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

时间:2022-12-27 17:16:22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

第1篇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 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

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第2篇

关键词: 设计调研 家具设计 调研方法

当前我国产品设计类课程教学中,都安排有设计调研这一环节。由于对设计调研概念认识的不足及时间与调研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于设计调研的理解多数只停留于网络搜集资料阶段(至少在笔者了解的几所院校是这样)。这种形式化的调研方法对产品设计而言并非毫无意义,只能说意义甚微,尤其对于受制作原料与加工技术制约较大的家具设计,更是如此。因此,理清设计调研的概念,形成系统的设计调研方法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理清概念――何为设计调研

我们以“调研”和“设计调研”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搜索时,出现的大部分资料都是关于“市场调研”方面的。国内专门研究产品设计调研方面内容的学者甚少,所以网络平台上共享的此类知识相对缺乏,无怪乎许多学生会混淆“市场调研”与“设计调研”的概念,从根源认识上就产生错误的理解。

“一般而言,设计调研是在正式设计以前,根据设计目标拟定问题,经过初步分析研究形成一个客观的建议或策划方案,以供接下来的设计创作在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状态下稳定进行,避免产生盲目与不具实效的设计结果”[1]。“设计调研”与“市场调研”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简而言之,前者是为了获得设计指南,后者则是为了获得市场效益。西安交通大学的李乐山老师在其著作中提出“设计调研”的目的及与“市场调研”的区别:设计调研是规划未来社会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是对行业的调研与规划,是企业的策略与产品策略调查,也是生存策略的调查[2]1-4。设计调研与市场调研的区别有如下五点:第一,目的不同;第二,调研的方法不同;第三,调研对象不同;第四,调研内容不同;第五,所起的作用不同[2]前言(详细内容可参考李乐山老师的《设计调查》一书)。

二、家具设计课程中调研环节存在的问题剖析

笔者通过对自己以前就读学院的设计调研环节进行分析,并与辽宁省其他几所院校从事设计教学工作的朋友进行探讨,发现目前我们的设计调研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设计调研时间、地点的局限性

目前东北地区多数艺术院校进行产品设计课程的过程都是以设计理论为依托,以设计调研为过渡,最后把大部分学时分配给设计实践(从设计草图到电脑效果图等过程)。以60学时的设计课为例,设计调研通常占4学时,时间相对短暂。因此,学生调研的地点只能局限于其学校所在城市,难以根据所要设计课题的实际要求选择最佳调研地点。例如,进行捷运系统标识牌的设计,设计调研的地点应选择经济较发达,捷运系统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如果是真实的设计项目,调研者或设计师有必要到发达的欧美国家,或者香港等城市进行实地调研。相比之下,捷运系统不发达的小城市根本无法提供相关调研环境。

(二)设计调研方法的欠缺性

通过分析学生设计调研报告的内容可得知:目前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调研方法,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目的性”、“敷衍性”、“形式化”。网络资料搜索调研是学生最常用的调研方法,即利用互联网对相关产品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进行广泛搜索与整理。这种方式虽简单易行,可以作为设计调研的手段之一,但如果没有其他方法辅助的话,就会出现以下弊端。

1.网络二维图片无法全面展示产品的三维造型与质感

网络产品图片具有随机性,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只能看到产品的一个面或至多三个面,无法全方位浏览产品的外观,因而无法对它们形成连续的三维感受,尤其是对家具类产品底部与内部展示的缺乏。

网络图片无法帮助我们感受产品的材质与质感。网络图片可以展现产品的光泽,但无法诠释材质的软硬程度。例如亚光的硬塑料与亚光同色的软橡胶材质就难以通过网络二维图片区分,而现实生活中通过手的触摸就可以轻易感受出二者质感的差异。

2.网络资料缺乏产品制作原材料的规格与特点介绍

原材料是产品加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网络上搜索到的产品图片几乎无法展现加工原材料的规格与特性,例如家具的加工原材料――木材。不同种类的实木原料在宽度与厚度上有着行内统一的标准,如沈阳市木材市场上的红橡木板材的最大厚度为60毫米。知道了这个数据,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把家具的腿柱或板面控制在60毫米以内或可以被60毫米整除的数字以内。由于需要加工与抛光打磨,厚度应该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宁小勿大”,以保证充分利用原材料、节约成本,并减少拼接带来的外观缺憾与麻烦。

国外设计院校在进行设计之前十分注重对原材料规格与特点的调研,设计本着充分利用现成材料的原则,而不是因为设计重新发明全新的材料或确定材料的规格。指导教师在指导方案时首先是通过对制作基础材料的选择是否合适来确定方案的成立性。设计师杨明洁在其著作《杨明洁设计实录――从慕尼黑到上海》中,描述了他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中德城市家具展”的项目。此项目由德国穆特修斯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与中国美院的两位研究生、一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由德国穆特修斯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教授迪特.齐墨指导。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的设计方案,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取向,德国学生的方案是基于一个标准化的构件(有着固定规格的现成材料),而中国学生的设计是形而上的设计。杨明洁说他的方案一直被否定,直到以一根圆管与一根槽钢为基本件展开整套公共设施的设计时才通过方案,换言之,教授才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3]18-19。由此可见,德国工业设计教育对于标准化材料使用的重视。

三、如何改革与优化家具设计课程的调研环节

针对学生设计调研存在的“无目的性”、“敷衍性”、“形式化”等弊端,结合家具设计课程的基本任务要求与时间等特点,笔者提出以下设计调研的步骤与方法。

(一)明确设计任务与目的

在进行家具设计授课时,会发现某些学生常常忽视带着目的进行调研的重要性,不假思索地直接进行调研。这样做会事倍功半,陷入泛泛的资料之中,无从整理,难以获取对设计真正有用的信息。因此,调研之前起草一份“调研任务书”很重要,“任务书”中要有课题设计的题目,拟定设计的家具类型,拟解决的问题及要表达的设计理念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条框在进行设计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二)网络资料搜集――现成材料的充分利用

互联网可以使我们方便地获得非常多的二手资料,但由于网络来源的宽泛性,可信程度需要我们自己斟酌。对网络资料进行去假存真,去粗取精,合理归纳与总结,会对学生起到快速的设计引导与知识普及的作用。

对于家具设计课程的调研,学生可以根据授课教师拟定的课题先进行网络搜索。以“家庭休闲坐具”为例,学生可以用“坐椅”、“沙发”、“躺椅”等具体家具种类为搜索词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上进行图片与文字的搜索,也可以把搜索词译成英文,在相关的外国网站进行搜索,借此发现许多国内网站所没有的新鲜资料。图片搜索可以直观地发现我们所感兴趣的设计作品,点击图片来源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相比之下,文字搜索可视性差,需要研读后才能知道对课题的有用程度。因此,建议搜索文字性的资料要到可信任的网站进行搜索,例如“中国知网”,文献类的资料都是经过认真研究与考核的,对于设计而言可用性较高。

网络搜索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资料的整理。可以把图片与文字信息按照家具的“材料”、“种类”、“适用环境”、“适用人群”等进行归纳分类,也可根据“加工成型”特点进行分类,从而协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发现规律性、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信息。

(三)家具商场的走访――感受三维造型与质感

商场的走访可以弥补网络图片的虚幻感。调研的时候尽量走访大型、高级的家具商场。这些地方展现了最新的家具流行样式与材料。通过对销售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知晓哪种风格与材料的家具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商场走访时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家具是生活消耗品,使用程度极高,不亲自体验它们的高度、质感、功能、声响等就无资格评判其真正价值。细心的人在逛宜家家居时常会发现宜家的柜门上、抽屉上等都有诸如此类的温馨提示“请打开看一看!”。原本“徒有外表”的柜门打开以后会发现里面丰富的空间设计,甚至柜门开合的力度也会使我们不禁要看一看它到底用了什么新颖的五金开合件。亲自触摸、感受家具的材质很重要,因为家具不像电子产品包含许多内隐的高科技,家具的价值主要由材料与使用的舒适性所决定,而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家具面层的舒适性,通过亲自体验可以感受家具功能与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重要性。

