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消费与安全总结

消费与安全总结

时间:2022-06-24 13:10:54

消费与安全总结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1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于对长沙市猪肉消费者的实地调研。调研方案如下:调研时间为2013年7月~9月,调研地点为长沙市芙蓉区、雨花区、岳麓区和望城区。调查方式为超市拦截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消费者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等)、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认知情况、接受意愿、支付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6份,剔除漏答和错答关键信息的问卷后,实际回收问卷762,问卷有效率为96.9%。

(二)样本特征本次调查中,女性样本所占的比例为50.1%,略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看,样本分布在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59岁的消费者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5.6%、26.1%和22%;其次是20岁~29岁的消费者占12.70%;而20岁以下的样本占比例最少,为4.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文化的消费者比例最高,占35.4%;其次是初中文化的消费者和高中文化的消费者,分别占27.4%和21.7%;研究生文化的消费者占比最低,为3.0%。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来看,2001元~3000元的消费者占比最高,为31.5%;其次是1001元~2000元的消费者,占18.2%;4001元~5000元的消费者占比为17.5%;而家庭人均月收入为6001元及以上的消费者占比最低,为2.6%。从家庭规模来看,家庭规模为3人的消费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7.9%;家庭规模为4人的消费者占比例为31.9%;家庭规模为5人及以上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为20.7%。家里有16岁以下小孩或60岁以上老人的消费者占61.9%。

二、消费者品牌猪肉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消费者品牌猪肉的购买情况调查显示,长沙市消费者中经常购买品牌猪肉的占样本总数的14.9%,偶尔购买品牌猪肉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53.3%,从不购买品牌猪肉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1.8%。可见,长沙市消费者目前对品牌猪肉的购买比重偏低。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认知与了解程度偏低;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的信度和对品牌猪肉本身的信度偏低;同时,也由于目前长沙市品牌猪肉的价格相对于长沙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来说偏高。

(二)消费者品牌猪肉的购买渠道调查显示,长沙市经常在品牌专卖店购买品牌猪肉的消费者占总样本的17.1%,其中,电话订购品牌猪肉的消费者占品牌专卖店猪肉购买消费者的3.2%,经常在超市购买猪肉的消费者占总样本的42.6%,其中,在超市内设的品牌专柜购买品牌猪肉的消费者占超市猪肉购买消费者的8.9%。而经常在小区肉摊购买猪肉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7.2%,经常在农贸市场购买猪肉的消费者占总样本的33.1%。可见,品牌专卖店和超市专柜是长沙市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主要渠道。

(三)消费者对猪肉品牌的认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问题“请您列举长沙市场的主要猪肉品牌”,结果显示,一个猪肉品牌都不知道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10.3%,能说出1个猪肉品牌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36.1%,说出2个猪肉品牌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29%,说出3个猪肉品牌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19.2%,说出4个及以上猪肉品牌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5.4%。由此可见,尽管长沙市对猪肉品牌有所认知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89.7%,但总体上认知程度较低。在对长沙市猪肉品牌有认知的89.7%消费者进一步调查了其对猪肉品牌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长沙市对以上猪肉品牌根本不了解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14%,不太了解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29.5%,一般了解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33.9%,比较了解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18.5%,非常了解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4.2%。因此,长沙市猪肉品牌有认知的89.7%消费者中,对猪肉品牌根本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消费者仅占43.5%,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消费者占22.7%。可见,大部分消费者对猪肉品牌了解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

(四)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信任我们设置了“您是否信任品牌猪肉?(1)非常不信任(2)比较不信任(3)一般信任(4)比较信任(5)非常信任”一题对长沙市猪肉品牌有认知的89.7%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品牌猪肉非常不信任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8.6%,对品牌猪肉比较不信任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22.6%,对品牌猪肉一般信任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32.1%,对品牌猪肉比较信任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29.2%,对品牌猪肉非常信任的消费者占对猪肉品牌有认知的样本总数的7.4%。因此,长沙市猪肉品牌有认知的89.7%消费者中,对猪肉品牌和非常不信任和比较不信任的消费者占36.6%,比较信任和非常信任的消费者占31.2%。可见,大部分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信任度较低。

(五)消费者对政府部门监管猪肉质量安全的信任品牌猪肉大多是经政府相关部门注册商标或者是受政府相关部门某种质量认证后批准生产的猪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猪肉质量安全的信度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信任。为此,本文设置了“您是否信赖政府部门对猪肉质量安全的监管?(1)非常不信任(2)比较不信任(3)一般信任(4)比较信任(5)非常信任”一题,以了解长沙市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的信任情况。结果显示,占总样本比重10.1%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非常不信任,占总样本比重19.6%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比较不信任,占总样本比重35.4%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一般信任,占总样本比重28.9%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比较信任,占总样本比重6.0%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非常信任。因此,29.7%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不信任,34.9%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是信任的。可见,总体上长沙市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猪肉质量安全情况的信任度不高。

(六)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支付意愿调查显示,长沙市消费者根本不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14%,不太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28.3%,一般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32.7%,比较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20.5%,非常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总样本比重的4.5%。因此,42.3%的消费者不太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的价格,仅有25%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猪肉支付比普通猪肉更高的价格。可见,总体上长沙市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支付意愿不高。

(七)销售人员的推销对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重要性调查显示,14%的长沙市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的推销对其品牌猪肉购买影响根本不重要,29.5%的长沙市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的推销对其品牌猪肉购买影响不太重要,33.9%的长沙市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的推销对其品牌猪肉购买影响一般重要,18.5%的长沙市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的推销对其品牌猪肉购买影响比较重要,4.2%的长沙市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的推销对其品牌猪肉购买影响非常重要。结果显示,仅22.7%的长沙市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的推销对其购买品牌猪肉来说是重要的。可见,营销因素对长沙市消费者猪肉购买行为的作用目前不是很大。

三、简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简要结论本文以长沙市猪肉消费者为样本,考察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信任、政府信任、支付意愿以及品牌猪肉的购买行为等。结果显示,品牌专卖店与超市专柜是长沙市消费者购买品牌猪肉的主要渠道。营销因素对长沙市消费者品牌猪肉购买行为影响作用不大,长沙市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认知与了解程度偏低,对品牌猪肉的信任度及对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猪肉质量情况的信任度不高,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支付意愿偏低,大部分消费者平时没有消费品牌猪肉的习惯。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2

1 引言

自1995 年《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当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深刻反映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无力,不断引起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质疑,致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日益低迷。在此情境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监管水平,消除民众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是我国政府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费者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评价较低,尤其是在政府的监管与执法力度方面; 马琳研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是政府的职责,对政府监管评价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越高; Brewer 等通过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感到十分担忧,担忧程度极大影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 Williams 认为食品中过量的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是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 纪杰认为食品中有害物质反映了政府监管效果不突出,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 SpencerHenson 指出: 可通过公共和私人等方式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除政府监管外,还应发挥社会监督等第三方监管的作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评价也将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 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评价受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有害物质效果的担忧程度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探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情况以及影响监管评价的主要因素,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政府作为保障人民利益的公共管理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频发致使民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持续走低,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出质疑。西方政府监管理论起源于市场失灵,在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运用强制性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虽然政府监管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但政府干预不足或干预过度都会导致政府失灵。本文在传统政府监管理论的基础上升华并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基本理念为:①主张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将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部门的方式,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②主张重新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基础上,提倡非政府组织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的责任; ③主张政府组织结构的变革,将高度集权的政府组织向分权化、扁平化、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发展。费威、颜海娜等的研究体现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念,指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不仅需整合政府的监管强势,更需引入政府以外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监管进行了重新定位,并考虑纳入新的监管力量,强调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社会监督力量与政府监管的相互配合,有助于转换政府固有的监管思路,提高政府监管效率,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水平。

3 研究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研究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情况,并厘清了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评价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以及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等要素均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显著相关。

其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影响最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体现出政府监管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体地位。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安徽省 农村居民消费 面临问题 对策办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87-02

我国内需不足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需求不足,农村居民消费偏弱。加快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总人口6827万,农业人口比重77.28%。农村居民是安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安徽把激活5276万农村居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是真正、有效地扩大内需并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政策指向。农村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将为安徽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十五”计划至“十一五”计划以来安徽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目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水平变化分析(见表1)

1.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随着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也相应得到快速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人均纯收入是2020.04元,2010年达到5285.17元,平均年增长11.49%。2001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1412.02元,2010年达到了4013.31元,平均年增长11.42%。相比1990—2000年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年5.6%的增长速度,安徽“十五”规划以来,农村经济获得较大速度增长,农村消费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济保持现有增长速度,可以预期到2020年农村居民将实现全面小康生活。

2.平均消费倾向波动变化。“十五”计划以来10年间,安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波动变化,总体较为平稳。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在2005年发生较大变化,平均消费倾向由0.726上升到0.832,这与安徽当年实行的全面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拉动消费有关,随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但2009年又上升至0.811,2010年下降到0.759。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一方面是农村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意愿增强,消费支出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变化导致了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但这一规律在这里并不完全适用。这一现象可以用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进行较好的解释,农民面对物价上涨,消费谨慎。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

