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创新工作思路

人力资源创新工作思路

时间:2022-05-09 10:05:13

人力资源创新工作思路

第1篇

关键词: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06-01

公路是我国的基础交通设施,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出行。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将更加稳步的向前发展,这就需要对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力资源队伍等,以不断提高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1.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意义

随着公路行业发展的蒸蒸日上,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刻不容缓。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要素,创新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更好地促进人事改革的顺利开展,需以新的思路和眼界来管理人力资源,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价值,以满足公路行业的发展需求,使公路行业在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其实并非只是对传统人事管理工作进行调整,而是要从思想观念上,从根本上进行创新。为做到这一点,公路行业的决策层应加大对改革创新意识的宣传力度,对人力资源改革予以足够重视,营造积极活跃的改革氛围,并在日常工作中重用人才、尊重人才,正确看待人力资源在单位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尽可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减轻不确定因素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应注重觉悟意识的统一性,杜绝单兵冒进等现象,以免对人事改革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同时,应定期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工作的开展进度进行反馈与总结,分析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结合公路行业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对创新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2.新形势下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2.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第一,积极转变陈旧思想观念,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在推动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充分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先进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促进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应运用人才测评类先进软件,在建立人力资源资料数据库的同r,简化工作流程,为后期管理提供完善、准确的参考信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第二,在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应结合公路行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给予人力资源足够重视,将管理重心从完成工作任务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有效利用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利用价值的同时,高效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全面促进公路行业整体运营效益的提升。第三,重视对各岗位职能的管理,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各岗位职能的充分发挥。为避免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公路行业应充分结合其内部运营及发展需求,按需设岗、因事定责,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出各岗位对人力资源的不同需求。

2.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为进一步实现对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创新,以充分调动单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高水平优质人才队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结合公路行业的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石,以确保人尽其才。第二,适当提升人力资源的招聘条件,以促进单位人才队伍综合水平的提升。加大聘用制的实施力度,确保人力资源招聘各环节公正、透明,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创造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结合单位特质及岗位需求,广纳优质人才。第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针对新入职的员工,可利用带教、岗前培训、参观工作间等形式,使新员工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各岗位的工作需要。以带教的形式帮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组织内部情况,还有利于增进同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新员工与老员工的距离,使新员工能够尽快融入组织[2]。同时,应注重建立健全长效考核机制,将培训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将考核成绩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以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促进新员工尽快成长。

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目前,中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工作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鉴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多由组织任命或按职称及工作年限选拔而来,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组建的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十分有限,各管理成员并非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还十分欠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决定了其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程度,这对组织的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结论

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社会上比较关注的问题,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提高公路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质量。因此公路行业要合理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保障公路行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十七大后六市开展科技工作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特别是《********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后,各市党委、政府制定和调整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围绕《****关于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决定》出台了当地科学发展的相关决定。调研中我们看到,科技工作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一项工作,但是各地、各级的重视程度有差别,科技投入的差别很大,科技工作显效的差异也很大。但是被调研的市科技管理部门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科技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南宁市

南宁市提出要主动对接钦北防重点项目,实施总部基地战略,延长产业链,着力建设三大基地、完善三大平台、实施六大科技工程、开展六大科技行动(简称3366工程)。三大基地即特色优势有色金属技术开发与产业基地、生物质产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大平台即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六大科技工程即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民生科技提升工程。六大科技行动即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产学研结合促进行动、新农村建设科技引领行动、多区域科技合作行动、知识产权战略行动、科技人才支撑行动和科学普及拓展行动。

(二)柳州市

围绕柳州市提出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目标任务,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措施:一是完善科技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三是实施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四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技术升级;五是完善奖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桂林市

桂林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施一个战略,争创两个城市,营造四个环境,建设三个平台五个体系。实施一个战略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桂林。争创两个城市即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营造四个环境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营造优势人才聚集的良好环境;大力实施专利战略,营造推进名牌工程的良好环境;提升特色产业创新能力,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三个平台五个体系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入体系、科研成果及专利技术转化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

(四)北海市

北海市科技工作基本思路: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促进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协作,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围绕北海市委、政府提出的突出打造十大优势产业,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四是推进孵化器建设。五是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六是推进部区会商项目实施。

(五)钦州市

根据钦州市市委提出把钦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发的实验区”的要求,提出了树立四种意识,争创四项先进,以“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和绘制,支撑“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的实施的科技工作思路。树立四种意识即树立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和竞争意识。争创四项先进即争创第四轮创新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市;保持县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通过率达到75%以上;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增幅排在全区前列;争取科技投入增幅在全区前列。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与绘制,有利于找准产业链“利润池”,有利于整合资源,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六)防城港市

防城港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思路:一是培育企业创新群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培育科学研究群体,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三是培育科技服务群体,提高科技中介水平。

二、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科技基础薄弱。从科技人才来看,我区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三市,但人才总量仍然偏小,不能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科研机构极少,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如防城港市只有科研院所11家,仅有人员147人。从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来看,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均不足0.5%。科技创新资源匮乏,自主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研中发现,即使在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广大中小企业R&D投入普遍不足,缺少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大部分企业甚至缺乏必要的研发部门,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地方领导对科技工作“口号”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四)科技资源整合不够。在科技资源配置整合上,有的地方没有充分整合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资源,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如北海市就没有充分利用****海洋研究所和****红树林保护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工作。北海市和防城港市在红树林研究的资源上也没能有效共享。

三、几点建议

我区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国内和国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科技工作要有为有位,必须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做好科技工作必须解决必要的手段和一定的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绩效。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坚持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继续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人才小高地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桥梁作用。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和****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我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的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现有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加强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科技进步监测体系,通过推动人大立法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市县一把手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指标,营造党政领导真正重视科技的环境。加快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出台有关推进我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引导和落实企业大幅度增加R&D经费投入。

(三)开展重点产业技术攻关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位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的定位,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确定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区开放开发,构造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我区汽车、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区重点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经济区发展。

(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科学发展,关键在人。针对我区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现状,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及团队。要围绕我区重点产业,设立自治区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基金,结合我区科研需求和基础条件、学科建设,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工作机制,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突”专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结合全区现有创新资源,共同打造一批自治区级创新团队。从各行业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帮助、推荐参与国家、省市(区)级等高层次科研项目等,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从各级政府层面加强对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从源头上避免科技资源配置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科技项目引导,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构建完善****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完善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我区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加强专利保护,落实各种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深化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和****专利试点县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多部门联合协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第3篇

