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

时间:2023-08-25 17:11:00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一体化;协调机制;数据集成;智能化管理

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是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1]通过教、学、研、训等多元形式构成相互贯通衔接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及其运作方式。由于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等智能教育模式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加速迈入智能教育的新时代。面向世界教师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向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开展“质量革命”的客观趋势,面向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探究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师终身学习,打造胜任“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高校已形成多地区、多校区办学的格局,组织开展教师培训面临更高的要求,亟须加强跨部门协作、推进跨校区联动。面对异地办学的新要求,部分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的组织机构,以统筹实施多校区教师培训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能及时引导和统筹教师培训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建立,未能充分发挥智能教育的显著优势,培训活动仅由校内少数主要部门负责实施。导致其他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参与程度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二)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

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多由培训的组织单位负责统筹设计规划,自上而下组织实施,但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培训需求。课程设计与教师参训需求的匹配程度还不够高,导致教师自身在构建知识体系与发展专业能力过程中被动大于主动,培训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并不一定均处于相同阶段、相同层次,部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够强,导致无法较好地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三)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不全面

随着智能教育的飞速发展,部分高校正在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线上平台,针对教师培训开展智能化管理。例如,南京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发了教师培训在线报名系统,这一系统可供教师报名参加教师培训、教学咨询、听课观摩等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在官网了培训项目、研讨活动、咨询与评估等内容,可供教师及时了解最新教师培训动态及往常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当前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线上平台包含培训课程信息、培训报名、教师沙龙创建等可实现的功能,基本满足日常管理需求,但尚未能达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对培训活动的前期组织、线上交流研讨、参训人员实时学习进展等方面体现不足,未能形成教师培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二、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理念创新策略

面向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数据集成的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核心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运行机制和建设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以统整思维健全培训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应仅仅由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少数几个部门开展,而应该由校内各个相关部门统整规划、协同推进。高校应充分运用统整思维,从全局角度出发,以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核心,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能分工。各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应做到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形成教师一体化培训的共同体,推动教师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以服务需求完善培训课程教学体系

教师的成长过程具有实践性突出和阶段性、连续性明显的特征。[2]高校应该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教师培训的需求,转变课程设计模式,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课程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差异化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制订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课程体系建设应主动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合理设置各阶段、各层次和各要素的课程内容,既要有机融合不同要素,又要深入推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课程的相互衔接。[3]

(三)以数据集成搭建培训智能管理平台

为便捷、高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运行,高校应着力搭建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平台功能设计应从三个层面出发,包括宏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观的组织与控制、微观的实施与执行。通过功能的完善,高校逐步形成开放交流、共建共享、互动发展的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平台;基于数据集成,形成教师培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三、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聚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了“党政协同、产教融合、跨界发展、校际共享”的教师发展工作体系,[4]创新提出了组织运行机制、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其他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健全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组织运行机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运用统整的战略思维,根据二级单位职能分工,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一体化组织运行机制,遵循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了以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等为代表的统筹协调部门集群,总揽教师发展全局;注重凸显学院等二级单位主体地位,形成以各学院、学生处、研究生院等为代表的协同组织部门集群,贯彻落实教师培训任务;凝聚服务教师培训的工作合力,形成以教务处、人事处、档案馆、宣传部、科研院、财务处等数十个部门组成的课程支持部门集群和以信息化处、将军路校区管委会、天目湖校区管委会、党委宣传部、后勤集团等为代表的条件保障部门集群。通过组建跨界组织者团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明晰了各自的职能与责任,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内在协同,形成了教师培训共同体,实现了跨部门组织、跨校区联动。

(二)完善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等统筹协调部门负责围绕教师发展目标制订教师年度培训计划,采用校、院、系、团队四级培训组织联动的模式制订培训课程计划,既通过各学院、各部门自下而上地汇总教师培训需求,又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教师发展目标定向联络课程支持部门,从综合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年度培训课程体系。当前,学校教师培训需求汇总仍采用线下征集方式,后续,学校可充分运用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征集,及时了解掌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师智能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5]教师培训一体化课程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面向新入职教师推出“启航计划”,面向骨干教师推出“引航计划”,面向优秀教师推出“领航计划”,面向潜能教师推出“助航计划”,面向教学督导推出“续航计划”,通过“五航”计划引领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打造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

