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议论文

高中议论文

时间:2022-03-25 12:21:33

高中议论文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02-01

谈到议论文的说理,不少人总以为只有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其实不然。用形象思维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说理,进行形象化的议论。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我很相信说理文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下面,笔者结合怎样运用形象思维,谈一下如何进行议论文写作。

一、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在议论文中进行说理时,不是单从理念出发去进行抽象议论,而是着力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庄暴见孟子》这篇议论文中,孟子为了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没有从道理上去进行推论,而是精雕细刻地为读者描绘了两幅图画,从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中去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引起百姓怨声载道的情景;第二幅画面是“黎庶安乐”图。它写出国君在享乐时应考虑到民生疾苦。百姓们如果能够活下去,能够保住身家性命,他们就会祝愿国君的康健。这两幅画面虽然只是形象描绘,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在说明道理。因为看完画面,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为什么人们怨声载道?为什么“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答案只有一个:是否“与民同乐”。这个答案点出了苛政的弊害,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两幅形象描绘的画面,却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齐王欣然接受。

二、勾画形象

在议论文中,为了阐述抽象事理,或是批驳某一谬论,有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形象的精心勾画来帮助说理。这样做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可以使行文多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用了这种手法来勾画旧社会里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形象: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在上面这段文字中,边议论边勾画“这种人”,“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的形象,使文章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的嘴脸。论说文中的勾画形象,有时和生动的比喻结合进行。读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人,大都不会忘记鲁迅笔下的叭儿狗的形象: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把这些资产阶级走狗丑恶的嘴脸揭露了出来。“是狗”,说其本质;“像猫”,揭其伪装。怎样的一副猫脸呢:“折中,公允,调和,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因为用“猫脸”掩盖了其“狗性”,所以这种叭儿狗更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由于叭儿狗的虚伪性、欺骗性,必然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宠爱,因而也就一直得以流传。作者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就狗的比喻 作了形象的描绘,阐明了叭儿狗必须痛打的道理。

三、妙用比喻

议论文中,利用比喻手段来进行说理是极其常见的。这种方式是通过揭示事物之间具有同类性质或相同特点来进行说理论证,使人们对抽象事物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为了论证“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需要的是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 ”这个中心论点,以南郭先生为喻,通过南郭先生“混”的行为,“装”的伎俩,“溜”的下场的事实,使 “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现象、实质与危害昭然若揭,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在运用比喻时,有的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等。有的设了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课文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作进一步论证。全文极少抽象说理,所引比喻多是生活中常见事物,形象具体,所以读了以后使人感到津津有味,从有 味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这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形象说理中的“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前者可塑造,通过场面和情节详尽地描述出来,后者则是使抽象道理形象化、深奥道理通俗化的一种议论形式。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区分清楚,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说服有力的议论文章来。

第2篇

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上的成长,而不在于物质。物质只是人们用来享受的。通俗一点,就是对自己虚荣心的一个满足而已。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范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范文800字1有人说“百姓富裕,物质丰富,对于文明自然渴求”。但君不见颜氏之子,陋巷瓢饮仍痴醉儒学不改其乐?有人说“骄奢忘本,但圆明园兽首重聚岂非因国人高价拍回?”

其实,文明与物质好比果实与种子。文明来自物质,高于物质,反作用于物质。正如种子种下会长出果实,人们吃完果实又会留下新的种子。二者本是同源,互为生灭,怎可单向辨析。

如今的《国家宝藏》中的宝藏正是前人留下的种子。贫弱年代,种子离了水,无法生根,但人们将其代代相传,誓死捍卫。固然,当清代末年我们挨打受饿时,无什么电视节目宣传“中国文化”,但那时人们就不追求文化了吗?那些抱着价值连城的瓷器、国画、玉雕潦倒一生的人,守住了心中的文化种子,并传之后世。

于是今天,当我们不必空守着前代的古物,而有了足够可享受的物质资源时,种子便萌发。一时间,电视节目、电影、街艺;弘扬者,追求者雨后春笋般破地而出,漫山遍野。

人们所未注意到的是,当这些器物改变、震动着我们的文化观时,我们的文化也在赋予这些种子新的基因。

敢问何代何朝有请明星讲解推广文化?敢问何曾有专人成组,耗资耗时只为宣传文物文化的?基于工业时代物质富足产生的全新文明,与前代文明,以前代物质遗产为纽带,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基因交流”。而后我们又诞下了新的物质“遗产”——影像。当百年后人类同时拿起“清明上河图”和《国家宝藏》节目中关于它的解说录像,又会有怎样的文明碰撞?这碰撞,又将诞下何样的文明果实?这果实中,又该有怎样的,带有何种基因的种子?

正是这轮轮回回,相互作用,才使文明与物质密不可分,纠缠千丝。

看到《国家宝藏》时,我不禁笑了,这便是我们的文明价值吧:我们拾起前人的种子,用自己的文明浇灌培育它,赋予它新的意义与基因,当我们离开时,把这一期节目存于U盘,郑重的交给后人,叮嘱他们择良日种下……

这大约也是古人、来者之文化价值吧!

愿此轮回之火,永不熄……

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范文800字2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不胜枚举。我不禁要问:有多少人还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物质与精神,并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呢?