自“十五”计划以来,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在2004年和2008年有所反弹,但很快有保持下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小康水平区间内,并不断朝着富裕阶段迈进。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随着安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但在数量上发生变化,而且在消费结构上呈现新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及生活消费支出类划分,我们对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消费结构进行描述分析后发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改善型消费增加,温饱型需求下降。表2中比较显著的是食品支出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49.8%,2010年下降到40.7%。而居住、交通、通信等消费支出增加,其中居住消费支出比例由2001年16.6%上升至21.66%,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改善居住需求的提高。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呈现波动性增长。医疗保健支出平稳上升,支出比例由2001年4.9%上升至2010年6.6%,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鼓励部分农村居民就医,农民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例由2001年10.6%下降至2010年9.1%,这反映了2005年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农民的教育成本下降,也说明安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依然薄弱,需要加强投入。

二、安徽农村居民扩大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1年以来,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总量也不断扩大,但农民“想买买不起、买了用不上、能用不敢买、买了用不好”等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安徽要进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城乡、地区及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明显。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尽管持续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明显,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农村消费总量难以很快扩大。从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农村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5285.1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17元,农村居民收入仅相当城镇居民的33.5%;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人均4447元,城镇13259元,城乡对比为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大落后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偏低;同时全省各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各市中马鞍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人均年收入9331.45 元,最低的是阜阳市4186.96元,马鞍山市农村居民年收入是阜阳市的1.89倍。农村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明显。

2.消费价格上涨偏快,收入预期不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上涨和收入预期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快速增长,不仅导致了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减弱,而且由于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增加农民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同时,由于农村居民主要以土地为基础进行简单再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品价格不稳,容易受自然灾害减产等因素都影响农民预期收入,降低农民消费。

3.基础设施滞后,限制农村居民消费。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安徽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近年安徽政府对农村电网、通信、水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取得一定成效。但硬件基础设施依然滞后于农村消费需求,如“村村通”工程使农村铺上了路,但交通状况较差,大多为砂石路,尤其位于大别山区的道路多数依山而开,路面窄,没有路灯,难以完全完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自然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电力不足,电压不稳,影响家电使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覆盖率低,限制了农民对电脑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使用。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软件设施更加薄弱,农村娱乐场所少,居民文化生活匮乏,娱乐消费缺乏。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农民即期消费。目前安徽农村已全面推行了新农合、教育“两免一补”等社会保障政策,但现有农村社会保健政策不健全,如基本生活保障过低;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大病只能报销一部分,前期住院费和没有报销的部分仍是个大窟窿,农民依然感觉看病很贵;农村现有学校教学质量低,许多家庭只好异地就学,加大了教育成本,上大学费用过高,子女教育成了农民“提款机”。目前,安徽农民养老,幼儿入托和子女高中以上教育基本上都要自己买单,这就使得农民不得不捂紧钱袋,许多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即期消费。

5.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民难以享受便捷放心的消费服务。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农民购买力不高,很多大商家不愿意在农村市场设立商业销售点,这使得农村地区销售主要依靠小商贩,产品单一,质量无法保证。农民购买商品依然是“柴米油盐找个体,生产消费赶大集,家用电器进城里”。同时由于农村市场分散,监管力度弱,假冒伪劣商品多,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难以享受便捷放心的消费服务。

三、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针对安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需要着眼全局,通盘考虑,采取综合措施。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基础。安徽目前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民维持简单再生产状况,拉长拓深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发挥安徽劳务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行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进一步推进“千村百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形成地方特色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2.缩小收入差距,拓宽农村消费市场。要扩大农村消费,必须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调整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当前应该从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三方面对农村收入分配进行适当调整。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支持,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农民之间收入差距。

3.发展农村信贷市场,引导消费观念。要改变农村居民的存贷比例不合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发展农村信贷市场,拉动消费。引导农民消费观念转变,要鼓励农民随着生活的改善,采取适当的信贷消费模式;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既互相竞争又各有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消费中的不同信贷需求。

4.健全农村保障体系,增加农民即期消费。要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医疗流动服务站,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应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健全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积极探索适合安徽农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实现途径,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始,使农民消费无后顾之忧,以此来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提高现实消费。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实施有地区差别的财政支持方案,推进落后地区农村道路、饮水基本建设,改善费。同时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农村娱乐场所,促进农民文化娱乐消费。同时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建立以县城和城镇为中心的销售点,做好产品的销售服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6.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拉动农村消费。安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应进一步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给农民提供稳定的制度和市场预期,从而发挥制度对农村消费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2.刘敏,方亚峰,冯旭芳.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

3.方松海,王为农.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

4.史明瑛.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透析:安徽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2009(29)

5.陈剑云.安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析[J].现代农业,2010(2)

6.刘玉玲.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6)

7.李为.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Z].studa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4

(一)制度视角

制度视角关注于消费习惯和食品制度,并且说明了对食品的信任和制度表现是如何联系的。购买食物是消费者与食品供给系统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也是与食品专家、信息提供者、监管部门等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在食品信任中,消费者更加信任食品供应系统和系统中的人员,而不是食品本身。因此,制度视角的支持者认为对食品的信任应该理解为嵌入的制度化关系。这一观点认为信任取决于消费者对制度绩效的评价。制度绩效好就产生信任,相反,制度绩效不好就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PoppeandKjrnes对欧洲六国(丹麦、德国、意大利、挪威、葡萄牙和英国)食品信任的研究说明食品制度可以较好地解释国家之间存在的食品信任的系统性差异。以前对一个特定国家(地区)的研究同样支持这一观点,例如,Chen发现当台湾的消费者对食品供应链中的参与人员和食品制度更加信任时,他们对食品安全更加信任。总之,将信任与相应的制度表现联系起来,制度视角为食品中的信任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解释。但是,制度视角对在相同制度环境下,个体之间存在的信任水平差异没有作出解释。因此,整合认知视角和制度视角的观点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食品信任的来源。

(二)两种视角的整合

本研究认为认知视角和制度视角都有助于解释食品安全中的信任,但是将他们结合在一起,会对信任来源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认知视角主要关注个体对风险感知的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解释。但是不能很好解释信任的系统性差异。制度视角认为信任是嵌入于制度关系中的。它可以解释系统间的差异,但不能解释个体之间的信任水平差异。因此,两个视角对认识食品安全中的信任提供了相互补充的解释。

二、研究假设

显示了将检验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模型。根据模型,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测量分成两种维度:一种是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另一种是消费者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它们与五组变量相关,分别是知识、经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食品链相关主体的信任以及潜在惩罚力量。前三组变量是从认知视角中得来的,主要反映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后两组变量是基于制度视角,主要反映制度方面的因素。

(一)知识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知识是指一个人拥有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水平。根据知识缺失模型,缺少充足的知识会使消费者不能正确评价食品风险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从而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不确定性的感受增加。当消费者拥有足够的知识时,他们将能准确地评价相关风险并采取措施回避风险。这就是说,知识使人们更加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以前的经验研究也证明知识与信任呈正相关。

(二)经验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经验是指消费者之前购买不安全食品的经历。以前的研究表明,人的感知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如果人们遭受了不安全食品带来的负面后果,那么将会对食物的来源和正确准备方式更加注意,并且对可能的风险更加敏感。通常,人们对人为错误或疏忽导致的风险的忍受程度低于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的学者发现,食物中毒经历与消费者感知的食品安全风险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联系,这为经验与食品安全信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间接证据。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假设2: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经历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

(三)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除了消费者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认为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同样会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产生影响。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扮演不同的角色。女性更关注家庭,通常感知到的风险是对家人的威胁(例如健康风险和死亡风险),然而男性更加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例如失业风险、经济问题。因为女性更倾向于关注食品风险,如果女性消费者符合内在的性别角色,那么女性消费者会比男性消费者更加不信任食品安全。先前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如上文所述,缺少充足的知识总会使消费者不能正确评价食品风险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从而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不确定性的感受增加。由于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所以他们更可能对食品安全拥有较低的信任。研究表明,拥有更高可支配收入的人有更好的机会了解并遵循推荐的食品安全措施,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人对食品安全问题和保护措施更加了解。此外,可以获得更多财富和教育资源的人往往可以容忍更高的风险,而一般情况下,收入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多数危险情况的风险容忍度较低。因此,预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较低。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下面假设:假设3:相比于女性,男性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假设4:消费者年龄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假设5:消费者的教育程度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假设6:消费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

(四)对食品链相关主体的信任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如前所述,制度视角的一个关键假设是信任是嵌入于制度化关系中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出售的食品的质量无法控制,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某个人而不是某种商品。因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部分依赖于监管制度和生产者来保护自身利益,同样也依赖于这些行为主体提供的食品风险信息。在信任文献中,对食品链相关主体的信任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之间的正向关系也有充分的论述。例如,研究者发现,感知到的机构特征影响会对信任产生影响,如“胜任”、“专业”、“公开”、“诚实”、“关心”、“谨慎”和“公平”。同样,DeJonge和同事发现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与对不同制度执行者的信任之间存在正向联系,不同制度执行者包括政府、农民、零售商和制造商。根据之前对相关主体信任的研究,在食品安全信任的整合模型中提出以下假设:假设7: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假设8:消费者对零售商的信任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假设9:消费者对生产商的信任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