《思享汇》栏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会长彭剑锋教授围绕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十大新思维,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电气工程是21世纪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学科领域。因而,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期《焦点萃》介绍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电气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围绕“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提升”,重点从源动力、支撑力、创新力、推动力四点着力,点面结合,打造出人才培养的“大连样本”。《企业志》栏目让我们一同感受和分享他们的经验探索。

《培训坊》栏目云南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平才和国网山东日照供电公司培训中心主任申丽华,对优化教育培训机构功能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思考;为客观准确度量教育培训的成果和了解员工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动态过程,张世懿等提出基于量化考核目的的学习与成长积分制企业内训管理模式,该模式在调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实现教育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目标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此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在技能培训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山西大唐国际运城发电公司在培训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也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人才流动放在了突出位置。人才流动是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人才也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创新。《人资域》栏目,重点介绍了构建电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希望能为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深入研究、有效推进打开思路。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是一项难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朱国成主任对集团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值得细细研读。此外,对于如何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创新是一种选择、一种勇气、一种智慧。而唯有创新,才有活力;唯有创新,才有生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才,只有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融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让人才引领各行各业创新,才能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如是强调。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人才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当前,面对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和矛盾困难,我们一方面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等宏观方面着手,科学制定人才规划,大力推进人才工程,积极构建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微观环节切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本期杂志引人注目的主题词是创新人才、技能培训、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等等,让我们在了解高校、企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同时,也一同学习其创新精神,有思考、有行动,将我们的工作做好做实,更有成效。

《思享汇》栏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企业人才分会会长彭剑锋教授围绕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十大新思维,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电气工程是21世纪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学科领域。因而,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期《焦点萃》介绍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能为其他院校电气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围绕“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提升”,重点从源动力、支撑力、创新力、推动力四点着力,点面结合,打造出人才培养的“大连样本”。《企业志》栏目让我们一同感受和分享他们的经验探索。

《培训坊》栏目云南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平才和国网山东日照供电公司培训中心主任申丽华,对优化教育培训机构功能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思考;为客观准确度量教育培训的成果和了解员工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动态过程,张世懿等提出基于量化考核目的的学习与成长积分制企业内训管理模式,该模式在调动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实现教育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目标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此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在技能培训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山西大唐国际运城发电公司在培训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也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第4篇

【关键词】公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索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路路网功能日趋完善,公路技术等级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增大,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人才对推动行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增强针对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一、基层公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目前我们沿用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人事管理”的模式,通过单位的人事制度,硬性的管理方式来管理职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公路发展的需要,其固有的局限性、僵硬性等弊端逐渐曝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临夏公路总段现有在编正式职工811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9名,中级专业技术人才68名,初级专业技术人才66名,这仅20%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承担着全州712.7公里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和专用线的建、养、管任务,还要承担灾后重建、高速公路施工及部分市政道路建设任务,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精干、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一些仅有初高中文化的充当了公路养护与管理的骨干,他们虽有丰富的养护技能经验,但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应用方面就显得不相适应,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路与管理的进步和发展,更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影响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人员分布广,作业流动性大。由公路养护点多、线长、面广特点所决定,公路养护职工在空间分布上较分散,遍布乡村城市,形成了教育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随着公路养护作业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跨线、跨段,跨地区流动作业方式相继出现,在客观上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工作难度和管理方式上的转变。

3、人员进出渠道不畅。基层公路管理部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对新进人员进行控制,原则上只接收应届大学生、交通院校的大专生,转业军人和择优照顾的本系统职工子女。这样做对于控制编制人数有好处,但是也导致部门无法通过人才市场得到急需的各类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且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名牌大学生大都不愿意到基层,而无法接收,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同时,基层公路管理部门没有建立退出机制,职工除退休、辞职等因素外,只进不出,尽管实行了劳动合同制管理,但是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单位一般不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影响了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4、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二、创新公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对策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路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管理的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应加以创新和变革。

1、与时俱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一要变传统的静态管理改变为动态管理,建立柔性的人才管理模式。基于职工需求,与时俱进,树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理念,致力于建立一种把人的因素同部门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机制。二要以人才开发战略为核心,构建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对职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部门单位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或职务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三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根据每个人的岗位特点、工作性质定期举办各种岗位培训班,建立科学的职称培训、规定培训、学历培训等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竞争力,为部门发展增添后劲。

2、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是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服务理念,要创造一种能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在使用、培养、考核、选拔、定薪、奖励、约束、淘汰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使得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职工利益,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用好人才给他在发挥个人才智的同时,达到与单位双赢的目标。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党建工作 党建资源 整合 共享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理论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实践中具备了无限发展的空间。高校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对我们过去党建工作的思维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进行再审视。针对高校发展特点着力研究党建资源的合理投入和配置,整合人力、智力、物力和财力,以求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这无疑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

一、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视角。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理念

高校党建资源是指高校党组织所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学校党的建设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所谓“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其资源获得整体的最优化。通过有效的整合党建资源,以求扩大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实现资源利用和工作效益的最大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资源整合与共享作为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是对基层党建工作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1.大开放理念。基层党建工作是一个由各种资源要素组成的系统。根据系统原理,如果一个系统呈封闭状态,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那么,这个系统的功能就会逐渐减弱。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通过流动和开发才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体制模式的束缚,将党建工作资源向系统内外开放,使之在交流中实现增值。以“大开放”促进“大融合”形成“大党建”。

2.效能最大化理念。多年来,党建工作更多的强调的是政治意识,往往忽视效益观念,即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谋划建设。资源整合与共享追求的是实现党建效益的“最大化”的理念。党建工作也是需要耗费成本和投入的,应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合适的领域,实现有效投入。与此同时还要追求最佳产出,就是注重整合和优化人力、智力、物力、财力,以求在同等资源条件下,力争最佳的党建工作效果。

3.大格局理念。资源整合与共享强调的就是实现优化配置、集约运用,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要增强全局观念,更具有战略眼光,工作树立“一盘棋”思想,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平衡推进,促进党建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思考和部署。

4.改革创新理念。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基层党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是一种改革创新,是适应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需要的一种有益尝试。这种尝试会带来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从而实现高校党建工作能持续不断的思想上有新解放,理论上有新发展,实践上有新创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二、用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思维。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

高校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全新命题。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在总结和巩固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资源的盘活、开发、利用、共享等方面探索整合资源的新思路,可重点在“调整”“融合”“互动”“共享”几方面下功夫。

