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经济净现值

工程经济净现值

时间:2024-03-15 10:39:11

工程经济净现值

第1篇

Abstract: We have and will have a larger number of power projec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put into oper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se issues that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 post-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se projects have and how to evaluat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 project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grid projec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of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 project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after evaluation of power grid project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should focus on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关键词:扩大内需;电网工程;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Key words: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network engineering;after evaluation;econom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41-02

0引言

由于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已有和将有较大一批属于扩大内需的电网工程陆续投运,它们的实施是否带来了预期的效益?它们的实施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一两年甚至几年后对这些工程的后评价中来寻找答案。那么如何做好对这些工程的项目后评价,使这些相对特殊的项目能得到客观、公正、合理的评判呢?本文认为扩大内需电网工程后评价应侧重国民经济评价。

1为何扩大内需电网工程后评价应侧重国民经济评价

电力行业是资金最为密集的行业,根据世界银行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报告,在每生产出1美元产值所需要的投资中,电力为4.3美元,其他行业都在2.0美元以下,轻工业在1.0美元以下,这说明国外电力行业的投入是最大的行业。国内有学者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国外的相似[1]。同时,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其投资效果具有公共性,很多效果都表现在项目的外部。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国家在金融危机当中才对电网工程这些基础性资金密集行业实施扩大内需项目。

目前,电网绝大部分都属于国企,作为国有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了支持国家拉动内需而实施得电网工程,在决定这些拉动内需电网工程是否立项时,不仅仅考虑它是否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考虑它是否能带动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效益;还有,部分贫困农牧区的电网工程,从经济效益来说,不值得实施,这些工程需要较远距离的输电线路、以及较多人力物力的电力投入(如收费较远、检修较困难等),而售电量较少、电价较低、线路损失较大,但是从 “户户通”工程的政治意义来说,这些工程又必须实施;以及由于城市规划等政策要求而实施的迁改工程,这些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来考虑要实施的。

正是由于电网工程的特殊性,电网工程项目后评价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工程评价之前,首先要弄清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然后针对目标进行相应的重点评价。而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个别投资项目即便财务效果一般甚至亏损,但仍然要继续实施。

所以国民经济评价是对电力投资项目、尤其是扩大内需的电网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同时要着重对其立项依据进行评价。这些项目最主要的当然是能带动国民经济,但也不能因此就盲目上项目。

2如何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以影子价格为工具,以国家参数为标准,站在国家或者全社会立场上所进行的盈利性分析,考查投资行为的国民经济可行性[2]。

2.1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比较相同之处:①评估目的相同:二者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②评估基础相同:二者都是在完成产品需求预测、厂址选择、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技术方案论证、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基础上进行的;③基本分析方法和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类同:二者都采用现金流量分析方法,通过基本报表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④计算期相同。与财务评价相比,国民经济评价与其区别如表1所示。

2.2 电力投资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费用与效益为了正确估算建设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真实的净效益,对占投资比重较大的货物,按费用构成划分,以影子价格代替财务评价中的现行价格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换算。

2.2.1 对投资费用的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方法,一般采用影子价格与现行价格之差所算出的差额,调增到财务评价固定资产投资上,从而得到国民经济评价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费用包括直接进口机组和国产机组的设备费、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土地费用、其它费用(扣除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费用、联合试运转费)的调整,另外还包括配套送变电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原值、生产流动资金和经营成本的调整。国民经济经营成本包括发电成本(燃料费、水费、材料费、修理费、工资、职工福利基金以及其它费用)和供电成本。

2.2.2 国民经济评价的效益计算在电力行业的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电价是一个关键指标。作为产出物的影子电价应按分解成本或边际成本,分各地区测出;或近网、省局根据产品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来确定用户所能承受的编辑电价。但是这项工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现暂按《方法与参数》中的电力分网影子价格计算[3]。增值税、所得税等是政府调节分配和供求关系的手段,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不计为项目的费用。国内贷款利息为项目与政府、或项目与国内贷款机构之间的转移支付,同样不计为项目的费用。而国外贷款利息由于其支付造成国内资源向国外的转移,应计为项目的费用。经济现金流量表是国民经济评价的基本报表,按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营成本扣除内部用于转移支付的部分编制经济现金流量表。当工程项目既有国内贷款,又有国外贷款时,除了需编制全部投资的经济现金流量表,还需编制国内投资的经济现金流量表。

2.3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项目国民经济净效益分析,也就是要分析项目的实施究竟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多大的净效益,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这方面的分析指标主要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净现值率等辅助指标。项目初选时,还可计算投资净效益率等静态指标。

2.3.1 经济内部收益率(Economic Internal Rate of Return)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相对指标,使项目在寿命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表达式为:(B-C)(1+EIRR)=0

EIRR是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判断依据,可以先采用试算法,再采用插值法得到。

当EIRR?叟is时,(is是社会折现率)说明项目占用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达到或超过了要求的水平,这时项目可以接受;

EIRR

2.3.2 经济净现值(Economic Net Present Value)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它是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的经济净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用来评价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表达式为:

ENPV=(B-C)(1+is)

式中,B为效益流入量;C为费用流出量;(B-C)为第t年的净效益流量;is为社会折现率。

当ENPV>0时,表示国家为拟建项目付出代价后,除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的社会盈余外,还可得到以现值计算的超额社会盈余,说明项目效益不仅达到社会折现率的水平,还带来与净现值等值的超额净贡献。当ENPV=0时,表明项目投资的净收益或净贡献刚好满足社会折现率的要求。当ENPV

2.3.3 经济净现值率(Rate of Economic Net Present Value)经济净现值率是反映项目单位投资为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相对指标,是经济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之比。表达式为:

ENPVR=

其中,I为项目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现值。

经济净现值率一般可按全部投资和国内投资分别计算。在分别计算时,公式中的数据应根据指标的要求做相应的调整。该指标一般用于在投资总量限定时多投资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可最为判断的依据,即此比率高的投资方案为较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蚌京.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总第67期:P47.

第2篇

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是美国思腾思特公司(Stern&StewartCo)1982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税后净营运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净所得。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对此评价:“…你一定要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EVA使这个理念得以系统化。”

1.1经济增加值计算原则

按照经济增加值计算模型要求,经济增加值计算遵循的原则是:①突出主业原则。经济增加值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剔除非经常性收益,目的是促使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成长性好、升值空间大、资本利润率高的项目上;②风险控制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作为经济增加值的关键驱动因素;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科研投入、资源勘探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费用支出,作为经济增加值调整加项,以引导企业关注可持续的价值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2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首先根据企业当期财务数据进行必要调整,剔除不能直接反映企业主营业绩的部分财务数据,突出主营业务。财务数据调整坚持简单适度、数据闭合的原则,避免数据失真。

1.2.1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

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调整净利润-调整后资本×资本成本率由于经济增加值计算涉及当期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数据,思腾思特公司设定的经济增加值计算模型中净利润和资本的调整项计算比较复杂。按照国资委确定的简化计算原则,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调整如下:调整净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及勘探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1-所得税税率)调整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1.2.2财务数据调整

1.2.2.1调整净利润

(1)净利润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下,为当期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净额。(2)利息支出在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下,在净利润计算中从成本项中扣除,在资本成本中按资金成本率统一计算。(3)研究开发费用在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下,将实际发生的当期摊销的研究开发费用在税前成本中扣除,加在税后净利润中。(4)勘探费用为获取主业矿产资源的费用支出,调整费用将计入税前成本的勘探费用摊销额调整项按50%比例予以调整。(5)非经常性收益(营业外收入)内容包括:变卖资产(含土地)收益、与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的收益、补贴收入(如按政策减免的税赋及行政性收费)等,由于其不反映企业主营业务业绩,在净利润中扣除。

1.2.2.2调整资本

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在资产负债表中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合计,资本调整如下:(1)无息流动负债。无息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项下,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等,属于企业非主动性融资且无须支付利息,在调整资本中予以扣除。(2)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在资产负债表资产项下除应转资产未转资的部分外,尽管其确实占用资本产生资金成本,但未竣工投入使用,属于短期效应,在资本调整中予以扣除。

1.2.3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高低取决于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及资本权数的大小,其中权益资本成本为其机会成本。资本成本计算公式: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占总资本比例)资本成本率是计算经济增加值的关键参数,资本成本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经济增加值的大小。

1.2.3.1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

根据国资委规定,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确定原则:(1)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2)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3)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

1.2.3.2非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

非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根据企业的实际资本成本确定,一般均高于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

1.3经济增加值计算案例分析

以两煤炭企业经济增加值测算为例,分析经济增加值计算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1.3.1经济增加值测算案例

1.3.1.1某上市煤炭企业案例

以国内某上市煤炭企业为例,其2016年财务报表中完成净利润22.93亿元,折合每股收益为0.42元,是业绩优良的煤炭上市企业。按照经济增加值测算原则,其财务净利润22.93亿元,在考虑利息支出、非正常收益、研究经费及勘查费等费用后,调整利润总额为35.84亿元。调整资本总额为870.09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为510.51亿元),按资金成本率5.5%测算经济增加值为-12.02亿元、EVA率(EVA增加值/资本成本比率)为-25.12%,表明企业在当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净利润22.93亿元不足以弥补所有者权益510.51亿元资本的机会成本,这与按传统财务指标反映的盈利状况是相反的。考虑到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平台有融资优势,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控制在5%以内,据此按4%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测算其经济增加值为1.03亿元、EVA率(EVA增加值/资本成本%)为2.96%,表明企业在通过上市融资平台筹措的成本资金为4%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真正资本增值。经测算,其承受的资本成本率上限为4.1185%,超过本界限经济增加值变为负值。