(五)潜在惩罚力量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除了对食品链相关主体的信任,消费者感知到的潜在惩罚力量,也会对他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产生影响。在本研究中,惩罚力量是指通过经济手段或刑事手段惩罚非法个人和机构的能力。就像信任文献所说,信任建立在受信人害怕违背信任人的期望之上。例如,受信人违背了信任人会遭受经济惩罚。基于威慑机制的信任支持这一观点。所谓威慑基础的信任是指“愿意去信任那些合作失败时有可靠威胁来惩罚的信念”,或者说是“在惩罚的威胁下,人们的行为会保持一致性”。因此,那些感受到更大惩罚力量的人会对食品安全更加信任。虽然已有理论支持潜在惩罚力量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之间存在联系,但是我们没有发现有关经验研究对这一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假设10:消费者感知到的潜在惩罚力量和(a)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b)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呈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和样本

2010年6月到8月,在北京市的超市进行了消费者调查。样本总体来自位于北京五个地区的十个大众化的超市,五个地区分别是中心地区(东城区)、西北地区(海淀区)、东部地区(朝阳区)、西南郊区(房山区)和西北郊区(怀柔区)。在正式开始调查之前,先对15名消费者进行预调查,他们对措辞和一些部分定义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基于他们的建议,我们对一些项目进行了改进,确保调查问卷的逻辑性,并确保其中内容可以被理解。调查员向购物者解释调查目的并邀请他们参与。当获得购物者的同意之后,向购物者提供调查问卷。调查员会当场解释在填写问卷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当问卷填写完成后,调查员会立即回收问卷并检查是否所有的问题都被回答。为了激励购物者参与,在调查结束后会赠送一个价值10元左右的小礼物。调查共访问了1300个购物者,除去含有不完整信息的问卷,共有1165份可用问卷。表4-2显示了样本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1165个调查对象中,43.9%是男性,56.3%的年龄是在20到29岁之间,50.7%的教育程度是大学或以上。如表所示,与北京总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相比,样本中女性、年轻的和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较多。此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之前多个对中国超市购买者的调查相一致,即中国消费者中的女性、年轻的和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是超市购买者的主要来源。

(二)测量

1.对食品安全信任如前面所述,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有两个维度:(1)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和(2)对加工食品的信任。根据PoppeandKjaernes和Chen的研究,测量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是通过询问消费者对市场中提供的某一特定食品的信任来进行的。选取中国消费者日常主要营养消费中的七种食品,其中四种食品用来测量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三种食品用来测量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对每一种食品,受访者被问“是否可安全食用”,可能的回答范围是从1“不安全”,到5“非常安全”。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对七种食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呈现出两个因子。出了七种食品的因子载荷。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的可靠性系数是0.81,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的可靠性系数是0.73。

2.对食品链相关主体的信任使用3个变量测量,分别是对政府信任、对零售商信任和对生产商信任。为了能够对信任进行测量,这里引用被若干学者使用的信任定义,即信任是认为受信人有能力(在一些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仁慈(所作所为是为了信任人的最佳利益)和诚实(不撒谎或歪曲陈述)。测量方法来自Jonge等的研究,并根据本研究进行了轻微修改。使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5分制李克特量表。对政府信任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862,对零售商信任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835,对生产商信任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891。克隆巴赫系数的值显示,所有的变量都具有高内在一致性。这一量表的具体项目。

3.潜在惩罚力量根据以前研究,我们用两个项目来测量潜在惩罚力量:

(1)您认为目前政府对食品的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法律惩罚力度如何?

(2)您认为目前政府对食品的失信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惩罚力度如何?使用5分制Likert量表(1=无所作为,5=非常大)。

4.知识使用17个项目来测量食品安全知识。前10个题目是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陈述,例如:“2003年,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大头奶粉)”,如果受访者回答知道,则得一分,若回答不知道,则得零分。另外7个项目测量消费者对食品认证和标签系统的了解程度(包括:绿色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质量安全认证)。对于每个问题,受访者回答“熟悉”或“非常熟悉”被赋值为2,受访者回答“一般”被赋值为1,受访者回答“不熟悉”或“非常不熟悉”被赋值为0。17个项目的平均值(系数=0.81)用来代表知识指数。

5.经验经验的测量方法是询问受访者“你是否曾经购买过不安全食品(例如过期食品、腐烂食品)?”从来没有购买到过不安全食品则取值1,有时购买到和经常购买到不安全食品的分别取值2、3。6.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是由受访者自己报告。其中,性别是虚拟变量,“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分为6个组别:小于2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分为五个组别: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或职业教育、大学和研究生。家庭收入分为五个组别,取值范围是从1(“低于5000元”)到5(“20000元及更高”)。

四、分析和结果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检验理论模型,因为SEM可以对含有潜变量的多变量路径关系做出估计。借鉴AndersonandGerbing的方法,本研究使用两步建模方法。第一步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模型来对观测数据进行匹配。第二步是估计结构模型检验提出的假设。利用Amos17.0计算机程序包分析协方差矩阵对测量和结构方程进行估计。

(一)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拟合指数的数值显示测量模型具有充分的拟合度(χ2[303]=557.31,P≤0.001,NFI=0.959,CFI=0.976,TLI=0.972,GFI=0.960,RMSEA=0.034,RMR=0.029)。他们为合理进行结构模型的进一步检验提供了支撑。尽管卡方检验是统计上显著的,但这一统计数值与样本量高度相关,因此在大样本评估模型拟合上是存在问题的。为了评估每个构念的收敛效度,我们检验了各构念的因子载荷的符号、大小和显著性。我们计算了组合信度指数和平均提取方差值,来评估构念指标对每个构念的测量程度。每个标准因子载荷都具有正向的符号并且高度显著。所有构念的收敛效度都在0.7以上。从平均提取方差值来看,只有消费者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AVE=0.47)略低于0.50水平;其他都超过了建议水平。因此,本章所采用的构念的收敛效度基本可以接受。在区别效度方面,我们检验了各变量间的两两相关性。表4总结了均值、标准差和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变量间的相关性是大于0.65建议水平的,这为区别效度提供了初步证据。同时,结果显示,每个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值都比它与其他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平方大。因此,所有构念之间也具有区别效度。

(二)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χ2[346]=812.71,P≤0.001,NFI=0.943,NFI=0.943,CFI=0.969,TLI=0.958,GFI=0.954,RMSEA=0.034,RMR=0.034)。研究模型分别解释了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的信任19%的方差和消费者对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44%的方差。表6报告了模型的标准结构回归系数。假设1a到6b用来检验消费者的个人因素是否与他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相关。假设1a和1b认为知识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1a)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1b)正相关。从知识到对加工食品信任的路径系数,在统计上显著(b=0.08,P<0.01),但是,知识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因此,结果支持假设H1b,但不支持假设H1a。假设2a和2b认为经验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2a)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2b)负相关。结果支持假设2a(b=-0.08,P<0.05)和2b(b=-0.07,P<0.05)。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与性别相关的假设(3a和3b)都没有得到统计上的支持。假设4a和4b认为年龄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4a)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4b)负相关。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分别为b=-0.08,P<0.05和b=-0.11,P<0.001)表明假设4a和4b得到支持。假设5a和5b认为教育程度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5a)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5b)正相关,但没有得到支持。最后,结果支持假设6b,即收入与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正相关(b=0.14,P<0.001),但是,假设6a没有得到支持。制度影响因素方面,模型的标准路径系数表示,8个假设中的7个假设关系是显著的,并且符合预期方向。具体来说,假设7a和7b认为对政府信任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7a)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7b)正相关。路径系数统计上显著(分别为b=0.11,P<0.05和b=0.14,P<0.01)支持假设7a和7b。假设8a和8b认为对零售商信任与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8a)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8b)正相关。结果支持假设8b(b=0.32,P<0.001),但不支持假设8a。假设9a和9b得到支持,对生产商信任和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之间的路径系数(b=0.19),以及对生产商信任和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之间的路径系数(b=0.20)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10a和10b也得到支持,感受到更大的潜在惩罚力量的受访者,对生鲜食品安全和加工食品安全的信任越多,这两个路径系数都在统计上显著并为正值(分别是,b=0.14,P<0.001和b=0.08,P<0.05)。总体上来说,将制度因素与食品安全相联系的假设得到了支持。