1.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高校或是合并重组;或是扩建新校区,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带来了学校办学体制、结构、规模的深刻变化。这种变革也必然带来党建工作资源的调整与变动,如原有党组织设置形式已不相适应;党员教育管理形式面临着种种挑战;多校区的形成给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扩大其覆盖面带来困难等。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对基层党建工作资源进行及时调整和有效整合,否则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2.融合。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资源体系给予支撑。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人、财、物投入相对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同时党内资源有的还处于沉淀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即充分挖掘潜在党建资源,激发各级党组织的内在活力,使其对。组织、物质、人力”予以很好地融合和利用,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形成纵横结合的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3.互动。资源在流动中增值,在流动中产生活力。各级党组织党建资源之间双向开放。相互促动是基层党建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可深化学校各级党组织之间以及与校外党组织之间的共建工作。推动其他基层党建资源的开放。以形成党建资源的互动共享、优化配置,调动全校范围内各层面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增强高校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4.共享。目前。在基层党组织之间存在的资源共享,一般缺乏正式机制,往往是以私人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松散联合,稳定性和长期性不足。从基础上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来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是党建资源实现共享的重要举措。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形式有多种,一是创设区域性党建资源平台。院系或校区是基层一个区域性的共同体和集合点:二是创建覆盖全校的党建资源平台,这是最具集约化、现代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服务、管理、活动、教育功能为一体,并可通过院系或校区区域性党建资源平台组成树型拓扑结构,成为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保障载体。

三、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目标,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

高校党建资源的整合既是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建立从形式、内容、手段、方法乃至工作格局上都区别于传统党建工作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事,有利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资源配置。高校党组织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必须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注意盘活、开发和挖掘,从而达到优化配置。首先是盘活和优化现有资源。党组织的现有资源是整合的物质基础。我们应按照经济实效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合,提高现有资源的价值,减少重复建设和物力、人力的浪费。同时大力开发和挖掘各类资源。我们应看到高校党建资源的广泛性。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等。有形资源是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基本条件,校内资源是重要保障。同时我们要注重新形势下无形资源的丰富性、社会资源的无限性。党组织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的巨大潜力,整合和凝聚各方贤源,实现各类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合理共享。

2.开展资泺整合与共享。有利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会促进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网络的健全完善,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面对高校普遍办学规模扩大、党员人数增多、多种学制、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实际,我们认为,应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资源覆盖最优化的组织架构。根据高校党组织多为“垂直设置”的特点,应注重“垂直设置”与“交叉设置”“灵

活设置”相结合,扩大党建资源的覆盖面和效用。如:教工党支部则可与教学、学科团队、重点实验室对应设置。提高党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较小院系还可以考虑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合并,发挥教师“传帮带”作用;在具备条件的学生公寓成立党支部、党建工作站,以利于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生党支部可聘请一部分有经验、有能力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兼职组织员。便于沟通与交流。突破原有以条为主、垂直隶属的模式。建立划片就近挂靠的组织架构,如教职工党支部以校区建立党组织或开展活动。不失为一种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组织设置的科学与合理,是实现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基本保障。

第6篇

面对以上的新情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从鼓楼社区的实际出发,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我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主要做法是五个"延伸到社区"。

一、思想教育延伸到社区,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群众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社区全体市民素质、实现创建文明社区目标的根本措施。我区把这项工作作为根本任务来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1、充分利用教育阵地,开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全区在原有基层党校的基础上,动员社区单位和党组织参与,共同创办社区党政校。以社区党政校为阵地,实现了党政校合一、一校多用、一校多能,相继开办了职工政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外来务工学校、实用技术学校、社区学校等。利用这些阵地,近年来主要对社区成员广泛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爱国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业"(敬业、精业、创业)、"爱鼓楼、爱企业、爱岗位,我为企业二次创业作贡献"等多形式多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鼓楼街道的"外来人口学校"、宁海路街道的"市民学校"、中央门街道的"科普学校"都办得很有成效,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为适应形势需要,既注重为基层服务,又注意及时了解基层的有关信息,我们在全区建立了二级思想工作信息动态网络。平时基层思想工作网络和基层思想工作队伍较好地履行了工作职责,发挥了作用,使区街政府能迅速掌握信息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工作提高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共同抓好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利用社区单位的组织优势、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调动社区单位积极性,凝聚社区力量,与社区单位做到了机制共筑、资源共享、思想共育、活动共办、实事共做、责任共担的"六共",推动了各种思想教育的开展。江东街道利用社区资源办培训班,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参加。挹江门街道利用政治学院力量和场地办党员和市民培训班。中央门街道利用化工学院等大单位的场馆进行了各种培训。宁海路街道与省图书馆合作交流,由省图书馆定期更换图书,首批就向街道流动3000多册。充分利用驻区单位的阵地资源开展教育,延伸和扩大了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3、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振奋人们的精神。我区除充分运用好传统教育手段和形式外,如集中培训、讲师团宣讲、板报等,还结合城区新变化开展教育,现一半以上居委会都有了电教室,设立了教学点。各居民区还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读报日活动,使居民群众能学到理论,了解形势,掌握信息。去年,我们由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牵头,聚合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等联合举办了"廉政杯"党员辩论赛和"正气杯"社区党员书画展等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辩论赛还走进了电视台直播室。

二、创建活动延伸到社区,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是群众性的工作,二者具有紧密联系。近两年,我们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动推进群众性思想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围绕区制定的"社区建设年"、"社区建设特色年",全区展开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经过探索,走出一条以"一街带全区,全区创文明"为切入点,以湖南路文明街创建为龙头,以社区建设为载体,以提高人的素质等"六个起来"为突破口,以创建文明小区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实际生活问题为具体抓手的单项创建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思路。为开展群众性创建工作,区印发了《文明手册》15万份下发给全区每个家庭,并作了广泛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触及每家每户,起到很好的效果。今年又加大创建力度,制定下发了《鼓楼区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做好"六个拓展",即湖南路文明街创建活动向两街一市场拓展;文明小区向文明楼幢、文明家庭等社会文明细胞建设拓展;创建文明小区向文明片拓展,形成10个文明片区;创建文明行业向社区拓展,创建文明单位向社区建设拓展。在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中,我们始终强调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抓住思想教育和引导这个关键,增强了开展文明社区创建的凝聚力,促进了文明社区的创建。

2、充分发挥湖南路文明街的示范作用。湖南路在全国唱响以后,我们及时提出了"一街带全区,全区创文明"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全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去年,我们以召开的全国学习南京市湖南路示范街经验座谈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南京召开的"购物放心一条街"工作座谈会为契机,本着创建工作往实处做,往深里做的要求,强化了精品意识,展开了更大规模和更高要求的创建工作。全街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去年全街销售额达32亿元,上交税金5000万元。前不久,《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又在显著位置刊载了题目为"创建促文明,文明促繁荣,繁荣出效益"湖南路示范街的经验。新华日报短评指出,湖南路示范街生动具体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管理商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自身的经营中去,创造了一条双文明建设的经验。目前,湖南路文明街创建的经验已在全区开花结果,创建活动已向社区幅射和拓展。三牌楼街道和鼓楼街道都分别提出要把三版楼大街和云南路大街创成文明示范街。三牌楼街道已制订出详细的实施计划,要把三牌楼大街建成与湖南路文明街相呼应的商业副食品中心,并已开始启动建设。大型私营企业"金盛百货批发市场"也提出要以湖南路为示范,创成"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

