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25
关键词:医院;迁建工程;总平面设计;制约因素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master plan constraints of Guangzhou Baiyu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relocation project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base form and water system etc.,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introduces the idea of the final master plan layout and its features.
Keywords:Hospital;Relocation project;Master planning design;Constraints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11.001
广州白云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总占地面积93194m2,计容总建筑面积约129118m2。该项目将分二期建设:一期为2012年~2015年,建设内容包括门诊部、急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600床位)、保障系统以及地下车库等功能区,建筑面积约70000m2,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二期为2016年~2020年,建设内容包括住院部(400床位)、办公楼、科研教学用房及地下停车库等,建筑面积约59118m2,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
一、总图布局的制约因素
(一)基地形态
用地具有狭长的东西走向特征,基地东西长418m,南北长154m(最窄处)。
(二)地貌特征
整个基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基地东南角存在山体,山体占地面积6000m2,绝对高度为12.7m。
(三)基地水系
基地北侧有弯曲河流,基地范围内河流长度为472m,宽度为8m。
(四)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提出的规划建设要求,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进行开发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一般包括:规定性(限制性)条件,如地块位置、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等)、主要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场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控制指标等;指导性条件,如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与风格、历史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要求等。
(五)基地周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该项目基地东侧为大型城市绿地,为基地提供了优美的外部绿化环境;
基地北侧沿河设滨河公园,为打造优美的患者康复空间提供了条件;
基地西北角有幼儿园及住宅用地,基地西北侧建筑布局受到日照的影响;
基地东北角为市政及停车场用地,为缓解基地停车压力提供了可能;
基地南侧中间地带有小学校园用地,这给基地出入口的设置带来了限制;
基地周围均有城市道路,南侧、东侧为城市主要道路,为不同方向出入口设置提供了条件。
(六)风玫瑰图
广州城市主导风向为北向、东向、东南向,西侧为下风向。
二、总图制约因素的应对策略
(一)采用“带型”医疗功能布局模式
门诊、医技、病房自西向东“一”字形展开,西侧为门诊、医技,东侧为病房,医技科室位于门诊、病房之间。
病房楼位于东侧,错位布局有利于景观及日照。
东西向舒展的“S”形廊架沿南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体现了城市设计的宏观理念。
(二)基地东南角保留山体的绿化景观
基地中以保留山体作为医院的中心绿地,周围设水池、景亭及特色园林庭院,为患者提供了一处日常使用的城市山林景观。
一、二期护理单元的“母题”重复,形成简洁统一的病房楼外观,利用北侧滨河公园及南侧保留山体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
(三)利用基地北侧弯曲的河流营造滨河公园
利用北侧河流形成滨河绿地景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康复、休憩环境。
滨河绿地景观为改善医院微环境气候条件提供了硬件基础。
北侧滨河绿地与南侧保留山体的景观视线相融合,再现岭南建筑环境的真谛。
(四)将规划条件作为必须遵循的设计要点
东、西、南侧均可以开设车行出入口,方案在南侧设置医院总出入口;门诊主要出入口设置于基地南侧,和城市主干道相连,开敞的门诊广场为患者的就诊提供了方便;东侧为探视及办公入口,西侧为后勤供应出入口;符合医院布局要求。
建筑密度小于40%,为达到规划指标要求,整个医疗区采用集约带型发展模式;绿地率大于40%,利用山体及滨河绿地形成集中绿地,满足指标要求。
车流及停车场的设计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执行,例如:机动车出入口设于东、南、西侧,但不得设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处50m范围内;按照0.8泊/100m2建筑面积的要求配建机动车泊位,按照3.0泊/100m2建筑面积的要求配建非机动车泊位;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必须设置在建筑物红线范围内;等等。