五、讨论

整合认知视角和制度视角,提出一个整合性理论模型来解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受到消费者个人特征(知识、经验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制度因素(对食品链相关主体的信任、潜在惩罚力量)共同作用。我们利用北京市1165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为这一整合性模型提供了支持。制度视角中,对政府信任、对生产商信任和感知到的潜在惩罚力量对消费者的生鲜食品安全信任和消费者的加工食品信任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是,对零售商信任影响消费者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但不影响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消费者认为政府和生产商需要为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个人特性方面的检验结果则相对复杂。在个人特性假说中,消费者经验和年龄对消费者的生鲜食品安全信任和消费者的加工食品信任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这一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相一致。两个变量(知识和收入)对消费者的生鲜食品安全信任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中却有显著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生鲜食品的购买是一个低涉入性活动,购买决策更可能是基于过去经历和个人习惯。与生鲜食品相比,购买加工食品具有更高的涉入性。因此,当进行加工食品的购买决策和风险判断时,获取与加工食品相关的信息就更加重要。由此,知识和收入对加工食品安全信任产生影响,但不对生鲜食品安全信任产生影响。结果对其他一些假设也没有形成支持。首先,教育程度作为食品安全信任的一个影响因素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样本中并没有足够的低教育程度消费者。如前面所述,1165个受访者样本中只有9.6%拥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这降低了检验效度。进一步研究需要更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这一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此外,性别也与对食品安全信任不相关。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5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273人次,净增长为195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000人次。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needed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needed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

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6

要害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9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9年为例,2009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称规模。以2009-2009年的数据做分析,详细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9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9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015人次,到2009年达到867273人次,净增长为195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9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9、2009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698万美元,2009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9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9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称。作为中国闻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000人次。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9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9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非凡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9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needed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needed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9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9年BNC的比重比2009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9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9年后增长较快,2009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9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9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9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9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9年的10.6%,并且2009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9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9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9年后,2009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和2009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详细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胜利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造,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治理出版社,2009.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7

同志们:

全国工商系统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暨经验交流会议历时一天半,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报了全国工商系统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情况,并对下一步发挥全国工商机关职能作用、继续做好抗震救灾和支持灾区重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关大局,非常重要。会议总结了近年来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对加快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通报表彰了全国工商系统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通过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等方式各省、区、市工商局和有关基层单位分别交流了经验。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围绕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工作报告和总局拟定的《关于加强“一会两站”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加快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工作会和经验交流会,也是全国工商系统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的会议。在各位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会议讨论和经验交流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总局召开这次会议十分重要,非常及时。会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指导性强。既通报和部署了全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又总结和安排了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既有讨论研究,又有通报表彰。特别是总局党组高度重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伯华同志亲临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性、指导性很强,感到深受鼓舞,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鼓舞和鞭策,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一致表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此项工作置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和部署,作为拓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提升监管执法水平和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良好形象的长远任务积极实施,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扎实抓好推进和落实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大家通过听取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工作报告和讨论,深深感到几年来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来之不易,既需要巩固成果。总结推广经验,又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更加高度重视,上下协调一致,加以研究改进和解决。同时,大家感到,总局着眼于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在加大“四化”建设力度上下功夫,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交流、学习了经验,促进了共同提高。大家通过大会发言、书面交流和分组讨论,相互沟通、交流了各地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好做法、新经验。特别是大会发言交流的福建省工商局依靠党委、政府领导,把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列入覆盖全省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北京市工商局以健全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重点,积极构建上下畅通和功能比较完善的12315信息化网络体系,有力地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上海市工商局加大“一会两站”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自治区工商局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区局12315集中受理中心,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网络平台:河北省工商局强化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规范管理,有效地提升了12315工作水平:浙江省工商局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络,覆盖面大,收效良好:山东省工商局以“四项制度”为抓手,建设快捷高效农村维权网络体系,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海南省工商局坚持12315网络建设与完善消费维权机制相结合,积极构建12315维权和公众服务平台,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甘肃省工商局不仅建成了省局12315集中受理中心,而且加大“一会两站”建设力度,形成了政府领导、工商牵头和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消费维权综合治理机制,社会影响大,工作成效好:大连市工商局积极创新,有效利用消费者大量的咨询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及时为政府决策和消费维权提供可靠资料:深圳市福田区消委会切实履行职责,倡导和解在先,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而富有成效:天津市东丽区招远路12315联络站强化社区便民服务,搭建维权平台,在社区营造了和谐消费环境,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赵闸村12315联络站把消费调解和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受到农民消费者的好评等。上述单位介绍的经验都十分典型,非常宝贵,使大家深受启发。还有提交会议书面交流的经验各自都有很多好的做法,特别是江苏、广东、辽宁、黑龙江、重庆、陕西、宁夏、四川、云南、河南、湖南等地在信息化网络、机制制度和“一会两站”建设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借鉴意义,对全系统也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和进一步加强消费维权有关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真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积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结束后,与会同志要将本次会议精神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及本局党组和主要领导同志汇报,尽快传达和部署。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周伯华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继续做好支援四川等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切实维护灾区和整个市场稳定:一方面,积极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以加快推进步伐和加大“四化”建设力度为重点,认真抓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努力实现新突破。一是以完善和规范12315信息化网络和受理、处理消费者咨询、申诉工作机制为重点,强化综合分析和消费引导功能,全面提升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现代化水平。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以省或地市为单位相对集中受理的12315中心,凡没有建立的要在年底前建立起来,并相应地建立健全省级和市级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并逐步与食品安全监管、商品质量监管、广告监测、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市场信用分类管理、执法办案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同时,对消费者的咨询和申诉、举报,要完善和规范受理、分流转办、督办、反馈等程序,逐步实现网上监管。要强化综合分析功能,既要对申诉、举报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又要对大量的咨询进行归类分析,并相应建立受理和处理消费

者咨询数据库和基本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进行消费提示和引导,向当地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可靠的信息,进一步提升12315网络功能和作用。二是以完善和规范“一会两站”建设和12315网络进企业、进市场为重点,扩大消费维权网络覆盖面,全面提升消费维权社会监督和源头治理水平。各地要加大“一会两站”建设工作力度,注重规范化建设,力争年底前在全国城乡实现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12315网络进市场、进超市、进商场、进企业的工作,在扩大覆盖面和健全经营者受理和处理消费纠纷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和企业。三是以完善和规范消费维权制度为重点,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消费维权监管执法制度,突出抓好受理、处理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各环节的工作制度,以及消费纠纷调解制度、案件查办制度和与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的情况通报制度、消费维权协作制度等,切实提高消费维权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水平。要建立健全“一会两站”工作的各项制度,以及12315进市场、进企业等经营者自律制度和工商机关的监督制度,切实提高社会监督和经营者自律水平。要建立健全12315信息网络化规范运行的各项制度,全面提高消费维权的现代化水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协调工商机关内部消保机构、12315机构、信息管理机构和消费者协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等,下功夫抓好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确保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和各项工作任务逐一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及残奥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为切实保障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总局于3月27日在京召开了全国工商系统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向全国工商系统下发了《关于加强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并于4月底前后对奥运会各赛区所在地城市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河北省工商局和沈阳、大连、青岛、秦皇岛等市工商局按照总局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全国其他省、区、市工商局根据总局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强化监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全系统上下共同努力,有效地维护了奥运食品市场秩序。但足,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保障奥运食品市场消费安全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时间紧、责任大,需要各地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抓紧抓好,切实保障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一是进一步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维护好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市场秩序。各地要把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在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食品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全系统上下齐动员,全力以赴,突出重点抓落实。加快推进食品经营者,特别是食品超市、商场和批发市场索证索票的电子台帐和食品质量信息化网络管理,切实提高食品索证索票和购销台帐的实效性和规范化水平:加快“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快食品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体系建设,以及不合格食品退市的规范化建设,确保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基层工商所市场巡查和分类监管的机制建设,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监管建设,切实提高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好奥运食品市场秩序。二是进一步加大奥运赛区所在地食品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奥运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各奥运赛区城市工商机关要以奥运赛场及周边和人员集中场所为重点,对辖区内流通环节奥运食品专营专供企业及食品经营者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切实管住、管好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市场。要按照“谁登记、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把好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确保奥运食品定点生产、加工、供应、运输、配送和消费各环节经营主体证照齐全、资格合法有效,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要加强对奥运食品专营专供流通企业的监管,监督经营者建立和落实食品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健全可追溯机制,完善食品购销合同和储存、运输、保管等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奥运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商场、超市和食杂店的监管,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强化食品质量监测和监管,健全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要建立健全奥运赛区所在地城市工商机关食品安全监管情况通报制度和协作机制,互通信息,协查案件,跟踪监管,形成合力,确保奥运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奥运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要建立统计报表制度,各地要在每月5日前及时汇总、分析,将奥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报送总局,并确保报送信息准确。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严禁迟报、漏报或瞒报。要建立信息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信息审批制度,不得随意相关信息。要按照总局下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实行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监督检查指导责任制和基层工商所岗位责任制及责任追究等,严格落实责任。要建立情况通报和协作制度,各司其职,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建立值班制度,奥运会期间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干部要坚持带班,确保通信畅通、反应及时。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责任、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等落实到位。

三、深入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加强市场管理

爱国卫生运动事关疾病防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前一阶段,国务院对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作出了部署,总局也下发了《关于全国工商系统深入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和加强市场管理的通知》进行了具体安排。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病防控与加强市场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关系,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强化食品市场监管和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切实保障市场食品安全。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市场巡查,规范活禽等经营交