1.3.1.2某省属煤炭企业案例

根据某省属煤炭企业2016年度财务报表,当期完成净利润7.3955亿元,在当时煤炭行业形势整体大幅下行情况下,有此业绩已属于不易,是省属煤炭企业中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016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净利润7.3955亿元,考虑利息支出、非正常收益、研究经费及勘查费用等费用因素后的调整利润为18.0566亿元。调整资本总额为479.99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为213.79亿元),按5.5%的资金成本测算经济增加值为-8.34亿元、EVA率为-31.6%,与企业按传统财务指标核算的盈利状况完全相反。根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7%测算经济增加值为-15.54亿元、EVA率为-46.26%,比国资委规定的资本成本率5.5%测算的经济增加值指标要低得多。按照上述财务模型测算,该企业承受的资本成本率为3.762%,资本成本率超过本界限经济增加值即为负值,但对该省属煤炭企业来说,根本无法取得如此优惠的资金。

1.3.2经济增加值测算结果分析

按照经济增加值测定基准,当经济增加值EVA指标>0,表明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企业创造了新价值,可行;EVA为0值,表明净利润仅能满足投资者的资本成本,无增值效益;EVA指标<0,表明净利润不足以弥补全部资本的成本,项目的运营是不可行。上述案例的测算结果,按传统财务分析测算的财务核算指标均是盈利,而按照经济增加值测算变成亏损,主要是由于传统财务对企业自有资产是不计算资金成本,而在经济增加值测算中是要考虑其资金机会成本,体现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所有资本均有成本,只有当期净利润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收益才是获得真正收益。上述两个案例测算表明,企业在当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净利润不足以弥补所有者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表面盈利而实际上生产经营过程是在损耗企业净资产。煤炭企业属于重资产企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均相对偏高,如某上市煤企2016年末资产负债率65.3%,已达到安全线的上限。而煤炭企业建设项目的投资量大,国家规定项目建设资本金占比应为30%及以上,其余资金为金融机构贷款,实际上企业一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债务资金解决,基本上全部为债务资金,这就使煤炭企业的资金成本明显偏高。根据以上分析,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基础产业,其煤炭项目的实际投资效果相对低效,需要国家给予煤炭企业以政策性扶持。

2经济增加值测算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加值测算值的大小由调整净利润、调整资本及资本成本率决定,而财务数据调整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2.1调整利润

调整利润是企业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同时调整当期研究开发费用、勘探费用等从税前成本中扣除。但目前煤炭企业成本及利润计算中还有矿权和产能置换等摊销费用,在成本中均按无形资产处置,该费用额度大且是政策性支出,该项费用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否可以和研究开发费用等同样处理,需要研究。

2.2调整资本

调整资本是企业当期资本总额(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总额)剔除无息流动负债及正在实施的在建工程部分。调整资本中的权益资本包括: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权益资本在账面上仍计算资本成本,如何使其当期产生效益是个研究课题。

2.3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率是影响经济增加值大小的敏感因素。资本成本率的确定,不同类型企业有不同的考虑:(1)国有企业一般不考虑自有资金的资金成本,按省属非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实际商业贷款资金成本为7%、贷款比例70%、5%的财务管理费用,其综合资金成本率为7%×70%×1.05=5.145%,与国资委规定的资本成本率5.5%基本相符。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建设项目一般自有资金配套不足,5.5%的资金成本率是偏低的。(2)非国有企业对建设项目配套的自有资金有明确的资金成本设限,如:上海某民营新能源企业的自有资金红利率不低于15%,如果按贷款比例为70%、商业贷款利率7%、5%的财务费用,30%的自有资金、资本红利率15%,其资金成本率为15%×30%+7%×70%×1.05=9.645%,远高于国资委规定资本成本率5.5%的指标。(3)德国一般工业企业的资本成本率设定标准为9%。由此可见,国有企业资本成本率为4.1%~5.5%是行政行为,与实际成本相比明显偏低。实际上国资委确定资本成本率反映了两点:(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和资本盈利能力相对偏低。(2)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负担重,国资委对企业的业绩要求留有一定的余地。

3如何提升煤炭企业经济增加值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增加值是一套比较科学、客观、全面反映企业投资经营效果的评估体系,企业要提升经济增加值,就要做到:①突出主业发展,做大、做强主业;②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③管控生产成本,降低实际消耗;④加强融资管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⑤制定以经济增加值为衡量标准的投资决策机制,对达不到EVA基准指标的投资项目不予考虑;⑥建立企业层面系统的、切实可行的EVA评估体系。通过上述工作,才能保证企业从当期经济增加值的提升到经济增加值可持续性增长,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资本增值。

第3篇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的程序

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首先要找出影响个人投资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并估算各种敏感性因素的偏差在多大范围内是可行的,从而有针对性的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其一般程序为:

(一)确定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具体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以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

通常,可以选择作为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个,如个人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净年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但通常不需要对所有指标都做敏感性分析,其指标的选择应针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实际需要而定。指标选择的原则是:

1、敏感性分析的指标应与确定性分析的指标相一致,不应超出确定性分析所用指标的范围另立指标。

2、确定性分析中所用指标较多时,应选择最能够反映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型经济合理与否的一个或几个最重要的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来说,一般常用的敏感性分析的指标是内部收益率与净现值等动态指标,也可以将某些具体参数作为分析对象,如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总成本等。

(二)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因素

严格来说,几乎所有影响硕士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因素都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但有些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对个人投资的经济效果影响并不大,而只有敏感性因素才会对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敏感性因素的选择原则应是,找出那些在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成本、收益构成所占比重较大,以及其他预计可能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类型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有较大影响的,同时又是在整个投资及寿命周期内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动,或者在确定性分析中采用的该因素的数据准确性较差的因素作为敏感性因素。

(三)确定个人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对各种敏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

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对各种敏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即某种或多种因素同时变化时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变化程度。在进行计算时,首先假定除敏感性因素外,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然后根据敏感性因素的变动,重新计算有关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原指标进行对比,得出其变动的程度,这样就可得出所选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对该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再根据敏感性因素在可能的变化范围内不同幅度的变动,得出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相应的变化率,并建立起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用图或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选择净现值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并对净现值起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此,以我国发达地区2006年报考并就读的统招自费硕士研究生为分析对象,在满足假设条件:第一,在考虑风险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基准贴现率设定为9%,并不考虑考研期间的间接成本;第二,在不考虑个人能力因素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或行业、单位规定的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制定的平均工资标准,确定本科与硕士学历的工资报酬,两者的差额为个人投资者因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而带来的净收益(即收入增量),并假定此增量为等额年值。第三,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全寿命周期假设为,投资者以22岁报考25岁毕业,工作至65岁退休,并不考虑退休后因接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引起的退休工资差异。4)个人硕士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使用成本不考虑健康等因素,并假设为零。再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行业工资调查,以北京及上海地区硕士与本科毕业生2006年平均总工资收入为标准,则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净现值,可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通过公式:NPV=A×■-■■(式中:A为硕士与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差额,即硕士研究生的平均工资收入增量;C1,C2分别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i为基准贴现率)进行计算,将表1中数据代入公式,则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净现值NPV=-3000-38000(P/F,9%,1)-38000(P/F,9%,2)-38000(P/F,9%,3)+12000(P/A,9%,40)(P/F,9%,3)=-94276+99653=5377。得出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净现值后,根据敏感性分析的一般程序,分别对硕士研究生个人投资的直接成本、劳动力市场价格、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基准贴现率四个不确定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对这四个不确定因素按±10%和±20%的变动幅度计算净现值变化率,其结果分别为:

直接成本按-20%至20%的顺序变动后,净现值的变化为:9587元、5031元、-4081元、-8637元,直接成本每变动1%引起的净现值变化额为19.42元。

劳动力市场价格按-20%至20%的顺序变动后,净现值的变化为:-14553元、-4588元、15342元、25307元,劳动力市场价格每变动1%引起的净现值变化额为4380元。

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按-20%至20%的顺序变动后,净现值的变化为:902元、2255元、5961元、6702元,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每变动1%引起的净现值变化额为1606元。

基准贴现率按-20%至20%的顺序变动后,净现值的变化为:27835元、12695元、-9340元、-17354元,基准贴现率每变动1%引起的净现值变化额为399元。

根据计算结果的数据,可以绘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净现值中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价格、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与净现值成正比关系,市场价格及使用期的增加可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净现值;而直接成本和基准贴现率均与净现值成反比关系,即随着成本及基准贴现率的增加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净现值减少。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价格为个人投资的最敏感因素,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期为次敏感性因素。劳动力市场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行业工资标准是个体投资取向的一个风向标,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异变化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个体的净现值数额。因此,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所报考专业人才市场的行业工资标准,特别是换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者,在不考虑非货币收益的前提下,理性投资个体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以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导向的市场供需变动趋势相一致的,当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行业工资收入与本科生差别不大甚至低于本科毕业生工资收入,则应果断就业;如有非货币因素的投资需求,也应在保证当前工资收入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以便减少投资风险。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来说,敏感性程度也比较大,它每变动1%对净现值变化额大小的影响达到1606元。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也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因素,首先需要投资主体在分析投资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尽早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并且在读研期间,应认真学习,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参与实践活动,以利于投资者顺利毕业;同时,已经进行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投资个体,应注意维护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延长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用期,从而使得投资个体的收益与效用达到最大化。

基准贴现率也应合理选取,基准贴现率(即基准收益率)的选取不能主观随意取定,它应与投资个体所处的实际经济环境相联系,综合考虑资金成本、投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资金限制等影响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个人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的投资个体,基准贴现率也应相对确定的更高一些,正如贝克尔所指出的“利率或贴现率越高,具有不同教育资本存量的人之间的收入差别越大。因为,此时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高,需要更高的收入进行补偿”。这也说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需要通过获得较高的收入增量对其投资成本进行补偿,特别是对机会成本进行补偿。另外,在不考虑间接收益等主观满足的前提下,如果通过合理确定的基准贴现率所计算的净现值结果仍为负值,则理性的投资者应放弃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事其他有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教育投资活动。因为,此时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经济行为将加大损失而不是增大个人福利。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敏感性程度最小,它也解释了自1999年扩招以来,虽然直接成本持续增加,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需求不降反而上升,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的现象,说明个人直接成本的适当增加对与个人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影响不大。因此,为保证扩招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积累教育资源,进一步适当加大个人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分担是可行的,这对于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硕士毕业生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青.技术经济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阎高程.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决策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2007(10).