正如材料中的那只收藏阳光﹑颜色与单词的田鼠虽然重视了精神层面的富足,但是忽略了物质层面—他还是得活着,活着就得吃饭与次不同的是,其他的田鼠能够意识到物质精神的重要性。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单单认为物质的重要性高于精神。

哲学中说,物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通俗而言,你首先得活着,活着须要物质的支撑。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合理性就在于揭示了物质的重要性但是请看看中国还有多少地区仍受贫困的束缚。这些人食不果腹,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又何谈期望那些孩子成为祖国的花朵与社会的栋梁?前段时间,各大媒体曝光的山区孩子以吃野菜为生的事件,虽说带有一点夸张炒作的意味,但其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大同小异。

但是仅仅依靠物质供养现代化的人类是远远不能够的。常言说得好,终日无所事事,则必病也。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诚然,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去面对各式各样的抉择亦或是困难,而这些抉择与困难仅依靠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书籍,去观赏风景,去远方阅历,去做一切有益的事情去给养自己的精神生活。

纵观如今社会,“土豪”似乎纵横天下。他们颐指气使,财大气粗,足迹遍布全世界。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发财的机会,却很少在意精神生活。对他们而言,金钱可以买来美味佳肴,娱乐设施,却买不了书籍中的智慧,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圣经?箴言》中说:勤劳的小蚂蚁能够搬运阳光以备不时之需,懒惰的人却永远那么懒惰,甚至连小蚂蚁也不如。蚂蚁不及人的聪智,却懂得物质的重要性,而那些懒惰的人往往不重视必不可少的物质,只知道浑浑噩噩地吃喝玩乐,更不必说精神了。

我觉得人应该兼顾物质与精神,不偏不倚。至此,人生便不会碌碌无为地虚度吧。

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范文800字3有人说“百姓富裕,物质丰富,对于文明自然渴求”。但君不见颜氏之子,陋巷瓢饮仍痴醉儒学不改其乐?有人说“骄奢忘本,但圆明园兽首重聚岂非因国人高价拍回?”

其实,文明与物质好比果实与种子。文明来自物质,高于物质,反作用于物质。正如种子种下会长出果实,人们吃完果实又会留下新的种子。二者本是同源,互为生灭,怎可单向辨析。

如今的《国-藏》中的宝藏正是前人留下的种子。贫弱年代,种子离了水,无法生根,但人们将其代代相传,誓死捍卫。固然,当清代末年我们挨打受饿时,无什么电视节目宣传“中国文化”,但那时人们就不追求文化了吗?那些抱着价值连城的瓷器、国画、玉雕潦倒一生的人,守住了心中的文化种子,并传之后世。

于是今天,当我们不必空守着前代的古物,而有了足够可享受的物质资源时,种子便萌发。一时间,电视节目、电影、街艺;弘扬者,追求者雨后春笋般破地而出,漫山遍野。

人们所未注意到的是,当这些器物改变、震动着我们的文化观时,我们的文化也在赋予这些种子新的基因。

敢问何代何朝有请明星讲解推广文化?敢问何曾有专人成组,耗资耗时只为宣传文物文化的?基于工业时代物质富足产生的全新文明,与前代文明,以前代物质遗产为纽带,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基因交流”。而后我们又诞下了新的物质“遗产”——影像。当百年后人类同时拿起“清明上河图”和《国-藏》节目中关于它的解说录像,又会有怎样的文明碰撞?这碰撞,又将诞下何样的文明果实?这果实中,又该有怎样的,带有何种基因的种子?

正是这轮轮回回,相互作用,才使文明与物质密不可分,纠缠千丝。

看到《国-藏》时,我不禁笑了,这便是我们的文明价值吧:我们拾起前人的种子,用自己的文明浇灌培育它,赋予它新的意义与基因,当我们离开时,把这一期节目存于U盘,郑重的交给后人,叮嘱他们择良日种下……

这大约也是古人、来者之文化价值吧!

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范文800字4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的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高中物质与精神议论文范文800字5活着,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的一生不长不短,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勇敢的追求。一些人甘愿放下包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贫穷也好,没地位也罢,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相反一些人总是被物质生活蒙蔽双眼,一生都在追求豪车名宅。

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辆辆豪车从身旁经过,猛然间,车子停了下来。一位浓妆艳抹的贵妇从车上下来,名包,名表,戒指,耳环,手上还有苹果土豪金。“喂,问一下,听说这里有一个--农家庄园,怎么走?”贵妇漫不经心的问着,不时还转自己的戒子向路人炫耀自己的财富,“不知道。”朋友没好气的说着,贵妇走开了。

过了一会,有一个人来问路,他是一个背包客,阳光晒得他皮肤发黑,眉毛毛很浓,眼睛看起来特别有神你好,小姑娘,我是一个旅行者,刚刚到这个地方,这附近哪有的宾馆......亲切到话语,听的心理很舒服,告诉了他的路,和他一块向前走着。他是一个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大山里,外面的世界对他有着无穷的诱惑。高中读完,没有高考,开始了自己的行走梦,这已经是他徒步走过的第五个省。他告诉我”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管有多穷,也要有自己的梦想,中国现在的富人越来越多,GDP总量不断上涨,精神GDP却不断下降,人们也来越懒了,夏天出门怕晒着,冬天出门怕冻着,就是春天秋天,出去也怕花粉过敏。你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物质利益蒙蔽双眼,为了钱,什么也不顾,三聚氰胺,苏丹红……越来越多的化学剂被加进食品中,中国人沉睡了,什么真的清醒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也就不会有南海的紧张局势,也不会有日本的挑衅。中国就真正成为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第3篇

1.课程标准制定上的差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对初中阶段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特别指出“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高中阶段的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已的看法,表达真实的情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正确、鲜明、生动”。从课程标准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作文要求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跨越式拔升的,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议论文。

2.教材体系上出现的差距

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阅读”体系中有《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六篇议论文,下册有《谈生命》和《人生》两篇议论文。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体系中,没有安排议论文写作指导专项的内容,但在九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五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专题内容涉及思考议论的特点,如:《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好读书读好书》、《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的高中必修3、4“表达交流”体系安排中有一套相对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它是由8个部分组成的: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套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详细、专项、系统地指导,是一套相当理想的议论文写作教材。而初中教材中没有作文教学体系,作文全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发挥,没有统一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计划,学生没有写作提高的渐进梯度,就更不用说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衔接了。

