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预防论文

中医预防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7:59

中医预防论文

第1篇

1.主要问题

1.1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曰益增大,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很多人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例行程序和环节,写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正常毕业。此外,由于预防医学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等多重任务和压力,分散了精力和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时不能全身心投入,论文选题草率、立意不新、内容平淡等现象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整体论文质量令人担忧。

1.2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国内有关学者曾进行专门调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技巧、专业外语应用、统计图表应用、统计指标选择、论文撰写中的讨论、外文摘要、结论部分规范书写等方面。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还发现,除上述问题外,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家当前的主要卫生政策,不掌握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常识,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模糊,影响了论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1.3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

各高等院校虽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上制定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但各院系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往往外紧内松,指导教师也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在论文设计、开题、中期管理、答辩等过程环节很少进行专门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特别是缺乏监督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相互审阅的工作机制,致使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监督措施流于形式,最终使毕业论文难逃“走过场”的结局。

2.对策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其中既有客观矛盾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和指导教师的个人原因。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毕业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公共卫生院系要给毕业生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定出严格、规范并符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或管理细则,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团总支、辅导员、教研室协同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有效锻炼和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曰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2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当前国家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方向的文献,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和目的。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讲座。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方法与格式,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训练,必须通过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如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的整理加工、图表的制作与表示方法、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等。每一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并准备论文设计前,都应安排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流行病学调查技巧和方法、统计学方法应用以及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点的论文写作讲座,使学生了解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具备撰写科技论文的初步技巧和能力。

三是实行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程指导和参与论文开题、中期报告、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应每2~3周组织一次阶段总结,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

2.3 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在院校毕业论文有关管理规定基础上,公共卫生院系应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细则,使有关管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严格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责任制度,通过检查和考核,将毕业论文带教质量与指导老师资格聘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指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阶段性检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毕业论文成绩挂钩,严格考勤制度,对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或停止其毕业论文答辩。

2.4 建立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院系要对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验收,严格把关,建立全方位、系统的监督和控制体系。一是由学院负责总体监控和把关。制定制度、标准、任务和目标,制定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二是由教务办公室部署和安排质量监控工作,并负责监督实施。督促各教研室按时制定论文指导计划,按时提交开题、中期检查等阶段性报告,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检查或抽查;三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程序,如指导教师应在每次辅导后填写指导记录、学生在记录上签字、开题记录、中期报告后论文整改情况以及按月填写论文进度情况等。既能够督促指导教师认真辅导,又能有效保证学生论文质量和进度。

第2篇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第3篇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教学现状 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13-02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预防医学课程实习需要在医院、疾控中心等各个地方开展,同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立足于基层社区,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将医学教学和社区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提升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1 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兴趣缺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只要对临床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准确掌握就可以很好地开展岗位工作,普遍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对于临床工作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认识和兴趣,在学习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第二,理论和实践脱节。预防教学当前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开展比较少,但是临床学生需要着眼于微观个体患者,因此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也无法正确认识到基层医生综合岗位职能。

第三,预防医学教学落后。当前我国关于基层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搭建六位一体的基层综合医疗需求。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虽然对临床医疗能力培训模式引起重视,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新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很好地和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而很多的基层单位对于学生能力、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没有正确认识,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使得学生完成学业后无法很快适应基层社区工作岗位。

2 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要想更好地开展临床预防医学工作,就必须要重视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大量的具备临床丰富经验同时又对预防医学知识掌握良好的医学人才,同时还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医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较差,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学生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一旦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缺乏充分运用到实践岗位中,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情况。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指导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和临床医学实践有关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第二,教学方式。社区实践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社区机构进行有效安排,辅助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入户调查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选定组长统一安排教学工作。对辖区内社区居民进行访谈调查,主要针对社区居民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健康问题、病史、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反应、身体脏器功能病变情况、常规检测指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同时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将调查问题进行统一整理,调查工作结束后,教师组织研讨会,各组学生将本组调查情况进行统一汇报,之后各组之间开展讨论活动,将调研工作开展时遇到的问题统一进行思考和探索,发现问题诱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实践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开展社区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得到明显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有效提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效果。

3 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分析

第一,实践活动重视推动学生的服务观念。社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实践活动中,参与到社区日常的卫生服务工作中,能够准确地掌握初级卫生保健、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对我国公共卫生问题给予正确认识,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帮助学生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针对当前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能够引起重视,加强认识和探索,针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的缺陷开展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有着切身认识和体会,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加强理论教学内容和社区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实践效率。

第二,社区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临床专业学生前往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等实践活动,并且做好相应的疾病调研工作,一方面可以强化预防为主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尤其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

4 结语

当前该校在预防医学社区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社区教学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构建了适合我校的预防医学社区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188-189.

