIM技术作为最新型管理技术,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应用,对原有室内设计工作而言是一种挑战,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室内设计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简化室内设计各个环节,有效提高数据信息利用效率,根据实际情况对室内设计进行优化,推动信息可视化落实。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BIM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将更加显著,室内设计也能够越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傅筱.建筑信息模型带来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转型[J].建筑学报,2015(01).

[2]李建成.建筑信息模型与建筑设计无纸化[J].建筑学报,2015(11).

第2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中的室内设计更加重视,在设计中平面设计元素有很多,例如颜色、文字和图像,通过增加这些元素,可以让设计中的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与此同时,增加这些元素后,室内设计会变得更加独特和新颖。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些元素的应用情况,阐述其表现形式,研究这些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技巧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推动室内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平面设计;元素;室内设计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图像或元素,其不仅是基本元素,也是平面设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在使用中,会将不同的图像和文字结合到一起,将图案的视觉效果变得更好,吸引人们的眼光。除此之外,图案排列顺序的不同,也会影响整体的设计效果,这要求设计人员有很好的设计基础,有很高的艺术天赋,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些问题。

1对建筑室内的平面设计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室内设计质量,相关设计人员就应该提高室内的造型设计,室内的空间设计,由于在设计中色彩和原材料对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采购人员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保证使用材料、颜色的质量,但是这些元素不是设计的全部内容,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视觉语言也要进行改变,再加上新技术的应用,设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不同时代其设计风格都是不同,设计人员要把握时代的风向标,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

2分析平面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进行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其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概况分为为墙面、天面和地面,这单个界面的功能不同,而且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中要予以重视。这三个界面划分非常清晰,通常设计师为了设计的艺术性,体现界面的功能性,在设计中忽视了界限的划分,让人们在视觉感官上模糊这些界面,在这些界面上使用平面设计元素,可以很好的美化室内空间,还能对空间的整体气氛进行调节,作用效果非常好。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墙面所占的空间比例较大,因此在视觉上更加受到关注,除此之外,墙面自身的折射面也多,因此设计中就要注意。在墙面设计中使用平面设计,利用三维空间的效果,可以改变二维平面展现出的视觉效果,例如丹麦设计人员,使用泡沫墙面砖对室内的墙面进行装修,将该材料覆盖到墙面上,在设计中,使用的颜色也很多,色彩有很大的变化性,在墙面上涂抹出不同的图案,那么在艺术表现方案,其戏剧性的效果展现的会更好,通过对该材料的分析得出,其不仅质感柔软,可以给人们带来绵柔的感觉,在触觉和视觉上可以很好的进行转换,人们对其的感官体现也就越好,因此达到想效果也越好。

3分析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技巧

3.1分析使用图像的技巧

在平面设计中,图像和颜色是最为重要的,对整体的效果影响很大,其是信息、视觉、语言的运输工具,在设计中使用图像,可以影响设计作品的内在张力,而且也会影响对信息的运输情况,对于图像语言而言,其不能进行直接的语言陈述,而是利用画面感,将更多的内容传递给人们,在设计中运用图像,根本作用就是利用视觉传达感情和信息。在使用时要考虑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按照室内的主体设计,选择合适的图案。在使用中要清楚认识到其传递的情感和信息,注重结合的形式,从而给人们带来美感。

3.2分析使用色彩的技巧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主要的设计元素,在使用时设计人员要注重其先声夺人的影响效果,在室内设计中,搭配的色彩会给人以视觉上的说服力和抨击力,让人耳目为之一震,有强烈的感官效果。在选择使用颜色时,要结合室内的设计特点,而且让观众有好感,设计中要注意整个室内空间的颜色,因此选择颜色时要搭配主体空间的颜色,有效提高设计的整体性,不要让二者貌合神离。

3.3分析使用文字的技巧

在设计中文字的使用也很重要,其是利用视觉来传播主体,在室内设计中,基本上都会使用文字,文字可以分为不可读文字和可读文字,对于可读性文字而言,使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设计,通过全面设计,排版设计,直接表达所要传达的感情和信息,对于不可读性文字而言,要对整体语言进行提炼,将文字简述,使用夸张变形的方式改变字形,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文字进行特定的编辑,例如重叠、解构、简化、引申等,在应用中解构和使用都要慎重,也要结合室内的整体设计主题,合理使用,否者达到的效果将会事倍功半。

4分析平面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4.1平面设计元素在HotelFox中的设计应用

HotelFox小旅馆位于丹麦首都[1],在起初经营的时候,该旅馆不仅没有名气,而且经营效果很差,但是经营人员请到了不同领域的21位艺术家,对旅馆中的61个房间进行了不同的装修和设计,最后该旅馆成为了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旅馆,人们在此生活充满想象力。有些房间融入了怪诞可笑的风格,而有些图案设计却非常谨慎,有童话世界、有花团锦簇、有友好怪我等。设计人员巧妙的把个人风格融入到了设计中,下面就以其中的一个房间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2]从设计中可以看出,其使用的平面设计元素,但是这些元素都被限定在一个空间范围,针对不同的空间,都在述说一个不同的故事,在建筑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利用了不同的立面进行设计,例如从窗帘到家具的陈设,从地面到天花板,都遵循整间屋子的设计风格,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将设计情境进行表达。

4.2墙壁上的涂鸦设计

当前涂鸦已经不是街头文化的专属[3],其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而且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有很好的应用,涂鸦文化是一种新设计方式,在涂鸦设计中,其主要遵循整体设计风格,例如下图,其背景为深蓝色,在此环境下,就突出了人物的画面表情,同时在衣着设计中,其增加了方格图案,但是方格排列有序,而另一个人物图案中,方格却是不规则的,二者形成对比,而又相互照应,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4.3样板房间案例分析

该样板房是韩国设计人员设计的,设计使用了古典设计方法,在设计中展现了大方、现代和简洁的风格[4],与此同时,还体现了很深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次卧和主卧设计时,设计师绘制了花纹图案,对于这个设计细节而言,其和整体的设计背景相互呼应,与此同时,整个空间还不失一种清雅的意境,可以说是在这次设计中最亮一笔,这体现了平面元素的作用。再如设计中床头的装饰设计,让居住的人们有很好的享受,还儿童忍俊不禁,对于临时居住空间而言,很多人员都心存矛盾,对样板间的投资有限,不能提出很高要求[5],而且也不希望在此打造属于自己的真正空间,结合这一情况,充分使用了平面设计元素,对整体氛围做了补充。在设计中,要从立面出发,增加空间的元素格调,增加不同情趣的享受。

5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在时代不断发展中,室内设计也在与时俱进,设计元素没有变化,但是设计风格、设计方式、设计思想、设计工艺等都会变化。相关设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个人的设计构思和设计技术,在平面设计中,注意其对意境的延伸,在利用平面元素时,可以补充空间感,同时做好设计元素和室内空间的比例,做好设计元素和室内空间整体的搭配,尤其是在选择背景颜色方面,要求设计人员有很好的设计天赋,对艺术有很深的理解。通过上述的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启发,推动我国室内设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伟,曾倩云,李娜.探析平面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2):43-43.

[2]区中杰.浅析平面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9):22-22.

[3]杨正中.浅析平面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97-98.

[4]蔡蕊.试析平面设计因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借鉴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3):95-95.

第3篇

关键词:室内步行街 消防设计 应用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步行街不断涌现,而且逐渐成为人们消费娱乐中心。这里商品集中人员密集,但这类建筑在消防设计方面往往存在一些短板。因为至今还没有出台权威的相关步行街方面的消防设计标准,这样很容易形成步行街消防设计呈现个性化,设计多样性有众多缺陷,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员物质伤损。为确保步行街消防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开展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应用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一、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难点概述

室内步行街建筑有共性特征,一般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通高空间,而且空间都比较大,通道两侧为商业用房,二层以上大多是局部连接的通高空间,室内步行街顶棚上,有开天窗的,也有没有留天窗的。

按照规范要求,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5000m2,而很多室内步行街都由中庭组成,建筑面积大多超过5000 m2。如果设计防火分隔区,势必要增加大量柱子,这样无疑会破坏建筑设计效果。如果在各个分区加设防火卷帘窗,也会造成一些通道不通,给商业经营和人员流动带来困难。

室内步行街如果是多层结构,建筑电梯和安全通道需要符合规范要求,但由于一些步行街不同防火分区共同使用一个疏散通道,火灾发生时,很难保证人员安全疏散,需要根据建筑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切实可行解决方案。

室内步行街商业用房非常拥挤,商业用房中的商品大多为易燃的塑料、纺织、纸制商品,而且货物货架密集。可燃物众多、种类繁多,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加大,加上人员过于密集,这也给疏散造成困难。如何采取针对性设计措施,成为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最大难题。