第4篇

 

为此,本文主要对公路运输基本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内涵、指标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全面提升公路交通运输项目经济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

 

20世纪80年代,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严重制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多年努力,基本缓解了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的现状,截止2015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运输需求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缓解交通与经济间的矛盾,必须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建设项目作为交通运输的主体工程,其产生的国民经济效益,不仅能够对使用基础设施损耗进行补偿,还能对占用资金、各类资源机会成本进行补偿。基于此,在完善路网规划建设体系的同时,还需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经济评价,建设具有良好投资整体效益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为路网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1 公路运输基本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涵

 

基本建设就是利用购置、建造与安装等环节将原材料进行固定资产的转化。大投资额、长建设周期及多资源耗费为公路运输基本建设项目的特点。公路运输基本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指遵循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定,在完成预测运输需求与项目建设工程技术研究的前提下,对项目效益、费用等进行计算,且分析论证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确保其经济评价的全面性,为项目决策进行可靠依据的提供。也就是说,经济评价的重点是分析对比基本建设项目出现的效益、项目投资与运营费用等,合理评价项目的经济性。作为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项目经济评价能够为公路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为我国现行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财务评价是站在项目业主或项目法人的角度,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价格体系的前提下,对项目财务效益与财务费用实施测算,对项目获利能力、清偿能力进行分析,且以此为依据对项目财务可行性进行判断。国民经济评价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对项目对国民经济做出的经济贡献进行测算或对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测算,同时比较分析项目经济效益与成本,以此在经济方面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交通运输工程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因此往往选取国民经济评价与社会评价作为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的主要评价方式。财务评价一般可用于收费公路项目。本文从国民经济角度对公路运输基本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进行研究。

 

2 公路运输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在分析公路运输项目经济评价内涵的前提下,应利用指标体系的合理选择进行决策项目可行性的确定。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明确提出,经济净现值与经济内部收益率为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在众多公路工程实践中也常常选取以上指标实施项目决策。为此,本文在对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设置项目经济评价指标提出了有关意见。

 

2.1 经济净现值

 

在经济分析、评价过程中,经济净现值已成为重要的评判指标,其能够对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进行全面反映,是通过社会折现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社会折现率由is表示;

 

国民经济效益流量由B表示;

 

国民经济成本流量由C表示;

 

第t年国民经济净效益流量由(B-C)s表示;

 

计算期年数由n表示。

 

利用计算,如项目经济净现值在0以上时,代表为拟建项目国家付出的代价与社会折现率需求的社会盈余相符,或获取以现值计算的超额社会盈余。如经济净现值在0以下,代表为拟建项目国家付出的代价与社会折现率需求的社会盈余不符,则不可取。这就说明不断增加经济净现值,则获取的经济效益越佳。作为能够对项目盈利能力进行充分反映的主要指标,净现值在整个计算期必须对资金时间价值、方案的收益与费用现状进行充分考虑,且通过金额对投资收益的好坏进行分析,在公路运输项目经济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2 经济内部收益率

 

经济内部收益率能够对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进行充分反映,其对项目资金占用取得的动态收益率进行展现,是计算期内项目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计算公式为:

 

与经济净现值内(B-C)t计算相比,该公式内(B-C)t计算一致。当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的结果在社会折现率以上的情况下,代表项目符合国民经济净贡献要求值,或高于该值;如经济内部收益率在社会折现率以下的情况下,则不能选取此方案。项目决策时往往同时应用经济净现值与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

 

2.3 社会折现率

 

社会折现率与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息息相关。作为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主要参数,社会折现率表示占用社会资金取得的最低收益率,可作为判断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的重要标准,也可进行经济净现值折现率的合理计算。

 

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社会折现率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参数,社会折现率的合理应用对建设资金的优化配置极为有利,引导有限资金向国民经济大贡献率的项目转移,对资金供需关系进行适当调节,进行建设序列的合理安排,在短长期项目中促使资金配置合理。由此可见社会折现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公路交通运输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合理性。

 

2.4 完善现有指标体系

 

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公路运输项目经济评价中,通常选取多种指标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分析,确保其项目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充分展现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现阶段,在公路运输项目评价中,往往缺乏辅助性、补充性指标,一般只选择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对项目贡献进行研究,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全面地将项目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价值体现出来,进而导致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为有效合理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公路交通运输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化,必须选取表1的相关指标进行项目经济评价。

 

经济净现值在整个经济周期内对项目现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将货币时间价值归入其中,其能够对项目收益情况进行客观反映。净现值的多少代表在计算期内项目可供给的以现值代表的净收益额度,是投资决策的根本保障。为确保项目经济评价的准确性,往往需进行决定性指标与辅助指标的设置。公路运输项目在基本建设、施工阶段,将对就业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可作为辅助性指标进行分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输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全面提升交通事业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项目经济评价体系。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必须将交通项目经济评价观念贯彻到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学原理对交通运输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实现规范化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净现值;概率分析;实物期权;决策柔性

一、引言

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资金计划;评价项目经济效益、获利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为项目开发提供资金计划和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分析。而经济测算的目的是提供资金计划和方案评价。在经济测算中有多种经济技术指标,如静态评价指标:全部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又如动态评价指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净年值、净终值等。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利用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不确定分析方法来进行经济测算,然而这些方法反映不出投资者在风险条件下投资行为的主动性特征。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有在投资时机方面的可选择性。在此,将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灵活机动性称之为决策柔性。

本文同时使用概率分析和实物期权思想的分析方法进行经济测算,说明实物期权思想的分析方法的优势,它可以反映投资者在风险条件下投资行为的主动性特征,并使得投资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驾驭风险,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二、实物期权思想和概率分析

(一)净现值

净现值(NPV)是根据项目方案所期望的基准收益率,将方案在计算期内的现金流量折算到基准年的所有现值的代数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PV为净现值,CIt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c为基准收益率(也称基准折现率),n为项目计算期。

(二)概率分析

概率分析又称风险分析,是利用概率研究和预测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确定影响方案投资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可能变动的范围,并确定关键因素在此变动范围内的概率,然后计算经济评价指标的期望值及评价指标可行时的累积概率。由此分析可得净现值的期望计算公式为:

其中E(NPV)为NPV的期望值,NPV(j)为各种现金流量情况下的净现值,Pj为对应各种现金流量情况的概率。

(三)实物期权思想

期权(Option),它是在期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金融工具。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使期权的买方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其本质上讲,期权实质上是在金融领域中将权利和义务分开进行定价,使得权利的受让人在规定时间内对于是否进行交易,行使其权利,而义务方必须履行。在期权的交易时,购买期权的和约方称作买方,而出售和约的一方则叫做卖方;买方即是权利的受让人,而卖方则是必须履行买方行使权利的义务人。

实物期权思想是根据股票期权定价原理,即几何布朗运动原理和应用随机过程原理结合发展得来,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ρ为基准折现率,δ为便利收益,可表示为δ=ρ-α,σ为价格波动率,α为价格漂移率,P*为项目最优投资时机条件下的产品价格,即P*格时进行投资能取得最佳效益。

三、实物期权思想和概率分析的计算与辨析

某稀土矿项目开发公司正在考虑是否要投资开发一个新的稀土项目,而且这个项目一旦开始投资建设,就不会停止运行,因此整个房地产项目投资是不可逆的。假设稀土矿开发项目总投资为K=1000万元,忽略建设期,年经营成本为C=400万元,矿产建成后生产1单位的稀土产品,价格为每单位P万元。稀土产品的价格在第一年会波动,其波动量受许多偶然因素影响,属随机变量。例如可能在第一年以50%的概率上扬20%,也可能以50%概率下跌20%,此次波动之后便平定下来,一直保持同一价格水平。假定折现率为i=10%,α=0,σ=0.2,运营无期限。为确定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别采用概率分析和实物期权思想分析方法。

(一)概率分析

1.当稀土产品价格在第一年上扬20%,项目净现值为:

当项目净现值的数学期望必须大于零的时候,即10P-5000>0,P>500,说明稀土产品价格大于500万元的时候,稀土矿项目是经济可行的。

(二)实物期权思想分析

由上诉已知条件可知,稀土产品价格服从布朗几何漂移方程,假设其有关参数为α=0,σ=0.2,ρ=0.1,δ=ρ-α=0.1。根据公式:

当稀土产品价格达到每单位779万元时实施投资其效果最佳,但是按照概率分析的方法,只要稀土产品价格大于500万元,即可使稀土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从而使得项目经济可行。实物期权思想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投资的临界价格为779万元,比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得出的临界价格高出百分之四十之多。这是因为实物期权思想所有理论认为产品在各个时点价格都是波动的,而上述使用的概率分析仅分析第一年价格的波动,往后的价格假定为平稳的,即实物期权思想所考虑的风险因素要远远大于概率分析方法。如果项目风险因素纵多,用概率分析的方法会使得任务繁重而且计算复杂,也不能一次性把所有的风险因素都考虑进来,这时实物期权思想分析方法就体现了它的优势,它使得计算简便,也能用随机过程的思想来分析产品价格的波动。

四、结论与建议

实物期权思想的分析方法在对评价项目经济可行性时是重要的,它充分考虑了价格的随机性,也使得计算变得简单,使得项目决策者在做决策时,特别是产生决策柔性,可以及时对项目经济可行性做出决策。实物期权思想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价格的漂移率和波动性是需要测算的,而且其测算过程复杂,项目在不可逆时实物期权思想的分析方法才能体现它的优势。实物期权思想虽然仅仅对于价格进行测算,但是它的发展空间是广大的,例如人口问题等。