易行为,严厉打击经销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集贸市场食品卫生安全。二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交易市场环境卫生整治,营造良好的市场卫生环境。要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对集贸市场及其它商品交易市场的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整治,营造良好的市场卫生环境。要引导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指导市场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活动,促进夏季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三是认真抓好全系统机关和基层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要组织人员对机关办公场所、干部职工宿舍等工作环境、居住区域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要加强干部职工食堂环境卫生整治,严格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制作、餐具消毒及操作人员健康检查等,确保干部职工食堂环境卫生整洁有序、食品安全放心。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疾病防控等卫生知识,增强科学意识,不信谣、不传谣,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为保障广大干部职工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四、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全面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水平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8

[关键词]网络抢红包; 营销方式; 消费者购买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122-06

抢红包营销是网络营销的一种新形式,其依附于第三方平台,信息传播方式偏重于碎片化,是一种补偿性营销。在抢红包营销中,定时和不定时的抢红包活动能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商家品牌内容,同商家建立长久稳定的联系。网络抢红包作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兴趣。那么,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网络抢红包营销方式是否促进了高校消费者购买行为?本文尝试对网络抢红包这一新型营销方式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以期为大学城附近相关企业及商家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相关理论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五个阶段

从广义上来讲,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的整个购买过程,包括购买前对商品信息的收集、购买的决策过程和购买后对商品的评价反馈。消费者行为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外在刺激引发购买需求,如企业促销或受他人消费影响而产生的购买需求或欲望。第二阶段是产生购买动机。消费需求一旦形成,便会推动消费者去寻求相应的满足,购买动机伴随产生。其中,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背景、消费结构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第三阶段是了解商品信息,进行商品选择。当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后,便会主动搜寻相关产品信息,了解其功能价格等,以便进一步选择。在此阶段中,消费者容易受到来自个人经验、大众媒体、市场营销和口碑评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消费者自身内心活动的易变性、外部及内部等因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也会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综合反映出来。第四阶段即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包括是否购买、怎么购买等。第五阶段为消费者对购买产品进行评价反馈,它影响着消费者是否会再次产生同品牌的购买行为,这对于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至关重要。在此阶段中,消费者的评价反馈易形成口碑效果,带动或影响周边人际关系内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行为。

因此,消费者购买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要深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类型、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因素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受消费者自身和外界两方面因素相互交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既受到个人需求、认知、态度等心理因素和年龄、生活方式、自我形象、个性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参照群体、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三)抢红包营销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系

网络抢红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具有成本低、准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抢红包营销的优势在于企业整合了当前认知度和使用率极高的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微博、支付宝等。移动终端的使用大大缩减了信息传播的中间流程,同时经过筛选后的信息,也能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自身条件。抢红包营销强调的是一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消费者行为,因此企业在制定抢红包战略时,对于想要影响的消费者行为要进行前期调研,在确认影响感知和认知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抢红包平台的特点,制定出符合企业形象和目的的有效营销方式。

二、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的建构

(一)因子提取

由于抢红包营销尚属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成熟问卷,为了了解高校消费者对抢红包营销的态度,探索抢红包营销中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本文取深度访谈法提炼影响因子,以便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依据。访谈样本设定在抢红包参与者人群,随机访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医学院45名学生和已经工作、且积极参与抢红包并具有消费购买力的25名高校工作人员,共70人,分三组同时进行,每人访谈约15分钟。通过开放式问答题的形式了解他们对于抢红包营销的认知情况及抢红包营销对自身购买行为的影响等。通过深入交流,最终提炼出四个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分别是:消费者关注红包的频率、消费者对安全隐患的担心程度、消费者对获得实惠的满意度、消费者从营销中获得的红包多少。

(二)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假设1.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在不同程度上对消费者使用状况及参与度、消费者抢红包营销认知、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影响。

假设2.抢红包营销认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影响;消费者参与度及使用状况,消费者抢红包营销的认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存在交互作用。

假设3.消费者从营销中感受到的实惠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越强,越倾向于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获得的红包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越强,越倾向于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关注抢红包的频率越高,购买意向越强,越倾向于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对参与营销安全的担心程度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越强,越倾向于产生购买行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论模型(见图1):

图1理论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将最终调查样本限制在抢红包用户、且具有消费能力的高校受众。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5年3―4月,除了在沈北大学城校园发放调查问卷外,另外还采取了邮件调查、网上填写等方式,最终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问卷有效率为73.5%,符合统计分析要求。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是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针对抢红包营销对高校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而设计的。问卷共24题,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抢红包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描述,包括性别、学历、年龄、月支配收入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抢红包用户使用行为的描述,包括抢到红包数量,参与的积极程度,抢红包倾向性,选择的平台,红包后期的使用情况以及关于网络支付和网络安全的问题。

(三)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

1.自变量

本文将抢红包营销中影响高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注红包的频率、消费者对安全隐患的担心程度、感到实惠的满意度和消费者获得红包的多少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

2.结果变量

(1)消费者态度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抢红包营销的各因素首先对消费者态度产生影响。消费者先对企业产品形成某种态度,而此态度将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与评价。要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必须先了解消费者意图。消费者态度一般是透过购买意向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受到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购买动机、购买能力、情境因素等,本文为统计方便,只考虑消费意向,而对其他意向因素进行控制,不予统计。消费意向由消费者问卷第三部分的题项构成。

(2)消费者购买行为

消费者购买行为作为结果变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小规模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中,通过初步了解消费者在抢红包营销影响下产生的态度和实际行为,进而预测抢红包营销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购买行为用问卷第四部分“网络抢红包营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来进行测评。

3.统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四、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7份,在被调查高校人群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8.8%,21-25岁之间有70人,占47.6%; 26-30岁之间有32人,占21.8%; 31-40岁之间有20人,占13.6%; 41-50岁之间有12人,占8.2%;其中女性86人,男性61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8.5%、41.5%;高中学历的有51人,占总人数的34.7%,大专学历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0%,本科学历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21.8%,硕士或以上学历的有57人,占总人数的38.8%。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32.7%,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15.6%,收入在2001―3000元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17.7%,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有50人,占总人数的34.0%。

2.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信度用来测量无偏差的程度,信度越高表明测量误差越小,测量结果越可靠,Cronbach’Alpha值是目前最普遍的评价可信度指标之一。调查问卷的效度指测量结果的正确程度,即测量结果与理论之间的接近程度,包括内容有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有效度等三类。一般情况下,首先对样本进行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来判断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再进一步评价问卷结构的有效度。根据学者Kaiser(1974)观点,KMO检验的值大于0.5,且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时适宜作因子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见表1。

3.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于两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可以用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城区,其特点是变量不分主次。

在对消费者使用状况、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的认知和网络抢红包营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中,如表2显示,消费者使用状况与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方式认知的相关系数是0.57(P

4.方差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1,下面用SPSS17.0对性别、年龄、教育状况、可支配收入与微博使用状况、对网络抢红包营销的认知和消费者购买行为之间做方差分析。

(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身份、月消费对消费者参与度和使用状况的影响的方差分析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身份、月消费对消费者参与度和使用状况、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的认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的方差分析分别见表3、表4、表5、表6和表7。

由表4可知,年龄在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使用状况、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的认知与感受上方差P值都小于0.05,因此年龄对消费者参与度和使用状况、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的认知、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18―30岁这一年龄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和参与这种营销方式,且对这种营销方式的认知更深刻,因而获得的感受会更深刻,从而更倾向产生一定的购买行为。而30岁以上的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这种营销方式的认知与感受较弱,所以使用状况上更弱,因而较不容易产生消费行为。

由表7可知月收入对消费者参与度和使用状况、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的认知、消费者购买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

由上述分析可见,消费者的性别对消费者对营销的认知、使用状况、参与度和消费者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年龄、社会身份、文化程度、收入对消费者对营销的认知、使用状况、参与度和消费者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年龄对消费者对营销的认知、使用状况、参与度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倾向上有很大影响,调查显示,年轻消费者更容易参与和使用这种营销方式,从而更易于产生购买行为;在社会身份上来看,在校学生和高校在职年轻员工是参与这种营销活动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并从中获得体验感,由于参与度和使用率高,他们也更倾向于产生购买行为;在文化程度上来看,学历越高的消费者,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更愿意参与“抢”和使用“红包”,因而更容易产生购买行为;在消费者收入这一项上表明,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方式的认知和感受更强烈,更倾向于使用“红包”,也更倾向于产生消费的行为。

(2)变量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方差分析

由表8可知,消费者的关注程度,消费者对抢红包带来实惠的满意度,消费者获得红包的多少以及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担心程度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5.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通过检验和观测来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相关分析可以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及其密切程度,但无法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需要用回归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验证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因果关系。因变量:消费者购买行为,自变量:消费者对营销的关注程度、消费者获得红包的多少、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安心程度以及消费者对营销带来的实惠的满足感,在这四个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四个变量分别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见表9)。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采用逐步进入法使消费者对营销的关注程度、消费者获得红包的多少、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安心程度以及消费者对营销带来的实惠的满足感等变量进入方程,考察哪些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了解这些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并依据各个预测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偏回归系数的大小比较判断其对因变量的相对作用。