室内步行街用电量很大,有照明、空调、排风等多个用电系统。还有商家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广告牌、霓虹灯等,这些电器集中开启,用电量大增。由于用电线路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保养,很容易发生短路引发火灾事故。另外,步行街人员密集,有个别顾客随手扔烟头,也可能造成火灾隐患。这都给消防设计制造更多难点,如何有效整合各种消防资源,制定科学高效设计方案,依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主要的消防设计解决方案

室内步行街消防隐患多多,需要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在室内步行街建设时,要严格按照国家商业建筑消防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确保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为提升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水平,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投入和减灾防灾等多种因素。

(一)室内步行街消防分隔

室内步行街消防分隔设计,这是室内步行街提升防火能力的最有效设计之一。可以将步行街通道作为临时安全区,当火灾发生时,将部分人员疏散到室内步行街,而不是直接疏散到室外。这样能够解决步行街分区过度的问题。在火灾发生初期,要将火源控制在局部,这就要设置防火单元。根据火灾蔓延的原理,可以采用工程类方法:首先以精品店为主分隔步行街两侧商铺。精品点建筑面积不大,用防火卷帘可以进行有效分隔。其次是在步行街内设置多道防火卷帘、防火墙。再者,步行街精品店一般使用钢化玻璃,不妨设计厚度超过12mm的钢化玻璃,并设置保护玻璃的自动喷水冷却系统。这样也可以起到消防分隔的作用,确保区域人员安全。

(二)可燃材料以及可燃物控制

室内步行街商品内外可燃物数量庞大,需要进行有效控制。首先是将步行街内的各种公共设施都设计成不燃或者难燃材料,如桌椅、环廊等。如果必须用可燃材料进行装饰的,需要对这些装饰材料进行防燃和阻燃处理。其次是对步行街内的各种广告箱、条幅、海报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并及时进行更换拆除,以免造成火灾隐患。再者是对步行街电气线路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要使用低烟无卤绝缘电缆,还要加装漏电保护系统。最后要在步行街合适区域设置吸烟区,严格禁止顾客在步行街道内吸烟。还要对所有使用明火现象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一切火种进入步行街内。

(三)自动灭火系统设置

室内步行街店铺众多,需要在更多位置设置自动灭火装置,特别是步行街通道和各层环廊中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装置。有可能的话,要在步行街各层环廊中设置消防卷帘、消防栓等设备。步行街空间庞大,可以多设置一些智能主动喷水装置,要有十分钟的消防用水量的水箱。室内步行街消防系统复杂多样,消防系统运行情况关系消防品质高低,要注意对消防体系进行经常检查维护保养,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四)步行街内防排烟系统设置

室内步行街内防排烟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火灾烈度、排烟量等因素,才能给出具体设计方案。

室内步行街易燃物较多,特别是节假日商铺搞活动时,火灾发生几率更高一些。多种易燃物一旦着火,能够产生热值、毒性气体,可以将步行街商铺火灾类型定位t2快速火,其火灾增长系数则为0.046.89KW/s2。如果步行街高度大于12m,需要内设自动消防水炮,有这些自动灭火水炮,可以将火灾控制在2.2MW。综合考量,室内步行街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一般可以按照火灾规模2.2MW的标准设计。

室内步行街排烟系统设置时,需要根据排烟量计算结果,确定是不是设置防烟分区、需要设置多少个防烟分区。每层回廊都需要增设排烟系统,当火灾发生时,可以将少量烟气排除室外,减少烟气对人员的危害。

三、案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室内步行街属于多层建筑,位于市内繁华区域,总用地面积为86091.79 m2,总建筑面积为333263.56 m2,步行街为商铺经营为主存在模式,多种娱乐场所掺杂其间,高度为23.7m,地下为1层,地上为4层。建筑内设有消防栓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还有自动喷水灭火、防排烟系统。另外,还设计应急照明系统和安全疏散提示系统。

该室内步行街规模较大,经营范畴广泛,人员特别密集,其防火设计应该符合国家相关建筑消防设计标准。根据现有消防规范要求,对此室内步行街进行消防评定,发现步行街很多地方都存在消防缺陷,需要论证其消防设计是不是达到基本规定标准。

(二)案例消防方案设计

室内步行街中庭较多,公共走道也比较宽阔,这里如果按照数千平米划分一个防火区,必然带来一些不便,安装防火卷帘有困难,还会占据大量面积,造成人行道不畅。因此,这里不需要进行防火分区,而适宜将这里当做临时安全区。一旦出现火情,这里可以成为一个缓冲区,按照一个防火区设计,并采用多种有效措施,限制火灾烟气蔓延,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其主要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室内步行街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进行设计。各个商铺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般要达到二级设计。步行街回廊也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设备。

②步行街高度不超过24m,层数不超过4层,总长度不超过350m。这样可以将步行街总体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便于进行防火操作。

③步行街一侧建筑围护构件,其耐火不能低于1.00h,也可以采取防火玻璃保护,商铺之间需要用防火墙体分隔,临街店铺内侧需要设置防火门窗,发生火情时可以自动关闭。可以采用电磁门结构,火灾出现,系统切断电源,电磁门失去吸力自动关闭。

④步行街宽度要大于8m,防止出现火情时,对面店铺免受热辐射造成火势蔓延。

⑤步行街每层楼板的开口面积不能低于步行街地面面积的35%,这样可以形成上下贯通空间,如果发生火情,产生的烟气能够顺畅垂直上升,并通过上部排烟设施将烟气排出,防止烟气被遮挡,形成平行蔓延。每层回廊都需要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在火情初期能够及时将烟气就近排出,降低其危害程度。

⑥步行街连廊宽度不能超过4m,限制连廊的宽度,可以保证步行街每一层楼板的开口都能够均匀分布,还可以防止一些商铺放置货物,甚至设点摆摊,增加了火灾荷载。

⑦步行街顶棚为防火玻璃,需要喷刷耐火涂料,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50h,这样可以确保顶棚引热辐射破碎坍塌造成人员伤害。为便于消防队员灭火,步行街顶棚需要设计能够开启的侧窗,也可以设计能够破拆的通道,并进行标识。

⑧步行街顶棚要设置排烟设施,并高出两侧店铺最高点至少1m,这样安全系数会更高一些。

⑨步行街两侧店铺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00 m2,步行街两侧需要与步行街相通时,需要设置防烟前室。每一个防火区只能设置一个不作为疏散通道的联通口,宽度也不能大于建筑一个柱间宽度,而且需要加设两道防火卷帘分隔。

⑩步行街安全出口距离不能太大,每60m~100m,需要设置一个直接对外的出口。多层结构疏散距离不能大于37.5m,在首层需要直通室外。

(三)设计方案的性能评估

①火灾危险性分析

为分析步行街防火设计是否达到安全目标,可以采用消防安全工程学方法进行技术分析计算。根据步行街精品店火灾荷载调查,结合步行街各个部分功能使用情况和可燃物分布特点,对各个功能区域火灾荷载密度进行确定分析。服装店:主要可燃物为:服装、货架、座椅,火灾荷载密度为380MJ/ m2;鞋店:主要可燃物为:鞋子、鞋盒、货架、座椅、可燃装修等,火灾荷载密度为340MJ/ m2;饰品店:主要可燃物为:商品、包装、货架等,火灾荷载密度为220MJ/ m2;化妆品店:主要可燃物为:化妆品、货架、柜台等,火灾荷载密度为440MJ/ m2;餐厅:主要可燃物为:桌椅、布料、顾客物品等,火灾荷载密度为240MJ/ m2;电影放映厅:主要可燃物为:座椅、地毯、幕布等,火灾荷载密度为400MJ/ m2。

②火灾场景设置

步行街由百货、电玩、超市、影院等组成。根据各个功能区分布和火灾危险性大小,分析确定19个设定火灾场景。

③人员疏散情况判定

通过设定火灾场景,对火灾烟气运动模拟分析,可以获得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然后将模拟计算的疏散时间乘以1.5安全系数,再加上报警时间和响应时间,这样就可以得到各个场景的人员必需的安全疏散时间。

结语:室内步行街消防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加强室内步行街性能化消防设计,是步行街消防现实需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消防系统,确保人员在灾难发生时及时安全疏散,减少不必要的伤损。针对室内步行街建筑特点设计消防应对措施,需要社会多方支持,相关各方要注意做好消防系统的保养和检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整个消防系统能够及时顺利启动,对人们生命财产形成最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白宇甲;;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研究[J];福建建筑;2013年06期

[2]史晓军;;某城市广场室内步行街消防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年04期

第4篇

关键词: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支座;跨度;支承作用

中图分类号:TU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181-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结构审核工作中,常常发现设计人在地下室外墙设计过程中所选择的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不符的情况。

例如:某项目地下室外墙有顶板无底板,墙顶与顶板相连,墙底设置的是条型基础,未设置内隔墙与壁柱,设计人员将该外墙按悬臂式档土墙考虑,显然没有考虑顶板对墙体的支承作用。