3.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差距

初中教材中的写作教学以叙事类的作文指导为主,加上近几年来初中升学考试大纲中“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及升学考试的功利性让初中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偏向于记叙文的指导,而弱化了议论文的指导,甚至于避开议论文写作。据笔者在高一新生中问卷调查中统计,只有近3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写过议论文,近38%的初中老师指导过议论文写作。议论性的文章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由于不限文体以及为了在考试时能得一个理想的作文分,老师总是建议学生写记叙文,不要写议论文。而进入高中后议论文写作却成为一门必修,要求高中生有思辩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必然导致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裂痕。

4.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差距

初中课标只有“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形象思维的要求,再也没有其它的思维标准。而高中课标要求“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写作上初中缺乏必要的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铺垫,导致了初高中写作思维训练在衔接上的裂痕。写作本身就是思维的运动过程,写作能力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更要依赖于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思维训练,教师指导又不够系统全面,加上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制约,很多学生思考问题具体化、表面化、单一化,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更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时常常就事论事。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弥补裂痕,重在衔接。

一、注重学情研究,调整教学策略

要做好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注重学情研究,以此来调整自己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可接受性的教育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对象,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方法,学情分析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高一议论文写作教学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聊等方式,围绕初中议论文习作情况、习作难点及习作教学建议等问题而展开,及时掌握学生议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教学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软着陆,才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是必要的,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也是必要的。教师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做好衔接工作。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学外,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在叙述文方面,对于议论文的关注相对不足,造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笔者在此通过相应实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一、写作角度选取的指导

写作角度的选取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环节,所谓写作角度选取也就是常说的立意,根据作文写作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框架、准备佐证素材以及论证写作。常见的作文题目通常由一个小故事或某个实例为依据,素材展示传递出的信息较为明确,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也较为相近,学生只要不对题目内容有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会存在立意问题。现阶段高中作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题目隐含信息层次较为丰富,学生的可选角度更多,这就涉及写作角度选择准确性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角度准确性,可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还是题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精读题目内容,能够由表及里的感知写作资料传递的信息。而内部要素则强调学生对于立意的驾驭能力,对相关论点、论据的熟悉程度。学生的立意通常从自己主观感受或见解出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通常在层次把握上不够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立意,有效谋划,协调好写作角度选取与文章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2015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谁最有风采”为例,题目中写道:“一个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是搞焊接的,一个是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明显的写作角度,按照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学生确定选择对象后开始论证该职业的魅力之处。可以是横向比较性的论述,即通过与其他两个未选职业的对比论证所选职业的独特风采与价值;同时也可以是纵向深入性的论述,分多个层面证明该职业的风采与价值,抑或横纵综合论述。这一层面角度选取可以算作最表层的立意,作文水平也为最基本的层面,而提升学生的立意深度应对三种职业的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看到,“谁最有风采”这个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三种职业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三种群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匠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时代内涵,将写作对象职业的选取拓展到国家与世界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角度与立意的深度。

二、写作逻辑构建的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强调的是行文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即文章整体立论与分论点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各分论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各分论点论证素材的充分性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构建是决定文章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尽管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环节是业已形成的固化内在逻辑性,但依然可通过科学的指导对议论文写作进行结构优化。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从立意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写作角度细化为若干层次或局部角度,从而确定相应的分论点。然后对发散思考获得的分论点进行梳理,按照递进层次进行排列,结合梳理结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论点,通常学生二次思考获得的分论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作为议论文的亮点部分。在确定分论点后,论证部分同样应按照逻辑展开,基本依据提出论点、引申阐述论点、论证论点、提升拓展总结的基本框架来行文写作。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奖惩之后”为例,作文题目给了一张漫画图片,图片中刻画了两个前后分数不同学生获得的评价,低分学生分数提高了获得了鼓励的唇印,而原本分数高的学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评的巴掌印。那本文应该如何构建写作逻辑呢?首先,应对本文漫画中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基本型的描绘,可直接抛出中心论点,阐明对于漫画描述内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从两个学生的不同待遇进行展开,分别描述他们获得的奖惩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论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列举出几项主要成因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

三、写作素材使用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种类较多,基本上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能作为写作素材。而议论文强调思辨逻辑,重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因此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论点类与论据类两种。所谓论点类素材是指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或看法,常见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较高的说服力。而论据类素材指的是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资讯等,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起到实证的效果。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与使用两个环节。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中阅读、接纳的各类外界信息都可以参与到素材的积累当中,素材积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积累中要考虑的要点,这些标准决定了素材积累的实际价值。而素材使用则要考虑素材与论点的契合性,是否能够真正印证观点,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够将论点提升到新的层次进行探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指导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乐于搜集热点内容、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素材使用汇总言之有物,能够使阅读对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说服力。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为例,该题目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情境,学生中去过自然保护区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展开阐述,而没去过的也可以从动物园进行发散联想。

四、写作优化创新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化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方式变化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高中议论文写作优化创新可从形式创新与思路创新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就形式创新而言,可在保留议论文基本观点与论述的写作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将单向的说服式的观点阐述,通过变化形成交流式的内容展示。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戏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作文写作,借助人物对话讲述了大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创新在表面上看是戏剧、剧本写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以观点论述为主的议论文。戏剧营造的交流情境能够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观点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话题阐述的拓展空间更大。而思路创新则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议论文观点展开层次的改变,改变原有的线性阐述模式,变成更加立体,相互交叉印证的模式,局部设置悬念或后置观点的写作方法能够使局部观点得到有效的突出,获得特殊的议论文写作效果。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人生阶段,议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多为其该阶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阐述的个性化观点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高下,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种看法的根源,采取动态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准确真实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乐于进行议论文写作,积极研习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昊.新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和实践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68.