[2] 吴静,李觉,王光花,等.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285-287.

[3] ⒊,赫欣,高凤兰,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C]//2011年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1:227-229.

[4] 曹玉青,徐生刚,王庭瑞,等.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56-57.

第5篇

Study on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in Tibet University

WU Jibin Deji Lhabasangzhu Zhaxideji Ciso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Tibet An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chedul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thods 231 preventive medicine bachelor students from 2008 to 2012 grad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y were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eachers and staffs in college and practice base were collected. Generally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for courses, number of class hours, practice of clinic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as well as quality of teaching were inquiried, and suggestion and comment of curriculum were included.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was good in most of students, but there were 57.0% students (non-native Tibetan language) need strengthening of skill of oral Tibetan, students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ability and capacity of profession accounted for 43.3 % and 51.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urriculu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needs further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adap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hallenges Tibet.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Countermeasure

公共卫生是医学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事件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多,但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少[1]。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应急能力偏低,公共卫生教育被忽视等问题,指出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2]。随着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2003年起,全国每年预防医学本科招生已超过6000人[3]。西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4年招收了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为了培养适宜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制定较完善的培养方案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了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23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对象为我校5个年级的本科班学生。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临床实习、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满意度,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意见。

1.2.2 问卷的录入和分析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录入到SPSS 18.0,就业信息通过Excel导入SPSS 18.0分析。主要分析率、构成比。

1.2.3 质量控制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对问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质量。在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各班班主任和学生科的积极配合下,每个班级所填的内容都是根据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填写,发问卷前都做了详细解释并现场调查,现场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8~2012级在校学生231名,其中男136名(58.9%),女95名(41.1%),藏族学生113名(48.9%),汉族学生104名(45.0%),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4名(6.1%)。调查期间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在进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2010级学生正在进行临床实习。2011级学生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2012级学生正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本次调查共发放231份问卷,收回231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2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主要从以下12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在不满意选项中,对藏语会话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满意率较高(分别为57.0%、43.3%),其次为科研能力的培养(33.8%)。见表1。

表1 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情况[n(%),n = 231]

注:藏语会话能力是指母语为非藏语学生的日常藏语会话能力

2.3 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的满意度

主要从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等课程设置的11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安排满意度,2008级学生中有45.9%的学生认为满意,而2012级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认为满意。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也是2012级学生较高。2008级学生中有67.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较短。2010级学生中有57.6%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时间安排较短。见表2。

2.4 需要增减的学习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2008~2012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2008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计算机、外语、人文素质和藏语口语能力。见表3。

3 讨论

课程体系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设置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了全面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依据《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ERPHE)[4],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培养涵盖了6个领域的37个条目。为了达到全国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必须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相对不便,卫生服务的半径大、难度大,同时,目前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我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高校,需要针对西藏地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培养计划。因此,在2008~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2010~2012级新的培养方案,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临床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实践等满意度,以及对任课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收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的意见建议,本研究将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满意度高于2008~2009级学生,但也存在着西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特殊性问题,如需要加强藏语口语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要求在五个班级中具有共同性。在教学改革项目中,2008级学生被安排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曲水县4个乡卫生院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临床专业实习,在进行入户调查和门诊就诊时,非藏语为母语的学生们发现与当地农牧民之间语言交流有障碍,极不利于开展专业工作[5]。在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为农牧民[6]。目前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农牧民不懂汉语文,藏语文是基层主要的交流工具。我校培养出来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沟通的基本能力。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藏语文等级考核要求外,还应加强藏语口语的学习,特别是医学术语方面的藏语交流能力、防治疾病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置中,在原有的公共藏语文76学时的基础上,我校计划在第5学期增加藏语文医用口语课程36学时,同时开发与编写相关的教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藏语为母语学生的藏语交流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我校在应届学生中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外语能力的要求,部分来自基层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达标了,但因英语能力差而失去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运用英语能够及时查阅国际上发表的各种文献,与同行业进行学术交流,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之一[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应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英语课时数。当然,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预防医学群体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还要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必须拓宽其知识领域,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提高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以及人文素养等,使之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8-9]。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是值得公共卫生教育思考的问题[10]。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应当具有实验室分析的能力,还应具有进行现场调研、开展疾病控制和人群预防保健的工作技能。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要有及时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9]。长期以来,鼠疫、麻疹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是西藏地区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r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DC)重点防治的传染病[12-14]。西藏大部分高山草甸地区分布着喜马拉雅旱獭,此类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宿主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12]。因此,西藏的鼠疫防治工作任务尤其繁重。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提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我校通过“211高校”、中央财政支援高校发展和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等途径,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给予了政策倾斜,先后投入近540万元购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此平台的建设为拟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践,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数,还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西藏高原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课程,如增加“西藏地方病学”课程的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聘请西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学术讲座和现场疫情处置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传染病、各种重大中毒事件、自然与意外灾害的控制方法、卫生应急策略、应急机制等。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课程数,教学内容紧密地与西藏地区公共卫生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带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方法和内容。通过以上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综合技能。

第6篇

摘要 预防医学课程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教学对于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传承发展中医药预防医学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是解决现存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中医药专业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菊,陈全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78-79.