对于项目决策者的决策柔性相关建议和措施:(1)对于项目风险因素较少而且容易测算的,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不确定分析方法来进行经济测算。(2)对于不可逆的项目,风险因素较多不容易测算的,而且带有决策柔性的时候,可以采用实物期权思想的分析方法,充分驾驭风险,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参 考 文 献

[1]于立君.《工程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第6篇

【关键词】制造业;存货;可变现净值;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我国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的进程中,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要部分也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力量。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制造业不但要继续发展,而且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只有拥有“可持续性”,才能跟上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存货作为制造型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资产之一。存货在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在设计之初就体现了一定的可持续性,今后也会随着现实环境加以完善,使会计计量更加精确,为各方决策提供真正有效的信息。

一、准则中关于存货与可变现净值的规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CAS1),该准则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更加公允地对存货进行了计量,以此来促进投资者的可持续投资。存货,即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CAS1中要求企业的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进行减值测试,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二、对于CAS1中有关可变现净值“可持续性”的分析

从CAS1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可变现净值的实质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净额。同时,虽然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但存货仍可分为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以下简称“A类存货”)和需要经过加工后出售的存货(以下简称“B类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两类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分别为:

A类存货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B类存货可变现净值Ⅰ=估计产成品售价-[至完工估计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上述公式用于期末计量时,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已通过计算,确定低于成本。而在这个“确定”的过程中:

B类存货可变现净值Ⅱ=估计产成品售价-(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B类存货在期末计量时存在第二种可变现净值,恰恰体现了存货计量的一种“可持续性”,下面将以材料存货为例,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见图1:

如图1所示,B类材料存货是需要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的,其整个柱体表示为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蓝色平面表示存货达到了可销售状态,即存货的出厂价格,其以上的柱体表示的是估计的销售费用与相关税费之和。红色平面以下的柱体表示的是进一步加工前已发生的存货成本,红色平面以上的柱体表示的是估计将要发生但实际并未发生的成本与费用。红、蓝色平面之间的柱体则表示进一步加工时所投入的材料、人工等,即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对于B类材料存货,在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时,将比较的时间点定位于蓝色平面,使得生产成本用“加”的理念向上延伸至蓝色平面,产成品售价用“减”的理念向下缩短至蓝色平面成为可变现净值,两者统一于存货的可销售状态进行比较,符合企业持有存货用于“出售”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一种可持续生产的观点。在比较结束后,确定B类材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Ⅱ低于成本时,其可变现净值Ⅰ不直接用材料的市价,而是用其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成本与费用,将比较的时间平面由蓝色平面转至红色平面。这种转换不仅再次体现了可持续生产的观点,也使得材料存货的成本不必进行估价,减小误差、简化核算过程,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确定更加真实、公允,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也更加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B类材料存货可以表示为材料存货的一般状态,而A类材料存货则是材料存货的一种特殊状态,即加工、投料程度均为零的B类材料存货。对于A类材料存货,因其直接出售、不需加工的特点,其红、蓝色平面达到了统一,其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就很明显了。虽然在该模型中,假设的是投料程度与加工程度随着时间的进程匀速变化。但毫无疑问的是,即使这个假设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很难实现,可销售平面(蓝色平面)仍然存在,只是难以在纸上描绘而已。

三、现实中对于可变现净值“可持续性”的进一步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均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高端的渠道、营销、品牌等环节多被国外企业所占据。这使得“Made in China”的产品虽然占领了大量的国外市场,但是国内制造商只能赚取其中微薄的加工费,而国外经销商的利润却能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造成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价值含量低,二是技术含量低。要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主抓实物量的快速扩张转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质量,着力于制造业价值量的提高,着重提高价值创造中劳动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比重,这样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之势,使得存货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成本有了大幅提升的空间。如果是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A类存货),两个平面合二为一,自然无需考虑加工成本对可变现净值的影响。但如果是需要进一步加工后出售的存货(B类存货),由于加工成本的存在造就了两个时间平面且加工成本比重的大幅增加,使得即使在一个营业周期内也不得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了。对于B类存货,在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过程中,将加工前已存在的存货成本与加工成本之和延伸至可销售平面,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终值的理念。但若是为了简便计算,忽略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就会低估两类成本之和。以低估的成本之和与可变现净值Ⅱ比较,可能会造成存货并未减值的错觉,进而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以及谨慎性要求。即使可变现净值Ⅱ仍然小与低估的成本之和,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可变现净值Ⅰ却必然被高估。因为将可变现净值Ⅰ延伸至加工初始平面,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现值的理念,最后的结果是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偏低,同样不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以及谨慎性要求。

为了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在计量可变现净值时可以适当引入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当然前提是这种做法仍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企业在存货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成本较低,不足以影响各利益相关方的决策,那么自然就可以忽略货币时间价值带来的影响,简化核算,将资源配置到更加重要的领域去。

在今后几十年中,我国的工业仍将继续发展,制造业将为其他行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只有逐步改善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状,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国际大环境中去。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的不断革新体现了一定的工业文明,会计作为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不仅要能做好事中、事后管理,更要能顺应宏观环境积极参与到事前管理中去,真正体现我国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才能有效支持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资本成本 绩效评价

从19世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以来,企业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在利润最大化阶段,投资者普遍追求利润的绝对值,税后利润额作为对所属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形成已久。对于注册资本不一致的企业,往往使用相同的考核目标,难以体现贡献的对称性。虽然实务中,已将一些辅助考核指标加入利润目标考核体系中,但仍未能和所有者权益联系,均未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经济增加值指标(以下简称EVA)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指标考虑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因素,企业盈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

一、经济增加值目标考核体系

(一)经济增加值的定义

经济增加值等于息前税后利润减去资本的成本即机会成本,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计算公式为:EVA=息前税后利润-资本成本=息前税后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息前税后利润指财务报表中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债务利息支出,主要基于利息的抵税作用,用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包含所得税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后的净值,即财务管理中的息前税后利润的概念。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占资本比例)。资本占用即资本总额,指包含债权人在内的所有投资者投入公司经营的全部资金的账面价值,包括债务和权益资本。加权资本成本率,指公司债权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加权资本成本率。

(二)案例分析

丙公司 2011年所有者权益资金650万元,负债融资500万元,融资成本率为6.8%,当年实现净利润15万元。在考核制定经济增加值指标时,权益资本的成本率参照国资委2010年初首次提出的资本成本率的概念,所确定的资本成本率定于5.5%。计算EVA的过程如下:

资本占用总额=负债融资+权益资金=500+650=1 150(万元);

资本成本=负债融资成本+权益资金成本=500×6.8%+650×5.5%=69.75(万元);

加权资本成本率=资本成本/资本占用总额=69.75/1 150=6.07%;

息前税后利润=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率)=15+500×6.8%×(1-25%)=40.5(万元);

经济增加值=息前税后利润-资本成本=40.5-69.75=-29.25(万元)。

通过计算可得出结论,丙公司的净利润为15万元,但其经济增加值为-29.25万元,出现截然相反的不同业绩评价结果。

(三)对经济增加值的理解

1.EVA是对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挑战。通过对丙公司2011年EVA的计算,其与净利润的差额为15-(-29.25)=44.25(万元),当年的净利润表现为盈利状态,在企业考虑债务成本的基础上,按照以往以目标利润指标考核的体系,经营者依旧能够得到奖励,表面上是为所有者创造了利润。本案例中如不考虑权益成本,将会认为经营者为企业获取了15万元的利润。在目前的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资本成本的概念,大多数人将国有资本视为一种“免费资本”,可以无节制、无条件的利用,而根本不需偿还。从EVA和传统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也足以说明。

2.EVA的核心是资本成本的引入和定义。资本成本指经营所用资本的成本,是为补偿公司投资者、债权人所必要的最低收益。资本成本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公司未来获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预期,其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负债,其成本可按其贷款利率计算;二是企业的自有资本,或所有者投入的权益资本。其中的债务资本按照我国税法,在所得税前进行列支,因此实际债务成本要扣除所得税因素,在上例中,净利润与经济增加值的差额为44.25万元,而所有者的权益资本为35.75万元(650×5.5%),相差8.5万元,即为债务成本34万元(500×6.8%)的抵税因素(34×25%)。可见,债务的实际成本低于贷款利率。企业经营的回报率只有高于资本成本率,所有者投入资本获得的回报才能超过资本的机会成本,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才真正有利可图,企业才有生存的价值。

二、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的建立

(一)明确经济增加值计算的权益资本成本率

由于债务资本可以依据取得债务时所需支付的债务成本,从而能够明确债务资本的成本率。但权益资本的成本率对于企业而言较难确定,确定合理的权益资本成本率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就目前而言,对于权益资本的成本率仍难以界定,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论相持较久,许多企业在踌躇中徘徊,企业负责人对此持不同见解。由于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的源动力来自于国资委,国资委在2010年初首次提出资本成本率的概念,并将这一成本率定于5.5%,为很多企业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提供了指导。

(二)考虑了经济增加值计算中的诸多调整因素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调整因素,在实际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需要对利润和资本等项目进行调整。

1.在计算息税前利润时,应加回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费的支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其受益期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本应属于长期投资。但是,现行的会计准则将这些支出作为发生当期的期间费用一次性予以核销,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其是净利润的税前抵扣项,因此,所加回的研发费应为税后研究开发费用。

2.在计算息税前利润时,扣减非经常性收益。非经常性损益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具有偶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时,应从企业利润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3.在计算资本总额时,减去平均无息流动负债。企业的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个部分。在企业的流动负债中,有一部分债务并非企业主动融资的结果,而是随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所自然形成的,例如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费等,这部分债务不需要支付利息。所以,不计算无息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是合理的。

3.在计算资本总额时,减去平均在建工程。在建工程指企业正在建设尚未竣工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在建工程是企业拥有的长期资产,并且在建工程占用的资本确实存在机会成本,理论上应将在建工程计算在资本成本范围内。但由于工程尚未完工,固定资产没有交付使用,在建工程的投资在当期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要进行扣减。