第5篇

一、设计精巧的由头入题

何谓由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楔子”。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通过一个精彩的、生动的小故事,或者充满争议、富有内涵的话题、事件等,在吸引住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巧妙入题。采用由头入题避免了直接入题的僵硬、不自然,同时也能通过一些新颖、生动的小故事,将道理平和、自然、“润物无声”地阐述出来,让人感觉到一种语言的智慧、思考的智慧。如佳作《简单》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借助由头入题的:

凡是至善至美的东西,都不会过于复杂。齐白石画的虾子就是明证,白石老人只要简单几笔,几只活灵活现的虾就会呈现在大家面前,但谁又能否认他画的虾的美?

文章在开头以小故事为由头入题,引出写作的话题,显得非常自然,开门见山,设计精巧;接着以评论的方式承接话题,提出“大凡至善至美的东西,皆是简单的”这一观点,十分自然,也非常新颖生动。在很多议论文写作的“破题”环节,我们都可以采用“由头”入题的方式,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到议论的话题和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引出下文。

二、提炼精练的事例论证

按照议论文写作的规律,入题之后就要开始阐明论点或者分论点,进行论证。在议论文论证中,事例论证是最主要也是最有力的论证方式之一。但是,不少刚开始写作议论文的高中生,受记叙文写作的影响,在议论文写作中,将事例写成了故事,将论证变成了叙述。其实在议论文写作中,事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要对故事本身进行高度凝练的概括,进行举例论证。如文中这样举例:

简单,是善良的源动力。还记得“最美妈妈”吴菊萍吗?当她看到一个婴儿从楼上坠落,没有任何过多考虑,本能地冲上去,冒着重伤的危险救了下来。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她坦然说道:“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救人。”“救人”,她的想法何其简单,却挽救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可以说,简单是吴菊萍的善行最初的动力之源,这焉能不善?丁尼生说过:“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我的身边虽然没有因为简单而伟大的人,但却充满了因为简单而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他们纯洁善良,简单地生活,简单地做人。

文中举例就是遵循“何人、何事、何结果、说明了什么”的精练模式,没有就故事本身进行过分叙述,而是将重心放在这个例子所说明的道理“简单是吴菊萍的善行最初的动力之源”上,论证针对性强,集中度高。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中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因此并不需要进行详细描述。即使是再精彩、生动、有趣的事例,也要着眼于为观点论证服务,就像罗丹砍去那超越整个雕塑之美的手臂一样,议论文举例追求的也是整体的力度。

三、运用精简的语言分析

议论文的语言和记叙文不一样。记叙文可以叙述、铺垫,而议论文崇尚简洁、要言不烦。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应该运用最精彩的语言对论据进行合理、有效、深刻的分析,而不需要无用的简单重复。如此文中,作者在论据分析中这样写道:

简单,是纯粹的外标签。在已故作家史铁生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写深爱着他的母亲。在史铁生一生最艰难的日子里,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史铁生,即使是在地坛中焦急地走来走去这个简单的动作,都包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最真挚最纯粹的爱,这也成了史铁生最为怀念的动作,因为这简单动作的背后标注的是母爱的伟大与纯粹。尽管面对孩子的颓废,面对孩子的不理解,她依然凭借自己坚忍的爱,用最简单的动作表达了最伟大的母爱,这难道不美吗?

在这个论据分析中,作者直言“这简单动作的背后标注的是母爱的伟大与纯粹”。一句话,道尽母爱简单外表下的内涵,虽然简单却足够深刻。

对于议论文而言,精简的语言往往更能寄寓丰富、深刻的内涵。它要求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目的清晰,不能节外生枝,四处蔓延,应该集中笔墨对论点或分论点进行论证。

四、注重精辟的道理阐述

道理论证的精辟与否是议论文论证有力与否的关键。相对于举例论证侧重“事实胜于雄辩”的客观性,道理论证则侧重以精辟的道理征服人心、以理服人。如作者是这样说理的:

简单,是深刻的原生态。正如谚语所说,最深刻的往往也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往往也是最朴实的。比如在学习中,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道问题,最后发现解法却如此简单,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这是因为“人性中总会有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的不良成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些大臣们,把明明没有穿衣服的国王说成是穿戴华服的时尚“模特”,自以为聪明,却彰显了真正的愚蠢;小孩子简单直白的言语,却成为了最真切、最深刻的话语。这原生态背后的深刻,又怎能不让人深思?

这一段论证中既有引用,也有举例,作者通过“最深刻的往往也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往往也是最朴实的”、“人性中总会有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的不良成分”、“这原生态背后的深刻,又怎能不让人深思”几句精辟的阐述,将引用、举例中的内涵串联起来,赋予了更加严谨的逻辑和严密的阐述,使得论证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精辟的道理阐述,有助于实现论据论证效果的最大化。

五、营设精彩的结尾提升

议论文的结尾非常重要,相对于记叙文的结尾不需要过分设计而言,议论文更需要营造一个有力的、充满内涵的精彩结尾,对文章的思想进行提升,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深化。本文的结尾就是如此:

“简单是宇宙的精髓。”这句话看起来复杂,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简单也许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你想简单快乐地生活吗?那就常怀简单之心,追求朴素的理想,拥有纯粹的真爱,找寻简单的快乐,做个最简单的人吧!