(三)搭建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当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培训方面的智能化管理主要依托于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开发的教师发展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教师培训活动报名、教师沙龙创建、培训学时积分查询、成绩查询等功能,为教师及时了解培训活动资讯、复盘参训情况、快速创建个人沙龙等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后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比如,统筹协调部门可在平台上培训课程开设计划和年度任务安排;协同组织部门可在平台上活动策划、更新筹备及组织进程,以便统筹协调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及时了解进展情况;课程支持部门可在平台上上传课程资料、共建共享课程内容;教师可在平台上开展活动报名、考勤、培训课程评价、学时统计及查询、培训需求上报等工作,实现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活动组织方与参与方的双向互动发展。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创新是推动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组织运行机制上发力,构建以上率下、协同参与的共同体;[7]需要从培训课程体系上发力,通过服务教师发展需求、新老教师“传帮带”等方式打造适应教师阶段性发展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从管理平台上发力,发挥数据集成的显著优势,搭建功能完备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模式引导高校教师学习掌握智慧教育理念,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新变革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堂教学变革背景下如何创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J].教师,2020(5):121-122.

[2]刘义兵,付光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14,35(1):111-116.

[3]高思超.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逻辑与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8-73.

[4]江爱华,易洋,梁文萍.“新工科”视角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11):24-30.

[5]张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个性化培训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6]刘义兵,常宝宁.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创新实践[J].教育研究,2015,36(8):121-124.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2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3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经验的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第三代、第四代移动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为人们改进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科技保障。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无线移动、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海量处理等独特技术优势,探索打造信息化条件下智慧农民数字工程(即:智慧农民工程),创新农民素质提升方式,改善农民素质提升的手段,更多更快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民实用信息为核心内容,编辑“职业农民手机报”,及时准确发送到职业农民手机终端,让农民及时了解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5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6

一、“**”计划实施情况概述

回顾“**”发展,我区的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我区的特殊教育已形成了由培智学校为核心、随班就读为辐射、智障儿童早期教育逐步介入的网络体系,全区特殊教育整体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我区是全国特殊教育的先进区,**培智学校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教育科研中心,更是苏州市特殊教育对外宣传的窗口。为了一切智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培智学校在“**”期间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办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其一,注重完善教学设施,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为学生“学会补偿、学会生活、学会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二,注重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为“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三,注重开展教科研活动,为“呼唤心灵、呼唤自信、呼唤交流”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教育。目前培智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一至九年级、轻度重度双轨、走读寄宿合一的有一定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并获得了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等荣誉称号。

区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让轻度智障儿童回归同龄常态群体。首先是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每学期制订、操作、实施“随班就读”工作计划;其次是以点带面,加强交流、研讨,努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第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把“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校长的考核之中,切实将“随班就读”工作落在实处。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相当一部分随班就读学生,完成了学业,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在新的形势和需求面前,我区的特殊教育发展还有着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特殊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重新思考和界定。

首先,“随班就读”的工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提高。我区的“随班就读”解决了轻度智障儿童的就近入学问题,让他们较好地回归自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发展。同时随班就读工作还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鉴定存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采取回避态度,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做好相关的鉴定工作,因此这部分儿童不能纳入特殊儿童范畴。教师无法了解这部分儿童的成因以及现状表现,因此不能提供特殊需要的教育。第二,班容量过大,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特殊需要。第三,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课程内容、实践内容和生活内容,教师只能放低常态儿童要求,因此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第四,对于“随班就读”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途径以及发展目标、培养方向等都还值得探索和研究。

其次,我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危机。现有师资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的发展、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特殊教育经费存在明显不足等。

二、“**”发展目标

“**”期间,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苏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苏府〔**4〕23号)以及国务院、省教育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等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现状,继续探索发展新路,立足“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㈠总体目标:

——满足特殊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确保全区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98%,均达到与普通儿童少年的同等水平。

——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使我区特殊教育向学前和职教两头延伸。努力做到:促进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探索学前康复教育、进一步发展职前教育和培训。