又例如:某项目地下室外墙无顶板和底板,设计人在墙顶布置一道暗梁,墙底处设置一道比墙体稍宽的地梁,而在计算时采用的却是上端简支,下端固定的单向板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这个计算模型显然是错误的。我发现很多设计人员经常不论地下室的外墙支承情况如何,都会机械的照搬如图1或图4的单向板计算模型,这在很多情况下与实际受力是不相符的。

二、地下室外墙受力模型分析

地下室外墙可以看成是竖向放置的板,主要承受侧向的土压力与水压力。当上部结构荷载主要由柱和剪力墙承受,外墙仅承受顶板的荷载时,则沿板平面方向的压力可忽略不计,外墙可以简化为以承受侧向压力为主的板式受弯构件。当上部结构的荷载较大且直接作用于地下室外墙上时,则沿板平面方向的压力不能忽略,外墙可以简化为以承受侧向压力为主的板式压弯构件。板构件的支承应根据地下室的层数、与外墙相连的壁柱及内隔墙、顶板、中间楼板与底板的支承情况综合考虑。一般地下室的顶板厚度较外侧墙薄,认为顶板对外侧墙的抗弯可以忽略,顶板对外墙仅提供垂直于外墙的轴力支承即简支。地下室的底板一般较厚,外墙下与底板相交处一般都设置一条较大的地梁,且底板下的地基土对底板的变形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故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底板对外墙除了提供垂直轴力支承以外,还提供完全的抗弯约束即固定支承。这其实都是为了计算方便而做出的简化假定,要知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有完全的简支与固定支承,因此在设计时对这样的假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有足够的估计并通过构造手段处理。当不存在顶板或底板又没有其它足够的垂直支承时,相应端应按自由端考虑。当与外墙相连的壁柱较大或存在有垂直于外墙的内隔墙时,外墙可按多跨连续板考虑,壁柱或内隔墙可以作为多跨连续板的内支座,对外侧墙提供支承,当壁柱较小时,可忽略壁柱的作用,而将外墙按整块板考虑,当地下室超过一层时,则中间层的楼板也可以作为外墙连续板的中间支座考虑。

因此,地下室外墙的一般计算模型就是:以承受水土压力为主的,以顶板、底板、垂直向外墙、内隔墙、壁柱、中间层楼板为支承的多跨连续板。如图2所示。

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外侧墙的中间支座是壁柱的话,外侧墙对壁柱的侧向作用不能忽略,此时应将壁柱对外侧墙的支座反力反作用于壁柱,对壁柱进行压弯验算。

三、地下室外墙的模型简化

上一节提到的多跨连续板外墙计算模型非常符合实际,但要精确计算必须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以上模型适当简化,以便于计算。

首先,可以将多跨连续板简化为单跨双向板,如图3所示,顶板或底板相连处可以按上一节的情况进行支座简化,中间支座处可以简化为固定支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下室的层高和内隔墙或壁柱的跨度是千变万化的,即使同一个工程的地下室的不同开间这些参数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一个地下室的外墙不可能仅选用一个板块就解决整个地下室外墙计算,而要根据不同的开间和层高选取几个不同的典型板块进行计算才能保证整个外墙的经济合理与安全。

图3的计算模型适用于b/h<2的情况。

有些工程不采用壁柱,或壁柱较小不计其作用,此时如简化为图3计算模型时,会出现b/h≥3的情况,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1.2条第3小条,则可以简化为竖向的单向板进行计算,此时该计算模型就简化成了图1的计算模型。同样的另一个特例是二层地下室,无壁柱或内隔墙,开间远大于层高的情况下,可以简化为竖向的单向连续板,即图4模型,当然同样情形出现在多层地下室的情况下,则可以类推为相应的多跨单向连续板模型。必须注意,单跨和多跨连续的单向板计算模型只是地下室外墙计算模型比较典型的特例,不分场合和支座与边界情况机械照搬这些计算模型是错误的。

对于简化为图3计算模型时2≤b/h<3的情况,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1.2条第2小条的规定,建议最好仍按图3双向板计模型进行计算,也可以采用图1或图4单向板计算模型计算,此时应对水平构造分布筋适当加强。

现在回到第一小节提到的两个外墙实例。

第一个实例是:地下室外墙有顶板无底板,墙顶与顶板相连,墙底设置的是条型基础,未设置内隔墙与壁柱,由于墙底设有条形基础,基础的大放脚对墙身有足够的抗弯能力,所以墙底可按固定支承考虑,墙顶的顶板对墙身构成铰支。由于未设壁柱和内隔墙,开间远大于层高,可简化为竖向的单向板,因此该实例的最终简化的计算模型最接近图1。

第二个实例的地下室外墙无顶板和底板,中间设有与外墙相连的壁柱,由于没有顶板与底板,该墙的上下端应视为自由端,而以两壁柱为固定支座,形成如图5所示的水平单向板的计算模型,该外墙的主要受力筋应是水平钢筋,而竖向钢筋为构造分布筋,这与图1计算模型,主要受力筋为竖向筋,而水平钢筋为分布筋的情况正好相反,可见,计算模型选取错误,计算结果与实际配筋肯定是不正确的。

该例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外墙板的主要支座为壁柱,则外墙对壁柱的侧向压力是不可忽略的,事实上,在将外墙压力添加到壁柱,对壁柱进行压弯验算后,壁柱的配筋比不考虑侧压力的情况下增加了50%以上。

该例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在项目允许的情况下在墙顶和墙底增加垂直于外墙的肋梁,形成板的支座,注意该肋梁应有足够的水平刚度,如图6所示,此时该外墙则可以简化为如图7的计算模型。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wcdma室内;分布优化;思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solve regional intensive high-rise city, built a radio base station difficult problem,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indoor distribution for wcdma, and discusses the ideas and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wcdma indoor distribution.

key words: wcdma indoor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df4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通信行业快速发展,通常大部分话务量是数据话务量产生于室内,为增强室内的信号的深度覆盖,同时分担室外大网的话务量负荷,联通运营商进行了大规模的室内分布建设,室内分布站点的覆盖优化及性能提升逐渐成为全网优化的重中之重。

1.wcdma室分优化思路

室内分布系统结构相对复杂,产生故障的节点较多,因此室内分布系统的kpi指标会比大网系统差,严重影响了全网指标的考核。室内分布问题主要集中在信号覆盖、反向干扰、设备故障等方面。

1.1室内分布问题点收集及分析

室内分布问题点的收集主要来源于网络侧分析和用户投诉。网络侧分析可分为kpi指标分析和cdt用户行为分析两个方面,通过kpi指标分析定位出室内分布问题载扇及其问题类型,通过cdt用户分析可以分析出某问题小区某问题类型的用户话单详情,通过这两种分析手段,可以为用户回访和现场测试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优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

1.2反向干扰问题优化

因室内分布系统的天馈系统较为复杂,有的分布系统夹杂干放、直放站等有源器件,因此很容因引起反向rscp偏高的问题;又因为室内系统无分集接收,因此rscp偏高更影响wcdma的反向性能,造成话务的接入、切换、保持性能指标偏差。所以对室内分布系统的rscp偏高的优化理所当然应优先解决。常见的引起rscp偏高的原因和解决思路如下。

(1)反向信号同频干扰

这种问题在室内分布系统中较为少见,通常通过断开平层天馈来确定问题范围,然后通过扫频测试来解决。常见的干扰类型有有线电视放大器的杂散干扰和ktv无线话筒干扰。

(2)天馈工艺差

通常室内分布天馈系统,特别是信源侧的第一级天馈系统工艺对反向rscp影响较大,在制作馈线头过程中毛刺过多或受潮进水等,在大功率输入时容易引起局部微放电造成频谱扩张,最终导致rscp过高现象。因此需对天馈系统进行工艺检查,杜绝不合格工艺现象。

(3)有源器件反向底噪过高

室内天馈系统中作为信源信号的中继放大的有源器件会对系统引入新的噪声。因此在优化时应杜绝有源系统的串接行为以减少反向噪声;同时要控制有源器件数量;还要控制和调节好反向增益,使得前反向保持平衡的同时,反向噪声抬升最小。

(4)无源器件性能劣化

较差的无源器件经不住功放较高的峰值功率冲击容易损坏,其互调、隔离度、带外抑制性能均不能达到多载波系统的要求,从而导致反向rscp抬升。建议对室内分布系统的天馈主干部分采用大功率高品质无源器件。

1.3室分信号覆盖问题优化

鉴于设计和施工厂家的能力不足或室内功能变化,仍会使得室内分布系统覆盖不足或信号泄露。因此在室内分布优化应优先确保覆盖区域室内信号强度良好,同时避免室分信号外泄,常用优化手段如下。

(1)室内分布系统故障排查

通常室内分布系统的天馈系统会受人为性受损,造成室分系统不完整。另外室分系统的有源设备也会出现故障问题,造成其覆盖区下无信号。因此需要确认该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建议逐个天线下测试信号强度,是否与经验值一致。