第6篇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高中生主要通过议论文写作来表达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可以说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一切理念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实践的,下面我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简单谈谈在议论文教学中一些不成熟方法和感受。

一、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立论。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下笔要快,特别是考场作文,时间容不得在动笔之前反反复复思量怎样开头,所以,学会一些好的开头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首先,要明。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那么,对于开头,我主要教给学生的是“开门见山法”,这是采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保持一致方向,不是亮出观点,就是导出观点。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如,考场作文寓言《虹和桥》,“当虹看到弧形的石桥时,对它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石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的。’”有的学生便以此作为开头:虹和桥各有优点,但它们共同的优点是:赞美别人不夸耀自己,表现了可贵的谦虚美德。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骄傲的人往往躺在自己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这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学生运用起来非常自如,既简单易学,操作性也强。

二、素材天天记,作文更容易。

通俗说,文章中的“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论据。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等。那么针对这些素材的积累,除了课后建议学生多阅读报刊,杂志,多看电视新闻外,在上语文课前经常利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见闻、编故事、朗诵诗歌、背格言警句等。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辩力,分析力,提高学生在大庭广众场合的讲话能力。从学生作品看,作文内容许多与演讲的内容有关,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诗句等,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工夫在平时,有积淀才有作文。 当然在使用论据时要注意: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即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能证明论点;论据要典型,不能用诸如“我同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时论据更要丰富(多积累、勤积累才能做到);论据要新颖。新颖方能吸引人。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三、论证要有力,语言要简介

在议论文写作中,论证是否有力,关乎整篇文章分数的高低。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引用(引言)论证、事例(名人、时代人物)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以及比喻论证。但是适合学生用的,我认为主要有假设论证和因果论证。所以我主要给学生讲授这两种方法。

首先、反向假设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从而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会……”“假若……会……”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第7篇

生活,知之好不如用之好。用之好不如乐之好,就好比一条路,你以为它是终点,其实它是另一个起点。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1飞蛾扑火,在火焰里它得到了永生,燃烧给予了它新起点,蚕吐丝包围自己,在茧中得到进化,将生命得以传承,坚持成了它每一次的新起点;雏鹰被抛下山崖时翅膀血肉模糊变得刚强有力,最后的人生中只有一个终点,却有无数个新起点,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发出灿烂的光芒。

懂得寻找新起点的人,拥有开阔的胸襟,苏轼的人生可谓一波多折,“乌台诗案”把他推到了人生的谷底。可是,他却将视线从官场转移,寻找自己的新起点,在赤壁的夜风中,在江水的微波里,他与大自然对话,尽情地享受着造物者赐予的“江水清风与山间明月。”他用开阔的胸襟面对人生的大波浪。平静地看待过去的一切,努力地为自己寻找新起点。

懂得寻找新起点的人,拥有不屈的斗志,童第周小时候成绩差,总是班上最后一名,他反对平常人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把失败当作自己新的起点,在路灯下苦读了他爬起来的旅程,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他那不屈的斗志征服了所有嘲笑他的人,征服了自己原来失败的人生。

懂得寻找新起点的人,拥有顽强的勇气。她身患血癌,孤军奋战,她以一个弱女子的身份却赢得了整个世界的敬佩,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一个奇迹。她的奖章无数,对她而言,仅仅是给孩子们的玩具,她的人生没有终点,只有无数个起点,她孤身一个,用顽强的勇气去寻找第一个新起点,又在一个新起点上演一个起点的成功。

一个拥有开阔的胸襟,不屈斗志,顽强勇气的人,能不成为成功者吗?即使他的人生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然而他却一直在寻找新起点,失败不能意味什么,只要在寻找新起点就意味着它拥有希望。

高中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2进入高中的一切都是“新”的。

新的环境。走进校园,感觉是“新”的——这学校比初中的学校大多了;环境比初中学校的环境美多了;庄严的教学楼比初中的教学楼更“威武”了……

新的生活。走进校园,融入新班集体,我将脱离父母的羽翼,和同学们一起生活。我的生活更加自主了,不再是从前被父母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生活总是要贴近实际点,说他新是因为生活用品是新的,寝室成员是“新”的,班级是新的,同学也是新的,甚至我的心也是新的。呼吸着校园里的空气,我甚至觉得空气也被染上了“新”的气息,我的生活到处充满了新或“新”。

新的目标。以前我的目标是考上理想的高中,于是我奋斗了九年才来到了这所学校,来到了这个理想的学校。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有了新的航线——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这个目标,我又确立了新的学习计划——第二个三年计划。我将为之奋斗,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一切的新,都说明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最难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迈出坚定的一步。这一步将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就现在看来我的第一步没有迈错。

在新的起点上,有些人不免会瞑思苦想着自己的人生A计划或是对未来憧憬。我也跟上了“潮流”,我对自己的人生制定了一个A计划后的一个B计划。这个B计划比第二个三年计划要想得远一点——它不仅包含了我三年后的理想和目标,也包含了以后的就业和对生活的安排。

在新的起点上,有的人随意地迈出了第一步,但不知道自己以后该走哪条路,于是信念不坚定容易受诱惑而走上“邪”道。而我则不同,既然迈出了第一步,就早已决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世界上的路是走出来的,但它需要一个开路的先锋。我在新的起点上新决定要做一个开路先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造福人类。

高中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3生活踏着紧促的步伐,不停息地向前追赶。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高中生,放下初中的童真,走向全新的自我。高中,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此时的我们,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一起努力,超越自我。

每天早晨,迎着天边的第一抹朝阳,伴随着兰溪的潺潺水声,我们开启了新一轮旅途。书中的淡淡墨香萦绕在鼻间,是一种别样的色彩,描绘出内心最壮阔的的蓝图。开学这些日子来,我的变化很大。首先是脾气,初中的我遇到丁点小事就会郁闷、不开心,对人对事都没有一个好态度。