——全面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到2010年末,全区特殊教育师资大专率达100%,本科率达40%左右。

——加大经费投入,满足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智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力争使**培智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以及和国际融合的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㈡主要目标:

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块集合的立体式的教育体系

要进一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同步协调,也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功能,为学生接触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提供社区服务和参加简单劳动的实验基地。

⒉实现早期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三步发展

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前提下,要着眼于特殊儿童的终生发展,培智学校教育要向两头延伸。充分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残疾儿童的学龄前教育。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使智障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生活、生产和就业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做一个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打好基础。

⒊发挥教育、培训、开放的三大功能

作为苏州市培智教育中心、苏州市弱智儿童康复中心、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实习基地的**培智学校,要进一步发挥为中、重度智障学生以及自闭症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承担起为全区乃至全市或兄弟省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供师资培训的重任;要继续承担起市、区对外宣传或示范的窗口,进一步保持学校在省内外的领先地位。

⒋体现医育、教育、训练三项服务

智障学生除了智力低下,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生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育和康复训练是让残疾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培智学校还要不断完善康复服务体系,针对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科学地开展智力开发和功能康复训练,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康复,使智障学生在“医育、教育、训练”一体化个别教育中逐步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走上社会后的生存、生活能力。

⒌成为教育、教研、科研的三位一体

培智学校要继续本着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特殊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尝试特教课程改革,更好地满足智障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把学校做大、做优、做强,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创新中把**区培智学校办成全省一流的特殊学校,积极争创“全国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⒍探索走读、住读、送教的三种教育形式

区培智学校目前是一所走读、寄宿合一的学校,对于走读生和寄宿生,由于在校时间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学校对他们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相同,期望继续探索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另外学校不能放弃2%以下的丧失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到零拒绝,要主动送教,积极探索义务送教的新的教育形式,使学校能够真正向全社会开放。

三、保障措施:

⒈继续抓好课程改革实施

要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转变,要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适应智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改进方法,解决“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凸现我区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扎实的教研、科研工作给**培智赋予丰富的内涵,促进学校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以确保我区特殊教育继续得以在省内外保持优先、领先的地位。

⒉深入开展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质量特殊教育以及完成“**”目标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引进热衷特教事业、研究特教事业、奉献特教事业的优秀师资,并加大力度提高待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制度健全,管理严明。努力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凝聚和谐、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以及建设一支爱心强、素养高、能钻研、善学习的现代化特师队伍。

⒊努力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⑴继续以政府投入为主,特殊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基建费等要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政府要确保特教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以保证学校能正常运转。

⑵特教事业也是一种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要继续营造全社会关心特教事业发展的氛围,鼓励社会、个人捐资助学,学校要坚持走社会办学的道路,多渠道筹措资金,作为学校资金的补充。

⑶对特殊儿童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⒋切实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⑴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主管部门继续加强重视、指导和考核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保障全区“随班就读”工作落在实处。

⑵要加强教导部门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意识,探索教育方法、培养途径以及发展目标等,保障教学有实效。要做好档案管理,按人建档,做到资料规范、齐全。

⑶加强教师责任意识,保障“随班生”能获得正常教育。要钻研业务,掌握特殊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在课堂上努力为特殊学生提供特殊教育,让他们与常态儿童共享一片蓝天,获得良好发展。

⑷指导家长正视现状,配合学校做好相关鉴定工作,与教师共同承担起“随班生”的学习辅导。

5.积极发展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和职业培训

“**”期间,培智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限要向两头延伸,即将学前教育、职业培训纳入我区培智学校的教育范围,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智障学生的职业培训。

⑴本着“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教育、早康复”的原则,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探索以学校、家庭、社区对3岁以下智障儿童的早期康复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水平。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7