(三)实例分析

表1为某国有企业所属4家二级企业2011年度各项基础指标,表2为该企业2011年度4家二级企业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其中,息前税后利润=净利润+负债资本成本×(1-企业所得税率);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息前税后利润-调整后的资本成本。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丙公司的净利润指标为正,但经济增加值出现了负数,说明权益所需的收益率未能实现;第二,甲公司的净利润指标小于丙公司,但由于在净利润中列支了研发费用,调整息前税后利润之后,其经济增加值大于丙公司;第三,乙公司的净利润小于丁公司,但存在调整资本总额的在建工程项目,扣减该部分的资本成本后,经济增加值在四个企业中最高;第四,对经营者的奖励按照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10%比例计算奖惩金额。乙公司经营者奖励最多,而经济增加值为负数的丙公司经营者将被扣减工资近3万元。

三、建立经济增加值考核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进行价值诊断,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和持续发展,为战略规划设计和选择提供判断标准。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战略规划和企业发展的原则,能够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根本一致,使经营权和所有权二者关系进一步合理协调,使经营者、委托者保持同一立场,保持思维、行动和利益一致。EVA机制下,鼓励企业追求更高的经济增加值,只要投资回报率高于资金机会成本,就能给经营者和所有者带来经济附加值。

第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EVA本质上仍是会计指标,虽然EVA的管理理念与会计利润不同,但EVA终究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调整计算的结果。要使EVA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为EVA的计算提供真实的基础。经济增加值管理方法提醒管理者,任何资本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避免管理者为了片面追求股本收益率而采取高财务杠杆的经营手段,促使经营者在负债和利润追求上找到平衡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企业财务风险。

第三,企业文化和EVA。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凝聚力和激励力。企业内部要统一思想,进行适当的培训,使EVA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深入认识EVA管理方法,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应实现人人关心EVA,共同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这种作用对企业来说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第四,要将EVA与企业激励制度相结合。如果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不与激励制度联系起来,经济增加值管理指标将很难实现。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将管理层和员工获得的报酬与他们为所有者创造的财富紧密结合,避免传统激励制度下所出现的过度关注短期目标的行为,实现以激励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第五,有利于规范投资行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EVA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国有资产不是无偿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当局应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规范投资行为,谨慎投资,避免风险投资的盲目性,从而维护国家的利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规定只有管理层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认可并可获得高额奖金,否则就要承担离职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EVA作为绩效评估工具有很多优点,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于长期的现金流量缺乏考虑;二是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EVA指标不能完全取代会计利润指标;三是有关资本成本的预测和参数的取得有一定的难度等。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将EVA作为企业绩效评估有效工具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EVA指标仍不失为一个蕴含着先进价值理念的管理工具,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利润概念的有益补充,也是对传统经营业绩评价结果的进一步修正。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谨慎实施,从而使其有利于引导企业真正建立投入产出机制,更加关注价值创造,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增长质量。

第8篇

    一、评价投资回收期

    所谓投资回收期,就是收回全部投资资金所需的期限,在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时,必须要对资金回收期作出评价,尽可能选择投入资金少、资金回收期短的投资方案,确保可以较快的回笼资金,以便于进行新的项目。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回收期短,经济主体受到的投资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认识到,评价回收期虽然可以分析出投资资金回收的时间,却忽略了资金的价值,无法分析出资金产生的效益,而且在分析资金回收期时,没有考虑到项目的使用寿命。

    二、分析净现值

    前面提到,分析资金回收期的缺点就在忽略的资金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对资金的价值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计算出投资的净现值,之后才能够分析资金的价值,简单地说,净现值就是资金产生的效益与投资额的差值.例如,某项目的投资方案为:投资1000000元,投产三年,每年净收入400000元,贴现率是8%。净现值=[400000(/1+0.08)]+[400000(/1+0.08)2]+[400000/(1+0.08)3],最终,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30842元,由此可见,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0,投资的效益比贴现率要大,该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反之,如果某个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小于0,投资效益比贴现值要低,那么这个投资方案就没有可行性,如果同时存在几个可行性投资方案,则优先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投资方案。分析净现值的优势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了资金的价值,但分析净现值也有缺点,由举例可知,分析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十分复杂,受贴现率、净收入的影响严重。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在选择投资方案时,投资额较大的投资方案,其净现值往往相对较大,投资额较小的投资方案,其净现值有时相对较小,因此不能仅仅凭借净现值来确定投资方案。

    三、分析现值指数

    现值指数=各时期回收现值之和/各时期投资现之和,分析现值指数可以分析投资方案的投资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1,那么该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如果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小于1,则该投资方案没有可行性,如果存在多个可行性投资方案,要优先选择现值指数较大的投资方案。和分析净现值一样,分析现值指数可以充分考虑到资金的价值,同时,分析现值指数便于将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分析净现值与分析现值指数同时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对投资收益进行评价。

    四、分析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对投资方案将来的收益进行贴现,在一个投资方案中,如果内含报酬率大于或者等于经济主体预期的标准,那么,该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如果一个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低于经济主体预期的标准,则该投资方案没有可行性。如果同时存在几个可行性投资方案,优先选择内含报酬率较高的方案。分析内含报酬可以分析投资方案能否实现经济主体预期的报酬率,计算起来难度适中,缺点就在于,有时分析内含报酬率容易与实际产生偏差,在实际工作中要加以重视。总而言之,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决算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地进行分析,只有把各项分析结果结合起来,选择的投资方案才是最切实可行的。

    五、结论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每个经济主体都必须要认识到,采用较小的资金投入而获取较大的投资收益,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盲目投资或者惧怕投资都是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只有做好投资决算工作,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活动,才会确保自身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进。

第9篇

关键词:动静态;评价;节电工程

The use of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s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

Fang xiumei

Abstract: From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Keywords: dynamic and static; evaluation; energy-saving projects

一、引言

现行的煤矿节电改造工程经济评价比较单一,最终可行性较差。评价应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综合进行。本着技术成熟、投资经济效益好为原则,通过综合评价后,对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节电技术改造工程才能上马。初期投资太高,经济上不合理,条件又受限制的不宜采用。以此评价或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二、动静态评价的基本内容

节电工程进行经济性评价或比较时,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时,这就分为了静态和动态分析法两类。前者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却客观存在,表现为资金随时间的增值能力,也就是利率,会影响到评价的正确性。但简单易行,投资和效益影响较小的工程项目适用。而动态分析法则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分析比较时,对实施全过程中有关资金款项都应考虑时间价值(按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把资金和效益折算到同一基准年,再计算各项指标),然后评价或比较方案的经济性。为简便计算,常把项目完工年或使用寿命的末年作为基准年。

三、动静态经济评价法

1、静态分析法

企业对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或比较时,常用静态分析法(投资回收期法、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和年计算费用法等)。

1投资回收期法。它是以节能投资项目的全部净收益抵偿全部

投资所需的时间pt表示,即 Ci-Co)t = 0,式中:(Ci-Co)t―

第t年现金流入量Ci与现金流出量Co之差(万元);Pt―投资回收期(年)。该法适用节电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评价。Pt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Pc时,即Pt≤Pc时,项目基本可接受。

2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抵偿年限法,追加投资偿还年限法),定义为:对比方案投资差额与年运行成本节约额之比。即Pa=(I2-I1)/(C1-C2)。式中:Pa―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年);I1、I2―第一、二方案总投资(万元),且I2>I1;C1、C2―方案一、二年运行费用(万元/年),且C1>C2。当Pa<Pc(基准投资回收期),则说明方案二所增加的投资可在规定抵偿年限内偿还,故方案二优于方案一。Pc尚未作统一规定,取值3、5、7年都有。一般5年左右为宜。适用两个方案间的比较。

3年计算费用法。设各方案在基准投资回收期Pc内总费用以G∑表示,I为总投资,C为年运行费用,则有:G∑ = I+PcC。除以Pc,得在规定的抵偿年限内各方案每年的平均计算费用,以G表示则有:G=G∑/Pc=I/Pc+C(万元/年)。

此静态年计算费用分析法可用于多个方案比较,G最小的即为最经济。三个方案中总投资和年运行费用I、C值已知,若取Pc=7年,可算G值。若G3<G2<G1,说明方案三最优。

2、动态分析法

用动态分析法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故现在的投资或效益(即现值)和其将来值是不相等的。假设现在的投资或效益(即现值)为 PV元,投资年利率(贷款年利率)为i(%),按复利计算,t年末的将来值F便为F=PV(1+i)t。

由投资现值、年利率,按复利计算,可算出第10、30年末的将来值。相反要把将来值折算成现值(即折现),或把将来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拿到现在考虑。即折现计算,把t年末的将来值折算成现值PV,即逆运算:PV=F/(1+i)t。根据利率i,可求得10年末、30年末的折成现值。

此分析比较常引用现值系数f这一概念(定义从1到t年,每年1元钱的现值的相加总和值),即f=1/(1+i)+1/(1+i)2 +•••+1/(1+i)t。为简便,将两边乘以(1+i),则有(1+i)f=1+1/(1+i)+1/(1+i)2+•••+1/(1+i)t-1。上两式相减,并整理可得(该现值系数f又称现值因子或偿还因子)f=[(1+i)t-1]/[ i(1+i)t]。

节电等技术改造方案经济性评价或比较时,常用净现值法、内部回收率法、总费用现值法及最小年费用法几种。

1净现值法。指节能投资项目等技术方案在计算期m+n(建设期年限m与经济使用期年限n之和)年内发生的全部收入与支出的差值,按一个预定的利率i逐年分别折现为项目开始年的现值(称净现值NPV),NPV=(Ci-Co)t •(1+i)-t。式中:NPV―净现值(万元);m+n―计算期(建设期m与经济使用期n之和),年; i―年利率或折现率(%);(ci-co)t―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i与现金流出量co之差,万元。净现值NPV>0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经济效果好,方案可取。该法适用于节电项目投资经济评价。