方案根据总图布局特点,合理安排地上、地下停车,同时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出租车、医疗救护车的要求。
(五)将控规图则作为上位规划的法定图则
北侧沿河绿地与基地沿河绿地公园相呼应。
基地西北角为幼儿园,此处的建筑以多层门诊为主,避免高层建筑在此区域布局影响北侧日照。
基地东侧为集中绿地,以安排主要用于康复疗养的一、二期病房区为主。
基地周围完善的道路系统,为医院实现不同出入口功能提供条件。
(六)根据风玫瑰图合理布局
广州的主导风向为北向、东向、东南向,西侧为下风向,因此,感染后勤部分在基地西侧布局,满足风向及院感要求。上风向安排以康复疗养为主的一、二期病房区。
三、总图布局的构思及特点
(一)设计构思
设计构思的过程如图5所示。
(二)方案比较
方案一:门诊医技位于基地山地的西侧,一期二期病房楼以单护理单元的形式出现,且一期病房楼靠近南侧,这样的布局,虽能满足正常医疗功能的需要,但是一期病房楼过于靠近山地,将破坏原有景观。其次,病房楼离医技区太远,不利于患者进行医疗检查和手术。第三,从城市沿街立面考虑,形体不够协调,离主入口较近,且一、二期病房楼建完之后的整体效果也不够连贯,外观不够美观。
方案二:门诊医技也位于基地山地的西侧,一期病房楼以双护理单元的形式出现,二期病房楼以单护理单元的形式出现,且一期病房楼一部分位于医技之上,这种布局带来许多问题:医技位于病房楼之下,造成患者、医生、探视人员多股人流交叉,使用起来较为不便;外形与山地和基地北侧的河流没有结合,使建筑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显得比较突兀;用地局促,形体不够舒展,且一期双护理单元病房楼的沿街立面缺少气势。
方案三:发扬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优点,对其不利之处加以改善,利用“S”型景观廊,把整个建筑串联起来,结合了山地景观,也顺应了北侧的河流,使建筑形体更加协调美观;病房楼独立成区,便于人流的管理,人员流线清晰不交叉,且病房与医技较近,方便患者使用;基地南侧留出足够的绿地广场,便于人员的疏散,在沿街立面上也比较有气势。
(三)总图规划设计理念
东南侧保留的城市山体与北侧城市水系的结合,再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理念,是建筑创作的关键与源泉。
一条贯穿东西的医疗主街与一条“S”型优美弧线成为该方案建筑功能与环境结合的体现。
在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中,门急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模块形成“同心圆”式的区域关系,为患者提供最为短捷的就诊路线,是医院功能设计的本质所在。
东西向的医疗主街把门诊区、医技区、病房区由西往东进行串联,满足了功能的需求;院区主入口位于黄石北路上,正对门诊区入口,灰空间的处理将绿化引入建筑的同时,让患者情绪得到缓解。
东侧为全院病房区。一期病房楼与二期病房楼通过二期的圆形共享大厅进行连接,二期建成后共享大厅承担住出院办理及分散人流作用,“S”型弧廊和医疗街将一、二期病房有机连接。
(四)合理的高度分区
1.用地地形高程分析如图10所示。
2.基地建筑高度分析。东高西低有助于西北侧住宅、幼儿园的日照及通风采光。
东侧病房楼采用高层板式建筑,是整个基地建筑群的视觉重点。
门诊、医技楼:4层,18m;病房楼:20层,80m;行政办公科研:4层,18m。
(五)合理的功能分区与流线
1.门、急诊功能区:临近城市主干道布局,门诊、急诊、儿科均对外设置独立出入口,开阔的院前广场利于人流、车流的疏散,内部交通短捷高效。急诊入口设置在门诊东侧,紧邻医技布置,夜间急诊部既可实现与门诊区的分区管理,又可确保和影像医技的快速、高效联系,同时可保证急诊患者和住院部的便捷联系,且有独立的广场和入口。
2.医技功能区与手术中心:医技区位于门、急诊区与病房区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提高医技的使用效率。内容包括放射影像科、检验科、功能检查中心、内窥镜中心、手术中心等,且手术中心位于门诊顶层和病房之间,有独立封闭通道联通,兼顾门诊和病房楼使用。
3.病房功能区:位于基地东侧,结合道路设置住院部广场,减少了对门诊区的外部干扰。采用每层一个护理单元的形式,600床集中设置,使医患、洁污等各种动线组织快速便捷。住院部南侧精心设计的山水庭院,为住院患者提供一个温馨、亲切的休闲环境。
探视入口位于基地东侧,通过探视广场周边停车组织探视人流车流,外来探视人员由探视广场进入住院公共大厅,路线清晰明了。
4.行政、科研办公功能区:在东北侧地块独立成区,环境优美,留有发展用地。
5.感染科:位于基地西北侧、基地的下风向,一层设单独入口,自成一区。高压氧舱及后勤保障楼相对独立,留有一期周转办公及后勤用房。
6.设施设备配套功能区:设备机房作为院区动力和能源中心,主要设置在地下一层。门诊医技区地下一层平时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战时作为局部人防设施。
(六)建筑造型的自然生成
南侧“S”形连廊体现了医院接纳、包容的内在气质,个性鲜明,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西侧采用折板将后勤保障模块与门诊模块串联形成流畅的城市界面;柔美的病房楼形体,造型端庄典雅,彰显人文气质;医疗区完成后形成开阔大气的展现面,整个医疗区向城市干道及人流来向呈现了舒展、连续的建筑景观。
主入口的灰空间处理手法,为疏散广场人流及主入口的标志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西医院街与“S” 形廊架在门诊与病房之间形成主医疗区的通透景观,将南侧保留山体与北侧河流空间贯通,形成绿色景观视廊,各功能模块之间设多个绿化庭院,为患者创造宁静的疗养康复环境。
四、结束语
无论是新建医院还是旧医院改造,基地制约因素的解读永远是设计方案构思阶段最重要的关注点,只有认真分析基地独特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建筑设计方案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李霞. 谈医院项目的总图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7):83-84.