3、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利用社区文化体育娱乐等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有社区特色的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小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又有效地遏制不健康文化的侵入,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区每年都要举办金秋艺术节、地区家庭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类重大庆祝活动,凝聚和调动社区力量来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活动之中。去年,我们以"三庆一迎"为载体,组织了15场"祖国万岁"鼓楼首届家庭文化节系列活动。区注重发动社区内群众参加庆祝活动,由25个社区单位及街道、居民1万多人参加的鼓楼区"祖国万岁"万人文艺汇演,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充分展现了鼓楼人的风貌、鼓楼的社区精神和社区力量。这些活动都是以广大市民群众为重要对象,以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吸引了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双丰收。

三、党员教育管理延伸到社区,把发挥党员群体作用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支重要力量

新形势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党员回到社区,这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们结合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方面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通过他们教育影响群众,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完成社区建设目标起到较好的作用。

1、发挥了社区党员资源的重要作用。全区成立了三支爱国主义教育讲师团,即由50名在职教师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师团,由20名离退休老将军、老首长组成的革命传统教育讲师团,由100多名退休干部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师团。三支报告团经常下到学校、单位和社区居民中进行宣讲,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如97年迎接香港回归作了200多场次的报告,去年迎接澳门回归作了100多场次的报告。

2、亮起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旗帜。去年,共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49支,有2万多名党员参加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党员积极参加了小区出新、创建文明城区、社区服务等多项工作。志愿者队伍将社区单位党员凝聚起来,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工作和思想教育,发挥特长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推动了全区中心工作的开展,深受群众欢迎,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全区近3000名社区共产党员志愿者参加了社区建设工作,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去年,为同创社区,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在社区内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百·万工程"活动的意见》。目前,已有单位党组织和全区170多个居民区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184个,驻区单位党组织为居民区党支部派出218名政治指导员。去年一年还多方联系社区单位党组织,深入开展帮贫扶困活动,实行"一助一"结对帮困,取得明显成效。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与湖南路街道工委积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先后开设了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古南都饭店等单位采取结对方式定期资助特困职工和残疾人;省委宣传部党教处,省妇联机关党委等三十八个单位与宁海路街道十六个居民支部结对,定期帮扶慰问200多名老军人、特困生、五保户;中央门、五台山、华侨路等街道工委为下岗职工子女开办了免费家教服务、夏令营、定向资助等服务项目,这些都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社区服务延伸到社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广量大,往往与群众实际问题交织在一起。为此,我们坚持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群众关心的事情上,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社区群众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使工作落到实处,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实施的民心工程,为居民群众办了一些实实在在又息息相关的实事,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影响和感染了居民群众,有力地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全区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全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1、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建设。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使街道及居委会组织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不断改善社区环境,以"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来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97年我们在全市率先作了颐和路小区的全面出新;98年自加压力,,筹措资金1700万元出新小区96万平方米;99年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出新工人新村的33个小区,面积共225.3万平方米。为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区委区政府98年做出决定,经济考核指标不再延伸到居委会,全区170多个居委会按3万元一家共拨付510多万元作为工作经费,改变了居委会搞棚亭经济而使社区环境长期不能根治的状况。前一阶段,在湖南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三牌楼街道城管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又全面推开了全区社区管理体制、城管管理体制和环卫管理体制的"三项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增强了街道综合管理能力,彻底整治了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

2、切实为群众稿好服务。99年,为使老百姓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得到服务,看到实惠,我们实施了"一盏灯"、"一根线"、"一条路"、"一面旗"的"四个一"工程。立足点就是从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一件件具体小事入手,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一盏灯",在全区3500多幢楼房安装了34000多盏公用照明设备,使大多数的楼道亮了起来;"一根线",在居委会全面推行"110"热线服务,全区"110"社区服务热线现已全部建立并实行了24小时昼夜服务;"一条路",是给群众一条条宽畅的出门大路,99年投资5.5亿元拓宽11公里的10条道路;"一面旗",社区党团员走进社区,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99年为民做好事万余件。今年,还将在城市道路建设上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环境至上"的意识,完成道路工程、广场工程、治水工程、整街出新工程、楼顶净化工程的五大工程,全面改善城市环境,为文明社区的创建提升环境品质。

3、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做好再就业工程,全区建立起社区就业网络体系和建立起劳动力资源信息网,成立了地区就业和再就业协会,为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提供就业等服务。经过努力,去年安置失业、下岗职工7195人。区房产部门开展"房产服务进万家"活动;区司法部门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开通148法律服务专线,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法律服务;民政部门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开通"鼓楼区市民求助热线",推出"社区助老服务储备制度"和"社区服务记录制度",推进了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总工会等单位实施"送温暖工程",想方设法为基层工会和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医疗卫生部门开展社区绿色通道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转变思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为居民群众解决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居民群众之中,在办实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增强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4、切实搞好窗口单位建设。近几年,我们在街道、公、检、法、工商、商业等窗口单位开展了为民多作贡献的活动,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民办了实事。鼓楼街道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拆除了山西南村小区所有底层和楼顶违章建筑,统一规划,在楼顶用彩钢板新建式样统一的住房,在空中树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年来,全区窗口单位共有35名同志被评为市、区"十佳公仆"和"勤政谦政好干部"。全区出现了竺彪、谢健等全国闻名的优秀检察官,出现了卢力生、张世英等全市闻名的优秀公仆,出现了徐虎式的为民服务标兵金宏光等先进人物。对这些先进典型,我们都把他们作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广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典型,配合制作了十多部专题片,在全区广为宣传和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全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全区为民服务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

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有几点比较深刻的体会: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繁荣了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说服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新的进步。近年来,我们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税源经济,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迅猛发展。1998年区级财政收入达3.58亿元,是1993年的3.8倍,*年达4.3亿元,财政收入的总量、增量和增幅居全市之首,在全省45个城区率先突破4亿元大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深化社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社区拓展,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们在湖南路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管理商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自身的经营中去,使商家的经营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文明轨道,使这条原来简陋杂乱、名不见经传的小街,短短几年就成为商家的黄金宝地、消费者的购物天堂,成为全国的无假货示范街,实现了创建促文明、文明促繁荣、繁荣出效益的良性循环。