2内部回收率法(又称内部利润法或内部收益率法),它指节电投资项目在计算期m+n年内净现值NPV等于零时的内部回收率(内部利润率或内部收益率)IRR的值,NPV= (Ci-Co)t •(1+IRR)-t= 0,其中:IRR―内部回收率(%)。 现以IRR值与规定的年利率或折现率i相比较,若IRR≥i,说明项目经济合理。多方案比较,IRR值越大越好。

3总费用现值法。指设备的总投资和经济使用期的运行费用均按照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折算到经济运行期第一年的总费用PVT。当多个方案比较时,总费用现值PVT最小者为最可取方案。PVT=IZ+CPV;Iz =It(1+i)m-t;Cpv = Ct(1+i)m-t + Ct[1/(1+i)t-m]。式中:Iz―折算到运行第一年的设备总投资(万元);m―施工年限(a);It―第t年的设备投资(万元);Cpv―运行费用(电费、维修费和管理费等)现值,万元;Ct―第t年的年运行费(万元); t―从工程开工算起的年限(年);n―经济运行期(年)。

当年施工、竣工,并投产项目。第式可写成Iz=It=I。,若在经济运行期内每年运行费用是等额的,且均等于C。二式又可简化为Cpv=Cf。求f时,式中的t应以经济运行期n代替。这两种可改写为:PVT=I+Cf 。式中符号的意义与前式相同。

现用总费用现值法比较前三个方案。设项目当年完工并投产,且每年的运行费均为等值(设年利率、设备经济运行期已知),f = [(1+i)t -1]/[i(1+i) t]。再计算PVT值,出现PVT3<PVT2<PVT1,说明第三方案最经济,与前述静态年计算费用法的结论相同。

4最小年费用法。节电投资项目方案从开始施工到结束年的所有投资,用规定的年利率折算到基准年,把它平均分摊到项目经济运行期的每一年,再与年运行费用相加(年费用)。各方案相比较,年费用最小的为最经济方案,故称最小年费用法。公式可由总费用现值法各项除以现值系数f得出,即NF=PVT/f=(Iz+Cpv)f⇒min。式中:NF―一年费用;其余符号的意义同前。

当年施工、完工与投产项目,IZ=I;若在经济运行期内每年的运行费均相等,则Cpv=Cf ,在上述情况下,又可改写为:NF=I/f+C。显然,最小年费用法和总费用现值法是一致的,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的结论应相同。

四、结语

节电技术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必须要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关键还有经济性的全面分析比较和评价,保障其合理性。对小型改造项目,可直接采用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反之宜采用动态总费用折算现值法。

参考文献

1、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5.

第10篇

史安娜,女,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摘要:现有的关于货币错配的研究一般只关注贬值预期下存在净外币负债的情况。本文分析了汇率预期与货币错配的关系,指出贬值预期与净外币负债的货币错配相互促进,而升值预期则与净外币资产的货币错配相互促进。然后,对我国当前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的规模和程度进行了估计,表明我国存在较高的货币错配规模和程度。最后,分析了我国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错配;升值预期;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9-0009-04

一、引言

所谓货币错配,根据Goldstein &Turner(2005)所下的定义,是指由于一个权益实体(包括国家、银行、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收/支活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计值,其资产和负债的币种结构不同,导致其净值或净收入(或者兼而有之)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从本质上来说,货币错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还是汇率风险问题,即汇率波动对有关经济变量(如产出、投资、资产净值等)和经济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根据上述定义,经济主体的货币错配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净外币头寸为负的情况(净外币负债)和净外币头寸为正的情况(净外币资产)。学者们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发生的货币危机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经济主体存在大规模净外币负债的情况下如果遭受不利的外部冲击(如汇率贬值预期等),可能会由于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 effect)而引发货币危机的严重后果,因此,现有的关于货币错配的研究一般只关注贬值预期下存在净外币负债的情况,然而对于升值预期下存在巨额净外币资产的情况所进行的研究则很少。

在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汇率的波动会影响经济主体的净值或净收入,从而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经济主体对汇率的不同预期会影响其资产组合选择及政府的政策选择,从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错配状况,并导致货币错配本身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在讨论汇率预期与货币错配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当前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的状况及其经济效应。

二、汇率预期与货币错配

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预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着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而且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理性预期理论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强调了在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中预期的重要性,认为理性经济人对国家的政策干预所产生的理性预期可能会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失效。虽然目前理性预期理论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大,但其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因而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市场对政府行为的不同预期会产生多重均衡的结果,而多重均衡存在的基础是“自我实现的(self-fulfilling)预期”。这类模型认为,在货币危机发生前并不存在实际政策的不一致,而是危机本身导致了政策的变化,从而使得危机是自我实现的。因此,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了预期具有自我实现的特点。Krugman &Obstfeld(2002)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预期汇率的上升会使当前的汇率上升,同样预期汇率下降会导致当前的汇率下降。李天栋等(2005)证明了汇率预期具有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但预期自我实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资本账户开放。因此,汇率预期对汇率的形成从而对有关经济变量及政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主体对汇率的不同预期会诱发不同的微观市场行为,并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在贬值预期下,政府需要在货币贬值和维持固定汇率之间进行抉择。当市场投机者认为保持固定汇率的成本较高时,他们就会通过卖出本币对固定汇率发动攻击,逐渐消耗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直到货币当局无力维持钉住汇率水平,引发货币危机。外汇储备的逐渐下降导致一国外币资产下降,使得货币错配程度进一步加深而表现为大量的净外币负债。大规模的净外币债务会使市场主体产生贬值预期,而贬值预期反过来又会促使货币错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994―1995年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和1997―1998年的东亚货币危机爆发前,这些国家正是由于存在大量的以外币计值的外债,即存在着严重的货币错配问题,导致产生本币贬值预期,进而出现资本外逃或投机攻击,贬值预期自我实现,最后导致危机自我实现。

升值预期主要来自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以及有关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一旦升值预期形成,国际投机资本会大量流入,造成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带来本币持续的升值压力。因此,升值预期也会自我强化,并造成以净外币资产不断增加为特征的货币错配程度不断加深,而其表现则是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2002年以来,人民币所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和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升值预期自我强化的特征及其与货币错配之间的关系。

三、升值预期下我国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及货币错配估计

2002年以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常项目盈余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储备激增(如表1所示)。从增长速度来看,2001年到2005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年均增速为31%。我国外汇储备水平的大幅上升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国际社会的炒作和施压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国际投机资本(即所谓的“热钱”)大量流入。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近几年外汇储备的增量中每年都存在着巨额的无法与经济数据挂钩的部分,这可能就是预期人民币升值而以投机为目的流入的国际资本。一个粗略计算国际投机资本流入量的方法是将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盈余、再减去FDI的余额(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据此可计算近几年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一直存在着资本流出,这可能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将会贬值所造成的;但是,2003年这种情况发生逆转,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热钱流入,而这正是2002年以来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形成之际。而且,热钱流入规模呈上升趋势。

根据货币错配的定义,我国的货币错配规模可根据我国的对外净资产进行估计,而货币错配程度可用对外净资产与广义货币M2的比值进行估计。在这里,假设对外净资产都以外币形式存在。我国对外净资产包括人民银行所公布的货币概览中国外净资产和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中各项存款。因此,可估计我国的货币错配规模和程度如表2所示。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02年以来,货币错配规模大幅增加,货币错配程度较为严重,而且呈上升趋势。我国当前货币错配规模的大幅增加和货币错配程度的不断加深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出现相伴随的。

四、我国货币错配的经济效应

一般来说,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不管是净外币资产还是净外币负债)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存在巨额的净外币负债时,在贬值预期下货币错配会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Mishkin,1996;Ize &Yeyati,1998;Allen et a1.,2002;Bunda,2003;Rancière et al.,2003;Bussière et a1.,2004;Cowan et a1.,2005;Goldstein & Turner,2005)。相比之下,一国如果持有大量的净外币资产,会导致本币升值预期,这时货币错配引起货币危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有利于提高金融安全。但是,由于升值预期和货币错配会相互促进,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而规模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给宏观经济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也有可能导致危机。

首先,升值预期下资本流入所导致的货币错配加剧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我国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逐年增加,并已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1997年以来,基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一直保持在40%以上,而2005年达到90%左右的历史最高记录。在没有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或者对冲不充分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础货币和M2增加过快,从而国内需求增加,并最终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和造成经济过热。

其次,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的不断加剧会压缩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调控能力。我国央行对外汇占款下基础货币投放量的被动增加所采取的措施是对冲操作,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完全进行对冲,而且对冲需要支付成本,并且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对冲操作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增加将逐步削弱央行采取冲销操作干预货币市场的能力,使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影响和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效果,最终将威胁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第三,以巨额净外币资产为特征的货币错配会带来高额的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机会成本。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资源闲置而不能用来投资于国内其他收益较高的项目,造成巨大的机会成本,同时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2)利息损失。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与此同时我国每年还发行大量的国债。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其收益率很低,因此在国内外的借贷过程中,潜在的利息损失不容忽视,最终外汇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为负数。(3)冲销成本。为了冲消外汇占款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大幅增长的票据发行使其成本不断上升。据中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1月6日到2005年3月10日为止,央行共发行了208585亿元的央行票据。为此央行需付出59064亿元利息支出,相当于GDP的043%。(4)贬值损失。巨额的净外汇资产造成人民币持续的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以人民币计值的净外汇资产大幅缩水。根据2005年6月底我国的净外汇资产总额,可以简单地测算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所造成的汇兑损失净额高达1600亿元人民币。从银行体系来看,由于我国以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使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幅增长,因而人民币升值给商业银行也造成了重大损失。