贾敬龙 田少斌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 济南 250001
关键词:妇产医院;家庭化;人性化;循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两年,我们参与了大连市第二妇产医院从方案投标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项目开始时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妇产医院和其他综合医院的区别是什么?妇产医院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医院?
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第一,妇产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产妇,而产妇不是病人,是健康人群。
第二,生孩子不是病,不是痛苦和折磨,而是喜悦和幸福。
因此,我们认为,妇产医院不应像我们常常看到的医院那样有着冷冰冰的建筑形象,嘈杂拥挤的环境以及弥漫着病菌的空气。而是应该充满阳光,花香,新鲜的空气,建筑不让人感到冷漠,人和人之间也可以愉悦的交谈。
为了塑造一个我们理想中的妇产医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设计:
1.院落式医院
不做高楼大厦,而做小小庭院,通过院落的布置,创造封闭,半封闭,开放;地上,半地下,屋顶等多层次的庭院景观,使人在医院中行走时步移景异,放松情绪。更可以创造病人及家属散步休憩的好环境。
2.女性视角
相对于男性的逻辑思维,女性更多通过形象识别和记忆场所环境。同样,对于色彩,材质和造型,女性也有其特定的审美需求。
本项目主要为女性服务,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女性视角,表达女性特征。方案初期我们运用了大量曲线造型,符合女性审美特征,建筑色彩温暖亲切,空间尺度宜人。
3.“非医院”的功能植入
咖啡厅,产妇培训中心,阅览室,患者交流区……这些东西在现有的一些医院中很难看到,但我们却认为这恰恰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产妇在待产和产后的阶段,心情都是非常紧张和忐忑的,她们需要产妇培训中心,来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她们也需要一个阅览室,来自己查阅一些相关的知识,她们更需要一个和其他的准妈妈们互相交流的空间,需要一个咖啡厅来偶尔放松一下心情。这些任务书之外的功能都被我们善意的加入了项目之中,希望可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更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4.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是医疗设计领域的一种新的理念,它指的是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来研究如何通过改变医疗环境来改善医疗的质量,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以我们的病房设计为例,目前常见的病房为宾馆式病房,即卫生间位于病房的入口处,
里面布置床位,这种布置方式卫生间位于房间入口处,遮挡视线,是医护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患者,而且病房入口通道狭窄,房间内缺少家庭活动区域。
在我们的病房设计中,将卫生间移到了两个病房中间,从而使室内空间完整使用方便,观察窗的设置可以使医护人员便于观察病人的情况而不需要进入病房内,这样使病人即感到了安全,又不被打扰。同时,我们在病房内设置了家庭区域,满足了患者在病房内需要人照顾的心理。
我们确信,通过建筑设计的改变是可以对我们的医疗环境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的。
方案中标之后,我们从理想跌进了现实。“采用古典风格立面”是我们得到的最高指示。因此曲线和异形的现代造型必然将不复存在了。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进行古典风格的建筑设计成为又一个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房地产档案信息化是房地产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房地产档案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电子文件,对物理形态的房地产档案文献作符合信息化环境和目标的转化,搞好房地产档案网站和数字房地产档案馆建设,实现高效、适用的房地产档案管理和房地产档案利用工作的过程。运用计算机对房地产档案进行管理具有以往人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即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管理人员可通过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等查询方式,在房地产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房地产档案信息实现即时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化的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房地产档案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这对传统的房地产档案管理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保证房地产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使之具有随时正常运转的功能,防止房地产档案信息的泄漏,已经成为房地产档案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房地产档案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房地产档案信息的内容真实可靠;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房地产档案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1房地产档案信息化面临的安全风险分析