[2]杨晋翔,来要良,王国华.中医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及模式探讨[J].中医教育,2011,30(2):8-11.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5-04

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已渐成体系,但仍存在一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及其重要性

预防医学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学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其中流行病学包括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统计学又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医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内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医学科学(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口腔、法医和其他各医学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数据处理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在目前新兴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也是其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及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国内外知名高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选择国际上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领先的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所名校,同时抽取国内知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通过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了解各院校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1.课程设置。国内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主要由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构成。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指定了医学统计学和(或)医学科研方法为必修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则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若干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习,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必修课程主要为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多数专业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学课程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预防医学课程。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①开设课程数量多:如耶鲁大学仅公卫学院就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41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课。而中国各大学院校平均开设课程门数仅为12.5门,提示我们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匮乏。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安排不同的课程: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每学年可在4个学期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心血管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42门课程,涵盖了30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成5个水平,并赋予不同的学分。③课程内容丰富,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美国研究生教学的内容非常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如埃默里大学开设的现代非参数回归方法、公共卫生数据的空间分析、贝叶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学课程,这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还很少见。④各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选择无明显专业限制:美国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统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了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并与流行病学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公共学院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⑤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一直走在医学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专业采取“双途径”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遗传统计和生物统计两种培养途径之一。

2.课程实施。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列入非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非常少,平均仅5门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对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仅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选课,导致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较少被非预防医学研究生所选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法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者们也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的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国外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加以指导。美国医学院校多采用小组讨论、专题报告、PBL教学等授课方法,并且非常重视讨论课的开设,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础课程讨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3。在讨论课中,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课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主题的作业或论文。此外,美国各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如华盛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有一半的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开课,让学生用实际的数据去验证相关统计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教材方面,国内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多采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而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导师们更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创新性的专著,找出问题拿到课堂讨论。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管理。国外高校课程管理比国内严格,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信息公开化程度更大。学校提供课程资源网站,公开授课的教师名单及其讲授的课程内容、时间、整个课程计划和考核要求。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课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仅限于开课的信息或基本教学内容。②对教学质量监控更严格。在美国,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和所有听课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各学院的教学评估系统基本相似,对教师的评估分为4级,即优、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下学期可能会被取消授课资格。③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考核成绩是根据到课率、课堂或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而不会只凭期末成绩定优劣。而国内课程考核虽然也多数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确定,但是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

三、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数量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比较缺乏。②学时数偏低,课程学期分布较集中,多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授课时很难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讲深讲透。③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内容与本科生课程重复,如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存在相互简单重叠,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又存在教学真空。④教授形式单一,多采用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及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开展得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应用型学科,就研究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关的科研思维和策略,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自行设计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较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综合评价等方法学课程规定为医学研究生修满学分所必须的限定选修课。同时研究生课程必须打破统一的模式,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以供选择,开阔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培养更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是将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相连的课程,应该进行机房授课或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应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内容,如对临床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分析临床科研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举办前沿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以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量化评价不应停留在仅靠课程考试的低层次上,而应该由课程学分、科研成就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组成,而后者根据学生在讨论课、实践课和学术报告等的表现评分,以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继续强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地位,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龙,袁慧,姚应水,等.L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68-170.

[3]张凯,李恬,马军,等.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病案,2011,12(8):52-53.

[4]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6-127.

[5]张国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3):53.

[6]牟素华,胡启托,覃思.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6(4):65-67.

[7]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8-69.