(四)制作材料的调查――物尽其用

目前大多数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还存在众多的欠缺。设计所应用的材料无非是广为人知的大众材质,或是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的“新材料”。此种材料到底有何特性,有何既定的规格,他们大多一无所知。这种“形而上”的设计弊端源于我们设计课程最终呈现形式规定的形式化(电脑效果图表现),其带给学生的危害会在他们参与真正设计工作、涉足实际加工时慢慢浮现出来。笔者在制作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时就因对材料缺乏了解而产生过一系列的问题。当时设计的是一套欧式实木家具,加工材料采用红橡木。由于注重家具的结实与耐用性,因此把家具的基本构造柱腿设计为直径60毫米。即将买材料加工的时候才发现木材市场上最厚的红橡木板材厚度只有58毫米左右,去皮加工后至多可保留55毫米。因此整个电脑模型因为我在材料调研上的疏忽不得不重新修改了一番,重新出了一套制作尺寸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若是提前做好相关木材的调查,就可以根据木材的规格规范设计,减免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充分利用木材,降低原料成本。

(五)加工技术的调查――设计以技术为依托

对于产品加工技术缺乏了解是国内许多设计院校学生的软肋。究其缘由,表面上是因为产品设计加工硬件(机器)的缺乏,本质上则是设计教育制度上的不足,某些院校尽管拥有了足够的加工机械,但由于顾及安全因素而不鼓励学生使用,正说明了这种现象。相比之下,德国院校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电脑表达能力远远不及我们,但对于产品加工技术的掌握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半个技术工,因为他们在入学之前都有丰富的工厂实习经历。

以实木家具的加工技术为例,有普通的锯切;为了使面板更平整、微调厚度的平刨;也有加工圆周对称的短件所采用的车铣;加工不规则形态采用的数控铣型等。调查时我们不是简单调查木材加工的种类,而是要通过调查知晓每种加工方式所适合的形态、材质、尺寸规格。例如,采用硬质木材制作的对称有机形态,适合用数控铣床加工;娇小的圆周对称件只有用硬质木材制作才适合采用车铣加工的方法,若采用棕孔较粗的木材则会降低成品率。总之,加工技术调研是为了因材制宜,因型制宜。

(六)专家访谈――借用巨人的肩膀

在校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阅历,对许多事物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较高级的事物。通过访问相关领域的专家能够得到对设计有用的意见与建议。这里的“专家”指具有长期的系统的职业经验,或自己独立建立了新的系统的观念;不但熟悉使用操作,而且熟悉与使用有关的原理、结构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不但熟悉自己经常使用的产品,而且熟悉同类产品的性能;他们了解产品在历史各个阶段的演变情况,能够分析未来前景的可能性;具有全局能力等[2]65。例如要设计高档沙发,学生可以对从事高档沙发设计的设计师或长期接触、使用高档沙发、家具的人士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设计或已有产品的建设性意见,发掘对设计有用的信息。

(七)设计调研课堂汇报――共享知识

调研结果汇报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互动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通过调研汇报掌握设计课堂的主动性,锻炼总结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生生间快速共享知识,增加对设计知识的储备。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时,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评议。设计调研汇报不是终结,通过汇报交换知识,得到认识的升华才是最终目的。一份条理清晰的设计调研汇报也可以成为以后相同、相似设计的设计指南。但要强调的是,设计调研报告不具备长期有效性与通用性,它们只对特定的产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作为一名设计者,思维要不断地发展,才能设计出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调研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应与设计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内容相关联,即把设计调研的成果考核纳入平时考核的范围内,以此使设计调研与汇报更规范化。

四、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设计人士对设计调研环节不够重视,因此研究此方面的著作相对较少。笔者是在认真研读了李乐山老师的《设计调查》后针对家具设计课程提出的实际观点,也可以对其他类产品设计的调研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设计时间较长的真实设计项目而言,此设计调研步骤尚需完善,例如要增加问卷调查等环节)。笔者难免存在许多纰漏,但希望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较系统的设计调研方法,为设计前期迷茫的人士指明方向。希望使设计专业的师生提高对设计调研的重视度,这是一个脚踏实地、负责任的设计者的基本素养。设计调研不是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完全掌握的,理论只是一个框架,设计者要走出去进行真正的调研才会实现设计调研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凌虹.解析设计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3(12).

第3篇

在确定调研的项目以后,还要做好一个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准备好调研提纲,明确所要进行的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既要有大纲,又要有细目,有的还要有统计的表格。

第二,迈开双脚,深入实际,广泛调查,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调查中,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众中,用心地听他们讲,切忌走马观花。二要“谦”,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请基层群众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切不可高高在上,好为人师,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三要“全”,即全面了解。尽管基层说的、讲的都不一定是我们调查所需要的材料,但是要尽量搜集。如果想寻找一个有用的素材,必须搜集10份甚至更多份素材,占有材料说法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四要注意引导,即引导调查的对象围绕调查的主题发言,围绕所要了解的重点发言,不可泛泛而谈。五要“实”,即坚定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调查的对象讲实话,反映实际的情况。对有关典型细节和数字要反复核实。六要亲手记录。这不仅可以解决“感觉”问题,而且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理性的认识。总之,在调查工作中,要身到、心到、口到、手到。

第三,要对记录的材料及时进行疏理,并不断进行交流。在每次调查座谈之后,调查人员一定要挤出时间对自己的记录作一番梳理,对调查的过程作一“回头望”,看一看被调查的人员是否反映了实际问题,素材是否全面,调查座谈的目的是否达到;哪些素材有用,哪些素材备用,哪些素材还要继续调查。同时,几位调查者还可以经常交流一下,集思广益,提出看法和见解,这样就可以使调查更深入,获得的真知灼见更多。如何写好调查报告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特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强。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典型性强。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因此,所选取的素材必须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给全局工作提供借鉴。三是报道性强。所谓报道性强,即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典型事实以及见解可以见诸于报,有的不能见报也可以作内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调查报告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的写法不同于写领导讲话,不同于写新闻通讯,不同于写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在表达方式上大都采取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用图表辅之;在内容上要求是有情况(包括经验、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特别是分析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调查报告,一定要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分析,就没有理性的认识,也就没有观点。

写好调查报告,我体会主要是把好三个环节:一是详细占有素材后,要认真分析素材,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调查以后掌握素材一大堆,需要用筛选法斟酌取舍,减裁选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进行改造制作,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二是运用好典型,叙议结合,达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运用好典型素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事例不仅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哪些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也能证明一个观点是否确立。所以在写这一文体的时候,要用典型素材说明观点,用反面材料衬托观点,用一组材料反复论证观点,用精确的对比突出观点。这样写,就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加之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就能使人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领导制定的我们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曾对开会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时没有观点,讲观点时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讲的是开会的方法即汇报时的方法,实质是讲汇报的方法,也就是写好文章的方法。领会这一点,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很有指导性。

三是加强语言修养,力求表达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调查报告要达到这样的宣传目的,即引人看,使人看懂并说服人。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题目要新,观点要明,语言要打动人且通俗易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白搭,费力不讨好。总之,要短些,生动些,准确些,鲜明些,也要活泼些。

此外,调研人员的自身素质是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理论修养。只有理论修养较深的人,才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站得高、看得深,善于抓住本质,击中要害。二是文字功底。提高文字水平主要靠两条:一曰学习,二曰勤笔,即勤学苦练,特别是要勤于动笔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撰写说明

一、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意义

调查分析报告是调查人员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而写成的一种书面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调查分析报告是调查工作的最终成果。

调查活动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活动,它从制定调查方案、搜集资料、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到撰写并提交调查报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以调查报告是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调查报告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反映。

调查报告比起调查资料来,更便于阅读和理解,它能把死数字变成活情况,起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必须了解调查报告的特点,掌握调查报告撰写的步骤,撰写报告的方法,使调查报告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报告写作的特点

(一)调查报告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它是指撰写的调查报告必须有明确的调查目的。任何调查报告都是目的性很强的,撰写报告时必须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二)调查报告的时效性。

对于调查报告的写作者来说,必须讲求时间效益,及时捕捉各种信息,并做到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调查报告的作用。

(三)调查报告的新颖性。

调查报告应紧紧抓住实践活动中的新动向、新问题,引用一些人们未知的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新发现,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结论。