一、研究的背景

1、国际上:国际劳工组织全体大会于1983年的《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将主题确定为“充分参与和平等”,其中强调了如下内容:一项关于残疾人的综合性世界行动计划在国际和部级别上为实现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平等”的目标而提供有效措施,并考虑到这些发展已使得宜于就此主题通过新的国际标准,这些新标准特别考虑到保障城市和农村地区各类残疾人在就业和与社会结合方面对机会和待遇均等的需要,并经决定采纳本届会议议程第四项关于职业康复的某些提议,并经确定这些提议应采取国际公约的形式,于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日通过以下公约,引用时得称之为一九八三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 第七条主管当局应采取措施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安置、就业和其他有关服务项目并对之进行评估,以便使残疾人获得和保持职业并得以提升;现有为一般工人的服务项目,只要可能并且合适,均应经必要调整后加以利用。第八条应采取措施促进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建立及发展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服务。

第九条各会员国应致力于保证提供培训和康复顾问以及负责残疾人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安置和就业的其他适当的合格工作人员。

2、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五条 政府和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在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举办必要的专门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残疾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志愿工作者及亲属的帮助下,应当努力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第二十条 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在社区建立支持性、保护性的“手拉手”职业康复站,妥善安排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中、重度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康复劳动。”

4、研究的基本现状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分别于xx年6月13日在深圳市、xx年年6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研讨会”。针对残障学生开展的就业岗位培训和职业康复教育在全国各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起来。平谷区特教中心做为北京市18个郊区县中的其中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自1976年开展聋人教育到xx年接纳智力障碍学生入学,成为一所集聋、弱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始终以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己任,但是随着听力障碍学生和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逐年减少,曾经有过的一些优势培训项目如:剪纸、工艺品制作、钩织、修理、理发等课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点,摆在了我们特教人的面前。

xx年年,我校重新调整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思路。在校内,以低年级的“玩中学”、“美工制作”为基础;中高年级开展独具特色的“绢花制作”。在校外,我们根据平谷不但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桃乡”这一便利条件;其独特的水系、土壤还让我们的蔬菜养殖业得到了发展。为此,我们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于2010年3月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劳动康复训练基地,让我们的聋、弱高年级学生能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前接受较为系统的劳动教育和培训。另外,我们还于xx年年9月,与平谷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平谷区第一家针对成年智力残疾人的职业康复劳动站,这所劳动站吸收了我校曾经毕业的但一直不能找到工作岗位且无一技之长的孩子,他们的年龄均在16周岁以上。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劳动康复训练实习基地,有了我们不同的来自社会、学校的研究对象,才使得我们能够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对象-智力上有残缺的人们,他们作为社会上的一员,和我们一样渴望着自己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们也有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权利,他们也有和我们一样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的期盼。享有和正常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唯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面临着紧张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无情的摆在这些需要人们扶持的特殊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可行的教育,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康复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使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是我们这些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因此,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1、丰富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思路,完善我们的特殊教育体系。2、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前的岗位培训。3、把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扩充到全社会的需要扶助的成年障碍人的培养和教育,走与社会相结合之路。4、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智力障碍者的生存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1)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对青年智力残疾人进行职业康复训练的研究符合马列主义的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康复培训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指出了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xx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

(2)农村培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是落实党的教育法规的一项主要内容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实践环节不被重视,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端”。“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进而进一步指明了,开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解决这一弊病的方法之一。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新的奋斗目标,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xx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在农村培智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是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生活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与体力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学生智力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这些都说明,智力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劳动教育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国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年代就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他认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因而提出了伟大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才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易的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由此可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职业教育;“1+X”智能财税证书;人才培养

2019年4月,教育部提出应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型,向职业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1+X证书制度的推出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其中“1”指的就是学历证书,体现学生在校期间人才教育质量;“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学生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1+X”证书制度就是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学生教育目标。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联公司开发的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财经专业的首批试点证书,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及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实现会计人才由传统的核算型向智能化管理型转变。