(2)室分系统结构优化

发现天馈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应及时整改调整,保证拟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或对天线类型进行更换,如使用单面定向天线控制泄露,使用双面定向天线增强室内的覆盖等。

2.wcdma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流程

wcdma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wcdma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流

通过专项规划确定wcdma室内覆盖区域和业务之后,应勘察所需覆盖的建筑物,得到建筑物平面图。获得建筑物相关信息和人员分布情况,考察天线布放位置及电缆布放,寻找信号源放置的最佳位置。在详细设计前,收集周围小区的信息,选择信号源和分布系统。共分布系统还需要勘查该站点各楼层的gsm天线布置情况,包括:a)各楼层的天线数量、天线安装位置和每个天线口的功率设计指标。b)分布系统的详细网络拓扑图以及各段馈缆的长度、直径和衰耗。c)接头、功分器、耦合器的安装位置和衰耗。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共分布系统改造设计。

在现场往往还需要用测试手机进行路径损耗测试,以确定是否需要添加新的覆盖区域和天线。测量和验证最小耦合损耗(mcl),即考虑手机在位于离天线最近时的路径损耗。测试呼叫阻塞率、成功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等指标,在一定的服务等级和容量要求的条件下,预测室内传播模型。最后画系统连接图,进行参数设计,给出解决方案。采用不断建设、不断优化的方式得到高质量的室内系统。

3.wcdma 室内外协同覆盖系统设计

3.1室内外协同覆盖系统规划基本原则

对于室内覆盖,应优先考虑采用室外宏蜂窝直接覆盖,并通过网络优化达到覆盖目的;在室外宏蜂窝不能解决室内覆盖的情况下,采用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解决。但在现实情况下,例如大型的住宅小区,由于室内分布系统只能布线在电梯内和地下室,顶多就在楼层的电梯厅布放吸顶天线,但吸顶天线天线口功率及自身的增益的限制,wcdma的信号很难能够穿透现代建筑物到达用户房间,而大多使用3g业务的用户,更多的语音或数据业务是在房间内产生,所以,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是无法满足现代商住小区的wcdma有效覆盖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打破传统建设室内分布的思路,多角度,不同的方位思考,解决用户在房间内的wcdma信号覆盖问题。

3.2室内外协同覆盖系统设计思路

wcdma 室内外协同覆盖系统是指除了通过传统的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将无线信号较均匀地分布于建筑物公共使用部分外,再通过像宏基站一样,在建筑物选择合适的数个位置,加装隐蔽性高、增益效果好的美化天线,特别针对室分系统无法覆盖到的区域,加强wcdma信号的覆盖,从而达到大型住宅小区的总体覆盖良好的情况,有效吸收话务的目的。设计思路如下:

1)尽可能保证室内良好的网络覆盖特性;

2)保证“容量”最大化,包括wcdma 室内覆盖系统网络“容量”最大化和wcdma室外网络“容量”最大化;

3)设置合理的切换和切换区域,保证切换的发生不给整个网络带来负面影响;

4)保证wcdma 整体网络干扰最小化,包括室内覆盖系统干扰最小化和室外网络干扰最小化,从而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

4.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密集型综合小区越来越多,wcdma频段的穿透效果,加上宏基站建设成本及物业敏感等问题,单靠传统的建设网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合理的室内外系统覆盖系统,作为wcdma 网络规划、组网的方式必定成为趋势,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满足用户对wcdma网络高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wcdma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

第6篇

了初投资。

1.2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实行集体供暖时,把个人与全体兼顾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注意满足个人需求,不强求全面统一,这有利于节能和控制的灵活性。暖通空调系统应实现分户或者分室热量分摊的功能,确保各个房间都能独立调控室内温度。

1.3 利用室内的通风量,控制室内空气品质节能设计的通风量,解决空气的质量问题,消除空气中的浮游尘埃、臭味等有害人体的物质。可利用室内进排风合理的气流组织,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以及节约能源。

2.精心的设计是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保障

设计方案对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甚至整个工程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暖通空调系统庞大而且复杂,系统设计的优劣会对系统的经济运行和耗能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注重从节能角度比较和选择设计方案。在选择冷热源系统时,由于暖通空调系统大部分能量是在冷热源系统中消耗掉的,选择冷热源系统应考虑它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同时,还要从当地的能源结构和建筑使用功能特点分析和比较耗能指标。不能盲目不顾节能效果而追求新技术,并不是最新技术的设计方案就是最佳的设计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一种设计方案可能是某个工程项的最佳方案,但对于另一个工程项目也许就是不可行的方案。在确定空调设计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从负荷特性、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以及环境控制特点等多方面去考虑,从节能角度以及全面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出最佳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系统的运行与被控制的环境得到最合理的配合,从而不仅保证了良好的环境控制质量,而且又达到经济、节能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认真进行设计计算。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空调运行进行全过程的分析计算,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使空调系统在不同的室外气象参数或室内状况下都能经济合理地运行,为在运行中节能奠定基础。其次,确定合理的系统冷热负荷和风、水管道阻力,选择出合适的冷热源设备和水泵等动力设备。确保所选择的各项设备能恰好处在最佳工况状态下运行,不能不经计算而根据水泵或风机的特性曲线选择设备,这会导致设备运行中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在有条件或系统允许的情况下,应在对系统总能耗进行综合比较,适当增加大系统的介质温差,减少系统的水流量和送风量,从而降低输送过程中的能耗。

3. 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有效的节能设计,合理选取设计参数,计算空调室内温、湿度。新风量的计算与取值,应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和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能源。

3.1 室内温、湿度从节能的角度来确定其标准是节能的重要因素。影响空调系统能耗的因素除了当地室外气象参数、建筑物的护结构以及室内发热散湿量外,室内设计温度、湿度对负荷大小也有直接影响。应注重调整室内的热湿环境参数, 尽量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根据资料测算,在确保生产工艺和人体健康的条件下,夏季将室内空气的设计温度每提高1℃,约可减少热负荷11.2%;将室内空气湿度由60%提高到70%,则可节约能量17%左右。

3.2 新风量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20%~40%,它标准值高低与节能有着很大的联系。引进新风主要是为了满足人员的卫生需求和部分工艺空调所需维持的室内外压差,而新风量会直接影响空调的负载,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主机、冷却塔、风机盘管等的耗电。

4. 从节能角度通盘考虑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4.1 考虑逐时系数和同时使用系数。采用全空气系统时,空调机

组应根据负担房间的情况考虑各朝向房间的逐时系数,即是定风量系统为各房间逐时最大值之和,变风量系统为各房间逐时之和的最大值,对于水系统,还应考虑各风系统同时使用系数的情况。

4.2 采用变新风比系统。变新风比系统是空调全年运行过程中节能运行的主要方式。控制新风比及采用全新风冷却或预冷的节能占整个空调系统全年能耗的10%~15%。

4.3 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冷源与热源是降低能耗的一个重要途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气候等因素,防止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对于地下水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地下水温度比较恒定,可进行充分利用 ,这种情况不管是用于制冷还是热泵都是比较理想的。 4.4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对于空调区域可采取不同的空调方案, 在设计时对功能相近的功能区同一采用一套空调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使用系数和空调负载率,有利于空调设备的高效运行。 5.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设计观念和力法要有变革

(1)要有综合观念,我们国家在考虑建筑节能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减少热负荷为主线,还要考虑我们的设计成果对国家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吸收国际上的先进设计思想,改进设计方法。

(2)对暖通的设计实行动态管理。按照PDCA循环进行设计,对比设计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问题的措施。由于现实情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设计前要分析建筑使用期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做好有针对性的方案。预测今后使用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计算,预先提出应对措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5.2 重视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一个重要部分,建筑的节能要充分考虑当地特有的自然调节以及当地的风向,地形,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规划布局,把能耗的成本降到最低。

结语

随着国内建筑的高速发展,节能的重点已从工业逐渐转向建筑方面发展。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优选建筑物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及设备, 加强自动控制运行管理方式。在空调领域, 舒适和节能成为当今建筑、设计的基本课题,利用自然能源, 削减能源负荷, 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方向,以实现暖通空调的经济性、节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李尧,朱玉明.《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0(9).

[2]曾志坚.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分析[J].中小 企业管理与科

技(下旬刊),2009(6).