理顺运行机制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的有效手段。构建起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理顺运行机制,有效利用和共享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区、街两级社区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团建联席会以及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加强与驻区省市机关、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医院、银行等社区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强化街道在社区工作中职能,逐步形成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条块结合的协调运行机制;突出社区委员会(居委会)的作用,加强社委会干部队伍建设,把社委会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为民服务上来,逐步完善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进社区、通市民。同时,倡导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事务共管、实事共办,实现了社区的人才、物力、设施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组织资源的共享,保证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基层。

服务社区单位和群众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社区单位和社区群众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只有依靠社区单位的群众、服务社区单位群众、发动社区单位和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近年来,我们确立了"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的工作目标,"三个服务"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而衡量"首善"的唯一尺度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我们从社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年以"让全区经济繁荣起来、道路宽起来、住宅小区新起来、居民楼道夜晚亮起来、群众生活方便起来、市民素质高起来"为突破口,*年以"楼道亮化起来、楼顶净化起来、摊点管理起来、小区安全起来、区街居电脑联网起来、社区特色创起来"为新的突破口,为社区单位和群众认认真真办实事,扎扎实实办好事,寓教育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把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下去,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

第7篇

今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对新周期中国经济的崭新描述。“新常态”一词也迅速成为经济领域的最热关键词。新常态之“新”,在于不同于以往;新常态之“常”,在于相对稳定。故而,所谓“新常态”,即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发展环境,且这种新环境将会持续稳定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常态。新常态的提出,就是要摆脱“旧常态”,以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寻求发展的新阶段。因而“新常态”一词虽最早用于经济领域,但并不仅仅适用经济领域,应该并且已经扩展到除经济领域之外的如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新常态之下,具体到我们的人才工作,人才投入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中高速”相匹配,人才培养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优结构”相磨合,人才使用应与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相衔接,积极适应创新驱动对于人才工作的新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新常态”。

本期《培训坊》栏目,为科学高效提升培训工作流程和培训资源管理,国网江苏徐州供电公司朱金花老师基于国家电网自身培训模式及管理流程特点开发设计了培训流程及培训资源管控系统;南网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吴倩等结合现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新型的教育培训与评价体系,这些有益探索为我们的培训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思路。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首创的“学习动力圈”系统,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给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此外,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吴涛、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陈金红等老师对改进培训考核模式的做法及思路、培训质量三级监控体系的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人资域》栏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刘智慧处长对促进新员工H型内外职业生涯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三集五大”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和配置、电网企业专业支撑部门岗位评价以及风电产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广大行业从业者们进行了积极地思考与研究。此外,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电网公司建设学习型班子、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以及四川资阳供电公司依托创新工作室建设提升员工创新能力的积极实践,这些理论探讨和有效实践有利我们开阔思路,值得仔细研读。

要实现新常态,就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新做法,谋求新发展。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一切惯例可能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从这一点来看,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种新常态。当今的中国创新正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改革”“创新”被不断提及,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这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大时代、大格局之下的迫切需要,是一种大智慧。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稳步地推进、科学谋划,取得新作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让我们强化创新发展理念,迈步走向具体务实的经略,引领人才工作步入新常态。

第8篇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产值的不断增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水利经济发展的合理与否事关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对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思路过于陈旧。由于深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导致其无法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金不足。其次,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就目前来说,我国水利经济体制中存在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导致很多水利企业都是事业性质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也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水利行业的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等。再次,水利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导致水管单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造成经济状况疲软。同时,水价的定位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水利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思维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某些限制性因素,例如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发展途径不完善。为了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当前的水利经济发展工作。针对此问题,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前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

思路指导行为,只有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的水利经济才能获得更进一步地发展。新时代下,我们必须创新水利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相关人员必须从当前水利经济的体制、经营状况、市场前景以及环境的方面出发,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及高度出发,在保障用水量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合理布置区域内的水利产业。水利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做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的系统发展。另外,还要加快推进水利经济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水利经济的发展任务方面来看,工作人员应该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地区的电力行业,并充分发挥水利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还要帮助一些水利基层单位加快脱贫的步伐,促进水利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水利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第二,要加强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理顺水利经济中的各种关系,提高水利行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加快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水利行业的凝聚力及创造力。

(二)创新发展途径,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大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对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水利建设的防洪安全方面、供水安全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加强水利建设,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水利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途径,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要大力挖掘水资源的经济潜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其次,在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现代化,提高水利经济发展的效率及效益。

(三)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发展实效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机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改革,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水价成本测算,使灌溉水价达到成本水价,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并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工作的落实。第二,水管单位要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助帮助,在税收政策上能够给予最大优惠。同时利用地方的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合作,实现收入的增长等,拓宽水利经济的融资渠道。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水利经济干部队伍。总之,要创新水利经济发展工作,必须努力提高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是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必要途径。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实践;思考

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首先,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公路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已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独立要素。传统的生产与消费观念已被打破,群众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随着发生了变化。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已超过了单纯的物质需求。知识价值已开始影响民众的生产和消费。一支高素质的公路人才队伍对于公路部门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迫切要求公路科技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公路行业的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社会对公路科技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公路的发展应当做到:一是要积极培育职工的价值观,通过公路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公路职工的荣誉感、地位感、责任感,以达到职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目的。二是公路部门的管理者和职工都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都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职工要掌握与本岗位相关的实际操作的技能,适应岗位竞争和“一岗多能”的需要;管理者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其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公路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是公路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动机发生了变化。从求生存的需要,转变为自我提高的需要,从安于生存环境的需要,转变为优化生存环境的需要。二是公路职工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发生了变化。从工作的需要“要我学”,转变为自己的需要“我要学”。三是公路职工参加培训内容、层次发生了变化。从文化技术学习、岗位培训及年度考核,转变为多层次、多品味、高科技的学习。四是公路职工参加培训的形式发生变化,从单位的集中培训,转变成个人的自我培训。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价值能否实现和自身素质能否不断提高,已日益成为人们选择单位和职业时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公路部门,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以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积极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打破职务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使职工在单位工作期间,有机会晋级提升,不断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

二、公路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践

蚌埠公路局直属分局现有职工110多人。其中,具有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7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60%。近年来,分局立足实际,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把党建工作溶入人才开发培养的工作中,竭力创建公路文明,推行公路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和造就学习型人才。通过党建带动体制建设的途径,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体制,使越来越多的有用人才脱颖而出。

首先,树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优先理念,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根据有关规定,按一定比例提取教育经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并做到专款专用,为职工的教育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采取个人拿一点,单位补助一点的形式,让职工结合各自岗位需要参加函授学历教育,成绩合格,经过测试,达到要求的,给予一定学费补助。