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转变观念为前提的创新性房地产档案工作,当前绝大多数单位的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式的手工管理,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中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房地产档案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其安全理念停留在对纸质房地产档案等载体的安全管理上,对网络化中的房地产档案信息安全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把电脑管好了,没有人动过,信息没有丢失,就是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了。随着信息技术在房地产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房地产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房地产档案安全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
1.1计算机病毒威胁
在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信息安全问题中,病毒感染造成网络通信阻塞,系统数据和文件系统破坏,系统无法提供服务甚至破坏后无法恢复,特别是系统中多年积累的房地产档案数据的丢失,损失是灾难性的。
1.2网络安全分析
我们在设计时有必要将公开服务器(WEB、DNS、EMAIL等)和外网及内部其它业务网络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网络结构信息外泄;同时还要对外网的服务请求加以过滤,只允许正常通信的数据包到达相应主机,其它的请求服务在到达主机之前就应该遭到拒绝。
1.3物理安全分析
网络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房地产档案信息网工程建设中,由于网络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很低。物理安全的风险主要有,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被毁;电磁干扰;线路截获;高可用性的硬件;双机多冗余的设计;机房环境及报警系统、安全意识等,因此要尽量避免网络的物理安全风险。
1.4系统的安全分析
系统的安全是指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是否可靠且值得信任。因此,房地产档案部门应对其网络作详尽的分析,选择安全性尽可能高的操作系统,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必须加强登录过程的认证,确保用户的合法性;其次应该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1.5应用系统的安全分析
应用系统的安全跟具体的应用有关,它涉及面广。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且应用类型不断增加。在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上,主要考虑尽可能建立安全的系统平台,而且通过专业的安全工具不断发现漏洞,修补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6管理的安全风险分析
管理是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责权不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站点的访问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记录,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行为。
2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安全技术对策
主要从设备、病毒防范、网络技术等几个方面保障房地产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房地产档案数据的安全。
2.1物理措施:例如,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大型计算机等),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
2.2病毒防护措施
病毒的防护是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安全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在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的防病毒手段是杀毒软件的全面部署,(1)对于单机工作可采用单机版杀毒软件,如瑞星、诺顿、360等。(2)对于房地产档案信息网可相应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如瑞星网络版、趋势等。(3)在网络边界可部署防毒墙,可有效预防其它网络的病毒向本地网络扩散。
2.3网络安全设备的应用
2.3.1防火墙
防火墙系统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负责管理Internet和机构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在没有防火墙时,内部网络上的每个节点都暴露给Internet上的其它主机,极易受到攻击。这就意味着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要由每一个主机的坚固程度来决定,并且安全性等同于其中最弱的系统。
2.3.2 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入侵检测能力是衡量一个防御体系是否完整有效的重要因素,强大完整的入侵检测体系可以弥补防火墙相对静态防御的不足。对来自外部网和内部网的各种行为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各种可能的攻击企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3漏洞扫描系统