第7篇

1医疗设备使用率案例分析

固定资产数据库提供信息,普外科胆道镜1台,启用日期为2012年6月18日。由于胆道镜可以开展3个收费项目,故作为一类设备代表进行分析。由普外科和物价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普外科胆道镜可开展的收费项目有3个:电视经皮胆道镜取石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oscopicnasobiliarydrainage,ENBD)及经内镜逆行胰胆道造影(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从全院收费项目总表中筛选出项目执行科室为普外科的数据。从2012年1月2日开始统计每个自然周各收费项目的开展次数,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增加自然周起止日期,以便按时间对数据进行分类。使用SUMIFS函数统计每周内各收费项目发生次数,处理后得到各项目每周开展次数。

1.1普外科胆道镜使用率统计电视经皮胆道镜取石术自胆道镜启用后开展次数总计为3次(120周),周均开展0.025次;ENBD自胆道镜启用以来各周开展次数总计为7次(120周),周均开展0.058次;ERCP自胆道镜启用以来各周开展次数总计为8次(120周),周均开展0.067次。3项收费项目开展次数合计即为胆道镜使用次数,总计120周,共开展18次,周均使用0.15次;各周使用次数如图2所示。

1.2消化内科电子肠镜使用率统计消化内科共有4台电子肠镜,且启用日期不同,但可开展的收费项目只有电子肠镜检查1项。多台同类设备的情况下,现有办法只能求平均使用率。电子肠镜检查自2012年1月以来,各周开展次数总计4105次(144周),周均开展28.5次。计算肠镜各周使用次数时,用电子肠镜检查次数除以本周科室拥有的肠镜个数。即2012年1月2日本周起,消化内科共有2台肠镜,所以平均使用率为该周电子肠镜检查次数9(次)÷2=4.5(次)。2013年7月2日,该科第三台肠镜启用,所以从这个时间点到下一台肠镜启用,肠镜使用率应为电子肠镜检查次数÷3,电子肠镜周平均使用次数为11.8次。

2讨论

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中明确要求应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及成本效益等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报告提供给装备委员会并反馈到相关科室;定期监管涉及的问题是否得到改进。统计分析的结果用于设备采购时的参考,真实有效地统计分析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提高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是医院医学工程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应直接纳入HIS,所有项目开展的详细情况均记录下来,从而使设备使用率和效益情况一目了然。但其他大中型设备基本未实现联网,因而这类设备的使用率统计仍为难点。如果采取统计设备使用情况登记的方式对使用率进行统计,其方法虽然可以直接反映其使用率情况,但工作量巨大,且由于手工填报其统计结果往往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本研究使用医疗设备使用率统计方法,通过对两个科室的两类设备使用率进行统计,证明从收费项目数据入手提取设备使用率的方法可行,统计结果与科室反馈的实际使用情况基本一致。然而,在统计过程中仍发现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1设备与对应收费项目的匹配在本研究的统计中,从设备使用科室与物价部门所得到的设备收费项目并不一致。若从物价部门得到的收费项目名称标准与HIS中收费项目名称一致则便于查询。但物价部门比使用科室所提供的项目数量要少,使用科室提供的项目更多,但由于名称不标准,难以在HIS数据库中检索到。应要求使用科室必须从HIS系统所列的收费项目中选择,再交物价部门审核,以便使统计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2.2固定资产数据库需定期核对和更新从固定资产库中提取的各科室设备信息不准确,其表现为:①一套设备分数个配件录入,且存放地点与实际不符;②某些已经停用或报废的设备未及时更新;③设备所在科室与收费执行科室名称不相符。上述问题均会对统计造成影响,有必要定期实地核查每台设备的确切信息,以保证设备数据准确全面[16]。

2.3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只能统计直接开展收费项目的设备,对于不直接产生收费项目的辅助类设备(如内镜清洗机、离心机等)的使用率难以统计。同时,科室具有多台同类设备时只能统计平均使用率,难以实现对具体设备的统计[17]。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驾驶室;灵敏度;特殊工况

中图分类号:U4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2)02-0027-04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ruck Cab Based on Special Load Case

LIU Chun-lei, SHI Qin

(School of Machinery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a light-duty truck cab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proved to be accurate by of experimental modal and numerical modal.Because the cab and the frame connect by the flip institutions,the load case is special and analyse the force of the cab.Under the same load case,based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sensitivity values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the cab is handled for light weight design.The result is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ickness and the update of external load value.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ght weight process increases the strength of the white body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cab;sensitivity;special load case

目前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广泛应用扭杆翻转机构,使其可向前翻转,便于整车的维修和保养。扭杆机构作用在驾驶室的扭转力矩在其所承受的外部载荷中占有很大比例。理想状态下,扭杆的最大扭矩由驾驶室的重力矩决定,即由重心位置与重量共同决定。车身结构各部件参数的改变不仅影响整体结构参数,还会引起扭杆扭矩的变化。传统结构优化方法是建立在载荷工况不变的条件下的,难以解决这类外部载荷与设计变量同步变化的结构优化问题。本文以某轻货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将结构灵敏度分析理论应用到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中。采用结构钣金件厚度为设计变量,约束驾驶室结构应力最大值,优化驾驶室的总质量。轻量化使得重力矩值减小,降低了扭杆的扭矩值,进而达到改善驾驶室应力状态的目的[1,2]。

1 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分析理论

1.1 灵敏度分析理论

车身结构灵敏度是指设计变量对所关注的结构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构灵敏度分析就是研究车身结构性能参数的变化对车身结构参数或周围条件变化的敏感性。灵敏度的计算常用泰勒级数推导,过程如下。

假定我们想知道U随b的变化关系,则:

式中:U为结构性能参数,有限元计算中可以定义的参数有质量、体积、重心、应力、刚度及模态频率等;b为结构设计参数向量,可以采用钣金件厚度、薄壁梁截面尺寸等;bi为第i个钣金件的结构设计参数;e为与b同维度的向量[3,4]。

1.2 驾驶室理想解除锁止状态的受力分析

本文分析的轻货驾驶室采用的是单扭杆翻转机构(见图1)。扭杆一端插入驾驶室左支承轴管内花键中,另一端由扭杆臂固定在前右支架上,驾驶室前支承臂与驾驶室的左右地板骨架连接。驾驶室为锁止状态时,扭杆的扭转角为最大,此时扭杆的扭力矩最大;当锁止解除后,扭杆的扭力矩作用于驾驶室前支承,克服驾驶室重力矩,并施加较小的向上推力可使驾驶室实现翻转。

翻转机构的工作特性要求驾驶室解除锁止机构后,保证驾驶室翻转到0°~5°内处于悬浮状态,即理想状态下扭杆的扭力矩与驾驶室重力矩达到平衡,这样驾驶室在解除锁止时,不会突然弹起或用较大的推力将其翻转。图2中驾驶室在锁止状态时,驾驶室重心距扭杆的水平距离为L。则有:

M扭=M重力=9.8G・LFN=9.8G(4)

由公式(4)可知,理想状态下,驾驶室在解除锁止时,仅受扭杆施加的扭矩和支持力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在质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扭矩与重心距扭杆的水平位置呈正比关系。对于应用单扭杆翻转机构的驾驶室来说,总质量和重心位置直接影响了车身结构强度与刚度[5]。

1.3 驾驶室优化分析模型

驾驶室静态锁止时,承受外部载荷(即扭杆的扭矩)随重心位置与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车身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本文选用总的车身质量为目标函数,设计变量为对结构应力最大值影响较为灵敏的零部件组的板厚,结构应力为状态变量。保证应力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灵敏度分析结果改变设计变量值,降低驾驶室白车身总质量,达到驾驶室结构改进的目的。

文中约束条件有两类:一类是设计变量的约束;一类是状态变量的约束。设计变量的约束常赋予设计变量h以上、下界,防止在优化过程中出现不切实际的量值,表示为:

hjmin≤hj≤hjmax, j=1,2,…,n (5)

式中: hjmin为变量的下限值;hjmax为变量上限值,n为设计变量总数。

状态变量的约束应保证对驾驶室各零部件组板厚修改时,总质量不增加,表示为:

σ(b)-σ0≤0 (6)

式中:σ(b)为结构修改后的应力最大值:M0为原结构应力最大值。

驾驶室白车身的设计优化问题可表示为:

minf(b)g(hj)≤0,j=1,2,…,n(7)

式中:g(hj)是由设计变量和状态变量的约束条件所构成的约束函数[3,4]。

2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静强度分析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在某轻货驾驶室白车身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见图3)。驾驶室白车身主要以钣金件构成,钣金件间连接方式有焊点连接和螺栓连接。在HYPERMESH中,以 20 mm的单位尺寸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最后白车身共离散成 149 505个节点,77 419个单元,其中66 091个Shell63板单元,28个Cbeam梁单元,焊点用Weld单元模拟,螺栓连接用Rigids单元模拟。依实际结构确定各单元厚度。钢材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及质密度为210 GPa、0.3及7 900 kg/m2。

为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做了模态试验,识别前5阶模态频率。

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低阶模态分析,计算频率从1~50 Hz,阶数为5阶。然后将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前5阶振型与频率作对比,如表1所示。