一、实施“1+X”证书试点的背景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引入行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和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1+X”证书所学内容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培养培训模式,提高学生质量,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更新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X”证书中要求的会计职业要求逐步融入专业课程以及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既可以取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2+1、3+1或者是4+1等多种形式,前者表示文化课学习,后者表示顶岗实习。文化课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程针对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即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长春金融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2.5+0.5的形式,学生利用前五个学期完成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学习,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学校和教师仅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只要每学期每门课程为60分以上,同时完成顶岗实习,即可取得毕业证书,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制度。会计工作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片面的评价机制下,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鉴于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缩短这一差距,课证融通。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向的是智能财税共享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和企业财税会计主办工作岗位群,明确要求学生应在校期间熟练掌握和应用智能化办公,重视管理决策技能。智能财税初级职业技能证书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共享实务、社会共享外包服务和社会共享企业管家三方面内容。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体系较为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更多的强调理论知识,仍以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实务等核心课程为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为辅,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之比为3∶1,理论重于实训,部分院校甚至采用理论课方式完成实训课授课内容。学生无法在校期间接触企业真实操作环境,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融合;与此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仍以期末考试和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因素,造成考核方式单一,导致未来输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智能财税认识不足,前瞻性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中以手工做账和用友ERP-U8为主要练习模式和平台,没有向智能化、管理型的财务迈进,对智能财税认识不足,造成现阶段高职院校实务性、操作性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势不明显,前瞻性不够。智能财税这种模式在中小微企业还没有得以实施,但智能财务时代的来临,未来这些企业势必会开启智能财税系统。但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于智能财税领域并不是很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和税务知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并不相符。(三)教学方式落后,数字化程度不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方向操作,同时配以PPT课件的讲解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较少,同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数字化,无法吸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和授课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尤其智能财税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对智能财税没有清晰的认知,数字化程度不高,学生不具备电子数据处理能力。(四)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较弱,缺乏智能财税经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较弱,多数院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仅考虑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往往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具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化能力,但缺乏专业的职业能力。这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对智能财税了解较少,无法向学生传授智能财税相关技能,无法凸显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优势。

四、“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1+X”证书,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将“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改革相融合,在课程改革、书证融通等方面加强研究、不断实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一)课程改革,调整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脱节。为培养智能财务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需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学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增设与其培训相关课程。高职院校实施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应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与智能财税“1+X”精神充分融合。同时调整传统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训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考核。智能财税“1+X”证书要求学生应具备电子仿真实训、购买模拟开票、报税、做账等财会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将这些内容纳入考核标准,避免学生毕业工作后,不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提升教师学习能力,紧跟专业前沿。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不断调整,在收入、金融工具、增值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方面都推出了新的财税政策。这些内容的调整,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应熟知最新的财税政策,将最新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中;同时参加各类智能财税方面的相关培训,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方面的现状,熟练应用智能财税的操作平台,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为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三)创新教学方法,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能力和新技术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也不会主动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职教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身份,利用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学习通中完成考勤、讨论、交流互动,还可以进行线上布置作业和指导考核,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自制或者使用网络中的微课和慕课教学资源,拓展更广阔的理论知识领域,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和学徒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将1+X智能财税操作软件引进教学中,邀请企业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智能财务领域,增强职业技能。(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为提升知名度,在师资结构建设时,强调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忽略教师专业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造成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教师缺乏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无法向学生传递市场对会计岗位的实际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例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掌握行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能力的论坛,与行业专家研讨,把握会计职业导向,制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最新知识和资讯,确保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真正的财会岗位所需知识。

五、结语

教育部推出的“1+X”证书制度不仅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培养出具备技能性、实践性、专业知识、符合行业和职业要求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全能型学生。智能财税“1+X”证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方向与新目标,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成为更合格的新时期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德生,骆金维,肖巧玲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30~34

[2]黄俏颖.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J].财会研究,2019,6:12

[3]康婷婷,朱帅,刘啸尘等.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9,9:91~92

[4]李玉英.探析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6~58

[5]黄文.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农家参谋,2020,10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9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培智学校体育教学 智力落后儿童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起到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非智力因素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和运动训练积极性的动力,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落后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正常学生差2~4年,平衡动作、视觉控制的精细动作能力低,说明智力缺损越大,运动能力水平越低。为此,我在多年的培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了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教学之中,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和智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的孩子,对他们实施体育教学,是有效矫治其身心缺陷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把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运动和学习,培养、激发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还要侧重对智力落后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培智学校,一些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经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反复实践,我得出的启示是:以勤补拙,做到上每一节课都要勤启发,做每一项活动都要勤提醒、勤辅导、勤鼓励。例如,在“跑”的教学中,针对智力落后儿童不同特点,鼓励那些经过努力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个别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就会有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就会逐渐形成。