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漏洞扫描系统定期对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等进行安全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向管理员提供详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产生重要依据。
2.4访问控制:对用户访问网络房地产档案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
2.5数据加密: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数据加密是对网络中传输的房地产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到达目的地后再解密还原为原始数据,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后盗用信息。
2.6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隔离卡来实现的,一种是采用网络安全隔离网闸实现的。隔离卡主要用于对单台机器的隔离,网闸主要用于对于整个网络的隔离。
3建立和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房地产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尽管不是十分的准确,但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初设计时制定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及相关管理策略。在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领域,技术手段和相关安全工具只是辅助手段,离开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是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建设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空间的。
设计原则
结合综合医院的特点,设计遵循3大原则:
*人性化、生态化
设计围绕患者及老年人群,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核心宗旨,以满足患者及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创造轻松、愉悦的就医环境。重视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引入植物、新鲜空气、阳光,构建绿色、健康、舒适、亲切的“园林式”就医环境和养老氛围。
另外,紧扣生态理念,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利用各部分的庭院和中厅实现室内自然通风,通过阳光走廊等手法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分隔、分离、分开
根据病源的流行、传播的三角形关系,病原、宿主、环境3个方面相互起作用,将此3方面分隔、分离、分开可降低或停止病源的扩散。
*洁污分区、医患分流
设计中首先考虑了明晰的功能分区,并注重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的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在向患者提供优质治疗环境的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医院新址的长方形用地,同时考虑到院内各大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设计方案将门诊楼及医技楼退后规划用地红线55m,设计于用地中部,既减轻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又将医院主体城市道路相对隔离,形成了一个从城市空间进入医院的过渡空间,并且解决了就医人流及车流的集散需求。
门诊与医技楼、病房楼之间通过13m宽的“医院主街”连接,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病房楼位于地块北侧,结合地形布置,其中500床为综合住院,500床为养老设置,同时兼顾床位紧张时的临时转换。
楼体南北朝向,自然通风良好。由于用地原有医院正在使用,方案计划将先建东侧病房楼,建成后拆除原有用地上的旧建筑,再建设西侧病房楼,用地西南侧布置VIP贵宾病房楼。此区域相对安静且与门诊医技的联系密切。东南角布置洗衣房、后勤库房、员工宿舍等院内保障部门后勤区。
交通流线
由于尚稷路为城市主要干道,西行车辆需掉头才可入院。若将主要入口设置在此,会形成交通拥堵。并且整个用地呈南北长、东西短之态势,若将入口放于草滩西路北侧,将使入院后的人员流线过长。经过分析,规划方案将主出入口设于草滩七路,便于与市区联系,主入口正对门诊大厅,形成整体的医疗步行系统,入院后的人群流线最短。入口南侧设有办公区独立院落。急诊入口设于主入口北侧,既独立使用又与门诊部联系。北侧设有病房楼的单独出入口,使探视人员直接到达,而减少与门诊病患的交叉。南侧设有后勤及污物出入口。尽量减少对院区其他部门的干扰。地下室设有可容纳1600辆汽车的停车库,并有直接通往门诊楼的电梯,为前来就医的病患及医院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
景观环境
根据医院用地布局的特点,采用院落围合式将楼体与环境相融合,园林化布置,自然形成门诊前广场——门诊大厅——门诊间庭院——医技楼庭院——医疗主街景观——养老设施场地——后勤花园。各个部分的庭院与建筑组成“园林式”的绿色建筑与绿色环境。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采光,又增添了人性化的氛围,对舒缓患者的压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单体设计
*门诊医技楼
采用“枝状”布置各科室,使其形成盲端。各科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北侧盲端布置急诊科室,与急诊入口联系密切,门诊间围合成的庭院拥有良好的环境与自然通风,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各科室入口设有集中候诊区。医技科室与门诊相互交错布置,使病患的治疗路线短捷。医疗主街中设有4部自动扶梯,方便患者到达各个科室。
*住院楼