其次,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结合分局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了岗前培训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分局坚持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类新录用或转岗的职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基本掌握岗位的工作程序、方法以及工作技能,从而达到工作质量标准,履行岗位职责。同时,鼓励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以更好地为单位服务。通过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分局广大职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三、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以机关职工为主体,根据分局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着力增强职工岗位的适应力和创新力,为职工掌握岗位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凝聚了职工之心,增强了广大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使公路职工“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

三、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途径

公路部门人才资源的培训,分为思想文化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两方面。

一是思想文化教育。包括公路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公路文化是公路部门所有职工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基本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公路文化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公路系统中兴起,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新兴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 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说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其中心任务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要想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效益,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行的铁路运输市场竞争中,只靠扩大经营项目及工作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限的。因此,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好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事的配合问题,对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实现组织目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铁路人力资源现状问题诊断

1.思想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管理弱化。铁路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其员工具有一般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特点:稳定意识强、无忧患意识、缺乏激情。铁路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给员工带来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分配,使得铁路员工稳定意识较强,这有助于工作的稳健、谨慎。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必须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得到转变,并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太过稳定不利于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转变。长期稳定的工作也磨灭了员工的忧患意识,没有了忧患意识企业就看到不到自己的短处,盲目的自信,在市场中是要吃亏的。对员工个人而言,没有了忧患意识,上进的动力就会缺乏;同时也由于长期的稳定工作和生活,使铁路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有一种满足感,满足于在企业的工作,工作动力不强,再加上工作的单调,员工们的厌倦怠工思想由此滋生。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存有敷衍心理,得过且过,不愿承担责任等。

2.铁路企业冗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长期以来,铁路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严重扭曲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例,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底全路职工总数218.02万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7600公里,平均每营运公里用人近23人,是发达国家数倍乃至数10倍。员工数量庞大不利于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员工的政策不能够细化到每一个员工。

3.职工素质偏低,制约企业发展。铁路员工素质偏低阻碍了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其状况在不断改进之中,但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根除决非易事。据权威资料表明,2012年全国铁路行业普通员工179.3万人,其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6.4%,高中(含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5.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如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比比皆是,高中、初中文凭该如何激励;论工资待遇、岗位晋升、员工福利等,初高中毕业若是超出本科毕业,那本科生又该如何激励;谈专业技术,初高中毕业的员工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发展也受限制。

4.缺乏综合考评制度,奖惩不明。在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考评往往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是采取单一的考评方法,员工的奖惩、晋升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意图。虽然不少的部门都有平时考评、群众考评、综合考评,但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仍值得怀疑。如对员工的迟到、早退有严格的规定,但迟到早退者奖惩晋升照样进行。再如年度考核优秀等级的与称职等级的员工在待遇加薪、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加强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铁路总公司党组提出了实现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其中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总体目标,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输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支出,减少人员占用,势必引起基层单位撤并、机构重组、取消部分中间站,产生大量富余人员。这就要求铁路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富余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加强职工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下岗―培训―竞争上岗”的环流格局,为实现铁路低成本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2.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在铁路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不断强化运输市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运输市场的占有份额。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要在不断压缩企业成本的前提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专业化职工队伍,强化全员营销意识,让职工努力提高企业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以有利的形势抢占客货运市场。

3.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济效益取决于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合理组织生产,科学配置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压缩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同时也可以为劳动者创造一个适合于他们的生产、生活空间,使其安于生产、乐于工作、忠于岗位,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潜能和智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一个企业要想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它的员工来实现。第二,为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人们应把促进企业的成功当作自己的义务。第三,制定与企业业绩紧密相连、具有连贯性的人力资源方针和制度,是企业最有效利用资源和实现商业目标的必要前提。第四,应努力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商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和统一。第五,当企业文化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起支持作用;当企业文化不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促使其改进。第六,创造理想的企业环境,鼓励员工创造,培养积极向上的作风;人力资源政策应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合适的环境。第七,创造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的组织体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第八,增强员工上班时间和工作内容的灵活性。第九,提供相对完善的工作和组织条件,为员工充分发挥其潜力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支持。第十,维护和完善员工队伍以及产品和服务。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要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要先使其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才能得以实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完善人力资源流动管理。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劳动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人员流动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职工的流动要考虑工作需要。以今后工作的发展变化为基础,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业务技术能力,就需要把技术骨干合理分散配置。第二,职工的流动要注重吸收人才。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单位在流动中根据人力资源需求可引入企业外的人员,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竞争力。第三,职工的流动有利于个人才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个人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做到用人之长,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对年龄轻、知识层次高、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尽量多吸收。

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第一,以在职培训为主。如果在企业内部有具备相关培训知识的人员,并且偏重于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可借助于在职培训的方法;企业还可采取师徒结对的方法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条件,边操作边学习,以便于传授现成经验。第二,有重点地进行脱产培训。需选派人员到相关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或分期分批重点轮流培训。偏重于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方法的培训,重点应放在领导管理层,可选派到同类型先进企业进行培训。企业进行脱产培训投入多,人员少,因而培训质量也要求高。在人员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且对培训内容学习愿望强、接受能力强的人,便于提高培训质量。第三,提倡自我培训。应大力提倡鼓励,支持职工自学、互帮互学,经常性地利用报刊杂志、学术刊物,结合工作实践,强化自我培训力度。第四,进行培训评估。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要进行充分评估,以兑现奖励及有关待遇。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依赖于证书,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和正规教育同等对待;同时应考虑到培训方法不同、人员不同,会造成培训效果的不同,要联系这些因素进行考核,区别对待。同时由于教育、培训与工作效果之间存在不一致,对被培训者的中、长期产出也要进行评估。

3.激发职工能动性。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完善绩效考评的评价体系。具体操作上,主要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工作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考评必须全面准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考评原则也必须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对人力资源的激励是有效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管理办法,激励管理应重点搞好如下工作:第一,要最大限度调动职工能动性,建立工作业绩和工资相挂钩的分配制度。认真对待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探索按劳分配为主、绩效优先的激励形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绩效优先的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结合职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贡献适当拉开距离,起到奖勤罚懒,激励士气的作用。第二,根据现行经营管理人才,应适当考虑一岗多薪的工资分配方法。公平激励仅仅是职工报酬实现的一个方面,企业还应设置一些特定目标,吸引职工的注意力,激发职工的成就动机和竞争意识,促使职工为实现内在报酬而努力。第三,在调动员工的资质、提升组织整体效率方面,对于员工个体来说,在其硬件条件(智力、体力等)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同时也应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各种激励与约束机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地构建组织结构,有效调配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投入,合理降低人力成本,从而间接创造效益。