三、调查分析报告的结构

调查分析报告一般由标题、概要、正文、结尾、附件等几部分构成。

(一)标题

1、标题的要求。标题就是调查报告的题目,由报告内容来决定,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1)它必须准确揭示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做到题文相符。(2)高度概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标题的写法。标题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两种:单标题与双标题。

单标题就是调查报告只有一行的标题,一般是通过标题把被调查单位和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双标题就是调查报告有两行标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主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这种标题形式优点很多,正标题突出主题,副标题交代形势、背景,有时还可以烘托气氛,二者互相补充,因此成为调查分析报告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3、标题的形式。

(1)直叙式的标题,即反映调查意向或调查项目、或是地点的标题。这种标题简明、客观,一般调查报告多采用这种标题。

(2)表明观点式的标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看法,或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

(3)提出问题式,即以设问、反问等形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和尖锐性,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例如,《中学生早恋问题说明了什么》等。

(二)概要

概要即调查报告的内容摘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三)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引出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1、引言

(1)引言的写作形式。引言即调查报告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既可使分析报告顺利展开,又能吸引读者。开头的形式有这样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文章开始先交代调查的目的或动机,揭示主题。例如,3月我们对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障碍调查研究,目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矫正疏导各种不良心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2)结论先行,逐步论证。即将调查结论写出来,然后再逐步论证,这种开头形式,观点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例如,3月,我们对我校高一400名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交待情况,逐层分析。文章开头可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层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交待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情况,然后分析。这样可使读者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深入分析研究。例如,《放眼未来之路--1011名专家人士眼里的中国数据通讯网络》的开头,中国邮电电信总局与北京新华信息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4、5月间在北京、上海、广东、广州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力图考查我国通讯网络的现状,并展望未来之路。在这次调查中,除了涉及到特定专业问题外,还围绕着网络化的大趋势设计了许多问题,包括用户目前的网络使用情况、意见、需求等,调查对象是各种单位中通讯网络或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

4)提出问题,引入正题。用这种方式提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正题。

(2)引言部分写作应把握的原则。开头部分的写作方式很多,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但不管怎样,开头部分应围绕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进行调查;2)怎样进行调查;调查的结论如何。

2、论述

(1)论述部分的重点。论述部分是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整个调查报告质量

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论述部分的重点:1)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事实,分析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2)调查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3)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论述部分的写法。由于论述一般涉及的内容很多,文字较长,有时也可以用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小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论述部分的主要内容。不管你用多少个标题,论述部分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部分和分析部分两部分内容。1)基本情况部分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对调查资料有背景资料作客观的介绍说明;或者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要分析问题。2)分析部分。这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阶段,要对资料进行质和量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情况,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一般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成因分析;第二类利弊分析;第三类发展规律或趋势分析。

(四)结尾

结尾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结束语一般有三种形式:(1)概括全文。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深化文章的主题。(2)形成结论。在对真实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报告结论。(3)提出看法和建议。通过分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性别差异;语言特色;对比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社会语言学中,性别的社会差异与语言使用的相互关系成为不少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塞尔对言外行为的五大分类运用于语言材料分析,对两位颇具影响力的中美女作家的经典之作中的女主人公的言语作个案研究,检验已有的关于女性语言特色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英汉对比分析。

一、言语行为中的性别语言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austin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伪陈述’(pseudo-statement),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或是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据此,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言有所述的话语是可以验证的,即或是真实或是谬误;言有所为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谬误,因为他们是被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的。

在以后进一步探讨中,austin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来解释人们通过语言所实施的各种行为。根据aus—tin的新模式,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austin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塞尔将言外行为分为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以及宣告类(declarations)。本文采用塞尔的分类来分析女性语言特色,并对比英汉语言差异。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许多语言学开始研究性别的社会差异和语言使用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语言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同等对待,因而应当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研究变量(anindependentvariable)。20世纪80年代以来,说话人性别因素的研究已经同语言使用中的阶层、年龄因素一起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步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初期的研究大多是从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等方面去考察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的不同之处,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结构上的特征。在语音方面,有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语音系统上较多地使用“有声望的”发音。在语调方面,相比而言,女性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的调型。大多数男子只有两到三种语调,而女子一般有四种以上。在词汇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喜欢使用一些强势语(intensifer)和委婉语,喜欢使用一些较为礼貌的语助词,如:ohdear,dearme,goodnessme等。女性使用的形容词和色彩词汇也比男性的丰富。在句式方面,女性较偏爱使用反意疑问句(tagquestion)。此外,调查发现女性使用双重情态动词和双重否定句的频率都比男性低。

以往,国内外学者都对女性语言特色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纯理论的研究,对语言材料的分析不够充分。此外,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对于英语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对性别差异的英汉对比研究尚不足。本文通过对中美两位女作家的经典之作中女主人公言语的个案研究,对女性语言特色进行英汉对比。塞尔对言外行为的五大分类将运用于本文中语言材料的分类。该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已有的关于女性语言特色的结论进行检验,查看是否有新的结论产生,并且对女性语言特色进行英汉对比分析。

二、女性语言特色对比调查研究的方法

1.语言材料的采集

本次研究从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wharton)的小说《纯真年代》(了eageofinnocence)和中国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收集语言材料。这两位女作家有着非常相似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而且所选的两部小说的结构以及女主人公的遭遇也极其相似,所以从这两部小说中收集的语言材料极具可比性。

2.语言材料的分类

根据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本次研究将《纯真年代》中的女主人公艾伦和《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曼桢的话语进行分类。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笔者邀请了一位英语专业的教师同时对语言材料进行分类。在分类前两人先统一了分类的标准,然后各自对语言材料进行分类。两人核对分类结果,对存在分歧的句子一同商讨,直到达成共识。对于那些无法归入塞尔的五大类的话语,笔者特地设立了一个新的类别——综合类,其中宣告类空缺。语言材料最终的分类是: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综合类。

3.语言材料的分析

在分析语言材料时笔者首先确定艾伦和曼桢的话语总数。原则上讲,凡是由句号、分号、问号和感叹号结尾的语言单位都算作一个单独的话语。但由于所收集的语言材料都来自于人物所说的言语,难免会因为突转话题、打断谈话和说话犹豫不绝等原因产生语言碎片或不完整的从句,在该研究中这些碎片或从句都被当成独立的话语。对于那些简单、短小的句子,笔者根据其表达的主题意义一致性,都算成一个话语。在经过充分交换意见和慎重考虑之后,两人最终达成一致,艾伦的话语是389个,曼桢的话语是548个。在这些话语中,各分类分布如表1所列。

笔者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女性语言特色理论对于女性语言词汇和句法特色的阐述,统计各自某一女性语言特征出现的次数,然后计算在各自总话语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三、女性语言特色对比调查研究的结果和讨论

因为所做的是文本分析,无法进行语音方面的分析研究,所以本研究只对英汉女性语言作词汇和旬法两方面的分析对比。

1.对英语语言材料的分析

在艾伦的话语中,在词汇方面,女性语言特征有:强势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19.6);未用色彩词汇、惊叹语和委婉语;在句法方面,情态动词使用较频繁(19.6),插入语(6.5)和反意疑问句(1.3)使用较少,未用双重情态动词和双重否定句。艾伦话语的词汇和句法特征如表2和表3所列。

2.对汉语语言材料的分析

曼桢的话语所反映出来的词汇特征是:语气词使用较频繁(23.5),强势语(5.8)和色彩词汇(1.5)次之,无委婉语的使用。句法特征相对不够明显。曼桢话语的词汇和句法特征如表4和表5所列。

3.对已有结论的检验

检验的结果表明,已有的结论得到了部分印证。英语方面得到印证的结论有:女性喜欢使用强势语;女性喜欢使用情态动词;女性较少使用双重情态动词和多重否定句。汉语方面只有一点得到了印证:女性喜欢用语气词。另外,语言材料分析的结果中还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多数言语行为出现在阐述类;艾伦的话语中语气词ah和oh出现比较频繁;曼桢在发出请求时更多使用“……吧”的句型,而不是“请……”这样的祈使句。从这三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女性语言特征集中体现在塞尔的阐述类的言语行为中;英语女性语言的又一个词汇特征是女性喜欢使用语气词;汉语女性语言的又一个句法特征是女性喜欢使用“……吧”句型来表达请求或命令,以显得更礼貌。