第8篇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预防医学;思政元素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会议明确指出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德育不能单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育人的渠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1]。医学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基本的预防、医疗、保健及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较好地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医学专科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对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及实施路径进行简单探讨。

1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慢病谱的转变,社会面临着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考验,治未病、将疾病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医学生需要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技能,预防医学已成为各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2]。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疾病的流行发生发展规律,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1]。学习预防医学能帮助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基本理论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场所敏锐察觉公共卫生问题,完整认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1],为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2预防医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生必修课,要在课程教学中转变医学模式,不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需求,关心病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不仅能丰富医学职业教育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以往的医学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思政课程。为了充分实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2.3是抓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期的必然要求当前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大学时期是思想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3],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期,在知识文化教育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思政元素,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

3.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预防医学课程思政

元素修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结合预防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明确哪些章节内容可以与思政元素融合,明确相关章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而素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引导。

3.2完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与视频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充分挖掘各章节的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重新制作课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件,避免生搬硬套,避免出现思政元素与课堂内容“两张皮”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时事热点、图片或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引出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3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渠道,丰富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积极利用职教云、学习通等平台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视频、图片及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拓展了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宣传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预防医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

4.1将预防医学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中讲述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引出我国古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并将此思想与当今的三级预防策略相结合,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将预防医学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我们从过去的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提醒医学生在治疗疾病时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要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做一个有责任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WHO提出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时,阐述未来医生的角色——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1]。提示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伦理、费用等方面为患者综合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讲到“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节时,可以播放我国医务人员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医务人员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先、不畏艰险敢担当的救死扶伤精神,结合医学生誓词,教育学生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激发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及职业自豪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医务工作者。

4.3将预防医学课程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

在绪论部分讲述我国预防医学的作用与贡献时,阐述我国用全球4.5%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1]。此外,我国在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4将预防医学课程与哲学思辨思维相结合

第一章“环境卫生”的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共生性、联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这一章也可以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5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部分内容与诚实守信相结合

预防医学中的统计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收集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工作的重点,收集数据要有科学的思路,不能伪造、编造和修改数据,只有数据真实可靠,才能保证统计分析结论的科学准确。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术失信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品质。

5结语

预防医学是医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授课可有机融入时事政治、典型案例、社会热点等内容,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清.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11.

[2]于澄,姜爽,李璐.高校预防医学“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内涵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03-106.

第9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55-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改变,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已经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患病率水平逐年提高,这不仅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增加疾病负担,还降低生活和生命质量。“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可见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具有更新层次的意义。这门学科从医学中分化出来,但是各学科之间的独立,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人文医学的分离,越来越显出弊端。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如何加强与临床医学和人文医学的结合和渗透,使学生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此,该文在预防医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教学改革。

1 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人文医学相分离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医学实践的早期是统一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是近百年的事情。现今疾病和病因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防、全科医疗和综合服务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疾病预防、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生物医学模式下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医学是由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组成的。疾病的发生既有生物、分子和遗传的原因,又有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患病率水平增加,环境污染和社会行为因素已经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医学人文学部分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模式和教法方法不灵活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体系追求大一统的情况较为突出,尤其在《执业医师法》实施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决定了医学医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导致材内容、学大纲、学模式、统一考试等现象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体现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没有很好地体现地方特有公共卫生问题的教学内容,表现在缺少横向联系,有的内容陈旧,有的知识交叉重叠,有的知识没有学科归属而没有讲授。狭窄的专业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2 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1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医学不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实践。医院就诊病人并不能代表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并不是培养医务人员的最佳场所。这种以住院病人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制度,缺少初级卫生保健的训练。医务工作者必须了解社区、家庭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并能从文化、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去分析疾病的起因、进展、预防和处理。所以,医学教育的良好场所为社区,通过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诊疗等医疗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区的环境条件、文化信仰、价值观、社会组织和卫生需求,学会同社区的方方面面的合作。如果单纯通过课堂教学或实验操作,必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切实增强学生的临床预防医学观念,将预防医学知识切实运用到实践之中,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认识到开展以社区为基础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使群众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提高生存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2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是我们应该探索的一个问题。如营养治疗和护理是营养医生和护士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营养处方的优劣是衡量医务工作者素质的一个方面。营养处方的基本是如何为病人制定一个个体化的食谱,即病人应该吃什么可以达到营养治疗的效果。以往的教学中,对编制食谱知识注意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含量是否合理,不太注意其实用性,造成学生编制的一些食谱脱离实际,如选用本地或当时根本没有的或较为昂贵的、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食物。所以,在本单元课程开始时先安排一次实习,内容是调查市场食物种类和价格,避免食谱编制的盲目性,使学生能根据病人的家庭条件的不同编制出切合实际的病人能接受的食谱,做到既廉价又能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适当删减陈旧知识,增加前瞻性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跟上学科发展步伐,切实运用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2.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实际,改革教学模式,由原来单纯课堂教授变为讲授、提问、讨论、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形式;由原来的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变为更具启发性和思考性,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做到课堂生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医学发展的无限性与接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重要方式是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该学习方法无固定教材的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期刊、专著、请教专家等途径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意见,小组成员相互讨论,达到共同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知识点的目的。通过该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高层次思维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利用时间的能力、获取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能力,从而使学生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学习可以在学校和今后的工作中自我建构学习内容,主动探索性学习,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评价信息的标准,甄别信息的真伪,在真是有用的信息中获益。在此过程中,要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通过合作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达到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10篇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2]。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为中心的陵水县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实践基地,每年承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带教任务,利用暑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究,2006—2009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全程参与。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位成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城市社区慢性病防控实践基地。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婷,倪虎波.浅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途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58-59.