总之,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将是决定中国铁路有效创造效益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曙明,罗伯特・马希斯,约翰・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第11篇

一、2009年行政工作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为契机,坚持"赶超式发展"观念不动摇,坚持为宜春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道路条件不动摇,着力深化机制改革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和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举全局之力,聚大家之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变考验为生机,努力实现我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1、全局年平均好路率达79%,国、省道干线公路平均好路率达91%。完成养护大中修100公里,完成重点绿化200公里,补种500公里;新增标准路200公里,改造危桥17座,完成安保工程投资500万元以上;完善好公路出行服务信息系统,确保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2、完成市养管公路改造路面工程66公里,实现砂石路垫层通车36.7公里(含温古线),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85%以上,创优质工程1个。全面完成高胡一级公路37.4公里路面续建工程任务;争取启动105国道大玉一级公路67公里建设项目;做好万黄线、清宜线等有关线路一级公路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

3、巩固文明路和路容整治建设成果,提升文明路里程100公里;完成省局下达的标准化路政大队总达标单位不少于100%的目标任务;行政(路政)许可办件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公路窗口率达100%;加大流动治超源头稽查力度,力争全市设站路段超限超载率控制在5%以下。

4、抓好全局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及设备的现场管理,保障全年市局工程、养护任务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完好率,全年完成纯公路机务生产总值12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20万元。努力提高我局整体设备装备水平,确保固定资产增值6%以上。加强机务基础管理,出台市局机务工作手册。

5、进一步整合全局人力和企业资质资源,扩大公路品牌影响力。全年晋升8名高级工程师,新增监理、建造、结构工程师持证人数20人,申报一级资质增项1个。完成科研项目1个;获设计奖1个。

6、主攻经营,全年对外中标工程6个亿,力争突破10个亿;对外中标监理业务突破1000万元,完成对外设计里程100公里。争取在全国10个以上省份有工程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市场份额。

7、以人为本,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投入和跟踪督促整改力度,实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零"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

8、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劳动用工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完善用工分配机制,逐步规范用工行为。全年改造股份制企业一个,解决部分职工子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9、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职工政策待遇及时落实。全年改建道班5栋,合作建设团购职工宿舍200套;确保科技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建成。

10、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文明建设。继续推进两级班子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加大行业文明创建、典型宣传和六项"十佳"评比活动,扩大公路品牌影响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强对现有文明单位和青年文明号的规范管理,再创省级青年文明号1个,市局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文明单位。

三、工作重点

在2009年工作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要按照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是紧紧围绕"三主攻"(主攻公路养护、主攻公路建设、主攻公路企业的经营开发)、"六突破"(公路养护机制的突破、优化路网结构的突破、公路综合管理的突破、经营管理的突破、经济效益的突破、文明创建的突破)、"三确保"(确保综合评比在全省交通系统、公路系统的领先位置,确保市委、市政府评奖项目进入先进行列,确保求真务实作风建设取得新实效)展开,努力实现全局公路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

四、工作措施

1、主攻养护,努力提高公路服务品位。抓好以路面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稳步提升路况,改善路容、路貌,完善好养护运营、分配、用工机制的改革,逐步推动养护市场的完善。启动并全力完善好全市公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和公路出行服务系统,实时更新完善路况信息,保证系统方案操作的可行性,服务百姓大众需求。继续推进绿色生态公路建设,主动延伸"生态路、景观路、环保路、标准路、安保路"养护范围。坚持适地适树、乔灌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前规划好2009年公路绿化工程,进一步创新公路绿化体制、机制,用活、激活政策,把320国道线、沙温公路、干大线等线路打造成全市"一大四小"平原绿化亮点,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一路一景"的品牌形象,以良好的路况、路容、路貌体现我局养护综合管理水平,体现宜春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以路认市"的品位。

2、主攻公路建设,调优改善路网结构。在争取正常公路改造计划资金的基础上,采取招商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等多种措施,加大境内公路民生工程建设和市管公路改造。重点做好高安至胡家坊一级公路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全线顺利建成通车,力争开始收费还贷;配合宜丰县、宜阳新区做好宜丰至石市、清宜一级公路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工建设明月山旅游公路仙巩至古庙等公路工程项目,力争完成10公里路面工程,进一步调优改善公路路网结构,全面提升主骨架公路的通行能力,使公路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群众。

3、主攻经营,全面增强发展后劲。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充分利用已有的资质、设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融入市场,抢占省外工程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业务市场,扩大宜春公路品牌的对外影响力,确保在全国10个省份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加强施工、设计、监理合作力度,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为公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确保公路事业走得更稳、更好、更快。

4、加强行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一要继续完善计划管理。积极行使行业管理职责,根据全市公路建设项目的现状,对市管公路重新评估、整合、规划,积极储备和完善后续公路项目,精心包装,开展跑项争资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运作效益,争取部、省补助资金。重点做好现有37个计1214.9公里纳入全省计划的公路工程项目的跑项争资工作,进一步完善路网规划,规范各项制度的管理,全面提升主骨架公路的通行能力,实现路网结构的新突破。二要按照部颁规范,完善工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建设"四项"制度,打造"阳光工程"。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体系运作质量,以提高工程耐久性为目标,继续加强项目跟踪检查力度,推动工程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5%以上,多创亮点、多创优质工程。三要进一步完善养护管理,实现公路养护机制的新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引导,打造亮点、特色,实现养护考核措施创新、工艺创新、面貌创新,以管理提升服务水准,以良好的路况体现宜春公路发展水平。四要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公路效益的新突破。积极努力协调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争取银行对我局所属重大建设项目给予融资支持。各单位要认真总结,严格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找准结合点,规范好本单位、本部门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力度。积极做好单位内部的核算,严格各项开支,杜绝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等现象发生,实现公路工程养护的略有节余。五要规范路政(治超)管理,实现公路管理的新突破。以标准化路政大队创建为重点,用尽用足我们的政策、法规,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厅、省局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提升执法管理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路产路权。同时,不断优化路政(治超)执法、大厅窗口服务人员队伍结构,积极主动地与十三部门配合,继续抓好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管理,维护路产路权,巩固文明路建设成果,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对外执法人员的形象,不断提升行业对外形象和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穿透力,确保在全省交通系统、公路系统的领先位置,确保市委、市政府评奖项目进入先进行列。