4.英汉女性语言异同点

从语言分析的结果中可以归纳出英语和汉语在女性语言特色方面的异同。相同点:英语和汉语中女性语言特色都较集中反映在阐述类的言语行为中;英语和汉语中女性都喜欢使用语气词;英语和汉语都没有体现出女性喜欢使用色彩词和委婉语的词汇特征;英语和汉语都没有体现出女性喜欢使用反意疑问句和比较礼貌的祈使句的句法特征。不同点:英语中女性喜欢使用强势语,而汉语中并非如此;英语中得到了验证的女性句法特征有女性喜欢使用情态动词,但是基本不用双重情态动词和多重否定句,而汉语的女性句法特征则都无法找到支持的证据。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真实材料

二语习得研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潜意识的完成。而真实的阅读材料提供了语言学习者和文章的写作者之间真实且自然的语言习得平台。相信,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运用真实材料不仅让中国中学生潜意识地更接近真实的目的语文化,也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激励人。

一、文献综述

1.真实材料

真实材料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是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的人提供的材料”(Wilkins, D., 1976:79)。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语言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并在外语学习中得到积极提倡。语言交际教学法认为,真实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获得(Little, Devitt&Singleton, 1989:26);真实材料和媒体能帮助学生加强语言课堂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Bdnton, 1991, cf.,Gail K,2001:65);真实材料被视为一个具体化语言的方法(Gebhard, 1996, cf., Gail K, 2001:68)。因此真实材料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

2.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理论与真实材料的选择

Krashen(1981:100)指出:“只有学习者理解了(通过听或阅读)难度上比他现有水平高一些的输入语言,才能习得语言。假设学习者英语水平是i,他能理解的输入就应该是i+1。”换句话说,仅达到学习者已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习得语言毫无意义;相反,太难的材料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者接触的真实材料应该是足量的、可理解的、分级的、在他们“i+l”舒适范围内。

二、大学英语真实材料阅读法研究设计

这个实验已在三届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中实施。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一次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该研究历时三个月,24人组成阅读组,25人组成非阅读组,两组水平相等。非阅读组只是一个对照组,没有参加阅读项目。项目的目的是:(1)创造一个自然的、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真实阅读的习惯;(2)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习得多;(3)扩大背景知识面,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阅读中心,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充足的真实图书资料。资料丰富才能吸引读者。阅读中心备有9种英文原版期刊和350本原版图书。“充足”也意味着时间的充足:中心每周开放三个下午,并且允许每周借出两本书刊。(2)轻松的环境(tension-free)。中心是利用一间空闲教室建立起来的,内有6个书架及一些桌椅,这有利于创造阅读的氛围。学生自己选择材料阅读,没有任何形式的学习要求,以此鼓励他们注重内容,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但是要求他们每两周作一个口头报告,内容包括:他读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值得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资料?为了引导参加者真正进入状态,也为了掌握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采用过以下几种做法:

1.进行了三次阅读理解测试

阅读组和非阅读组同时接受三次测试。每次测试均由5篇短文和30个多项选择题组成。第一次测试是研究开始的第一天,第二次测试是研究结束日,第三次测试是研究结束后两个月学生所参加的全国英语四级统考。这便于比较真实材料阅读法是否能有效地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

2.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这只是在阅读组进行。第一个问卷――“阅读兴趣”是在研究实施前一周进行的。这便于教师为中心准备资料以及能了解到学生现有的阅读背景。条项包括:(1)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4)是否喜欢阅读。

第二个问卷――“你对真实材料阅读法试验研究的意见”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完成的,以便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赞同、非常赞同、没意识到、反对、非常反对中选一答之。

(1)帮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使我对阅读感兴趣

(3)对我的写作有积极影响

(4)让我对阅读产生厌烦

研究结束后两个月,阅读组接受了第三次问卷调查“坚持自读阅读”。我想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培养了阅读习惯以及试验的长久效果。调查项目包括:

(l)在这两个月中,你是否一直坚持进行真实材料阅读训练?

(2)你的英语能力是否有提高?

(3)是否提高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3.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档案包括两个表格。表1:“每天用于真实材料阅读时间”,它要求受试者标出每天阅读时间,目的在于鼓励学习者坚持下去。表2:“个人阅读纪录”,它要求受试者把每天所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刊名(书名)、作者、页数、资料难易程度、阅读方式。这便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自读进度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哪些刊物(书)受欢迎。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只是偶尔单个查看所填内容以便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实验结果

为了清楚地了解真实材料阅读法实施效果,我们可以分析前面所提到的测试、问答调查及表格的结果。

1.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是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分数。

从表中结果可以清楚看出:阅读组进步比较明显。在第一次测试中,两组水平相差很小。第二次测试中,两组距离显著拉大,在第二次测试中,对照组几乎保持原有水平,而阅读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该项目结束后两个月,两组学生都参加了第三次测试一一英语四级统考,第三次阅读测试成绩实际上是统考成绩。阅读组平均高幅度很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真实材料阅读法在提高学习者阅读理解力及其应试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来逐个分析三个问卷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学生平时只花非常少的时间进行以兴趣为日的的自读。问题(l)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问卷统计结果为:18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5%每天阅读1~2小时;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每天阅读2~5小时;1人占总实验人数的4%每天阅读5~8小时。

B.学生阅读兴趣非常广泛。问题(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学生偏好的顺序是:报刊,短篇小说,读者文摘,侦探小说,经济新闻。

C.科技读物是他们感到困难的读物。问题(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测试所有学生一致认为科技读物,和国际时事类材料很难;6人自身在进行经济内容读物阅读有难度。

D.学生其实对自读很感兴趣。问题(4)是否喜欢阅读。该问题统计结果为:19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9%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兴趣;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觉一般;没有人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不感兴趣。

虽然学生对自读很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场地、环境及资料等原因使他们不能如愿以偿。所以试验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从第二个问卷――“对真实材料阅读研究实施的意见”,可以总结出:真实材料阅读研究积极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下表就是他们的意见总结:

这份问卷还有最后一个自由回答问题:“请你评价真实材料阅读训练”。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纳如下:(1)它提高了我的阅读灵活性。培养了我能根据阅读目的不同随时调整阅读速度。(2)这个训练应纳入教学计划中去。(3)培养了我阅读技巧。(4)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背景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语言书面文字交际能力。从个人阅读档案的两个表格中,可以总结出:研究实施期间,参加者大多数每天花2小时自读,平均为1.5小时。在项目完成后,虽然时间少了,但比项目实施前每天多出1小时,可见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读习惯。可以看出,真实材料阅读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自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了真实阅读,同时也为外语学习尽可能提供了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交际环境。

四、结论

真实材料阅读研究是在充分考虑阅读理解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外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实交际潜意识获得语言习得能力。本试验项目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果:

首先,80%的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真实材料阅读,它让学习者在轻松正常的阅读环境下进行非正式的学习,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提高了阅读的灵活性,培养了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这种注重语言内容而非语言形式的阅读使学习者觉得阅读不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摆脱了教师过于中心化的课堂局面,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不但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而且也潜意识地提高了语言的交际能力,获得语言习得。但是,本实验过程存在一些缺陷,如实验样本仅是来自两个班级的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等。为此,我们期待进一步验证中学生阅读真实材料的可行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Littlewood, W.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Nuttall, 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论文摘要: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文作者以问卷调查了两位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课堂观察工具评佑了其教学过程,以考试成绩检测了其教学效果,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1介绍

教学理念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充分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体现为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做的准备及所创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协作,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课题尝试研究大学英语不同的教学理念,及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出较好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不少人研究了教学理念,研究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关系。peacock,纵向研究了i46名外语教学教师对二语教学的理念后认为,教学理念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必需消除有害的教学理念。rim-kaufman and sawyer考查了教师的理念,态度,优越性是怎样联系的。他发现使用与理念相应的教法的老师显示了理念的更大作用和教学的优越性。basturkmen, loewen & e1-lis, rod ,进行一个个案研究,调查了三个教师关于二语教学中中级水平的交际课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重点。结果表明关于教学重点的信念和教学的实践有一点点的相关。ertmer,赞成说这样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呈现了教师教育信念的观念的重要一步。wiebe berry调查了有关写作过程教学的教育信念和教学实践的联系。发现虽然教师们在教学法上观点一样,但实际教学方法并不一样。苏秋萍主张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理念系统。郑新民,蒋群英口,探讨了教师理念是怎样明显地或不明显地指导他们的教学法和教学实践。