住院楼分两栋设置,结合地形呈折线形式。采用双内廊、大进深的对称布局。一层除住院大厅外,设有中心供应室,二、三层设有产房、ICU及中心手术部。手术部的污物通过污物电梯直接回收至中心供应室。在手术层与病房层之间设有技术管道层,便于上下水及净化空调的设置。每楼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中部设有垂直交通枢纽,两侧配有兼做消防电梯的污物梯。护士站设于中部,工作区相对独立。每个护理单元中还设有可直接通风采光的四季中厅,即使在走廊也可让病患感受外部自然的光线和环境。方案将大部分病房设于南侧,使病房获得良好的日照,使患者心理得到极大舒缓,便于病患的康复。
*VIP病房楼
楼内医护设施配套全面。病房均为套间,为有高端服务需求的患者提供多样化的病房。北侧的一栋也可作为专家公寓使用。
*后勤辅助综合楼
此楼除设置办公用房外,均为医院后勤服务的洗衣房、库房及员工宿舍等。
建筑造型
造型设计突出现代医院的特征,将新的文脉、符号、材料与机理组合,体块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并采用玻璃与砖墙虚实对比,给人以简洁、宁静、沉稳、舒适的感觉,彰显医院在草滩生态园中的特色。
关键词:设施规划与布局;人因学;层次分析法;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5-02
一、前言
“看病难”已成为国内难题之一,特别是一些省、市级大型医院,不仅仅是病人多,而且医院的布局空间也存在很大问题,如科室、窗口和病房布局紊乱,使病人在看病的时候要浪费很多时间在找路上,频繁来回奔波可能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等待就诊时间远多于就诊时间,医患矛盾日益加深。因此,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迫在眉睫,亟需用现代管理技术来进行改善。工业工程已经发展近百年,其关键知识如业务流程重组、六西格玛管理及人因学等都适用于对就医环境、医疗服务、就医流程的改善,使医院能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本文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来对大连JC医院的规划与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优化方案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测评,证明新方案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二、医院流程现状及分析
大连JC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也是大连高等医科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开设了六个住院的病区,配备中心供氧和呼叫系统。本文针对JC医院现状,通过工业工程科学的方法来对医疗系统服务模型的管理进行改善,以病患从进入医院到完成需求的过程为基础,从医院就医环境、设施布局以及病患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改善。
1.医院总体布局现状。Y医院拥有一栋医护楼和与之楼道相连但相互独立的办公楼,医护楼一共有六层,其中诊室主要集中在一二层,内科病房、外科病房以及妇产科病房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层,六层则是麻醉手术室和敷料室。短期病患人流主要集中在一二楼,而胃肠门诊在医护楼和办公室之间的一层房间中。
2.医院设施规划现存问题。第一,医院总体布局现存问题。(1)医院总体呈倒L型结构,而纵向更长,所以当呈一字型的时候,很容易让联系两个诊室之间的距离变长,影响就诊效率。医院总长约100米,宽仅仅约为40米,横向大约有14个诊室,这导致道路拥挤,而相联系的诊室之间往往又离得很远。本来可以很顺利解决的事情,由于诊室距离太远,从而导致就诊时间变长,病患满意度下降,严重的甚至影响患者的病情。长L型的布局使本来用35秒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时间延长了四倍。(2)医院的科室布局混乱无序。经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病人在就诊的时候都要询问位置,通过电梯指示仅仅能找到楼层,但是还是需要自己寻找诊室,或者向别人打探。①一层诊室密集的地方,诊室排列毫无章法,例如急诊观察室、急诊治疗室和急诊手术室距离甚远,急诊病人往往都会很痛苦,却要忍受这么遥远的距离来进行治疗。②二层诊室耳鼻喉在一侧,而眼科在妇产科一侧,让病人不知所措。③医师办公室都位于病房层的两端,所以有些病房如果想要找医师,需要走长长的一个通道,浪费时间。④软组织外科和腰腿痛专诊诊疗后需要的按摩室在口腔科附近,所有病人找该诊室的时候都需要询问。⑤麻醉手术室在六楼,六楼只有一个麻醉手术室,所以所有麻醉手术都需要在六楼进行,而麻醉手术数量又很多,所以就诊麻烦,而且长时间占用电梯。(3)询问处、指示牌、医院总体布局极其缺乏,当病人进入医院,没有一个总体布局,完全不知道应该去哪,而且指示牌也很少,再加上布局没有规律,导致病人在医院里要么就是东奔西走,要么就是到处询问,不但影响了其他职员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影响病人的心情和病况,从而影响医院满意度和口碑。(4)病房的床铺布置过于密集。绝大部分病房都很小,但是却放了大约四五个病床,病人上洗手间、去诊断等都很不方便。第二,其他层面现存问题。(1)服务台常年缺人,导致就医流程不能顺利进行。机器也是坏的。(2)楼梯通道过于狭窄,若是电梯损坏或是发生意外情况需要楼梯通道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危险。(3)所有诊室以及病房附近,休息椅子布置的地点少,数量少,而且垃圾桶也十分少,有些病患家属在等待病人诊疗的时候,没有地方休息,垃圾等废弃物也不知道往哪扔,有一些病患家属就将垃圾扔在地上,当清理不及时的时候,很容易再让别人踩到垃圾,导致不必要的后果。(4)指示牌过于缺乏,导致找路困难。(5)所有诊室以及病房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区分很难,很不明显。(6)所有的灭火器都放在电梯间边上的夹缝里,如果发生火灾,都不容易拿出来,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医院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1.JC医院就医流程与管理优化设计原则。(1)以病患为中心原则――医院属于服务业,而以病患为中心则是医院的根本。