5、盘活设备,加大机务生产管理力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科学、规范管理,出台机务工作手册,及时督导基层单位完善机务管理,力争再创1-2个特色单位。进一步完善机务股份制公司内部管理,加大公司宣传,扩大公司经营范围,增强运作透明度,赢取更大效益。同时,以服务公路建设、公路养护为宗旨,进一步盘活现有设备、资产,积极推进工程机务一体化进程,整合和提升机械设备调配租赁中心功能,在规范设备现场管理和提高设备利用率上下功夫,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6、整合人力和企业资源,扩大行业影响力。认真研究公路企业发展壮大的新思路、新办法,强化公路人力资源和企业资质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人员到高校进行培训深造,加大人力资源储备力度;激活选人、用人机制,继续实行灵活的人才招聘制度。充分整合好全局人力资源和企业资质资产,进一步完善技术人才开发、交流、激励措施,积极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和技术交流合作,协调解决公路企业内部和项目管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支持公路企业申报更高级别资质,确保宜春公路品牌的影响力逐步辐射影响全国。

7、注重安全,确保全局和谐平安稳定。坚持"警钟长鸣、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贯彻实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零目标,确保全局的安全、平安、稳定。一是搞好宣传教育,确保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实际,在全局掀起一个和谐平安公路建设的高潮,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懂安全。二是严格安全监管。安技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交工验收、招标投标当中,特别是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部门和部位,积极主动地检查、监督指导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要发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确保行人、车辆、道路、机械设备的安全。三是以实施安保工程为契机,加大安全设施投入。重点整治危桥险路地段,及时完善安全设施标志,全力打造和谐平安公路环境。

8、深化行业配套改革措施,增强公路事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创新举措,创新思维,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我局内部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打造一支经营管理的骨干队伍,完善一套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与各种力量联合,实现双赢的运营机制,逐渐解决人才"断档"和熟练技工空缺现象,逐步建立以路桥工程局和通达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集团公司。同时,以适应激烈竞争市场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公路企业的各项管理,推进股份制公司改革和公路现代企业管理,为公司、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拓展市场服务,实现经营管理上的新突破,确保在全国10个省份有我们的经营点,切实增强行业吸引力和活力。

9、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提升公路文化品位。一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劳动竞赛,创新载体,充实、丰富、完善公路企业文化内容,逐渐形成富有公路特色、为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的公路文化,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摸清职工所思所想,为一线职工办理意外伤害等保险;进一步健全职工疗休养制度,提高疗养水准;高标准新改建一批道班,打造道班良好形象;建立和完善特困职工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全体职工安居乐业。三是搞好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开展十佳标兵班组、管理标兵、建设标兵、路政标兵、养护标兵、设备操作标兵等六项"十佳"评比活动,在全局上下形成一个争先创优的氛围,建立一支团队精神强的队伍,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新活力。

第12篇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路径转变政策支持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转折时期。如何利用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新体系演化与科技创新的新机会,如何利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新政策新契机,如何利用东北产业经济与技术基础,形成强大的内生性动力源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寻找一种区域结构转换与升级的新路径,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是摆在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战略课题。

一、东北产业结构变革的战略路径转变

1.结构变革思路的转变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思路上,实现从被动式、补短型调整向主动式、战略型引导的升级。以往东北地区结构调整与升级基本上走的是问题解决型的基本思路,虽然能够实现事后的“结构纠偏”,但是其代价是老结构的刚性化,难以变革,同时也失去了许多“结构赶超”的机会。因此,通过区域内新型制造、创意、高新技术等战略产业培育和超前部署,超越结构转型滞后的调整模式,形成自我更新、自我强化的良性结构循环。这是东北工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结构变革的产业成长模式转变

即在工业经济增长和产业成长模式上,实现从资源依附型向创新驱动型升级。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靠大量的资本性投资和自然资源消耗为前提的。伴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依靠自然资源、土地和资本等简单、初级生产要素堆积型增长模式,正在让位于生产要素升级、制度(包括机制和体制)和技术两重创新的集约式增长路径过渡。其中,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经济发展出现了“非物质化”,教育、技术和法治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以新机制新模式,激发东北科技资源存量,优化增量,将是东北产业发展模式根本性变革的必要条件。

3.结构变革的技术基础转变

即在工业技术选择上,实现从被动引进、模仿的单项技术应用型向主动消化、学习创造的集成技术创新型升级。围绕成套工程、重大装备、石油精细加工、新材料等东北有基础、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或者重大工程项目,实现技术、人才、资金和能力的集成,优化升级传统工业的技术结构,为东北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完善的、适宜的技术结构和支撑。

4.结构变革的产品价值体系转变

即在工业产业价值链上,实现从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分工、短链条的资源支持型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端产业分工、长链条的创新主导型产业发展阶段的升级。通过制定东北重点产业发展目录的制定与完善,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名牌战略等,构造出基于分工优势的、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区域工业产业生产与协作体系。

5.结构变化的体制环境转变

即在产业体制机制变革上,实现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阶段向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阶段升级,预先探索、完善国有企业(跨国)控股、国有资产经营新模式。东北是一个国有企业集中的地区,有竞争力的工业经济和创新型东北建设都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已经进入到了冲刺阶段,在充分规范、引导与保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做好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经营运作、公司治理、政府规制等方面的先期调研与准备工作。

二、结构变革的模式选择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现实路径选择

产业集群是新时期东北经济增长的现实路径选择,优化布局是东北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需要有一整套相互衔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在分析主要产业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东北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东北产业基础,依托功能区划,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环境建设和多种政策工具为手段,以专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产业生产组织载体,以产业上下游、横纵向关联与协同为纽带,深化区域专业分工协作,全面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集群区域集中、集聚,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

结合“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阶段东北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要与城市和城市群功能区划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资源型和市场型四大类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专业优势显著的产业集群或专业化的新工业区。

2.自主创新模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和名牌产品以及新兴增长极,促进东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自主创新。不同类型、性质的企业,可以依照自身资源优势与竞争战略,选择或创造一种适宜的自主创新之路。其一,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构建新型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步骤,主要是指发挥企业、研究机构的各自技术优势,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开展集成创新、合作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其二,产品集成创新型。其核心是依据产业的内在特点、技术属性,以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现代企业,充分不同企业的原有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又能显著扩大产品谱系,提高产品竞争力。其三,建立海外技术基地。建立海外基地,以我为主,构建开放式的技术体系。其四,现代技术应用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是产业技术升级另一种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蒋珊:“产业竞争力新趋势: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OECD:《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4]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

[5]周叔莲郭克莎主编:《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6]“区域创新和集群政策评估:新理论方法的探求”,翻译稿。

[7]佘明龙任选锋:“中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第13~17页

[8]中国产业集群编辑部,《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9]中国产业集群编辑部,《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