第四,净外币资产不断大幅增加所导致货币错配程度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冲突。如前所述,升值预期与货币错配会相互促进,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水平不断攀升,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形成恶性循环。为维持设定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和市场及时出清,央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的非自主性投放,这与国内经济状况所要求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冲突。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采取冲销干预来协调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如果外汇储备增长势头不减,由于冲销干预的不可持续性,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将极大地影响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进而间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五、以巨额净外币资产为特征的货币错配会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并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的净输出,是以高昂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因而会损害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外汇和外资政策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同时又担心由此可能引起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而影响国际出口竞争力,因而被迫更多地增加美元储备,从而陷入“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的困境所谓“高储蓄两难综合症”(che syndrome of conflicted virtue)是指随着美元债权存量的增多,国内美元资产持有者会争相持有本币,迫使本币升值,而一旦将美元资产变为本币资产的风潮发动,政府就会左右为难――一方面,本币升值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和出口企业失去竞争力,经济最终将陷入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如不让本币升值,外国也会威胁实行贸易制裁(McKinnon,2005)。。其结果是对出口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内外发展失衡,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损害。

最后,升值预期与货币错配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会引起脆弱性上升,并有可能导致危机。陈晓莉(2005)构建了本币升值冲击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表明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净外币资产所形成的货币错配,有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流动性危机。赵伟和杨会臣(2005)认为升值预期会充实外汇储备,增加本币需求量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从而不断抑制经济基本面的增长,使得政府不得不在保持经济增长与维持钉住汇率制度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引发政策不一致预期,动摇钉住汇率的可持续性。而且,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状态会激发投机者的投机欲望,从近几年来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的情况可略见一斑。李波(2005)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当一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一定水平后,投机者预期到政府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同时预期本币升值,于是将大额外汇换成本币,造成外汇储备水平激增,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导致货币升值危机,最终导致脆弱性上升,从而对宏观稳定产生负面冲击。而且,随着经济过热和脆弱性上升,经济总体风险在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资本大量外逃,恶化国际收支平衡,从而产生危机。

五、结束语

根据针对不断加剧的货币错配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我国应针对当前货币错配形成的深层原因,调整相关的外汇管理和外资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战略,以对货币错配进行有效调控,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和持续。

参考文献:

[1]Allen,Mark,Christoph Rosenberg,Christian Keller,Brad Setser,Nouriel Roubini(2002).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IMF Working Paper NoWP/02/210

[2]Bunda,Irina(2003).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Maturity and Currency Mismatches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Emerging Countries:a Theoretical Approach.http://univ-orleans.fr/leo/activiteseientifique/s250303bunda.paf

[3]Bussière,Matthieu,Marcel Fratzscher, Winfried Kceniger(2004)Currency mismatch,uncertainty and debt maturity structure.ECB Working Paper No409

[4]Cowan,Kevin,Erwin Hansen Luis Oscar Herrera(2005).Currency Mismatches,Balance-Sheet Effects and Hedging in Chilean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IADB Working Paper No521

[5]Ize,Alain,Eduardo Levy-Yeyati(1998).Financial Dollarization.http://utdt.edu/~ely/dolarJIE_final3PDF

[6]Mishkin,FS(1996).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es: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NBER Working Paper No5600

[7]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NoFC20050027,2005

[8]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J].经济研究,2005,4:4-16

[9]李波投机性攻击、货币升值危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比较,2005;21:191-203

[10]李天栋等FDI的流向、汇率预期的自我强化与冲销式干预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5,7:15-22

[11]赵伟,杨会臣钉住汇率制度的可持续性:一个基于汇率预期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5,7:23-29

第11篇

一、租赁项目定价的基本特点及条款

(一)租赁项目定价的基本特点 租赁项目定价与银行贷款定价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影响租赁项目定价和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因素均是利率和手续费;差异在于,银行贷款中的偿债现金流安排通常遵循严格的格式合同,而租赁项目中的现金流安排则相对灵活得多。比如,承租人可以指定若干租赁期内的具体应付租金额,以契合其季节性的生产和销售资金安排。另外,租赁项目定价中,租赁公司通常在期初向承租人收取保证金(即押金),在租赁期末予以退还,以赚取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租赁项目定价的合同条款 一则典型的融资租赁合同的财务条款如下:2001年8月10日,A上市公司与B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约定A上市公司采用直租方式取得一条高密度乙烯管生产线。(1)租赁标的物:高密度乙烯管生产线(全新),预计使用寿命9年;(2)该生产线在2001年8月5日已经可以投入使用,该日公允价值为10亿元;(3)起租日:2001年8月15日;(4)租赁期:2001年8月15日-2009年8月15日,共96个月;(5)利率:8%;(6)租金:采用等额租金后付法计算租金。首笔租金于2002年8月15日支付,以后各期租金在下一年的8月15日支付;(7)手续费:起租日一次性收取,为项目金额的1%;(8)保证金:起租日一次性收取,租赁期届满日退还,为项目金额的5%; (9)租赁期届满时,A上市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生产线的选择权,购买价格为1万元,预计该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

二、公司整体定价水平提高的策略

(一)提高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一是提高项目各要素的定价水平。提高项目的利率、手续费和保证金是提高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的根本途径。但上述定价要素水平的高低与租赁公司目标客户群(具体承租人)、租赁公司对风险容忍度的关联很大。通常,是租赁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和项目的风险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要素的定价水平。二是缩短经营资产周转天数。可以在项目定价要素既定的情况下,通过缩短经营资产的周转天数(即缩短租赁项目的租赁年限)提高净资产净利率,进而提高权益净利率。具体推导过程如下:缩短经营资产周转天数,则净经营资产周转天数缩短(净经营资产周转天数=经营资产周转天数-经营负债周转天数),从而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增加(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360/净经营资产周转天数)。根据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经营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若税后经营净利率不变,则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增大,净经营资产净利率上升。进而,在税后利息率和净财务杠杆不变的情况下,权益净利率上升。

(二)提高净财务杠杆 若租赁业务的净收益率,大于因业务开展而负担的税后资金成本,则可以通过提高净财务杠杆提高权益净利率。具体推导过程如下:若经营差异率>0(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增加负债可增大净财务杠杆(=净负债/权益),进而增大杠杆贡献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在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和税后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权益净利率随之上升。

三、具体项目收益水平评价方法

(一)传统收益评价体系的缺陷 传统租赁项目收益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和回收期法(包括静态回收期法和动态回收期法)。

一是内部收益率法的缺陷。内部收益率法(IRR法)是业内最常用的项目收益评价方法,通过将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必要报酬率比较,以确定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但该评价方法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IRR只反映收益“率”,不体现收益“额”。对股东而言,只有实实在在的收益“额”才可以增加财富,收益“率”只是反映投入、产出的效率。显然,项目的收益额与项目的投资额、收益水平等因素同时相关。即使投资额大的项目收益水平稍低,其总体的收益额仍可能比投资额小收益水平略高的项目大。(2)IRR的计算结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例如,一项投资的寿命期为3年,现金净流量如表1。

经计算,当折现率取7.19%或59.75%或122.54%时, 上述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合计等于零,即该项目的IRR存在多解,IRR1=7.19%,

IRR2=59.75%,IRR3=122.54%。IRR解可能不唯一,原因在于:从IRR的定义((CI-CO)t+(1+IRR)-t=0)看,IRR方程是一个n次多项式方程,数学上存在无解或者多解的可能性。(1)出现无解的情况:当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布均是负值或正值时,IRR函数曲线与水平轴无交点,IRR无解。这种项目投资很少见。(2)出现多解的情况:当项目现金流量的符号变化超过1次时(如期初投资时现金流量符号为负,后逐步收回投资,现金流量符号转正,追加投资后现金流量又转负,而后又逐步收回投资,现金流量符号转正),就可能出现一个以上的IRR解。对于IRR多解的情况,需要从其经济含义加以验证。就上例而言,IRR取7.19%较为合适。租赁项目投资很可能出现IRR多解的情况。原因在于,租赁公司一般通过收取保证金、质押金、手续费、咨询费等方式调整项目收益, 由此可能出现手续费、咨询费等租赁费用在项目存续期间分次收取, 保证金、质押金等预收款项在项目存续期间陆续退还并支付相应利息的情况,以致租赁公司向承租人收取的实际租金净额符号出现多次变化。如果由此产生的IRR多解的值较为接近,很难做出合适的项目收益率判断。

二是回收期法(包括静态回收期法和动态回收期法)的缺陷。采用回收期法评价项目比较直观,其中动态回收期法还修正了静态回收期法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缺陷,使得回收期数的计算更加精准。但回收期法未考虑项目整体的盈利性,只关心项目回收期内的现金流量,未考虑回收期后项目的收益状况。该评价指标可能促使租赁公司更关注短期内盈利的项目,而忽视战略性的回收期间较长的项目。

三是传统项目评价体系的共同缺陷。传统项目评价体系的共同缺陷,在于把任何项目投资视为一次性的交易,而忽视以后双方交易的可能性,未将可以预见的未来合作情况纳入到项目收益的评价范畴中。另外,对交易时点的选择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评判方法。实际上,任何经济决策均具有期权的性质,当前的项目投资可能会对今后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比如,只有在和客户开展第一次合作后,才有可能开展后续合作。由此,可以引入期权理念,采用扩张期权、时机选择期权的方法评价项目收益。

(二)改进租赁项目收益的评价体系 主要表现在:

一是等额年金法。从增加股东财富的角度看,净现值法是较好的项目收益评价方法。但项目净现值受项目投资额和项目期限的共同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净现值最大的项目就是收益最好的项目。而企业更关心的,是一个项目平均每年能为股东增加多少财富。故可采用等额年金法,将项目实现的净现值总额调整为年均可实现的净现值数额(等额年金=净现值/年金现值系数)。例如,一项目的租赁总额为1000万元,2年期,租金按季等额后付,利率为7%,收取10万元手续费和20万元保证金,保证金在租赁期末退还,不考虑其他因素。租赁公司提供如下租金支付计划,具体见表2。