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并注重实际锻炼

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时,我认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项目的选择,他们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阶段,肌肉力量小、韧性大、耐力差、易疲劳。由于大脑的受损,使其运动神经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相对同年龄的少年儿童较差。这表明智障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每次上课时,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活动或游戏作为补充,以达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投篮活动中,大部分中度智障学生可以达到要求,而部分学生则不能把球投到篮板上,这时就不能统一要求他们,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让能力较差的学生靠近篮板去投篮,再次之的只做对墙接球或把球投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适应并逐渐提高的过程。

三、采用同伴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特殊教育体育活动中,体育课是智障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程,也是发展动作机能、补偿缺陷、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门课程,而且具有生动、趣味和灵活等一系列特点,可以说,体育活动最容易吸引智障学生参加。在活动过程中,智障学生总要担当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为此需要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需要克服一定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如目的性、纪律性等)就会得到锻炼。比如,特殊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有走、跑、跳跃、投掷等,有的项目比较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同伴互助的教学方法进行技术指导,利用伙伴之间的友爱情感相互帮助,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课上教与学的任务。其中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同伴式教学方法适合于中度智障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们在教与学过程中共同进步。能力强的学生教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自身能力会同时得到提高。

2.在同伴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同伴二人之间的教与学,增进了二人间的友情,同时也提高了智力落后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例如,“跑”的教学可谓是最单调最无味的项目,学生对此缺少兴趣。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如果只简单地讲一下“跑”的意义与要领是不会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其积极性,如学生在课间玩耍中,总是两人结伴,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这二人之中,一人能力较强,另一人始终伴随模仿能力较强的那一位。这样在分组练习时,就可以把他们分为一组,但要注意分为一组的学生平时关系要很好,这点非常重要。由能力强者带动能力弱者,学习和掌握动作所用的时间会很短,而且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培智学校,要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完成。为此,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

2.必须注意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榜样的力量。

3.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同时不忘对缺陷部分及时补偿。虽然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商相对较低,智力发展较差,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潜能可以开发,体育方面的运动潜能就是一方面。

4.学校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寻求家长的支持,达到促进孩子活泼、健康成长的目的。

教师在课余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鼓励孩子要勇敢、顽强、坚持,课上没有实现和完成的训练目标与内容,在家里要再强化,多复习。因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不会是单一孤立进行的,而且特别要与家庭的要求一致。在这一前提下,我为学校小足球队、特奥篮球队及多名学生制订了不同的体育教学个别实施计划,并坚持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使这些孩子分别在国际国内体育比赛中获奖,在自己的身心成长过程中得以康复、矫正。

实践证明,凡是学校和家长沟通及时,配合密切环境下的学生,他们学的知识巩固率就高,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良好的开发与培养。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10

一、一次培训引发的思考

2010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蒙台梭利初级认证教师培训。那次培训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蒙台梭利教学法普遍运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而绝大多数智障儿童的心理年龄基本处于学龄前儿童阶段,甚至只有婴幼儿水平。因此,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培智学校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环境和教具的操作适合智障儿童的需要,适合在培智学校教育教学中实施。

于是,培训结束以后我回到学校开始初步实行。我针对我校教师进行初步培训,选择一、二年级两个班,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1)通过布置低年级教室的环境,筛选现有蒙台梭利教具,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适合智障学生需要的蒙台梭利教具,将蒙台梭利教学法渗透进日常生活中;(2)通过合理的设置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3)通过观察记录、教学记录、量表测评、家校合作等形式,对我校低年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及个案分析。

二、整体开展阶段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我觉得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我校低年级的实施有了一定的效果,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拓展培训:送两名教师参加中国蒙台梭利总部的高级蒙台梭利认证教师培训。两名教师在青岛学习了21天,取得了中国蒙台梭利总部颁发的高级蒙台梭利教师资格。他们回到学校以后,又对我校全体教师开展了校内二次培训。老师们通过学习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理论知识,教具的使用方法,逐步领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精髓,在教学中大量地运用起来。