总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同他们的教学理念一致,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考虑学生的信心,上课的进度影响了教学理念的实施。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本项目试图研究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称及教学效果三者的关系。

3研究设计

本课题从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揭示三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主要手段为调查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查不同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比较这些教学过程;研究这些教学效果及差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好语言基础,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为:①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哪些教学理念?②不同的教学理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③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抽样研究的对象为武汉大学大学英语部两位老师(a, b)、两个班的学生。首先进行的是问卷调查。接着是课堂观察,观察时间为一学期。在课堂观察时,使用的是allen, frohlich, spada设计的"colt”教学评估工具。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

4研究结果

4.1教学理念对比

本项目设计的调查问卷有10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目标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语言。第三个问题是你对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怎么看。a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要达到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b老师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要求达到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是要提高他们生活中的想象力,思索能力。第四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a老师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助者。b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启示而不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a老师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b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思考者,回答者。第六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达到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b老师认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更多的思考语言和人生。第七个问题是备课设计。a老师认为是任务型教学备课。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型备课。第八个问题是关于动机。a老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主要动力。b老师认为竞争是主要动力。第九个问题是你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b老师认为是老师传授知识。第十个问题是教学效果怎样确定。a老师认为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b老师认为学生的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问卷来看,a老师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课堂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b老师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

4.2教学过程对比

为了论证两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过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组织。a教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52.7%, b老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73.2%, b老师比a老师更以课堂为中心。a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28.7%, b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8.2% 。 a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10.1%, b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4.4%, a老师比b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第二部分是课堂上学生五项技能练习情况。a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34.7%,口语占用了23.6%,阅读占用了3%,写作占用了2.5%,听说占用了12%,听说读占用了15.3%o b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63.6%,口语占用了10%,阅读占用了10.2%,写作占用了1.1,听说占用了3.6%,听说读占用了5.7% o b班听力的时间,阅读时间比a班长,说明b老师重视语言的输入,而a班口语时间,写作时间,听说时间,听说读时间比b班长,a班老师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

第三部分是教学材料使用情况。a老师使用的教材占43.24%,其它语言材料16.89%,听力材料9.78%,视频材料10.73%,音乐材料2.07%,图片材料7.32%,网页材料3.16%o b老师使用的教材占5.32%,其它语言材料72.03%,听力材料12.95%,视频材料4.12%,音乐材料0%,图片材料1.04%,网页材料2.31%。 a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完成教材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b老师补充的材料多一些。

第四部分是课堂内容。a老师课堂管理占2.3%,语言处理占63.4%(其中语言形式占26.1%,语言功能占17.2%,篇章结构占10.3%,社会语言学占9.9% ),话题处理占13.4%(其中狭义话题占2.6%,有限制的话题占4.1,广义话题占6.8%) 。b老师课堂管理占2%,语言处理占48.5%(其中语言形式占35.2%,语言功能占17%,篇章结构占4.3%,社会语言学占2%),话题处理占21.7%(其中狭义话题占3.5%,有限制的话题占6.6%,广义话题占11.7%) 。 a老师语言处理的时间比b老师长,说明a老师重视语言的学习。b老师的话题范围比a老师宽。a老师以语言练习为主,b老师以介绍知识为主。

由此看来,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同他们的教学理念基本一致。a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而b老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理念明确了他们的教学概念,影响着他们如何展开课堂教学的实践,如何影响教学的过程,那么教学的过程会不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呢?

4.3教学效果对比

本文提及的效果,主要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首先对比两班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班的二级期末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两个班的三级成绩作为后测成绩。然后分别比较两个班自己的前测和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班前测成绩无差异。两个班的后测成绩有差异。a班比b班提高的快;a班听力提高的幅度比b班要大;a班的三级阅读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a班的三级词汇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

统计结果表明,a老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近期效果来看,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从远期效果来看,社会能力和应用能力会同样提高。

5研究结论

5.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运用语 言的能力

大多数结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建立一个复杂的理解过程或构建自己的学习语言。因此,学习者是自己扩大知识而不是直接的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学习者经历了对语言的未知发生的好奇心,当这些语言方面同他己有的知识不匹配时,他就会怀疑并同其发生冲突。那么他就会被触动而去体验它,实践它以致发展,完善那些己学的语言的普遍性的,可预测的规律。显而易见,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而不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或具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教师观察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求教,让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批判性地思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挥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结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才会有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由教师控制课堂。学生是依赖型的,被动型的。教学的重点放在信息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情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了课堂互动

第7篇

关键词:坦培拉;中国油画;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40-02

在油画真正诞生之前,欧洲绘画史就先后历经了古代胶彩画、坦培拉、油性坦培拉、树脂油画等几个不同阶段。古老的坦培拉绘画因其品质的高贵和种种物性缘与中国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艺术语言内在规律的研究方面,为东西方文化的移情置换提供了重要的联想链。它将成为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一个出口。

一、关于坦培拉绘画

(一) 我国对坦培拉绘画的认识

中国油画教育的近百年是建立在对欧洲三百年来的绘画所形成的“直接画法”体系的继承之上并发展至今的,而对欧洲优秀传统绘画中的“间接画法”体系则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借鉴。这使得中国油画由于历史的原因从起步起就在认知上存在着语言性文化误区。中国艺术家引起注意,关注油画源头-坦培拉绘画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油画本体语言考证研究也只有十余年,欧洲的绘画史不单是油画史,坦培拉对中国油画艺术语言的价值研究极具文化学术价值。

(二) 坦培拉绘画的特点

坦培拉大约出现在二千多年前,它是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初期和拜占庭时期画家绘制祭坛画、木版圣像画或肖像画的最标准材料和最重要的绘画技法。“在坦培拉的应用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语言经验和操作规范,这些也同样都是以造型和色彩审美趣味的实现为主要目的,为我们实现对有生命力的物性语言品质的追求和非同一般的精神品格追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坦培拉不仅因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神话,更在于它自身的品质魅力、物性结构和神秘变数,以及无限的可能性和令人着迷的肌理效果。坦培拉绘画肌理的丰富程度是内在的,光彩也是内在的。欧洲传统绘画从材料成分与运用技法分析,可以概括为水性、油性、乳剂性三大体系。我国早期引入的便是油性体系,而水性坦培拉制作方法非常严格而复杂,画家用多层叠色的方法绘成,颜色鲜明饱和,西方美术史上有许多作品都能历经千年而不变,这一点也是照片和画册所无法体现的。它与油性坦培拉的不同之处在于水质媒介在干后,颜色粉和我们有一种在肌理上直接接触的感觉。油性坦培拉比水性坦培拉在绘画的程度与方法上更加灵活,材料结构也比较自由,因含了油的成分,更加增强了肌理在表现物象形体空间的真实感和可能性。

(三) “水调油画”

“水调油画”的画面的肌理具有难以言说的细腻精微之感。它是古老的坦培拉绘画的延伸,是20世纪美国率先推出的绘画新形式。它是在普通油画颜料中加入既有亲油基因又有亲水基因的乳化剂,使水与油形成乳化液,从而达到水代替油性媒介剂稀释或调和颜料的效果。其实现了水与油原本不相溶的两种物质的混合,这使水与油的两方面特质都能有所体现,它在保持油画语言的同时又因水的参与,带入了水的特质和中国材料有相近的地方,可以更加接近水墨的味道,而油的特质又使这种似水墨的味道更加醇厚。