2.2 驾驶室白车身锁止状态静强度分析

驾驶室前支承与驾驶室底部纵梁通过螺栓连接,前支承与翻转机构轴管焊接为一体,扭杆左端通过花键与轴管连接,传递扭矩。前支承轴管两端受左右支架的橡胶垫支承,可绕翻转中心转动,即前支承轴管两端约束UX、UY、UZ、ROTX及ROTZ 5个自由度。驾驶室后悬置的全部自由度被约束。作用在前支承轴管左端的扭矩,通过重力矩的计算为109.9 N・m。驾驶室约束与加载具体情况见图4。

对实际锁止状态下驾驶室车身进行静强度计算,由结果知,白车身最大应力为174.8 MPa,出现在地板左前纵梁第一个螺栓孔附近;地板左前纵梁前连接板最大应力为148.7 MPa;地板左前纵梁内加强板最大应力为154 MPa。所使用材料SPCC的屈服极限一般为190~215 MPa,车身上最大应力小于屈服极限。

3 灵敏度计算及优化设计

3.1 灵敏度分析

由于该车车身部分强度指标未能满足工程要求,通过改变组成驾驶室的钣金件厚度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静强度分析基础上对白车身板厚进行灵敏度的分析,可以确定结构修改的最佳优化参数。

由于车身构件数量较多,不同位置的构件对驾驶室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对各构件进行灵敏度分析,找出对最大应力值影响较为显著的设计变量就很有必要。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确定合适的设计变量。通过计算得到的部分对应力最大值较灵敏的部件见表2。

注:灵敏度系数为正值表示厚度增大,最大应力值增大;负值表示变化方向相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地板左前纵梁的厚度(变量h17)变化对驾驶室强度影响最大,即灵敏度最大;同时地板左前纵梁前连接板(h18)、前地板(h2)及其地板左前纵梁内加强板(变量h19)、前横梁(变量h39)等的厚度变化对最大应力值大小影响较为灵敏。所以要减小目标函数值,就要减小正灵敏度系数的部件厚度,增加负灵敏度系数的部件厚度。

3.2 结果分析

根据灵敏度系数大小以及避免前后支承处连接部件及应力最大部件厚度减小等原则,选取设计变量(见表2)。利用HYPERMESH软件对车身有限元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目标为驾驶室白车身总质量最小,各部件厚度约束在±20%的变化范围内,原驾驶室白车身应力最大值为178.4 MPa,约束其迭代目标值不大于178.4 MPa。根据灵敏度计算和初步迭代优化的结果,得到各零件新的板件厚度。综合考虑两种工况下灵敏度以及初步优化的计算结果,重新确定车身各零件的板厚[6-9]。对驾驶室白车身应力最大值影响较大的部分部件板厚变化情况见表3。

对综合板厚修改后的有限元模型重新计算质量和重心位置,确定施加扭矩大小为900.5 N・m。进行强度计算,具体结果及其同优化前后情况对比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载荷工况不变的情况下,约束应力最大值不增加,对驾驶室车身进行轻量化,可以减小白车身总质量,从而降低作用在驾驶室上扭矩的大小,提高驾驶室车身强度。

4 结论

(1)通过与模态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为修正和优化分析提供了依据。

(2)灵敏度值的计算结果为确定设计变量提供了有效方法。

(3)特殊工况下驾驶室的结构优化是采用扭转翻转结构的轻货驾驶室设计中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车身的轻量化带来外部载荷的减小,从而一定程度提高白车身强度。

(4)该方法从优化外部载荷环境角度出发,为解决类似结构参数与某些外部载荷密切相关的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猛,陈勇敢,陈剑.灵敏度分析在车身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汽车科技,2011,(2): 22-24.

[2] 黄金陵.汽车车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 石琴.大客车车身骨架结构强度分析及其改进设计[J].汽车工程, 2007, 29(1): 87-92.

[4] 石琴,汪成明,刘钊.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结构优化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32(7):955-958.

[5] 周福庚,张林涛. 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翻转机构的结构特点及设计[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198(1):13-19.

[6] 谭继锦.某型大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J].汽车工程,2006,28(4):82-85.

[7] 荣见华,郑健龙,徐飞鸿.结构动力修改及优化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75-204.

第9篇

关键词:符号学;徽派建筑;木雕;室内设计

徽派建筑是中国比较完善的建筑体系,给人以文化认同感。建筑符号运用的环境和时代都发生了改变,对我国传统文化本质加以科学提炼和再创造,是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徽州木雕作为中国木雕艺术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和地方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语义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徽州木雕理应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文章在分析徽州木雕艺术的基础上,探讨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提出“中式重构”,把传统的徽州木雕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从而将传统的徽派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中,在符合人们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为徽州木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符号学理论与徽州木雕语义特征

1.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是人类研究一切文化现象的符号理论。符号学家赵毅衡曾提到:“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建筑符号同语言文字一样,向人们传递信息、显示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根据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可以将符号学划分为三个层面:符构学、符义学和符用学。(1)符构学符构学是建筑符号学理论的基础,用来研究建筑形体要素的组织规律。在文章中,符构学也可以延伸为取其“形”,主要是指徽州木雕的组成形式与特征。(2)符义学符义学用来探讨建筑形式、空间和意义的关系问题,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完善的理论模式,指导有意义的建筑设计。在文章中,符义学可以延伸为延其“意”,也就是深入探析徽州木雕表征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3)符用学符用学就是将建筑本身作为符号或者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分析建筑形体和形式意义,进而探讨人对建筑的诠释,深入研究建筑与人的关系。在文章中,符用学延伸为传其“神”,也就是通过研究徽州木雕的构成及其背后的意义,启发当代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应用徽州文化。在对徽州木雕的研究、发展与继承上,符号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符构学和符义学的方法探讨建筑形式的特征与内涵,也就是通过收集木雕的形式、类别和题材等,对其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总结;二是用符用学方法,对建筑的特征与内涵进行新的应用,也就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将徽州木雕的构成形式与所代表的意义应用在室内设计中,使空间体现浓厚的历史韵味。

2.徽州木雕符号学特征及其分析

(1)符构学徽州木雕常应用在房屋、祠堂、寺庙等建筑的两个部位:一类是格栅、隔断等,多为建筑的维护部分;一类是木构架中的斗拱、蜀柱、雀替等,是建筑承重体系的组成部分。木雕内容十分广泛,形式丰富多彩,而且每件作品都体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徽州木雕的图案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物场景与故事画面等表现社会风情和传统礼教的题材;另一类以动物花卉、树木、云纹、回纹、几何形等内容作为表现题材。木雕艺人根据木雕题材加以装饰,用象征、寓意、谐音、隐喻等各种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2)符义学徽州木雕精致繁复,其内容多具有象征意义。以宏村承志堂中的木雕为例,其代表作《宴官图》所展示的达官显贵于花园宴饮作乐的画卷,体现了“官运亨通”“荣华富贵”的追求。木雕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教化功能,由于“贾而好儒”的思想,徽州木雕上常雕刻着忠孝节义、梅兰竹菊等教化人们的内容,宣扬“和为贵”“忍”的道德取向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成为了徽州文化的缩影。(3)符用学根据木雕的符构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符义学中木雕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将两者相结合,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使木雕独特的造型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得以继承与发扬。

二、徽州木雕符号学理论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文章主要通过引借、抽象、重构、虚幻等方式,将徽州木雕符号学应用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其具体应用如下所示:

1.引借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引借就是将徽州木雕的符号移植借用过来,使其带上传统的印记。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现代室内设计实现新旧文化的承接,获得古香古色的韵味,也不失现代感,从而给人精神慰藉和享受。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截取传统木质格栅符号的局部形象,借用其结构域形式,结合当代人简洁利落的审美情趣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配合当代的施工材料与技术,从而产生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功能特点的隔断。

2.抽象

注重符号所隐含的内涵,是室内设计中引入徽州木雕符号应该遵循的准则,而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符号的抽象是指符号对其表达的客体进行简化、提炼和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内容更为深广。徽州木雕位于许多建筑的细部特征上,将这样的符号进行适当抽象和再创造,结合徽州木雕题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将其运用到室内环境中,容易烘托传统意味的主题,使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3.重构

徽州木雕的多样性,给设计师的提炼与应用造成了困难。就建筑符号来说,重构是指打散或分解其原始系统之间的构成关系,根据现实的需求和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在本系统内或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构,形成一种新的秩序。具体来说,可通过分析现代室内空间的需求,根据空间所需的情景与意境,分析木雕题材的寓意,将其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创造与所需的空间意境相一致的内涵。这样既沿用了木雕的形式,又确保了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得以发扬。

4.虚幻

在室内设计中引入徽州木雕符号,必然会出现新老符号形式共存的情况,而符号的虚幻是平衡两者关系的一种设计手法。具体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将传统木雕符号直接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使传统与现代产生直接联系;在新建筑环境中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徽州木雕符号在新的环境中相映生辉。结语文章通过结合符号学理论体系中符构学、符义学、符用学的理论与构架,分析徽州木雕的符构学、符义学,从而通过引借、抽象、重构等方式,对徽州木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符用学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徽州木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创意设计,是传统元素设计和现代设计的融合与碰撞,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方苹.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质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安徽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周洁.与传统共生——基于符号学的商业建筑表皮设计方法探索.华中建筑,2016(8).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医院;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维护