医院流程优化,应该在以适应病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使病患满意地达到就医要求这个任务上,在此之上,再减少其他无效的或者不必要的活动,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能降低医院的成本。为了让病患满意度增加,必须要提高每一个流程上对顾客的集中和关注,简化病患在就医过程中的流程,这样不仅使病患更加满意,同时也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2)以现有的布局和流程为基础原则――分析现有的布局和医院就医流程,得出问题后,利用5w1h和ECRS四大原则进行改善和优化,进行尽可能少但是却能有本质效率提高的改变,对布局和流程以及其他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这种重新规划,需要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医院管理布局和就医流程的优化与分析。(3)布局和人因同时改进原则――医院管理优化不仅仅强调布局和设施的优化,还要强调人因的优化,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病患以及家属的感受是极其重要的。医院总归是服务行业,所以医院的一切管理都应该让病患及其家属感到舒服、方便以及经济。
2.Y医院就医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目标和基本要素。优化目标:就医流程和医院管理优化后要产生如下效果――改善后病患就医流程简化,就医之外花费时间简短,医院布置更加合理,医院成本降低,医院就医环境变好等。基本要素: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医院布局设施规划进行改善和优化,对医院的人员安排进行优化改善,对医院其他细微的方面也进行优化和改善。
3.JC医院就医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方案。对医院布局设施进行优化,绘制出现有诊室从至表、各科室人流量强度表、人流量从至表、人流对流流量表。按照SLP物流强度等级划分医院人流强度,并绘制人员流动相关表,然后通过数据规划出新的诊室布局。根据人因学理论及观点,对医院其他方面提出了优化与改进方案。具体如下:(1)在服务台安排人员24小时工作。服务台作为病患及家属进入医院的第一个落脚点可以让病人及家属对医院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而这个岗位却始终缺人,所以导致病患及家属都找挂号处和药房的人问路以及询问其他问题,不仅让病患及家属极其不方便,也使挂号病房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降低。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每一位进医院的人都需要在服务台询问,所以24小时轮班工作的服务台是很需要的。(2)将病房颜色区分开并添加明显指示牌。在病房极其缺少指示牌的情况下,病房颜色都是一样的,而且每一层都存在不同的病房,如果对病房颜色加以区分,比如将妇产科变为淡粉色,不但使医院更加漂亮,也使病患以及病患家属在找病房的过程中更加方便。通过对病患或家属就医流程的分析发现,如果更加清晰的病房标识会提高就诊效率,缓解就诊焦虑心情。(3)增加各处指示牌,多胜于少。该医院指示牌十分的少,没有总体示意图,也没有分层示意图,而且还有诊室设置在楼的背面,导致好多病患及家属无法快速有效找到目标地点,从而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有准确的示意图和指示牌,可以减少病患及家属找路的时间,让双方都满意,医院也更加井然有序。(4)增加休息座椅,并在休息座椅周围摆放垃圾桶。该医院病房区域的走廊内休息座椅特别少,而且周围没有垃圾桶,长时间的治疗、等待过程让病患或家属疲惫、焦躁,病患或家属也会因没有地方扔垃圾而将其随意扔在地上,导致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所以增加休息座椅并摆放垃圾桶是十分必须的。
四、医院流程与医院管理优化方案评估
1.要素层次评分。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影响系统方案的评估要素――经济要素、技术要素和作业面要素,构建医院系统要素层次表。AHP要素权重计算,依据要素层次建立各阶层(经济面、技术面、作业面)的要素权重分配表,综合计算后,对各方案要素点评评分。评估方案分为2个,方案A为所规划的方案,方案B为规划前的原方案。
2.各方案评点总分及优先次序计算。将各方案的评点值与权数值相乘合计后加以汇总比较,并列出方案比较之优先次序。结果表明,方案A的评分4.12高于B方案评分3.16,即A方案在经济面、技术面和系统作业面三方面的综合得分高于B方案,即规划后的方案比原始方案好。
五、结论
本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对JC医院的数据进行大量采集和调研后,运用设施物流规划及人流量分析找到布局和人因等方面问题的关键,从而得出新的布局设计,使医院管理更加完善,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加权进行优化方案的评估,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远程医疗自它初次登上医学舞台起,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通讯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提高,远程医疗发展很迅速。最初的远程医疗处理数据的能力很低,只局限于传递静止的图像和一些文本性文件。 现在,远程医疗设备不仅可以适时传输数据,而且可传输电视图像。多媒体的应用使远程医疗更加生动、形象,远程医疗的实时性、互动性、专业指导性以及自动化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医院信息化成功的必备因素离不开医院决策者的重视、支持、参与。而作为医院信息化的决策者是否了解一康智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这个数字化产品,是否能更高效的把握发展命脉呢。
“医疗信息化,服务人性化”是一康智的核心理念,质量保障是公司产品的第一大品牌提升优势,公司专业为医院提供智能化系统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与技术,为构建和谐数字化医院提供更优质服务,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将在医疗行业的大浪中轻快遨游!