二、坦培拉绘画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新价值

(一) 中国当代画家的对坦培拉绘画的艺术探索

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家在学习和运用欧洲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能够以西方现代绘画为参照,大胆的进行了油画新形式的探索.潘世勋说:“艺术总是适应人类需求不断发展的,画家要创新,同样要站在前人的肩上才有可能”。他们在借鉴坦培拉油画技法的同时又结合采用了很多当代新的绘画材料和媒介,在构筑个人艺术语言方面做出了尝试,如张元、曹吉岗、周春芽、钟蔚帆等几位艺术家从个人的角度拓宽了油画艺术材料运用与肌理形式语言的视野,进而丰富了当代油画艺术的形态。张元提出“科学认识必须客观,优秀的好东西应当看作是人类的,是超越民族界限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吸收,但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张元在中央美术院的艺术工作室从油画材料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尝试,进行了坦培拉、水调油画、丙烯、纸上艺术、拓印与转换、有色底等十二个系列课题的研究并尝试引入数字化材料。他说:“传统绘画中有许多语言价值,研究传统并不是要重复传统的模式,而是要把这里的语言价值实现转换,要立足于当代的发展,绘画从具象到抽象必须要建立时代的语言体系,要有时代的语言精神。”他们要求在掌握绘画材料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个性追求从艺术创作层面进行材料语言多方面的探索与实验。他们取得的奇幻画面肌理效果,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审美趣味,拓宽了油画材料的形式语言的广阔领域,丰富了绘画语言的整体面貌,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中国油画与“水调油画”的亲缘关系

中国画家大多有着深厚的油画情结,长期以来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努力,力图创作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这种努力通过对造型、色彩、主题内容、形式符号和笔触风格等方面的挖掘和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丰厚的成就。“水调油画”是一个新的发展点和更有活力的语言元素。无论从艺术材料角度还是文化意义的层面来看,“水调油画”既保持了欧洲油画艺术原有的风貌,同时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哲学内涵和美学观念,与中国艺术的水性绘画形成亲和的姻缘关系。另外“水调油画”的开放性、积极性和操作的方便快捷也决定了它会在当代艺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水调油画还未普及,现正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未知认识与操作潜力,还有多少可以激发和派生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实践者的投入和探索。”

三、关于坦培拉绘画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中新价值的思考

中国油画是本着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多元化规律,健康发展而建立起的独特文化理念。中国油画应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要在西方古老的传统技法中追根溯源吸取养分并注重社会生活的本土化,同时从形式语言中把握和传达现代精神,就能够在受到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局势。总之,中国油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油画艺术语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长江编油画家工作室.解读材料\[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33.

第8篇

关键词:综合材料;教学方法;多元媒介

一、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力

综合材料,一种特殊而又新型的视觉艺术语言,用这些材料来能强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材料本身的再创作。在多元的当代,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传统思维受到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教学改革之需要,综合材料绘画依托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衍生、拓展出新的专业方向。将其引入美术教育就是带领学生从固有的传统绘画观念解脱束缚,超越自身,从广阔的物质空间、社会关系和审美情趣以及精神表达中开拓出绘画形式语言变革的可能。综合材料绘画教学对综合性语言的研究及其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自然学科、人文价值、美术情趣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去。

二、材料语言走进当代美术教学

美术的形式和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一时间,默默无闻的材料从台后走向了聚光灯下,跃跃欲试,有独领的征兆。这种现象让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们投来关注的目光,他们不断的思考怎样传达并让学生们充分感悟综合材料的美术魅力?于是怎样去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势在必行。这也是美术学者们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材料课在综合绘画系的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从综合媒材的拓印,到材料与媒介、材料与观念、立体造型的方案与实施等,在不同的年级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综合材料教学突破传统单一的写实训练方法,以包容万象的态度进行多维训练。例如表现训练、抽象训练、材料本身训练,包括造型﹑色彩﹑肌理﹑质地等特有的语言感知和把握训练。很多学生选择粘贴、缝制等方式展开探索,再如该装置是利用输液袋和输液管里面注入红色液体来体现出血袋的气势和阵型。这些输液袋在不同的地方还可以带给大家不同的视觉及心理感受。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美术课程中由材料的运用所注入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综合材料教学突破了美术专业教学的界限,通过具体教学实践使学生对各种媒材的实验运用及多种美术表现手段有所掌握,材料语言走进当代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从事美术工作的能力的培养。

三、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以综合材料作为美术表现手段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了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潮流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综合材料绘画教学,却才刚刚起步。美术的观念早已经脱离了传统美学的束缚,将传统美术表达的局限打破,使美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创作真正进入到一个综合美术的状态。材料使用独有的自由性对学生简单的绘画理念已经产生了冲击。因为受到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有太多学生认为绘画应该是这样而不应是那样。但是,事实上绘画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就是总有个别学生在欣赏综合材料作品时问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很明显,这类学生的审美习惯仅仅局限于叙事性或写实性的绘画风格,当他们面对表现性或抽象性绘画风格时则显得不知所措。而当很多人在质疑学院的教学滞后时,其实否认了美术与教育的本质,学院要教授的不是纷繁复杂的现象,而是在于对思路和触觉的指引。所谓真正的美术是不可教的,这是指与美术水平、美术成就密不可分的画家的各种潜质以及走向社会以后所遇到的环境、机遇与个人毅力等。现在导师们倾其所有都在让学生明白的是,综合材料的“综合”,既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各大画种的肤浅混合,也不是对现有的画种来进行教学实践的简单替代。它是一种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的现代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开放的、动态的当代国际文化空间中,促使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朝多层次、多纬度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大势所趋。

四、综合材料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在综合材料课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美术的产生与发展,应当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美术对传统的“背叛”不仅仅反映在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且还表现在物质意义上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强烈变革。首先要求将学生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写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拓宽。其次,综合材料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讨各种知识结构的融合和技法表现的可能性。就综合材料教学实践而言,它要求学生以开放的学习心态对待东西方美术,并具备一定的欣赏和研究能力,同时给予学生在创造中充分利用各种绘画表现手段和形式的自由。最后,综合材料美术更注重于材料的特性、本质、内在精神及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必须依靠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协助学生在实现创意中协调好语言关系。提高对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某种审美意味或内在精神性的洞察与选择能力。在诸多语言中寻找适合自己美术发展需要的切入点、结合点。至于具体的课程实施上,我觉得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的精简,因为多而冗杂,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另外要紧跟新材料新工美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不能过于陈旧。其次是教学手段的灵活,如提问启发式教育,多媒体多样性使用(照片、视频),引进具体设计案例等,总之要用灵活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创意思维能力。再次是实践环节的注重,让学生用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不是“纸上谈兵”。

总之,从绘画教育以及创作的现状来看,当前的绘画创作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在美术多元化的今天,综合材料的教学会越来越普及,也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希望自己能多多学习和探索综合材料的运用之道,并且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未来我也会继续深入的研究有关综合材料的应用和教学方式。我觉得应该怎样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是下一个突破点。

作者:徐凌帆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综合材料绘画教学的当代研究[J].西北美术.2006(04)

[2]郭志刚.学科互涉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创新与教学[J].文美研究.2008(10)

第9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 外语听力 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73-01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该研究的听力自主学习策略,主要指听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外选择听力资源的实践以及进行自主听力学习的方法。该研究以语言习得策略论、学习者自主理论等为依据,探索基于网络资源的大学外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

语言习得策略论: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计划和自学方法都属于元认知,这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使用策略。按照 Chamot(1990)的策略分类,学习策略可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三种。

学习者自主理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被认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学习环境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针对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和要求。要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学习者必须掌握某些学习策略(王笃勤2002)。

此外,与该研究也运用了一些关于听力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分辨声音,理解词汇和语法,识别语调和其他线索,储存信息,根据语境构建意义,同时依赖各种听力理解策略去完成听力任务的要求。语言习得主要通过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来自于听的输入对语言习得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掌握有效地学习策略不仅有助于听力提高,且有助于语言习得。

2 研究内容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研究概况

该研究采用了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该校外语学院二年级的102名本科生。然后将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并以整合后的结果为基础进行分析。该项目是在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构思、设计和实施的,旨在探索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听力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学生学习策略使用分析,为大学外语听力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听力学习者在自主听力学习中存在不少困惑。例如,怎样制定学习计划,一次听多久合适,什么样的速度合适等问题。此外,他们还反映了一些听力现象和习惯。例如:生词会导致停顿;听新闻太枯燥;看影视作品会更多关注剧情而不是语言本身;不愿意重复观看一部影视作品等。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听力学习者的听力技能和听力策略方面的欠缺,尤其是对听力策略的认识不足导致听力实践不能顺利实施。虽然手头有各类听力资源可以用于学习,但是却因为无法坚持学习,导致学习资源浪费,同时也为学习者带来不小的挫败感。