表9中四个变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红包多少、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担心程度、消费者是否认为抢红包为其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关注程度与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即这四个自变量很好地预测解释了消费者购买行为,总共能够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22.6%,回归方程正题解释力显著。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四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表示四个自变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均为正向。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担心程度和消费者是否认为抢红包为其带来了真正的实惠的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回归效应不显著,说明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异解释不显著。关注程度和获得红包的多少的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sig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网络抢红包营销影响高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包括消费者获得红包的多少、关注的频率、获得实惠的满意度、对安全隐患的担心程度这四个因子,其与消费者购买行为显著正相关。

第二,高校消费者对网络抢红包营销的认知和使用状况对购买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第三,高校消费者购买行为除了受到网络抢红包营销因子直接影响外,还受到个人因素影响。

(二)建议

1.对商家的建议

(1)精准分类定位目标人群,对抢红包人群进行差异化的智能推荐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发出的60%的优惠券未被利用,而70%的用户反映抢红包的过程中未从商家的优惠券中得到确切的实惠。也就是在红包的营销中,商家做的60%的功都是无用功,没有把切实的优惠用到目标人群上。这是由于信息流结构的不合理性造成的,也是不理性的病毒性营销的一大弊端。因此,企业在进行抢红包营销时,不要把自己的抢红包定位成一个信息宣传平台,而是要转型为一个精准的互动平台:进行智能推荐,明确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推荐不同的红包,切实解决用户的需要。同时提高红包的利用率,以免造成广告污染。

(2)增加抢红包活动的多样化和娱乐性,提高用户参与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53人未参与抢红包,占全部调查人数的26.5%,这说明抢红包营销用户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而对于参与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年龄。如何吸引年龄较小和年龄偏大的人加入营销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建议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红包策略,把不同年龄段喜好的元素融入到抢红包中,加大情感融入,使抢红包活动多样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娱乐性,例如,对于一些爱玩游戏的人可以在相应的平台抢一些游戏礼包,对于一些传统的人进行对对联抢红包等。

(3)增强网络平台及相关服务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调查数据显示,63.3%的人担心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红包营销方式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是大多数消费者所顾虑的,只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切实解决好网络平台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问题,打通线上线下联动,改善消费者使用相关平台及商家服务的硬件环境,提高后续服务质量,红包营销以及类似的商业营销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2.对消费者的建议

理性消费,不跟风,多思考,注意自身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当前商家推出的抢红包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站在自身角度应该把握好参与程度和消费程度,不要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同时,在参与活动和消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避免给自身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17-220.

[2]姜旭平.网络整体营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9-130.

[3]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J].青年记者,2010(4):75.

[4]孙雨.微博用户使用时长下降,微信威胁电商社交搜索大佬[N].北京晨报,2013-2-21.

[5]叶倩.基于社交关系的微信红包营销策略研究[J].新闻世界,2015(4).

[6]王晓娟.从“微信”红包疯转看传统营销模式的颠覆[J].商场现代化,2015(13).

[7]赵文秀.“微信红包”的背后:新媒体品牌营销的要点[J].视听,2015(6).

[8]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114.

[9]颜萌萌.浅谈社交媒体传播的功能化倾向――以微信红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10]杨洋,张宇.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以阿里金融为例[J].时代金融,2014(5).

[11]辛文娟,赖涵.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基于对重庆高校本科生使用新浪微博与人人网的情况调查[J].新闻爱好者,2012(2).

[12]金永生,王睿,陈祥兵.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J].管理科学,2011(4).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9

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矛盾。粮食供求总体上进入紧平衡时代,而粮食生产加工经营主体则面临销售困难和盈利水平不高的困扰;粮食连年增产但进口量总体趋于增加,而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并没有增加迹象。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市场规模和粮食市场结构?粮食进口是否冲击或打压我国粮食价格?粮食托市收购对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有什么影响?值得关注。

 

粮食紧平衡与粮食安全

未来我国粮食紧平衡可能长期存在,这既可能是短期内偏紧的粮食供求关系带来国内粮价的上涨,又可能是农业资源禀赋条件恶化带来的国内粮食增产约束长期趋紧,也可能是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的扩大带来的对国际粮食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

 

暂且不考虑粮食紧平衡是否误判,假定粮食紧平衡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粮食紧平衡。

比较2001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的变化,可以看出二者年度波动方向和幅度基本一致。2004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涨幅最大的年份,分别比上年上涨26.2%和26.4%,但是二者也有可能不一致。2012年,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8%和4.0%。具体到不同品种和不同时间,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也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果把粮食价格作为衡量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的可观察指标,粮食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也基本表明粮食供求关系趋紧。从2001年到2012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年份达到10个,粮食消费价格上涨年份也是10个,二者累计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23.6%和106.0%。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虽然可能与粮食价格干预政策等因素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粮食供求关系总体趋紧。  

 

1998年,我国粮食曾达到历史上最高的5.1亿吨水平,当时国内曾出现普遍的卖粮难和粮价低迷,粮食丰年有余十分明显。2012年,我国粮食九年增,总产量达到5.9亿吨,同时进口粮食超过7200万吨,新增粮食供给超过6.6亿吨,创历史新高,但是粮食并没有出现明显普遍的过剩。粮食历史上两个最高产量及其所出现的粮食形势变化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新的格局已经形成,粮食紧平衡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态势。

 

首先,我国粮食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受到人口增长、城镇化及其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粮食用途多元化及其工业用粮增多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虽然缓慢,但是人口总量仍然在不断地扩大。2012年,我国人口比上年增长只有5.0%。,但是总人口仍然比上年增加669万人,达到13.5亿人。新增人口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每年新增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不但不生产粮食而且要消费粮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差异决定了进城居民将消费更多的粮食。

 

一般说来,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虽然较少,但是消费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则相对较多。畜水产品需要饲料粮来转化。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消费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食物。未来玉米等饲料粮的需求刚性增长是粮食紧平衡的主导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粮食深加工虽然受到国家严格控制,但是工业用粮需求仍然十分强劲。随着粮食用途空间的不断拓展和粮食深加工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工业消耗粮食可能仍会增加。

 

其次,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态势不可逆转。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特别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不匹配,有土地的地方没有淡水,有淡水的地方没有耕地,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生产资源的紧缺。未来经济建设还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粮食主产区北移不断地消耗淡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负荷加重,都会使得粮食增产的代价越来越沉重。

 

再次,我国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状况改变十分困难。我国约有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规模过小而地块过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过快,耕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都始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粮食形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意味着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将会呈现扩大态势。满足国内粮食消费刚性增长需要,必须依赖国际市场。如果按照我国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口径计算,2012年进口粮食7237万吨,占当年新增供给粮食(粮食总产量+谷物进口量+大豆进口量)的10.9%,这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

 

粮食进口规模扩大与粮食安全之间是什么关系?特别地,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是否意味着粮食安全水平下降?根据国际上评价国家粮食安全所用的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指标来看,我国粮食进口增加而出现的粮食自给率下降并不必然表明我国粮食不安全风险上升。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长,2012年粮食总产量明显地超过5.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国内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多年保持外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农产品口能力显著提高。据农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2012年,我国食用农产品进口额(农产品进口总额扣除棉花进口额)约为1005亿美元,与当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的百分比仅为3%,这一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进口能力来看,我国进口食用农产品所使用的外汇仅仅是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很小一部分。外汇并不构成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约束因素。单纯地用粮食自给率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是片面的。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粮食消费

需求创造供给。从粮食消费观察粮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态势,肉禽蛋奶水产品动物性产品等消费越来越多,而直接口粮消费越来越少。我国也不例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均口粮消费量由减少到趋于饱和。

 

过去的米面等主食人均消费量总体上理应趋于减少。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约在80公斤水平波动,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则仍在不断减少,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粮食消费量已经下降到约170公斤。

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进入到低增长阶段,新增人口对于短期内粮食消费影响可以不作为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但是,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明显差异,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每年大约1000万人到2000万人进入城镇成为常住人口,食物消费结构势必发生变化,直接口粮消费理应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快速城镇化,人均口粮消费减少,是否意味着粮食市场规模的缩小?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10

益普索大中华区副总裁周文俊总结了报告的主要发现:多数消费者仍对食品健康环境心存疑虑,其中最为关注的食品类别仍是生鲜/肉类+水产类、粮油、乳制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尤其针对经常食用的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大多数消费者感到非常担忧,在购买食品时决策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解释上,专家+ 权威人士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建立。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调查中,公众通过微博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比例有显著提升。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担忧

益普索(Ipsos)《消费者“食品安全”调研报告》揭示,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以年龄大(31-50岁)、月收入高(12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见图1)。虽然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认知很高,尤其是瘦肉精、婴儿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和染色馒头,认知度分别高达94%、92%、85%和80%;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公众整体认知水平不高。

因此,在调查中显示消费者对专家或权威人士的可信度达到了83%,更有88%的调查被访者表示有兴趣参加这些专家开展的科普活动。所以要充分重视专家、权威人士的观点和意见,多开展合作,多吸取营养。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不全面,导致一旦任意品牌发生任何负面报道,都会导致整个相关行业的诚信度下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有七成益普索(Ipsos)被访者立刻表示出对该品牌和同类品牌的信赖度下降。可见媒体的影响力及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求真和审慎态度非常重要;而企业和商家对媒体的管理要提高重视,无论是危机管理、常规沟通、还是防患于未然均需做足功课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消费者需要可信赖的诉求途径获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和认知,媒体、食品生态链上的商家和第三方的调研公司和检测机构都要有所作为。