1 绪论

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医院治疗病人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手术把握不到位,可能会发生感染,其后果将会给病人带来重大影响,很多医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会采取对病人加大抗生素的使用量,然而该方式却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伤害。所以,为了减少手术之后的感染率,越来越多医院高度重视对手术过程当中各个环节无菌的控制。伴随医院的现代化,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开始进入现代医院,该系统很好地达到除菌的功效。

2 现代医院洁净手术室的设计理念

洁净、高效、经济以及无菌环境的全程控制是现代医院洁净手术室的基本设计理念。该设计理念的本质是尽可能的消除感染的可能,确保病人在手术的整个过程当中避免一切外在因素的伤害。现代医院洁净手术室的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一是手术室对细菌的控制把卫生学与工程学两门学科相结合,很好的达到控制细菌浓度的目的;二是手术室对细菌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包括了各个环节,真正的达到了尽可能切断一切感染源的目的;三是手术室对细菌的控制是区域性、有序、分流的控制,能够有效的防止外部空气的侵入。四是手术室对细菌的控制构建起以手术核心区为中心,以手术切口为保护关键点,让手术各个环节均得到有效保护,发挥了洁净手术室综合保障体系的作用。

3 现代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类型与构成

根据设备情况,现代医院的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主要分为集中式、半集中式以及分散式等3种类型,而集中式净化空调系统是现代医院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集中式净化空调系统主要由净化系统与冷站系统构成,其中,冷站系统又为净化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冷源或者热源,然后借助冷水或者热水通过表冷器对空调机组的空气实施降温或者加热。净化系统主要由送回风管道系统与空调机组构成。此外,现代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大多由监控设备、风量调节阀、压力变送器、湿度/温度传感器、加湿加热装置、表冷器、循环风机、空气过滤器等设备组成。其中,空气过滤器在系统当中又划分成高效、亚高效,中效、初效等4个等级过滤,目的是净化处理空气。加湿加热装置与表冷器的作用是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循环风机的目的是为了系统提供流动空气。风量调节阀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小风量。

4 现代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设计分析

4.1 气流组织的设计

洁净手术室是现代医院重要阵地,为此,现代医院对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标准与要求十分高。洁净手术室室内设计相对比较特殊,手术室内部的送风主要从手术台上方往四周散开,并因此而构成气流组织,该气流组织既可向手术台集中送风,满足了手术对气流的需求,保障了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洁净程度,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此外,个别医院对洁净手术室的标准可能不是很高,可同样也可以使用该方法,结合实际情形设计出恰当的气流组织,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安装送风装置的形式,同样可以确保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洁净。

4.2 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形式

应当依照现代医院手术室等级确定净化空调系统形式,并且确定净化空调系统的时侯需注意几点:一是相通的洁净室洁净等级不相同,那么低等级的应当保持相对负压,高等级的应当保持相对正压。二是洁净室相通并且级别又相同,那么需根据需要或者是根据从内往外的气流方向,在2室之间保持略小于0的压差。三是为了预防有害气体的外溢,需将与麻醉室相通的邻房控制在相对负压。四是对跟洁净区相通的非洁净区应当保持不低于10Pa的正压。五是洁净区跟室外相通的区域需保持不低于15Pa的正压。六是在湿度与温度上,夏季的时候应不大于表中的上限值,而冬季的时候则应不小于下限值,跟手术室相通的房间湿度与温度应和手术室一样。

4.3 新、排风量的设计

现代医院陆续建立健全了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然而不相同的医院在洁净手术室的标准与要求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对空气洁净程度的要求亦有一定的差异。为破解这个难题,在进行现代医院手术室空调系统的设计时,应当对压差实行控制,在这个控制过程中则需重视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新、排风量的设计。尤其设计的时候,需对规格不相同的洁净手术室的新、排风量实施监控,并设置独立的送风装置在不相同的手术室当中,进而很好的确保手术室的洁净程度。

4.4 过滤系统的设计

现代医院的洁净手术室通常根据不同手术需要设置有高效、亚高效,中效、初效4个不同等级的过滤系统,以此确保手术室内新风的质量。通过调查显示,尽管很多现代医院采用了洁净手术室,然而高效、亚高效,中效、初效4级过滤系统还未得到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洁净手术室内空气的质量。特别当洁净手术室空置时,很多污染空气就会流入手术室内,而当洁净手术室需要工作的时候,就要耗费很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去清理污染空气。所以,过滤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必须根据医院洁净手术室的不同规格来设计4级过滤系统。

5 现代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设计的优化

在设计现代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一是关于现代医院洁净手术室内的冷负荷,需综合分析,并设置不同的参数值,运用科学恰当的处理办法,不断提升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洁净功能。二是关于现代医院洁净手术室内的湿负荷,多数洁净手术室内的湿负荷均来源于医院的工作人员自己且湿负荷的大小值相对较为稳定,一般情况下,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清洗时自身仍旧附带有较多的湿负荷,所以设计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时候,可以运用部分降湿仪器。三是关于送风精准的控制。在设置送风的时候,为确保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风量达到精准控制,需在送排风系统当中安装对应的风量仪器。四是关于设计时需综合考虑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方方面面,既需较好的完成温度的控制、空气的净化等工作,又需较好的确保工作实效,并且需充分考虑净化空调系统设计的难易程度以及如何避免净化空调系统工作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性操做。五是关于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维修问题,需要定期对系统部件进行检修,及时更换,确保系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6 现代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及维护

现代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及维护是日常中的一项重要事情,只有管理好、维护好才能为洁净手术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根据我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的要求,并结合我院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情况,针对手术室在日常的运行管理与维护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对净化空调系统进行分析。

(1)在调节手术室内的湿、温度的时候波动的范围比较大,难以满足手术室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原因分析:一是控制的方式比较落后。比如夏天的时候由于除湿不够彻底,造成手术室内的温度降得比较快,致使实际的温度超过标准,应当先降温再进行除湿工作。二是对温度与湿度实施调节控制的过程中,进行调节的次序比较混乱。三是新风系统带来的流动空气并不能有效的对温度和湿度进行处理。

解决对策:对于新风系统应当加装温度与湿度控制调节装置,加装定风量阀,还需对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当对湿度与温度进行调节的时候,应当先是湿度然后是温度。针对洁净手术室内的变频器、传感器进行实时的监控的时候,应当第一时间掌握系统有效信息,并作好控制管理工作。

(2)手术室内的风压偏高,每个分区的气流压力与流向分布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室内正压的不够稳定。

原因分析:手术室层流净化空调的送风系统的阀门控制出现了故障。

解决对策:检查各个定风量阀门是否正常,包含检查系统排风支路与新风支管等的自动调节阀与手动调节阀是否正常。与此同时,倘若发现排风量或者调节回风等的压差变化不甚明显,那么需采取调节回风量到最大限度,调整新风支管的定风量阀门,在压差允许变化的范围以内进行平顺调节。

(3)手术室内在夏天时的湿度偏高

原因分析:夏季气温后,外界空气的湿度普遍较高,当净化空调系统进行送风的时侯,需除去新风的湿度,尽可能的将手术室内空气的湿度保持在40%至60%左右。

解决对策:加大氟表制冷设备,对新风实行除湿降温,把温度尽可能的控制在大约l8摄氏度,当混合了回风以后,需要做二次除湿降温,当湿度控制达到合理范围以后,需要对空气实行加热,确保室内温度在各区间达到要求。通常情况下,当冷冻水温度控制在7摄氏度以下的时侯,空调机组具有较好的降温能力,这个时候,手术室里边的湿度、温度均可控制在合适范围。

(4)关于净化空调系统的维护清理

现代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在最初第一次使用的时侯应当让其连续运行超过过二十四小时,经过空气培养两次达标以后才可以正式投入运行,运行以前还应当对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让每个人熟练了解并掌握现代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应当注意的事项。当需要进行手术,应当在手术一小时以前运行净化空调系统,并清洁物品表面与地面,当手术以后继续运行半个小时,以确保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净化空调系统需安排专业人员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维护,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尤其包括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定期检查,保持清洁;过滤器的更换与清洗等。其中,新风机组粗效滤网宜每2天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月―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末端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检查一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初阻力160Pa或已经使用3年以上时宜更换;排风机组中的中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与此同时,定期检查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除此之外,严格控制手术室内的湿度与温度,温度应当保持在24摄氏度到26摄氏度,湿度应当保持在相对40%到60%左右

参考文献:

[1]胡伟.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管理及维护要素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12).