进入高中后,面对一个个崭新的面孔,我们都以和谐的方式相处交流着,互帮互助,共同协作。才短短几周,我和同学们已经有了一种无可言喻的默契。其次就是心态,初中的我太过于急躁,遇事无法静心思考,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成熟、不冷静、不果断,/对父母有过强的依赖性,总想看自己少做点。到高中之后,我变得冷静了许多,能学会换位思考,内心和缓了许多。从初中的贪玩任性,到现在的发奋努力。我想,我是真的变了许多。再者,就是学习的问题,初中的我,爱理不爱文,这一度成为令我最头疼的事。现在,通过短短几周的学习后,我的偏科问题慢慢得到了缓解,文科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或许是学习方法有了改变,或许是心态平和了许多,又或者是老师的讲解更加全面。但是,不管怎样,庆幸自己最终选择来到了高中。

高中,虽然我和“你”接触时间不长,但是说真的,我很喜欢“你”,我们能交个朋友吗?“你”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起点,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想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与“你”和平相处,在“你”的带领下,找到一个更好的我。

站在一个新的的起点,我准备好了,你呢?

高中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4起点,在现在大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名词,起点的高度,似乎决定着终点的远近,家长们总是说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他们看来,输掉了起点那一战就是输掉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战,诚然,起点是重要的,但同时又是不重要的。《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刚出世的起点上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战场上没有谁输谁赢,有的只是同样的纯洁善。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这里。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且幼稚,不仅是同学们捉弄的对象,而且连老师也十分反感他,曾经“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强烈要求他改修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每当他朗诵自己的作品时,那滑稽模样,总让同学们捧腹大笑,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致使课无法继续,有一次历史考试。艾金森考了35分,历史老师这样说:“他没有半点儿历史感,哦,不,是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他是个智障,十分要厌恶他,而且从不和他说话。敢问,这样一个艾金森他的起点高嘛?很低,又或者可以说没有。后来,走上社会的艾金森更是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的举止而找不到工作。但他从没有气馁,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有一日,英国《非九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中了艾金森,从此,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有一点腼腆而风靡全球……艾金森就这样成功了。纵然有着那样的起点。他的成功,在路上。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他身上。

看看!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那些每日上下学走几十里的孩子,那些夜里几乎没灯写作业的孩子,那些放学后还要料理家务的孩子,那些……他们的起点都是那么的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飞的又是那么得高!看看!那些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那些成天待在网吧玩游戏的孩子,那些生活富裕却不知道珍惜的孩子,那些……他们的起点是那么的高,但是,他们飞到哪儿去了?天上?看不见,喔原来还在地上。他们的成功,在路上。他们的失败,在路上。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他们身上。

起点,固然重要。但是,路上的我们,更重要!起点输了,我们不怕,怕的是输在终点,所以,请记住,起点,并非终点。努力吧!在路上!

高中以起点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5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夕阳安静地落下,让烦恼和忧伤跟着它一起沉下地平线,因为明天的黎明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跟着落日一起消失的还应该有那些喜人的成就和荣耀居里夫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尽管她已多次获得诺贝欠奖的至高荣誉,尽管她的价值已得到世界的肯定她安静地将身上的光环卸去,放下怀中的鲜花,稳步向前她明白,荣耀只属于昨天,新的一日又是新的一个起点。

放下肩上的包袱,悲伤痛苦,或是光辉荣耀,轻装上阵,开始新一日的旅程永远记住,新的一日是新的起点,不让昨天羁绊你追逐的脚步。

不要担心或是忧虑今日的无限好的夕阳已沉沉坠下,不要因美好的暂时褪去而恐惧,因为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正如“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正如“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只要有心,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进取,明天就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起点。

不要埋怨今天的时光太匆匆,不要埋怨今天你还距你的梦想太远,明天便是新的起点,有着新的机会,有着新的奇遇在等待你。

海子沉重的悲伤让他在山海关的风中,将生命丢弃在了冰冷的铁轨上,方仲永的不思进取,让他过人的禀赋天资被时间消磨殆尽朋友啊,不要羁绊,满怀憧憬地上路吧,每一日都是一个起点,也许明天,你会找到新的满足,也许明天,你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第8篇

摘 要: 教学方式的求新求进,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体现。在工作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实践交流、思考探索。作者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介绍了转变教学模式的思考实践及具体实施办法,以期引起教育者的更多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运用

文史不分家,除了高中历史教材和大量的史学资料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及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相映衬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亦可相互借鉴。笔者依据二十来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议论文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议论文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的三要素,即论点、论证过程和论据。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以真实可靠、充分典型的论据,符合逻辑、思路严密的推理,引导出观点鲜明、提纲挈领的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及分析的一般规律。将议论文分析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将使教材显得更清晰明了,整个章节就能搭起知识网络的框架,也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江苏高考制度2008年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成绩不纳入高考计分,各校课时紧缩,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高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的三本必修,绝大多数章节都可以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而率先抢占这个制高点。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我就将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串起来教授,先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阐释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两大含义,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它们是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沿着这两条主线,我就让学生找出各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即找论据)的,学生在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后,很轻易地得出本章节论点:即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制约和弱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这样的教学模式,简单直接,直奔主题,通过论点找史实,以史实为论据印证论点,教学环节不繁琐,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明确深刻。

教材中论点的体现或提炼,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直接体现和理解提炼。对于直接体现论点的章节,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了解。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从而理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和过程。有些教材章节,对于观点的提炼,则要通过整体的学习后才能提炼,如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节,阐述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的两条战线两个战场、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及开辟海外战场的情况,而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要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关注在抗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将整个抗战历史,纳入二战的背景下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史学论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章节的中心,以线带面,以论点为基,这样才能清楚地架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