益普索大中华区创新与预测营销研究董事总经理蔡翠真表示,在欧美等国家,食品行业生产的规范、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如何解决等,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机制,不会过度恐慌或者以偏概全,打翻所有的品牌;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原因并合理解决。这点中国尚在起步阶段。,

食品安全事件改变购买决策

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62%的被访者表示会因食品安全事件改变源头的购买决策考虑因素,七成以上消费者会更少考虑该品牌的任何产品;同时,益普索(Ipsos)调查中的六成以上消费者还会更多地选择进口品牌等。专家认为,这体现出了消费者对国内食品企业的信赖度不高。国产品牌积极主动地进行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不足(见图2)。

企业生产透明度普遍不高

除了目前有关部门采取的认证、免检认证和商家送检等措施之外,87%的被访消费者在调查中表示更加迫切地期望有关部门能够将检查结果公示、透明化,加强对不合法产品的执法力度;七成以上公众希望抽查、检测结果能够公示、透明化,有关部门对商家进行不定期抽查。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这些情况的知情权自然地要求媒体也要树立相应的报道规范和价值取向,将不同信息在消费者、社会和企业之间有效、正面地传达。专家认为,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目前食品企业生产、检测、流通、储存等环节的透明度普遍不高。

益普索大中华区创新与预测营销研究董事总经理蔡翠真表示,所谓的“透明”其实是可能比较抽象的。商品呈现(产品的包装、外观等)和销售渠道是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因此较为放心的;而消费者最为担忧的是原材料(88%)和生产加工(91%),以及流通存储(73%)这些相对不够透明的环节;所以食品行业各个环节均规范操作才能够使消费者放心。企业有很多措施可以让消费者知晓更多的信息的。比如标识清晰,产品成分介绍和是否引发过敏等关键信息说明。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允许消费者去参观工厂,或者将视频传到网上供公众观看。目前国内企业的透明度几乎都是不够的。专家、政府机构也有责任告诉消费者某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合法。

微博信赖度提高,喜还是忧?

电视、网络是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益普索(Ipsos)数据发现官方电视报道(如新闻、央视“3.15”晚会)信赖度最高,网络和平媒的信赖程度次之;相比之下,微博(新浪、腾讯、twitter等)作为获取信息渠道的比例从去年的44%提高到53%(见图3)。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一方面与近两年数字媒体繁荣、社会化媒介的蓬勃发展相吻合;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了官方媒体主动披露信息程度不足;消费者将如何去伪存真,这是严峻的问题。

沟通预警机制亟须建立

公众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每遇到食品安全的热点事件,极度恐慌,所有相反的声音,都被认为“没良心”或“被企业收买”等;但时过境迁,对不良食品又“照吃不误”。这也暴露出一个事实,即在中国食品安全方面,政府、科研机构的专业评估与公众风险感知之间存在空白,缺乏风险交流平台。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落后与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科学事实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信息真空”被越拉越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建立。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11

为了隆重纪念XX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贯彻落实中消协提出的“消费与安全”年主题,按照省、市消协和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积极创新,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为做好XX年“3.15”纪念活动,县政府成立了XX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领导组,县政府副县长朱健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与此同时,印发了《关于开展XX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的通知》,并以县政府办公室霍政办秘[XX]30号文件下发到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同时为了纪念活动开展的更加隆重热烈,按照省、市消协和县政府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县消协制定了《hs县XX年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方案》,下发到各常务理事单位及消协分会、消协投诉站。

2、召开会议,全面部署。3月9日下午, hs县XX年3.15活动领导组会议暨消协三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在县工商局会议室召开,县委常委尹如江、县常委会副主任熊竞成、副县长朱健、政协副主席郭群英、县3.15活动领导组成员、消协常务理事、分会长、新闻媒体计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对XX年“3·15”活动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与会人员围绕做好今年“3·15”系列活动以及筹备情况认真发言、讨论,提出了多项意见和建议,副县长朱健要求各单位按照霍政办秘[XX]30号和县消协 [XX]02号文件精神要求,切实做好今年的“3·15”活动,各单位会后要按照会议要求和部署尽快落实到位,领导要亲自抓,做到谋划好、准备好、安排好、落实好,要把今年我县3.15宣传活动开展的多种多样有声有色。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围绕“消费与安全”年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一是由副县长朱健在“3.15”期间发表电视讲话,工商局局长、消协会长陈厚俊接受3.15电视专访,同时,开展热点问题点评、编印3.15活动宣传册、宣传展板等,广泛宣传“消费与安全”年主题;二是县消协、工商、质监部门牵头组织一批诚信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让利销售,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享受节日气氛;三是3月14日-15日,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物价局、品尚多超市等17家单位在县电视台打字幕,宣传“消费与安全”年主题宣传口号;四是3月15日上午,组织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40余家在文峰广场进行集中宣传活动,围绕法律法规、消费维权、咨询投诉、名特优新产品展示、消费信息和消费知识的讲解、假冒伪劣商品集中曝光等宣传,同时县医院、中医院设立专家义诊台,为消费者义诊;五是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中华、县委常委尹如江、人大副主任熊竞成、副县长朱健、政协副主席郭群英等领导亲临活动现场巡视并对参加活动的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同时参加了启动仪式并观看了文艺演出;六是佛子岭、漫水河消协分会同步开展多种形式的街头宣传纪念活动。

2、凸显特色,紧扣主题。3月15日上午在城区文峰广场集中开展了hs县XX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宣传活动暨广场演出,广场演出由县消协主办、工商局、文广新局、邮政局协办。上午9时首先由县消协会长、县工商局局长陈厚俊同志讲话,安徽龙华集团副总裁余良崇同志宣读了消费维权倡议书,副县长朱健同志宣布“315”纪念活动正式开始。届时围绕“消费与安全”年主题举行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邀请了省内外著名演员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3、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社会监督。3月10日-15日,在县3.15活动领导组统一领导下,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药监局等有关执法部门深入城乡联合开展专项市场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净化了市场。3月15日下午,由工商局牵头组织县药监局、卫生局、烟草局等单位集中销毁XX年以来收缴的假冒伪劣商品,总价值约11万元,其中食品类20公斤、400瓶,药品类1200盒(瓶),香烟390条。

三、效果显著 ,社会反映好。

据统计,3月15日当天,文峰广场现场活动各单位接受咨询700余人次,现场投诉8件,为消费者义诊150人次。设立宣传、咨询、投诉、曝光台共33个,制作宣传展板20个,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布置彩虹门22个,彩球10个,营造了声势浩大的活动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消费者受到了维权知识的教育。

今年“315”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既引导了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又增强了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提高了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企业诚信经营的服务意识,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把打假行动作为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力量,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实效,确保我县打假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使我县广大消费群体真正放心消费。

315广场宣传活动总结二

一、基本内容

在20**年“3.15”系列宣传纪念活动中,市消委会主要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是召开座谈会,积极宣传中消协20**年“消费与发展”年主题;二是举办“3.15”晚会,宣传普及《消法》及科学消费知识;三是组织县(市)区消委(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四是制作宣传展牌,宣传全市2008年消费维权取得的成绩;五是参与市场监督检查,查处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和劣质服务;六是印制邮政明信片,广泛征集消费领域潜规则;七是开展万人消费体验,提振全市消费者信心;八是向政府建言献策活动着眼消费环境优化;九是组织家电行业以旧换新诚信宣誓活动;十是表彰省、市“双满意”企业;十一是举办假冒伪劣商品和名优产品展示;十二是在平面媒体上开辟了“3.15”活动专版,披露08年发生的典型维权案件;十三是现场受理消费者投诉;十四是制作“消费与发展”主题活动现场录相光盘。

整个3.15活动期间,市消委联合了工商、质监、卫生、药监、商务、房管、物价、司法、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和107 个企业共同进行。全市共设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场所11个,有23名县以上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参加现场活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等13名地市、县级领导现场发表讲话,现场提供咨询服务18000余人次,接待投诉213件,提供家电以旧换新327件,提供商品维修服务800余件,征集消费潜规则56条,组织企事业服务下乡15次,参入市场监督检查38次,制作宣传展牌52块,悬挂宣传横幅110条,升标语彩球36个,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召开各类座谈会11次,出动宣传车辆110台次,举办专题文艺演出16场,通过新闻媒体、批评损害消费者案件25件,在召开媒体、网络发表宣传稿件100余篇,制作电视,广播专题节目17期,播出时间18小时,实效显著,影响广泛,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二、主要特点

今年的3.15系列宣传纪念活动,与往年相比,部署周密,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有创新和突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工商、消委狠抓落实,相关部门统一行动。