第11篇

关键词 计量供热 邻室传热 邻室传热温差 邻室传热负荷 1 问题的提出

与以往不具备分室温度可调的传统采暖系统不同,计量供热系统为热消费者提供了独立控制室温和热消费量的可能性。然而热不同于电,亦不同于水,各户独立的控制对它户基本无影响,热是可以传递的,某户处身的独立行为调节势必对他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由于行为调节,某户可能将其室内温度保持在某个较低水平,而引起它户与之相邻的房间采暖设计热负荷加大,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邻室传热。邻室传热是通过分户隔墙及楼板发生的,本文将就邻室传热负荷的确定及对户内采暖管道系统的影响进行讨论。

2 邻室传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2.1 邻室传热温差Δt1的分析计算:

我们知道邻室传热发生在户间相邻的楼板与分户隔墙,其传热量可表达为:

(1)

式中:Ki、Fi ----第i个传热面的传热系数,W/(m2·℃)和传热面积,m2;

n----邻室传热面的总个数;

Δt1----邻室传热温差,℃;

tn----室内设定温度,℃;

tnx----不采暖房间的平衡温度,℃;

式(1)中,Δt1的确定是求解的Qt关键,以下就Δt1的取值进行分析:

2.1.1 分析依据的条件

2.1.1.1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取值按"二步节能"[1]要求。

2.1.1.2 分析选取的"不采暖"房间被采暖房间相邻,且"不采暖"房间除邻室传热外无热量来源。

2.1.1.3 采暖房间的室内设计温度tn=18℃,计算用室外温度tw= -9℃,冬季采暖室外平均温度tw= -1.5℃。

2.1.2 "不采暖"房间在建筑物中的位置描述

2.1.2.1 北向中间层、中间位置,特点是:仅有一面北向护结构,与之相邻的邻户房间也仅且面北向护结构,且护结构特征完全一致。(邻室传热面:楼板+楼板+分户墙)。

2.1.2.2 南向中间层、中间位置,特点与①相同。(邻室传热面:楼板+楼板+分户墙)。

2.1.2.3 北向角房间,中间位置,特点:有两面护结构(北、西),与之相邻的邻户房间也具有两面护结构(北、西),且护结构特征完全一致。(邻室传热面:楼板+楼板)。

2.1.2.4 北向角房间,位于顶层,其余同③,但传热面只有一个楼板。

2.1.3 典型房间的综合热特性β:

图1a、b、c为南、北及角部三个典型房间平面,其中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分别为:外墙KW=1.06W/(m2·K),外窗(双层)KS=2.7W/(m2·K),外窗(单层Kd=4.7W/(m2·K),屋顶KR=0.7W/(m2·K)。根据以上数据,分别计算北向中间层、南向中间层、北向顶层、南向顶层、角房间中间层及角房间顶层各房间的实际热负荷(基准热负荷,不计邻室传热),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见表1。根据表中计算结果,利用公式Q=β·(tn - tW),求β。β值即为典型房间的综合热属性,同样列于表1。其物理意义是,计算房间在室内外温差为1℃时的热负荷值,单位为W/℃。

图1

表1

位置计算既无理论方法,亦为实测数据。这里尝试做一简单讨论,首先引用家具充满系数α,α= Vf / VR。Vf为家具体积,VR为房间体积,在讨论中家具的概念为"当量家具"即,所有真正含义上的家具,如桌、椅、床、柜等,以及纸制品、纺织品均视为家具。家具的体积,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空间体积,而将其视为单质实体(实心体), 具有某个密度和某个比热,本分析中,取"当量家具"的密度为300kg/m3,比热为2000J/(kg·K)。在上述条件下,有:

Qf =α VR Cρ(tn - tnx)/10×3600 W

(5)

将α=0.1, VR =3.3×4.5×2.8=41.58 m3,C=2000 J/(kg·K),ρ= 300kg/m3代入式(5)得:

Qf =69.3(tn - tnx) W

(6)

Q′S 、Qf代入式(3)有下式:

(7)

同(4),计算Δt1 、 tn x,并将结果列于表5。

考虑散热器最低散热量时的Δt1与t n x

表5

位置热并非必然事件,而是或然事件,也就是说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我们不希望为了一种不确定的热负荷附加而去加大户内管道系统的规格,同时也不希望在邻室传热产生时,因为没有按照有邻室传热的热负荷计算管道系统的规格,而导致散热器散热量不足。所以需要一个判定准则,即,在何种情况下管道系统计算可以不超高频入邻室传热附加,在何种情况下应计入,以下对这一准则进行讨论,讨论这一准则的基础是,散热器的散热量总是按计入邻室传热负荷考虑的,为Q′S = Q R + Q1 =(1.11~1.18)QS (Q R----基准热负荷,W;Q 1----邻室传热负荷,W)。对应Q S的散热器设计工况水量G′ = Q′S /1.6×Δt。而当按基准热负荷进行户内系统水力计算时,散热器设计工况流量为G = QS /1.6×Δt。

产生邻室传热时,即希望散热器散热量达Q′S时,散热器流量小于实际所需流量。用相对流量G/ G′×100%表示这种差别,并认为因相对流量降低而引起的散热量下降不大于5% Q′S时为工程可接受,为保证分析结果的适用性,选择对水量变化较第三的对流散热器为分析对象,这里引用文献[2]所载对某型号对流散热器的一组测试数据,见表9

第12篇

关键词:地铁内室设计;情感化设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60-01

一、地铁内室的情感化要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已经使人们感到身心疲惫,渴望得到情感关怀。地铁作为方便快捷的交通之一已经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每天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在地铁上,地铁内室的设计越来越重要,不仅满足基本的功能需要,也要同时考虑人的情感因素。

二、情感化设计内涵

2005 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Norman提出了产品情感三层次理论,由浅入深分别如图1 所示,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质量保证基础上,情感本能层,注重外形,是产品外形的活色声香给予用户感官的享受; 行为层是指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乐趣和效率,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的人机操作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快捷,那么用户就能从使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最高的层次就是反思层,这个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而在用户心中产生的更深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通过它,产品可以长期吸引用户购买使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线的品牌忠诚度。

三、地铁内室的情感化设计要素分析

情感化设计在地铁内室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地铁内室设备(主要有座椅,扶手,扶杆,顶板,车门,车壁,)造型语言、材质肌理、色彩搭配、装饰元素,室内照明等要素体现出来。根据Donald Norman提出了产品情感三层次理论,地铁内室的情感化设计也可以通过这三种设计层次进行分类。

本能层次:造型语言,材质肌理,色彩搭配。

行为层次:乘客的可活动和交流空间,设施的合理性。

反思层次:个性化需求,文化传承。

四、情感化设计在地铁内室中的应用

(一)本能层次

1、造型语言:

首先,地铁内室的造型越来越关注都市人群的情感体验。好的造型总是能让人们大饱眼福,使人身心愉悦。在地铁内室中,美感主要体现在几大主要设施:椅子、扶手、车顶、侧壁,车门。例如宝马公司设计的地铁内室,线条简洁,造型现代,树枝形状的扶杆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顶部造型简单,并且富有层次感使整个内室空间感觉宽敞明亮,体现时尚感。

2、材质肌理:

在地铁内室中,材质和肌理的表达在影响乘客的情感方面也很重要。材质肌理在营造整个地铁内室氛围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色彩搭配:

其次,地铁内室色彩的搭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情感化设计原则。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影响人们的认知取向,在地铁内室设计中起到了引导和传播的作用。好的色彩搭配能引起人们直接的本能反应,第一眼看到它就会产生要乘坐它的强烈欲望。并且,整个地铁内室要有一个主色调去营造一个使乘客感到舒适的氛围。

(二)行为层次

1、设施的人机合理性: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进行考虑,设计符合人的尺度、幅度的内室设备是保证良好乘坐体验的基本条件。例如,座椅座面的高度与宽度、靠背的倾角、前后座椅之间的距离等内容都会影响到乘坐是否舒服、活动是否方便等。

2、乘客的可活动和私密空间:

乘客的活动和交流空间的好坏不像座椅造型是否流畅那么直观,但是确实影响乘客心理感受的隐形杀手。地铁内室相比较是个狭小的空间,同时要容纳很多人群,所以布局的合理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既要保证空间的宽敞性,又要放置合适数量的扶杆方便人们抓取保持平衡。

(三)反思层次

1、个性化需求:

在地铁内室这个公共的空间中,虽然不能满足每位乘客随心所欲的要求,但是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乘客乘坐的舒适度最大程度的去满足乘客一些合理的个性化需求。

2、文化传承:

不同的国家,或者相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所蕴含的文化是千姿百态的。在设计地铁内室中,对这些城市背后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文化的传承能使乘客带来认同感,在乘坐的时候,也增添了几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总结

情感化设计是艺术与各门科学的融合,是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的交融。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地铁内室设计已不仅仅是造型、色彩、材质的改变,而且常常呈现出技术美、体量美,科幻的意趣美,丰富其艺术内涵,为人类交通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本文的研究通过唐纳德诺曼的三大层次理论对地铁内室设计分别进行分析,为设计提供好的思路,以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