为此,在编写教学案时,教师应布置一个自主学习环节,即以简答方式,让学生明白教材的内容、观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为识记史料、总结观点提供了思路,也为教师运用议论文教学法提供了切入口。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对于课题就揭示观点的章节,提问可以放在预习中,这样学生就容易将教材内容(论据)与史学观点(论点)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而论点不明,材料庞杂,学生很难提炼的章节,则可以将思考题放在课后,待学生整体学完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再作提炼,从而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不但对教材的理解加深,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兴趣。

议论文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自主解读教材,提炼观点,加强史论联系,自主创新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模式。缺乏以纲挈领而机械地死记硬背,只能造成学生的低效率和枯燥感,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摒弃被动学习的习惯,树立主动寻求史学知识与史学观点相互印证的意识。在总结、提炼观点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同时要适当予以指导和鼓励。议论文教学新模式的运用,需要教师不断从工作中总结提升,只有不断通过实践完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第9篇

例证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所选材料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恰当性。

真实的才可信,才有说服力量;因为实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所以它必须是恰当和典型的。尤其是“恰当”的要求很重要,证明不同的观点,选用不同的实例(材料)。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观点,可以有不同的材料来证明,同一个材料,也可能多角度审视,来证明不同的观点。总之,所选用的材料,通过笔者的转述,要能证明文章的观点。

二、例证法不等于简单地把事实摆出来,而是要在摆出事实后进行分析说理,所谓“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这个意思。

事实叙述之后必须要有道理分析,因为这个议论分析是连接事实材料与观点的纽带,缺一不可。缺少了它,就会使材料与观点之间失去联系,文章就会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也影响文章的说服力。所以,在运用例证法这一论证方法时,要做到材料叙述与议论分析相结合。总之,以上两点是议论文材料有效转化的关键,只有做好恰当运用材料和叙议相结合,才能让例证法真正发挥强大的说服力量。

要想使用好例证法,有效进行材料的转化,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合理裁剪材料,做好对材料的转述。

作为一个例子,或一则材料,它可能有很详实的内容,但作为议论文中的材料却不能够娓娓道来,不分轻重。例证法中的材料叙述其实是一种转述,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大致模式来转述,清晰明了。转述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概括、提炼材料的过程,并且尽量以旁观者的口吻来讲述材料中的人和事,避免在引用材料时把背景材料、人物经历、评论文字、交谈语言等内容加进去,造成语言不简练、主体内容不突出。合理裁剪的标准,是做到语言简练精当,而又不遗漏主体信息。用有限的字数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对语言锤炼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必修四课本上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活灵活现。但若引用为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则需要进行加工,如类似以下的转述:

蔺相如出身舍人,却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勇气,不辱使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智斗强秦。终因功劳大,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宿将廉颇之上。廉颇鄙夷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时常扬言羞辱相如,而相如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私仇。廉颇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和错误,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成刎颈之交,“将相和”的美名由此传开。

当然,以上只是对事例的初步加工、压缩,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论证观点,进行不同侧重的转述。

二、明确所论证的观点,转述材料有所侧重。

在做好对材料的恰当转述之后,还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压缩出主体内容。但要把它用在文章中,还要看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再对内容进行适当增删。材料的内容要根据观点来调整,与观点有关的多说,与观点无关的少说,甚至不说。并且,还可能有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审视,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更需要有所侧重地转述。

面对不同的论证观点,同一则材料应该有所侧重地转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材料更具有针对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在、材料叙述与议论分析相结合,完成材料与观点的链接。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由于地区的基础教育教育理念与方式还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高中语文写作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议论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忽视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生活,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写作兴趣低,写作基础薄弱,文章理论性偏强,缺乏生活元素等。鉴于此,笔者将从生活教育理念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一系列改进地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笔者在长期调查中发现,在地区的高中学生中对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不感兴趣现象,这样成为制约地区高中议论文写作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目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首要解决问题。

首先是关注学生写作状态,采用正确写作观念给予指导。传统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只负责将文章写好就行了,这种现象显示出语文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写作的状态。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尤其是在选题时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积累,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其次放宽条件限制,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教师在议论文写作练习时对立论、结构以及论证语言等都进行严格限制,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束缚太多而无从下手,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能够凸显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创新性、个性与深度,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1];另外还可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拟题,最大限度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环境中纵情飞扬,毫无顾忌的倾诉自己的情感,这样便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引”“导”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高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主要的两个源头就是:阅读、生活。若要学生写出好的议论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阅读、生活两个方面进行议论文写作,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源泉更加丰富而不枯竭。

生活是议论文写作的源泉已经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在谈及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议论空洞”、“语音枯燥”、“缺乏真实情感”时,很多教师都认为是由于学生生活方式单一,循规蹈矩,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等。但是笔者认为,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所有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学生缺乏鲜活的生活,而是缺乏关注生活的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唤醒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认识、总结生活的习惯,并善于发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从课外练笔开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或者日记的习惯,将生活发生触动心灵的人或事记录下来,及时捕捉心灵的感受。只有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才能够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且在写作时可真实、完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生活。

三、“以读促写”积累议论文写作经验

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项重要任务,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若能拥有广泛地阅读视野,可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从而对议论文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在阅读中积累论据材料。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积累大量的写作论据。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高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基本上都是应用陈旧、无新意、无说服力的论据。因此,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累论据材料的习惯,这样在议论文写作所积累的历史事件、人物典故、诗词名句等等都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论据。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可以让学生写作短小的读后感,指导学生注重分析文本的结构、写法以及语音特点,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从而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四、结语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时文学创作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更是如此。但是在地区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生活对议论文写作的意义,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议论文写作兴趣和激情。生活教育理念积极倡导教育要与生活相互融合,并强调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保证一致性,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议论文写作源泉,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我的梦,中国梦”。是这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梦想,不管梦想是大是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因为有梦想,所以才会去行动,努力。虽然这时梦想对我们来说很遥远,但是努力和行动,可以让我们离梦想更近。梦想是民族的,是孩子的。还子是梦想的主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的梦想,梦想是要坚持的。许多的梦想聚集在一起,就是国家的梦想。