问卷调查是在访谈后发现的问题基础上开展的。问卷包含了主观题和客观题部分,题目内容涉及听力资源使用和听力习惯两个主要方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问卷调查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以下将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听力自主学习中基于网络资源的元认知策略

大量听力材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题、语音、速度、载体方面。听力学习者在这四方面会呈现个体差异,但也存在群体特征。从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听力学习的实践中,可以分析出他们目前正在采用何种策略,这就涉及到学习者听力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在听力素材的选择方面,选择视频材料的人数略多于选择音频材料的人数。因为视频材料因为有视频的辅助,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素材,使得学习者更乐于接受。但视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听觉注意力,从而与音频材料相比,在听觉注意力方面没有音频材料的强制性大。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建议两者结合使用,既可以练习语音识别能力,又可以扩展语用知识,且可以更长时间的保持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听力自主学习能力。

在听力练习的难度选择方面,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目前是什么程度的学习者,这样就无法确定该选择何种难度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是首先应该帮助学习者解决的一个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听力材料的速度和词汇量来判断。然后,根据Krashen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i+1”:“i”代表现有水平,“i+1”代表学习者通过理解难度水平为i+1的输入材料所达到的听力水平,而语言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地从i到i+1的过程。所以选择比自己水平略高一点的听力材料,即听力材料的速度和词汇量略高于自己的水平,对于自主学习者比较适合。

(2)听力自主学习中基于网络资源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可以说是听力自主学习三大策略中广大学习者运用最多的策略。例如,访谈过程中有学生反映生词会导致走神就涉及到了认知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反复听与理解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反复听可以提高理解度。听力自主学习者反复听的次数基本在2-3次。而且听力成绩靠后的学习者通过反复听,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与成绩排名靠前的学习者在理解度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精听训练比较适合自主学习过程。

另外,该研究还重点调查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何查阅未知单词的情况。由于许多网络资源带有屏幕取词功能,并且手机辞典也逐渐普及,电子查阅以基本取代了纸质辞典。学习者可以很快查到未知单词有助于加快学习进度,但并不利于学习者反复推敲加深对于未知单词的理解,也不利于学习者提高猜测词语含义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过程中,刚开始播放听力材料时应适当限制电子辞典的使用。

(3)听力自主学习中基于网络资源的情感策略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以何种精神状态学习涉及到情感策略的范畴。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听力材料。通过该调查可以发现,自主学习的强度与规律性反映出其一定兴趣驱动下的较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自主学习效果。而且调查发现学习效果好的学习者有较高的强度和明显的规律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资源的大学外语听力自主学习中,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很重要。不同的学习策略导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特别是帮助学习者学会使用元认知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2012年7月25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2012年春夏季中国报纸流行语”。“神舟九号”位居综合类流行语第一,其他进入前十的流行语是:明胶、黄岩岛、伦敦奥运会、穆巴拉克、小微企业、欧洲杯、学雷锋、农业科技和舌尖上的中国。

2005年,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国内一些高校联合建设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上述平面媒体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平面媒体动态流通语料库,自2001年开始,每年根据“发行量、发行地域、发行周期、媒体价值、阅读率”等因素,选择15种网络版报纸内容作为语料库的采集源,目前已形成了近30亿字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

利用监测语料库,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从2005年开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年度流行语和年度新词。

“上述工作就是在网络上搜集上亿字的资源,分领域抓文本,看词语集,做交集,按时间段跟踪,测算词语使用频率并解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测查认证中心主任靳光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语料库时代,也就是用电子形式保存的真实语言材料将作为对一个时代的记录而被保存。”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总结说。

国家语料库依据什么来选择语言原材料,它又究竟为我们的时代保存了些什么?改革开放后的语料占50%

“监测语料库是动态的,其基础来自‘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两个语料库的研究重点不一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主任肖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奠定我国语料库基本模式的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发、历时十年、反映中国20世纪现代汉语整体发展情况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语料库是1961年建立的美国Brown语料库,随着各国对语言作为一种国家资源的认识的深化,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都开始投资建设大型语料库。1980年到1993年,欧美国家建设有超过50个语料库并投入使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中国兴起,国家语委于1992年12月提出建设现代汉语语料库项目。

“语言的边界非常大,不断新陈代谢,很难把握它,这样大的整体怎么去调查分析。”肖航介绍说,国家语委最后决定按照国际标准采用小样本抽样的方法来建语料库,“小样本,大样本量,尽可能多地搜集原材料,单一来源则不能太多”。

1992年4月,国家语委召开现代汉语语料库选材原则专家论证会,1993年1月制订出选材原则。“因为要反映中国现代汉语的全貌,在选材上就要注重平衡性原则。抽样要注意文体、时间和地区三个方面的平衡性。”李宇明说。

“在语料的选择上,要有别于专业性、地域性和纯口语性。尽可能提高所选语料在采字、采词和采义等方面的广度。”肖航说。

在语料的选材分类上,专家组最终定了3大分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占比分别是50%、30%和20%,每一大类下又分了若干小类,样本一共分布在37类里。这37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和电子科技的研究成为后起之秀,37种分类也为这些新出现的科目做出调整,自然科学类调整较大,增加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分类。

从时间看,语料库将自1919年开始的现代汉语划分为5个阶段:1919~1925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仍留有文言痕迹,这部分样本只占总体的5%;1926年~1949年,白话文逐步脱离文言痕迹,现代汉语逐渐成熟,样本约占15%;1950年~1965年,新中国的成立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新词新语大量涌现,这时期的样本约占25%;1966年~1976年,“”时期的许多词语仅作为历史词语存在于现代汉语中,特殊时期的样本量很小,只占5%;语料库大部分的样本量来自1977年以后,改革开放后,现代汉语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的样本量占到总体的50%。

保持样本平衡性

从来源看,语言材料多选用政论性文章、新闻报道、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科普读物、通俗读物、学术专论及各种应用文语体等现代汉语作品。样本容量2000字,上下允许有500字的浮动。书籍的抽样数量一般占全书字数的3%~5%,字数最多不超过10000字;报纸采用整版选用的方式,为了避免重复,不同报纸选用不同月份;刊物所选字数不超过5000字。

对于2000字的样本容量,肖航解释说:“首先是因为同一个来源的样本不要太多的原则,希望样本选材来源更广泛;第二,国际上一般规定采集样本不能超过原材料内容的3%~5%,否则会构成侵犯版权。”

据肖航介绍,文学作品采样采用掐头去尾的方法来保持样本的平衡性,“掐头去尾会破坏文本的流畅性,但字词语法的采样不受影响。文学层面的不通顺跟语料库研究意图不冲突”。

按照选材原则,国家语委将抽样任务下发给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从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一共抽取了4万多个样本,而这4万多个样本里,同样一本文学作品可能还有3-5个版本。

“一共找了多少本书可想而知。国际上对语料库的两大要求——大规模和真实性,在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肖航说。

第11篇

关键词: 英文报刊阅读 教学策略 自主性 创造性

一、引言

随着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英文报刊阅读课程。英文报刊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