根据上述租金支付计划,可计算得出租赁期间项目的现金流量,其中起租日现金流量为-9700000元,第1期-第7期现金流量为1350429.23元,第8期现金流量为1150429.23。若租赁公司认为该项目的必要报酬率(税前)为6%, 则项目的净现值为231669.82元,从而项目平均每年实现的净现值 =231669.82/(P/A,6%,2)=231669.82

/1.8334=126360.76(元)。

二是引入期权理念评价项目收益。租赁公司应当综合考虑承租人在可预见期间(包括当期和以后期间)的所有租赁需求,以做出恰当的租赁投资决策。以下以一则扩张期权(在首期租赁投资时考虑第二期租赁投资的影响)为例加以说明。例如,A公司拟筹建一条醋酸乙烯生产线,分两期进行,并计划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A公司董事会授权投资部研究筹资方案。经研究,投资部提出如下方案,并报请董事会获得批准。A公司投资部认为:为保证两期生产线筹建工作的连贯性,建议只与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合作。具体方案如下:第一期项目:计划2012年1月1日投产,投资总额(即租赁总额)为2亿元,资金一次性到位,生产线使用寿命(此即租赁年限)为7年。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为7.5%,即每年支付租金3776.01万元。可以接受的租赁手续费为100万元。第二期项目:计划2015年1月1日投产,投资总额(即租赁总额)为3亿元,资金一次性到位,生产线使用寿命(此即租赁年限)为10年。可以接受的利率水平为9%,即每年支付租金4674.60万元。可以接受的租赁手续费为200万元。B租赁公司认为A公司为行业龙头,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A公司拟筹建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当前的供应量远不能满足下游化工企业的需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B租赁公司认为,该项目风险很低,预计实际可以收到的项目租金(即现金流量)的标准差仅5%,项目的必要报酬率(税前)达到8%即可。假定当前无风险利率为4%,租金为每年末收取,B租赁公司做出以下判断。

(1)不考虑期权的第一期项目的净现值。不考虑期权的第一期项目的净现值=-20000+100+3776.01×(P/A,8%,7)=-240.58(万元),由于净现值小于零,在不考虑第二期项目投资的情况下,不进行租赁投资。(2)考虑第二期项目扩张期权后的项目净现值:不考虑期权的第二期项目在2015年1月1日的净现值=-30000+200+4674.6×(P/A,8%,10)=1567.03(万元);不考虑期权的第二期项目在2012年1月1日的净现值=(-30000+200)×(P/F,4%,3)+4674.6

×(P/A,8%,10)×(P/F,8%,3)=-1593.05(万元)。注:不能直接根据2015年1月1日的净现值折现求2012年1月1日的净现值,因为投资额(包括内扣的租赁手续费)用无风险利率折现,而租金作为风险资产应当用项目的必要报酬率折现。 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扩张期权的价值, 扩张期权价值C0 = S0[N(d1)]-PV(X)

[N(d2)]。其中,期权的标的资产价格S0=第二期项目现金流入在零时点(2012年1月1日)的现值=4674.6×(P/A,8%,10)×(P/F,8%,3)=24899.15(万元),期权的执行价格现值PV(X)=第二期项目实际投资额在零时点(2012年1月1日)的现值=(30000-200)×(P/F,4%,3)=26492.20(万元),现金流量标准差 5%,期权到期日前的时间t=第二期项目投资到零时点的间隔=326492.20×0.2238=308.28(万元)。考虑第二期项目扩张期权的项目净现值,考虑第二期项目扩张期权的项目净现值=不考虑期权的第一期项目净现值+扩张期权价值=-240.58+308.28=67.70(万元)。 (3)项目投资决策,B租赁公司认为,由于考虑期权的第一期项目净现值等于67.70万元,大于零,向A公司醋酸乙烯生产线投资是可行的。

四、租赁资产定价的延伸思考

(一)引入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当前,国内成熟的租赁公司,尤其是快速发展中金融租赁公司,均按照其业务类别(如船舶租赁、飞机租赁、工程机械租赁、医疗器械租赁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从其组织结构和职能设置看,类似于准事业部制或战略业务单位。因此,适合将这些营销部门视为相互独立的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由此,可以在租赁公司中引入内部转移定价机制,设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评价责任单位的租赁投资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在评价模式上,可采用期限匹配原则,即针对责任中心每一笔业务所依据的资金特性,参考外部资金市场同质资金的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以给出该笔业务的FTP,作为该项目必要报酬率的重要决定因素。具体操作上,可绘制内部资金收益曲线,按照租赁投资的原始期限(租赁年限)或重定价周期(租赁公司通常根据央行利率变动情况,按照约定的间隔期限调整租金金额)在内部资金收益曲线上找到对应期限的点,并以该点收益率作为该笔租赁投资业务的基础FTP价格。

(二)借鉴经济增加值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税后经营利润-调整后的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经济增加值的公式看,经济增加值至少体现了以下理念,值得租赁公司在制定业绩考核办法、项目经济性评价时参考。(1)经济增加值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与股东财富的创造相联系,符合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2)经济增加值计量体系对于会计利润的主要改进,在于经济增加值扣除了股东和债权人要求的必要收益(即扣除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的成本),认为剩余的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而会计利润仅扣除实际支出的成本;(3)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有利于防止次优化。如果一个租赁项目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那么就应该投资;如果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较少,就应排队等候;如果不能创造经济增加值,就予以放弃。由此,可以更好地协调租赁公司各责任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 财务评价体系对于项目投资的评价,主要是针对项目经济性的评价,对于项目本身风险因素的考虑并不多。 因此, 还应根据承租人性质、 所在行业、以往合作经历、项目期限等因素,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对承租人和具体业务做出风险评级。 租赁公司根据项目经济性和风险评级的结果,最终做出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个人缴纳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公积金的归属和分配管理问题不断恶化。由于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再加上公积金的强制性和长期性,很可能会造成公积金贬值。通过对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等活动,对住房公积金带来了很大的增值收益,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使用及分配方面,如果研究其使用分配问题,必定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容易产生贷款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积金的覆盖范围逐渐增多,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建立前提为,需要准备比例要大于等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60%或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的1%的贷款风险准备金。贷款风险准备金的作用有许多,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严格保证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以及保障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使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所得到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通过《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所公布的数据上可以得到结论,即在使用第一种方法来计算的情况下,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为170.1亿元,风险准备金的金额应为102.06亿元。通过使用第二种算法计算出的结果为,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为6094.16亿元,提风险准备金的金额为60.9亿元。在通过数据的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使用两种算法所计算出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住房公积金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与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数量的多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有着直接的影响。

2.管理费用方面的问题。在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的前提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相关管理费用的正确流程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首先要对全年支出总额进行预算,再汇报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得到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批准后,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上交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再由本级财政拨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本质上为所有拥有住房公积金者的雇员,管理中心在为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住房公积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必要费用的产生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出现违规现象。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住房公积金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住房制度,既有类似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特点一一缴存职工存储,公积金中心结计利息,到期返本付息;又有类似基金的信托关系特点—管委会决策,公积金中心受资金所有人集体委托,负责归集、管理、使用这笔资金,从收益中提取管理费用。由于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现有的法律体系,无法准确界定增值净收益的所有权。

2.住房形势发生变化。一方面,2002年-2011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11.8%,依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越来越困难,缴存职工对住房公积金解决住房问题,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另一方面,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发生了变化,经济适用房占住房供应比例,从2003年的12.2%持续下滑到2011年的4.8%,廉租房与公租房实行并轨运作。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措施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主要是因为缴存上的“高低悬殊”和贷款上的“逆向补贴”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保障性作用不强。鉴于各方的争论,笔者认为,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应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立足增强住房保障作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1.为缴存职工提供货币补贴。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十二五”后,住房保障形式逐渐从实物保障向货币补贴过渡。公积金中心利用增值净收益,可视不同情况对缴存职工进行补贴。一是提供住房消费补贴。为低收入缴存职工在租房时提供租金补贴,在贷款购房时提供还贷补贴。二是提供存款利息补贴。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较低,一部分缴存职工,特别是中低收入职工,在存储期间,没有享受到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政策优惠,可以在办理销户提取时,公积金中心按缴存时间长短、金额高低,运用增值净收益给予存款利息补贴。

2.投资购建保障性住房。有两种投资方式:一是增值净收益上缴财政部门,用于建设廉租住房,但所建住房的所有权由公积金中心代全体缴存职工持有。二是由公积金中心按公共租赁住房的标准,享受保障性住房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运用增值净收益在房地产市场上收购住房,或者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试点城市已达93个,审批贷款规模1200多亿,在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照试点贷款的做法,将增值净收益以贷款形式提供给政府或有关部门,建设保障性住房,优先供应给低收入的缴存职工,公积金中心负责按期收回贷款本息。

3.明确增值净收益的所有权。研究增值净收益归属问题,应本着三个原则:一是政府不与民争利。住房公积金既以明确缴存职工个人所有,其运作产生的增值净收益就不应上交财政。如果缴存职工的住房问题解决好了,政府的负担就减轻了。政府应着力加强住房公积金缴存的强制性,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面,将非公企业等更多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范围,来提高全社会的住房保障水平。二是坚持制度的互。住房公积金制度最基本的特点是互,通过缴存职工共同筹措资金,逐步为缴存职工在解决住房问题时提供资金支持。增值净收益使用的受益对象,不能超出互助的范围,应该用于缴存职工。三是维护制度的公平性。住房公积金缴存是初次分配过程,强调效率。增值净收益的使用是再分配过程,强调公平。制度的公平性,应更多体现在高收入缴存职工对低收入缴存职工的支持上,这样的制度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所有权,应明确为全体缴存职工共同所有,按照“管委会决策,公积金中心运作,财政监督,银行专户存储”管理,能消除各方争论,提高制度效能。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相关的体制也逐渐完善,它在我国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当前,我国的住房政策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明确增值净收益权属,调整运作使用方式,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立达,郭堂辉.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的绩效、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