今天,请来了李连杰。在李连杰儿时的梦想是浇花,虽然简单但是很有意义。到了李连杰演讲的时候了,这个环节我印象最深刻。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手是自己的梦想,另一只手是民族的梦想。如果这两个梦想在一起,将是国家的梦想。梦想可以实现的,是用双手编织的。

后面请来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马云带来了坚持梦想的故事来,讲的是一个残疾人,他非常的喜欢游泳,他比别人都努力,可是他的每次排名都让他伤心。最后他选择了上学,他经过了努力考上了大学。

黑暗中,迷茫中,有一盏明灯在指引我们前进,那就是梦想。虽然这段时间有很多地方,发生灾难许多同胞受灾,虽然人不在了,但是梦想还在……

看完后,我的心里一直有个问题:梦想的开始,是什么?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梦想的开始可能是空想,这种空想让人高兴,让人伤心!不知,为什么心中涌出许多感受:梦想可能是空想,但是只努力就可以实现。从完玛草身上就可以看见,空想给她带来快乐,她的努力,她的追求,最终完成了梦想。

我们看见了许多明星的梦想,他们的梦想也是从空想到坚持到完成。他们的坚持和结果。更让我们知道空想多么吸引人,因为有坚持所以有梦想。

虽然每个班会的小结不同,但是告诉了一个原理,是对峙空想。我们有条件,我们有盼望,我们有追求。我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梦想是一个提供创造和想象的动力,梦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撑。有梦就有未来,每个还子的梦想汇集在一起,将是明天的中国梦。

这就是“我的梦,中国梦”……

第12篇

关键词:“三平”精神;师德建设;途径;方法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和工作责任的精髓所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平凡、平静、平常”,在平凡之中,广大教师坚守着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伟大追求;在平静之中,广大教师挥洒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在平常之中,广大教师充满了乐学奉献、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也为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方向和目标。

一、以“三平”精神促进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中指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可见,师德并不仅仅是教师的品德问题,它同时也是一名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责任等方面。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是以人为劳动对象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作为教师,为实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崇高目标,就必须从眼前着手、从细节做起,保持一颗平静心、平常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教师为履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崇高职责,就必须在平淡中追求乐教敬业的境界,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的师德师风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人生价值观,教师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致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动摇了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而逐渐变得世俗化。对此,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2008年召开的山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批评:“学术从业人员中出现了世俗化的现象,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教授剽窃、校长造假和贪腐以及学术腐败成了高校的一景,更有甚者经不住美色、金钱等的利诱而做出了有违师德的事情。

在学术活动中,教授的世俗化同样令人震惊,其表现就是把学术研究当做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的手段,如近期华中科技大学的肖传国,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原因即在此。而真正能把学术研究当成事业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样的状况自然会影响乃至削弱教师人格的影响力。而当教师不能发挥其榜样作用的时候,学校的学风和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损害。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就提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要想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纠正教师世俗化之不良风气,坚定教师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信念。

二、以“三平”精神促进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方法

1.坚定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理想信念。教师的工作是平凡、平淡的,但它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矢志不渝、甘为人梯的精神,这样才能完成“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的使命。面对复杂社会的灯红酒绿,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把自己的乐趣、幸福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王生英,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幼时因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1974年高中毕业后,她经过考试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从此,王生英在卸甲平村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2个春秋。30多年来,她10年以家为校,22年以校为家,不顾身体残疾,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扎根山区小学教育,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张筑生同样是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超脱名利,甘于清贫。他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尽管至死他都没有评上博士生导师,然而他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敬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教师要向王生英老师、张筑生教授学习,坚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不为金钱、名利诱惑,用实际行动践行“三平”精神。

2.增强教师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广大教师要践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他还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却以枯燥无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那就毫无感召力可言,而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还有这样一些反差:教师要求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自己却用“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对待一些差生;要求学生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自己却消极颓废,在课堂上经常牢骚满腹:要求学生要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自己却自私自利;要求学生要与人为善、宽宏大量,自己却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这样一个言行不一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竺可桢说:“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于常识也。”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其中“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要想培养出品质高尚的人才,需要道德品质同样高尚的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的教师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达到“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以“三平”精神增强教师的学识魅力

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敬业、勤业,有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还要精业,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书育人技巧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展现“学高为师”的风范和良好形象。

首先,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这样才能以更丰厚的知识积淀、更专业的业务水准和更令人折服的教学艺术教好功课。

其次,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教师对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学科都要有所了解,甚至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如国际时政、流行音乐、畅销小说、网络游戏等最好也都能略知一二。

最后,教师要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要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样才能耐得住寂寞,坐下来认真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进行教育时才能富有时代气息,不拘泥于老一套的方法和理念,才能给学生带来时代感、新鲜感及自豪感,启迪学生的思维。

4.以“三平”精神培养对教育的极强责任感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要把爱和责任放在师德教育的首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要做一个“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时刻牢记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做知识灌输的对象,而要把学生看做一个身心发展需要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郑州盲聋哑学校教师孙晨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的实践者。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从青春韶华到双鬓斑白,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孙晨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热爱本职,无私奉献。她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都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爱。

弘扬“三平”精神要求广大教师要向王生英、张筑生和孙晨学习,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和职业素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国.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痛斥学术“包工头”批评专家教授世俗化[N].齐鲁晚报,20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