长期以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受重视的项目,做好阅读理解题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依靠英语课本中有限的阅读材料,其可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跟不上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词语数量和内容也很有限,学生不能达到大量输入语言的目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过多地把学生禁锢在现有的课本知识中,使他们常常处于一个整体的被动环境,学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多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影响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要求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纲要的指导下,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报刊这一开发价值较高的教学资源,结合教材语篇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报刊阅读活动,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英文报刊的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以英文报刊阅读作为课程资源,利用其丰富的内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其阅读技能,发展其个性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在EFL/ESL领域的兴起主要归因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问世。学习者被认为是具有各自独特兴趣风格、需求和目标的独立个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和编写学习材料时应基于所教班级的具体需求,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Krashen提出的“最佳语言输入”的条件中有一条,是语言输入要与学习者的需求密切相关,他的输入假说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Brindley所强调的,使教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在课堂上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感到满意的一项基本原则。Cunnings Worth将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评判一本教材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可见,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需求特点是选择适当阅读材料的基础,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最佳情感状态的根本途径之一。如何为学习者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许多国外的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Clarke 和 Silberstein指出应选择与学习者语言水平和兴趣相适合的阅读材料。其中兴趣是一个比语言难易度更重要的标准。有不少学者建议选择近期英文报刊文章,不进行任何加工直接提供给学生,陈琳提出真实材料兴趣自读法SARP(Self-access Authentic Reading for Pleasure approach),认为应让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自己选择适合的真实材料,以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教师则应尽量创造时间和空间,提供正常的阅读环境和真实的阅读材料。针对这些理论,我们又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最能影响阅读兴趣的因素是阅读材料本身,最不能忍受的是阅读材料的枯燥无味,他们认为最能吸引他们的阅读材料应该要有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篇幅适合,难度适中,生词较少,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而且可以是多种题材,标题本身要有吸引力,生动有趣。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把视线转向了英文报刊阅读,以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报刊教学有其显著优势。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核心,以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在理论与研究层面通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取得新的突破,大面积增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2.研究内容

了解我院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策略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常见英语阅读策略处理报刊阅读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树立良好的阅读策略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树立学生对英语阅读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变被动应付考试为主动猎取热点话题。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细节阅读、词义猜测及推理判断的能力。同时以课题为中介,丰富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3.研究方法

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通过有效利用教学时数,引入报刊阅读;丰富泛读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延伸课外阅读,强化教学效果等途径解决课题研究的内容。首先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进行前测,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利用英文报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技能,八个月的试验期结束后对被测实行后测。

(1)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关于阅读材料选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因素及阅读习惯。

(2)自然实验法:不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对六个班的学生在常态下进行实验。

(3)实验对比法:在课题实施的近八个月过程中,采用纵向对比法,结合模块测试的情况,对比分析学生在各项阅读技能上的变化。

(4)技巧指导法:指导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的阅读技巧、文章标题的解读策略、猜测词义的本方法、概括文章中心的综合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判断推理、分类词汇的扩展记忆等,通过对报刊阅读技巧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英文报刊的语言基础。

(5)文献资料法:对比较典型的阅读策略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研究。

4.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12-2013/2)。①制订课题方案,并开始收集有关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②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③阅读能力前测及分析。④思考及对策。

(2)实施阶段(2013/2-2013/9)。加强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理论学习,依据课题方案分步实施,制订教学计划,在六个实验班尝试探索适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学习教学模式,汇总案例、教案。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3/9-2013/11)。进行后测,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撰写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后测阅读能力分析。

四、结语

本课题的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在课外,学生能够选择难易适合自己、内容适合自己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进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调节。兴趣和需要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这种阅读兴趣的课外延伸,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自学能力。同时,英文报刊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手段,它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新、拓宽了学习领域,扩大了教材的外延,增加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英文报刊阅读又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分析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科技信息,2010(10).

[2]旦淑芬.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4).

[3]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优化阅读教学[M].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4]付晓,沈丹.英语报刊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及思路探究[J].考试周刊,2010(31).

[5]魏敏,江怡.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6]文秋芳.传统和非传统学习方法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现代外语,1996(1).

第12篇

巴赫金关于“形式”的讨论,始于他对当时极为盛行的形式主义的思考。在形式主义看来,作品的“文学性”在于文本的形式研究,因此这就需要评论家以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关注作品的形式,研究作家是如何对材料进行调整和组织的。

巴赫金曾给它下了这样一个讽刺定义,“审美活动施于材料身上,仅仅赋予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因为,具有美学价值的形式,正是材料的形式。……艺术家所握有的仅仅是材料,如物理学上的空间、质地、发生、语言学上的词语;艺术家所采取的艺术立场,只能是针对这个特定的材料而言。”[1](p77)

这里,巴赫金指出,形式主义者把文学创作活动看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实际上只是把文学的形式研究看作是一种“技巧”分析,强调形式的“文学性”。这种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凸显了艺术形式的作用:一方面形式“可以自由地给内容造型,我们感受事物、感受内容的积极性可以得到解放;……孤立使创作者变成为形式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能“出和确定了材料及其布局组织所具有的意义,因为材料变成了虚设假定的东西。艺术家在加工材料的时候,是在加工被孤立出来的现实所具有的价值,这样便在材料自身中内在地克服了材料。……语言凭借自身的力量,把形式移入内容,使内容得以完成”。[1](p121)然而,巴赫金同时也指出,这种形式技巧化的背后也存在有很明显的不足。因为他们只关注文本材料的组织形式,艺术活动的变化(即审美对象的形成过程)被形式主义者简化了,艺术作品分析被技巧分析偷换概念了。形式主义所主张的艺术手法即“陌生化”,只强调了增加读者阅读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等方面,这无形中将艺术中的“技术”因素过分的抬高了,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了“语言学的语言”的层面上,没有看到文学利用语言的独特之处。因此,他把形式主义称为“材料美学”,而且是“一种简单化了的粗糙的变体”。[1](p77)。

在《文学创作中的内容、材料和形式问题》一文中,巴赫金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材料”问题。他认为,在材料美学那里,“材料”的含义是模棱两可的,作为“材料”的“语言”经常被他们“形而上学化”,“把审美因素当作属于语言(话语)自身本质的因素,从而把语言(话语)变为一种神话性的因素或形而上学的因素。”而事实上,“材料”是作品形成的原材料,比如雕刻来自大理石等石料,绘画来自色彩和线条;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材料指的是语言,即文本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而文学的“形式”常常“附着在材料上并同材料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它在作品中“还有所指向,总还对什么表示出评价”[1](p80)。由此,巴赫金对“材料”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意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材料从它的物质的、非审美的规定性来说,虽然不作为具有审美内涵的组成因素而进入审美客体,但它却作为技术因素为审美客体所必需。”这样,巴赫金就从根本上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形式观中审美本性的缺失。

在批判了形式主义的“技巧”本质之后,巴赫金是如何来看待文学的“形式”呢?

巴赫金认为,文学形式可以分为“结构形式”和“布局形式”:“结构形式”是“审美个人的心身价值的依存形式,是他周围自然界的依存形式,是他个人生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事件的依存形式”。所有这些“依存形式”都是已经在人的生活世界里“实现了的东西”[1](p84),属于一种“独立自在”。“布局形式”则主要针对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从属性”。二者之间最为明显的关系是,结构形式决定了选何种布局形式,考察布局形式的合适与否也在于看它能否完满地实现结构形式方面的任务。例如,长篇小说属于叙事中的一种布局形式,可以在其中实现某种结构形式,即“艺术第完成某一历史事件或社会事件的形式” [1](p83)。话剧也属于一种布局形式,但喜剧或悲剧是完成事件的结构形式。易言之,结构形式需要一定的布局形式来实现,同样,在一定的布局形式中也可以找到与之相应地的结构形式。但是,对于俄国形式主义者来说,结构形式和布局形式并没有被严格地区分开来,常常表现为,“布局形式和体裁形式力图囊括整个审美对象,而且又不严格区分语言形式和布局形式”。[1](p84)也正是如此,形式主义者并不能完全区分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且无法解释艺术史中的文体流变问题。

巴赫金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分析陀思妥耶夫小说的创作方法时,巴赫金指出,“复调小说”体裁中,不同的语言材料是按照“对话”的模式组织在一起。这种创作的布局形式,我们无法从文学史的各种小说体裁方面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式,因为小说中的“对话”关系,既包括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的对话性关系,也包括作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性关系。而这种对话的角度,恰恰是采用纯语言学标准所无法揭示出来的。尽管这种对话关系在小说文本中可以找到,语言学也很熟悉这种“对语”这种结构形式,但是这种对话关系不能局限于语言学领域内的句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文学形式的出现,不应只依靠语言学在语言体系中研究文学语言,而应依靠“超语言学”,在对话交际之中,亦即在语言的真实生命之中来研究语言,主体性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巴赫金认为“对话”关系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语言结构的特点。这样,巴赫金也就将对话关系引入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形式”研究,其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让“文本”体现了各种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从而将主体研究与文本形式研究结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