1.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创造

培智学校的人教版教材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在培智学校智障学生的需要。

我们使用上海版教材以后,发现教材联系生活,但对于有的学生又过于浅显。我们发现蒙台梭利五大教育内容中都有适用于我们培智学校的教学部分,所以我们将蒙台梭利教学法五大教育内容和我校低年级各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开展符合我校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

2.将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我们将蒙台梭利教学法融入低年级培智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自然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建立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3.自制大量教具

除了省里配置的蒙台梭利教具以外,我们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需要自己制作蒙台梭利教具。把这些蒙台梭利教具融合到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实现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三、取得的成效

每个人的学习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听说读写能力是需要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具备的学习能力。经过近一年的校内实施,智障学生通过操作教具,反复练习,延长了注意力、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给他们学习知识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1.培养学生的秩序感

(1)学生学会了尊重:谁先拿到谁先玩;学会分享;别人在玩的时候,我不去打扰;想拿别人物品时要经过别人同意等。

(2)学生学会了完整的工作是什么:从哪里拿的,工作完成后放回哪里去;事情做完一件,再去取下一件;让学生学会连续地工作,为以后的职业教育做好准备。

(3)课余时间操作教具(工作)变成一种习惯,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工作。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性

智障学生有依赖心理,有惰性。教师们也主观地认为他们能力有限,能学习的知识面很狭窄。所以课堂上、生活中,我们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具,自己操作教具,体验玩中学的乐趣,自己解决难题,自己收获成功,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培智学校教师从主导者向协助者角色转变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11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是当前各类学校教改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对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探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 ,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人工智能与教育培训范文12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行业。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对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极大挑战,一方面我国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培训与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急需大批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是行业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应运而生。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的特点与困难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一,该教学方法打破了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教育,如何进行,怎样进行,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其二,教育者如何投入太多的精力解决搜集项目、策划教学、施教过程均须重新探讨,大量工作的投入给教育者带来去多麻烦,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其

三、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培养得是技术人员,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案例来保障教学,而教学设备不充足,项目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其

四、缺乏真正的双师教师。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持有双师证书,并未有过实践的经验;部分确实有着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不再有接触实践的机会,对行业发展也逐渐疏远。而学校又缺乏长效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由于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无法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制约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项目教学法采取的措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到制度等各方采取相应的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内涵——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优质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步发展,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既注重理论知识动手操作相结合,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专业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师除具有教师职业资格以外,还应具有电气的行业高级或以上岗位技能证书,也就是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之举。例如: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提倡教师实训现场的安装调试;实行以老带新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早日成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在系部成立项目教学专委会,成员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进行合理分工,成立课题组,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副教授或企业专家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辅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有课题组根据方案确定施教方法及教学任务。

2.开发与项目教学相适应的校本教材项目教学法的实行,需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开发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顺利开展课程的必要条件。从德国的经验来看,采用项目教学法老师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他们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一页一页的讲义或工作页。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开发项目教材,要按照智能楼宇行业的发展和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教学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争创品牌课程。

3.建立较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原始的专业考试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水平,可将学生的作业情况、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模块成绩确定为:综合理论测验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实训成绩三者的综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4.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学生在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已具有了从事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能力。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使学生就业后能直接顶岗工作,还需要在实践工作岗位中进行磨炼,这时,学生可到相应的企业中进行就业前实训,通过实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学校与企业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企业中的熟练技术工人可参与到学校的实训中,通过手把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弥补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欠缺。

四、保障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新专业,加强与大中型相关企业(如建筑行业、高校、大型商场、酒店、写字楼)共建联合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作业环境,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2.面向岗位群培养毕业生面向有关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建筑行业、制造行业、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的设计与调试工作,楼宇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建筑供电照明设计、施工、维护工作;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安装和维护;楼宇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销售和维护从事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以及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实验技术工作。故在培养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分成模块,适应不同岗位群的需要。

3.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特色教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楼宇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的最优培养方式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推行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是:理论与实习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由实习、理论教师一起商订,相互参与,共同完成。在实训实行课题负责制,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将若干课题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负责一类专业相近课题,进行课题负责制教学,学生根据课题安排进度轮转,一可保证老师对擅长课题深入研究和潜心研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可节约实习材料,落实教育成本核算,三可解决实习师资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