[2]张芳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39-241.

[3]李永生,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成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04年,2010年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通过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经过多年发展建设,“中心”确定了新的教学理念,即“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公共卫生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一流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制度和条件为保障,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公共卫生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

1建设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代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2]。为适应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中心”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建设。1.1新的教学体系建设近年来,“中心”一直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基本规律。从预防医学群体健康新理念出发,结合各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探索出“以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科研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践活动为实验教学拓展的‘六个模块’新的教学体系”。1.1.1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医学科研方法学。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现场处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2环境与健康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教学内容包括环境介质和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检测、生物学效应检测,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在环境介质和各类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资检测以及生物学效应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技能。1.1.3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包括以动物实验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为主的实验项目及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微生物的检测、接触化学物后的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等,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及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毒性和三致作用的实验技术。1.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公共卫生学导论。教学内容包括应对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教学目的的各类实验实践项目,使学生系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法,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次生危害发生时,能够识别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评价可能对人群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的能力。1.1.5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及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MedicalStatistics、多元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循证医学。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掌握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中。1.1.6群体健康与疾病模块该模块面向非预防类专业学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导论、临床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掌握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并将预防医学理念应用到医疗卫生实践中,合理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1.2实践教学建设“中心”借助各学科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北京市丰富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和教师科学研究实际,在本科生中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了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自主命题、科研设计、撰写开题报告、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全过程的训练。通过这些形式,弥补了由于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实施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不足,也为一些渴望得到更多的科研训练的优秀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较早地接触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并了解预防医学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4]。例如2010届预防班学生在学习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专业课程之后,申请到青金会世界银行赞助的大学生激励行动项目,对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厂的粉尘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使这个厂的工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对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一无所知到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学生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此次活动由最初的2010届预防医学为主的23人团队,扩展到其他专业学生参与的30多人团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针对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工人的健康干预》项目,获得了全国激励行动的项目成果奖。1.3管理体制建设“中心”是教学实体,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日常管理隶属于公共卫生学院,实行各实验室专管共用的制度。“中心”重要事项由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心副主任组成的“核心组”共同商议,达成统一意见后上报院领导,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具体监督执行。实现了各实验室有专人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毒、剧、麻药品的管理制度、“三废”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等。1.4师资队伍建设“中心”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坚持对新入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的学习,要求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课学习,并进行全方位的实验技能培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技术,每年至少40学时,经过培训达到独立上岗的要求;②科研能力培养。“中心”鼓励新入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学院各类科研项目;要求中级及以上的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或实验技术改进项目,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培养年轻教师及学生的责任;积极发表科研论文及实验技术改进创新论文;③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建立、更新中心教学专项经费库、专用药品库、中心设备电子档案、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说明书档案等工作,对新入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培训;通过每年的教学改革专项申报、项目实施对中级及以上人员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同时创造机会让中心人员参加全国各高校组织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会议,参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④学历提高培养。“中心”要求青年实验技术人员(1980年后出生)积极攻读硕士学位,争取在3-5年达到研究生同等学力水平。

2建设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心”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实验教学课程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近五年,学生测试成绩优良率达96%,学生对教师教学综合评分均在90分以上。②创新性实验项目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在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局面。对转变教育观念、铸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实行医学生的终身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培养拔尖人才创造了条件。近五年,本科生参加第二课堂51项、学生创新实践53项,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③毕业生就业率高。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开放的实验体制、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使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保证了学生的大面积成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获得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④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5项;发表教学论文65篇;编写出版各种教材39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获各种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了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网络课程和1门双语示范课程,一名教师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的称号。当然,在“中心”的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辐射效应小、社会服务量少等,与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就目前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俊端,陆焯平,张志.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7-18.

[2]陈华,李跃平,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87.

[3]陆彩玲,张志勇,余红平.构建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实用型预防医学人才[J].高教论坛,2009,(4):28-30.

第12篇

【关键词】 预防医学教育;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素质教育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学生对预防医学往往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1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要高度重视第一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也会在全球肆虐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教学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其它象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工业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2]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可以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指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3],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随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4]。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作用。

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要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2] 钱宇平.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