一康智所生产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是远程医疗管理服务系统终端执行者,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带,它包括VIP病房终端、儿科病房终端、普通病房终端,均是由客服终端软件和服务端软件组成。
一康智推出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服务系统是结合传统设备带功能,以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智能床头)为载体,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根据不同科室分类,并能与其他系统及设备连接,完成医院统一管理,将服务送到每张床的病人。远程医疗智能病房服务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有利端口,它可以与医院HIS系统无缝连接,它可以连接移动医疗,完成远程医疗会诊,它还是连接大型医院与基层社区医院,实现双向转诊的有利桥梁。
客服端软件的操作界面由医院简介、便民信息、病人信息、娱乐视听、呼叫服务和投诉建设六大版块组成。其中,医院简介介绍医院基本情况、先进设备、知名专家、入院出院手续等,让病人更了解医院状况,节约医院工作人员给病人介绍医院及办理各种手续的时间;便民信息介绍医院周边交通、餐饮、旅社、洗衣等服务环境,让陪同人员能更好更快的了解新环境;病人信息介绍病人基本状况、护理信息、注意事项、防摔图标、费用清单等,让护理人员、陪同人员更轻松、舒适的照顾好病人;娱乐视听具有音乐、电影、科教短片、护理短片,让病人生活更舒适,让陪同人员更清楚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呼叫服务具有语音对讲、视频监护,能帮助护理人员实时监控病人输液等各种情况,能方便家属探视病人,能协助远程会诊;投诉建议完美的实现了医患沟通,拉近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距离,让医院管理者实时了解护理情况、病人需求。
服务端软件的操作页面包括电子病人信息卡、开始通话和结束通话按钮、呼叫列表、紧急呼叫提示、病房号一览表、后台管理。其中病房号一览表显示所有病床号对应的病人、空出的病房号、紧急呼叫病床号,普通呼叫病床号,能让护理人员清晰的了解病房的病人情况;呼叫列表显示呼叫病人排列顺序及呼叫时间,能方便护理人员及时而快速的感知病人需要帮助的状况,不会漏掉一个病人的请求;电子病人信息卡,能让护理人员快捷的了解呼叫病人的基本情况。
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的投入使用证明使用智能系统来管理医院的正常运作已经成为必然,它直接影响到医院处理病人状况的速度和质量,逐步改变了陈旧的医院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医疗行为规范化,有利于医院管理者严格监控医疗质量;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有利于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一康智的所有专利产品也秉承这一理念,将产品做的精益求精。为了满足医院客户的不同需求,公司推出了多个系列产品及功能选择套餐。同时因为不同色彩对人正常情绪和感受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研发人员也根据色彩学对产品进行了设计。其中,棕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能促进细胞的增长,使手术后的病人更快的得到康复,适合用在内科;黄色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唾液腺的分泌,刺激食欲,适合用在消化科;紫色可以使孕妇的情绪得到安慰,适合用在妇产科;蓝色能缓解紧张情绪,缓解头痛、发烧、失眠等症状,有助于调整体内平衡,使人感到幽雅、宁静,适合用在内科、老干科;绿色有助于消化和镇静,促进身体平衡,对身心受压者极有益,对于克服晕厥疲劳和消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适合用在儿科、心理科;白色能使人联想到清洁、纯真、圣洁、光明、平和等,适合用在普通病房。
总体而言,公司推出的病房智能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医院病房整体设计方案、功能选择及根据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病房搭配颜色。让医院病房建设有据可依,有例可寻,给医院多方案选择。病房智能信息化系统布线结构简单、网络结构稳定、产品功耗小、维护成本低、升级方便、扩展功能丰富、自由编码、信息智能集成化高、色彩丰富,可根据医院病房情况配色,给病人营造一个温馨养病的环境、让护士花最少时间、走最少路完成最多任务,让其效率达到最高点。
一康智产品的应用,对医院管理者来讲,实现了管理规范化,资源节能化,成本最低化;对医院工作者来讲,达到办公无纸化,工具简单化,工作高效化;对医患人员来讲,享受到服务人性化,信息全面化,诊断实时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