今年的“3.15”宣传纪念活动动手早,行动快。市工商局、消委会在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就制定出《黄石市2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活动实施方案》,王贤军局长多次过问筹备工作,要求注重细节、谋划特色,创出新意,营造效果。并成立了市消委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为组长,市消委会顾问、市人大副主任邱善希,市消委会顾问、市政协副主席程德新,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贤军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同时,市消委还专门召开了县(市)区消委(协)秘书长专题会议,对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各县(市)区按照总体部署立即行动,分别成立由当地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强化责任,齐抓落实,确保了“3.15”活动顺利开展。市消委和大冶市消协、阳新县消委按照“3.15”系列活动具体要求,分别成立了“3.15”活动协调组,市场检查组、宣传咨询服务组、消保维权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人人有责分工抓的工作格局。3月3日,市消委邀请本地媒体记者在市消委会办公室召开“3.15”活动新闻通报会。市消委会秘书长冯勇会上了“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宣传提纲以及全市2008年消费者投诉热点和典型案例。

3月5日,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市各城区均公布实施方案,消费热点,进行全面动员部署,3月14日至3月15日,全市各地隆重召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大会,各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相关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与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出席了市文化宫广场中心会场的宣传纪念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和与会的有关部门领导亲临活动现场观摩指导,慰问工作人员、企事业代表和消费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消费维权工作和民生的重视与关心。

黄石电视台对宣传纪念大会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据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召开座谈会,记者采访会42场次;各级党政领导参加各种形式的宣传纪念活动达81人次,并接受媒体采访做专题讲话,充分肯定工商部门、消委(协)会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已任,切实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新的贡献。

(二)部门密切配合,形式内容多样,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各级消委(协)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使“3.15”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气氛热烈、成效显著。市消委系统统一地举办了黄石市首届家电以旧换新拉动消费活动。

各活动现场,家电商品琳琅满目,产品消费知识丰富,参与群众数以千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市工商系统组织市场检查活动,查获假冒伪劣商品共计6类,价值达11.7万元,群众对此拍手叫好,有力震慑了违法投机分子。各职能部门的法律法规宣传咨询,识真辨假商品展台、现场受理投诉、文艺演出、名优产品和板报栏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处处体现着文化内涵,将宣传内容人性化、艺术性、形象化、格言化、生动感人,喜闻乐见。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服务活动中,各级消委(协)按照“六个统一”(即:统一活动专题、统一宣传口号、统一组织安排、统一活动时间、统一纪念活动,统一咨询服务)的要求,召开了座谈会、纪念大会,开展了宣传咨询服务、假冒伪劣商品和名优产品展示,进行了“双满意”评比表彰、征集消费领域潜规则,举办了文艺晚会和组织下乡服务“三农”等系列活动。

市消委会联合市邮政局精心设计、印制消费潜规则征集明信片2000张,组织湖北师院、黄石理工学院1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现场散发,征集到市消费领域潜规则56条。大冶市消协联合自愿企业向全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学校捐赠《中国消费者》杂志及《消法》手册1200册 ,出动宣传车辆28台次巡回宣传,开展消费知识咨询服务。阳新县消委针对农村食品安全及农资市场监督存在薄弱环节和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的现状,组织相关部门到农村乡镇开展“送文化、送卫生、维权益、促消费、奔小康”活动,推动消费维权事业发展。

黄石市黄石港区消协和西塞山区消委在社区开展了“消费维权及食品安全”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工商干部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并为社区居民举办了内容丰富,讲解生动的消费维权及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全市隆重表彰了2007年至2008年我市获得省级消费者满意单位和商品的45家企业和88家市级“双满意”单位,现场给予隆重命名授牌。在咨询服务活动中,各地城镇、乡村装扮的五光十色,处处洋溢节日的气氛。据统计,在3.15活动期间,全市各级工商局、消委(协)共在城市、农村设立宣传咨询服务点17个,开展活动20余场次,行业专家提供咨询达18000人次,消费维权自愿者参加达500余人次,围绕食品安全进行市场监督检查38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召开年主题座谈会11场次,举办消费知识讲座25场次。

(三)精心组织策划,媒体积极配合,大力营造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宣传氛围。

为切实做好2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咨询服务活动,使党的消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工商局、消委(协)在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下,紧紧围绕“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宣传报道工作。市工商局、消委会与黄石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现场直播活动,于当日在黄石卫视多个频道播出。直播做到了文艺与专题结合,场内与场外结合,领导专访与群众访谈结合,气氛热烈,群众反映强烈,收到很好效果。

消费与安全总结范文12

关键词:粮食;安全;思考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如何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保护和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及时有效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前提。

一、我国粮食问题的现状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我国粮食作物面积自1952-1957年呈大幅扩大趋势,由1.24亿公顷增加至1.34亿公顷,此后至1962年则大幅减少,由1.34亿公顷减少至1.22亿公顷。在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作物面积大约维持在1.19亿~1.21亿公顷之间,变化幅度不大。80年代以后,粮食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变化幅度极小,播种面积在1.17亿公顷与1.10亿公顷之间浮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200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降为1.06亿公顷,此后逐年递减。总体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基本上是受到播种面积以外因素的影响。

2.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50838.6万吨,2001年的45262万吨,年均增产650.5万吨,年递增2.7%,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1978-200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50838.6万吨,2001年的45262万吨,年均增产643万吨,年递增1.7%。其间经历了多次波动,虽然粮食产量出现减产和徘徊,但与过去相比,粮食总产量仍然很高,以致出现粮食生产的阶段性过剩。

3.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

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中,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因素。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1950-1997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量中,来自单产提高的贡献份额超过98%,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份额不足2%。粮食作物平均每公顷产量在1952年只有1320公斤,1975年提高到2355公斤,1983年提高到3405公斤,1996年提高到4483公斤。这些数据显示第一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时间为23年,第二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时间为8年,第三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时间为13年。

4.粮食进出口数量变化

从粮食进出口贸易总额上看,我国属于粮食的净进口国家。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出口的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大米。随着粮食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有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相互间的影响也将变大。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人口数量的增长

人口增长是推动我国粮食需求量增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据测算,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而到2030年有可能突破16亿大关。如果假定人均粮食消费量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仅人口增长这一项,将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供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耕地面积的减少

耕地减少是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和未来粮食供给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地看,我国的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就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8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强化。耕地减少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而且具有质量含义,因为减少的耕地大部分是生产能力高的良田。如果减少的耕地每亩年产量平均按500公斤计算,大约相当于1000万人口每年的口粮消费量。今后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非农产业与农业在耕地利用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我们只能减缓这种趋势,但不能遏止这种趋势。因此,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是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最大威胁。

3.食物结构的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居民的收入水平将逐步提高,而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必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食物消费结构的高级化,就意味着在食物消费总体中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减少、相对份额下降,而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增加、相对份额上升。这是任何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规律。食物结构高级化的结果,不是粮食需求量的减少,而是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因为对粮食的间接消费主要表现为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而粮食向动物性食品的转化:消费一公斤鸡肉,意味着要消费2公斤粮食;消费一公斤猪肉,意味着要消费4公斤粮食;消费一公斤牛肉,意味着要消费7公斤粮食。因此,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居民在动物性食品消费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呈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缩小的趋势成为推动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4.单产提高的局限性

在现有耕地不断减少的态势下,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核心内容。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技术的突破,但现在粮食技术突破和应用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将会越来越慢,其艰巨程度将会越来越大。

5.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我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的国家。一方面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实行“以农养工”的政策,而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落后的农业技术和装备的条件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和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得不采取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方式,表现为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过度开采地下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地力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之策

1.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从长远看,由于受到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我国的粮食供应仍然偏紧。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并不很高,人民的食物结构还很不合理,动物性食品消费水平较低,营养安全仍然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分析,我国必须长期把抓好粮食生产放在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今后我国增加粮食总产,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第一,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第二,农业科学研究要调整方向,以提高单产为主要目标,增加对土地替代性技术的供给,特别要动员和组织多方面的力量,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治、生物工程技术等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第三,要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到了80%左右,而我国只有40%左右。如果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能显著提升,将会明显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第四,改造中低产田。我国现有中低产田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其中低产田占50%以上。在没有新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这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应该成为我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单产水平的重点。

3.加强国家粮食储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际上,粮食储备规模是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器。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粮食储备规模不小于消费量的17%-18%,即可视为安全。粮食储备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平抑年度季节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也可以应付突发事件对本国本地区粮食安全的影响。另外,从长远观点分析,我国粮食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仍将是一种扩大的趋势。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建立和完善粮食风险调节基金,建立粮食进出口安全储备体制。必须坚持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的原则,确保我国粮食自给率在95%左右。

4.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

我国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用水紧张,土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威胁到了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老路,必须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5.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产方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体系,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必须建立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前提。因此,必须考虑气候、生物、肥料、技术等因素,以水土资源为核心,以种植业为主体,围绕旱作技术与灌溉技术、土壤肥力与肥料施用、光能利用与耕作制度、生物资源与废弃物资源化、品种优化与关键技术、饲料转化与农牧结合、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调整等环节,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高新技术集成体系。通过高新技术体系的集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能耗投入,获得相同或较多的农业产出。

6.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中心,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粮食流通和消费的研究,对粮食安全预警工作重视不够,这也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起伏动荡的深层原因之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政府了解、调控、引导粮食乃至整个农产品市场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充分重视并发挥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预警理论和预警方法,找准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的相关因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娟.关于我国粮食安全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6

[2]王慧霞,赵然芬.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