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的特点

审计的特点

时间:2023-08-21 17:23:45

审计的特点

第1篇

    一、 舞弊审计的特点:

    1、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特别具体,它负责揭露有意歪曲事实记录及非法占用资产的行为的存在、范围及方法。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寻找与具体的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确定舞弊的具体细节,并确定舞弊行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当然,舞弊审计人员也会注意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效率问题,但在某种意义上,舞弊审计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断这一阶段,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因而可以说,舞弊审计的目标具有局限性。

    2、舞弊审计的性质具有重要性不论舞弊涉及的金额有多大,在性质上它都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是因为:

    (1)如果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迅速蔓延,给组织整体带来严重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

    (2)舞弊行为的存在,意味着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影响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3)舞弊本身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它严重地伤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如不加以制止,会制约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妨碍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因此,我们说舞弊审计是重要的。在实施这一部分审计时,不能象常规审计那样,一定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舞弊审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3、舞弊审计的时间具有随机性作为内部审计部门来说,一般的常规审计活动都通过审计计划确定其审计的先后顺序,并以风险评估为主要方法在审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般不调整审计活动的先后顺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常规审计体现了较强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但舞弊审计则不然,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常规审计的每时每刻都以高度的职业警惕性和较强的专业熟练性注意发现舞弊行为的嫌疑,并随时采取恰当的审计方式进行检测与调查,相比而言,舞弊审计确实具有随机性。

    4、舞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受经济利益目标的驱使,在当今注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舞弊行为大有蔓延之势。其具体表现便是舞弊涉及人员众多,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舞弊现象无所不在。因此,舞弊审计范围广泛,影响力较大。

    5、舞弊审计的方法具有独特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必须执行“风险分析”——即对舞弊暴露的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性含义就是“必须比罪犯更聪明”。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编制审计计划,特别是在估计舞弊的可能性时,重点突出那些易受袭击的资产。因此,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常常使用的方法有:发展诚实方案,实施检查特权:“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上述三种方法在舞弊审计工作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也比较灵活,这是常规审计所不能比拟的。

    6、舞弊审计的过程具有风险性舞弊审计较大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的执行过程和审计报告两个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很难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职责范围,容易在审计过程中超越审计职权而触犯有关的法律,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也往往会忽视舞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报告程序上的差别,不去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致使由于措词或定性不当而使审计报告冒有违法的风险。另外,管理当局施加的压力、重要业务审计的难度、关联方面的影响、控制环境的薄弱以及对实物账户的估价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也会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给舞弊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 舞弊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根据上述舞弊审计的特点,为了保证舞弊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保持一定的审计独立性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它是一切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的根本前提,因此,实施舞弊审计也不例外,首先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其实,独立性也是常规审计的重要条件,但在舞弊审计中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内部舞弊的主体大多为管理者,相对而言,由于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就更有舞弊的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舞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组织的领导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组矛盾,一方面,内审部门受管理层的领导,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上司进行审计,怎样保证审计质量?保持独立性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具有足够的专业熟练性专业熟练性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鉴别舞弊行为的能力,并有助于保证舞弊审计的工作效率。专业熟练性的确切含义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着“诚实、客观、勤奋”的原则执行审计任务;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熟悉管理原则并懂得与审计有关的会计、经济、商业法,税收、财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化资料系统等基本原理;同时具备与人打交道和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技能,并通过后续教育保持其专业技术胜任能力。足够的专业熟练性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有关舞弊的知识,懂得舞弊的特征和施行舞弊的技术以及与被审计活动有关的舞弊类型。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以提高识别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舞弊审计的恰当性。

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是在遵守国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强化事业单位职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2012年修订通过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会计,会计核算的对象包括事业单位预算活动过程中的收入、支出、结余,同时还包括事业单位在资金活动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如下。

1.1会计核算基础

根据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具有经营性的业务收支则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包括权责发生制,两种不同的核算制度共同存在于事业单位。

1.2会计核算要素

事业单位的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有一定的区别,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是事业单位核算的主要要素,而企业核算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核算基本相同。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因此不存在所有者权益这一特性,它的产权较为单一,拥有资产净值,不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结余的分配。收入方面,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包含财政和市场两个渠道,其目的不是盈利。事业单位的支出主要是耗费,它负责的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的支出、上缴上一级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进行补贴的支出、为所属单位转拨财政预算的拨出经费以及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所缴纳的销售税金,不存在为取得营业而进行的支出。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一要素,即使在业务活动中产生了利润,也会转化成“结余”,用于日后的一些活动收支差额。

1.3会计等式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此等式为动态等式,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拨款,因此其支出要有严格地监督,动态等式能够很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结余和增值情况。

1.4会计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也有特殊性。首先,在固定基金方面,事业单位设有“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较企业要低,一般设备的认定标准是500元以上,专用设备的认定标准在800元以上,如果单位价值未达到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也会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之内,而在2013年新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单位金额上升到1000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但是在2013新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待处置资产损益”等科目,细化了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其次,事业单位设有专用基金,包括职工福利、住房、医疗、修购基金,但这些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除非有特殊的规定,否则不可随意挪用;再次,投资基金方面,事业单位设有对外投资的账户;同时,在成本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它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内部核算;最后,在资产和负债方面,事业单位设有对外投资,但没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对于负债,事业单位设有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交税金等核算内容。

1.5资金核算

事业单位收取的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收入、事业收入、补助收入。其中事业单位开展的专业活动、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一些非独立性活动还有从上级主管单位获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都可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但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则不可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事业单位设有“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业户”科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则需通过这些细化科目进行管理。

1.6新事业单位核算制度下的核算

2013新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之前增加了新的内容,更加细化了事业单位的核算。首先,资产核算方面,为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开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额度”,新增加的两个科目不仅提高了核算的效率也使核算的内容更加清晰,顺应了新时期事业单位核算的要求。在存货和在建工程方面,新制度对存货的处理更加简单,进一步细化了“在建工程”科目,增设“基建工程”;其次,对净资产核算方面,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引入到会计核算中,并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这四个方面对非流动资金进行核算,更加明确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保障国有资产。新会计制度将财政结转结余和非财政结转结余引入核算中,规范了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再次,在负债类方面,增设了“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取消了“借入款项”,细致的划分能够更好分析出事业单位的债务能力,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更加稳定;同时,还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使职工的薪酬支付更加全面;最后,财务报表编制方面,细化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对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模糊事项进行了分类,如增加了“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负债表项目设立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也进行了细化,在报表格式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统一。

2审计关注事项

事业单位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其经济运行对国家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利益都有密切联系。事业单位审计是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及其附属单位的业务进行的审计,做好审计工作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的合法性。针对事业单位核算的特点,审计人员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特殊性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2.1银行开户

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首先要得到财政部门的批准,同时还要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开户许可。事业单位开设的各种账户,如预算外资金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预算外资金支出专用存款账户,只能办理规定的资金业务,不可办理其他业务。

2.2预算情况

事业单位审计过程中应该关注收入预算,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包括自身事业的收入和经营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的预算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计划的进行以及对上级补助的确定,审计过程应该关注这部分预算是否真实、科学,有无虚报,从而确保事业单位事业计划的完成。除了关注收入预算,还要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如拨款是否及时到账,各项收入是否及时、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有无转移。经费的使用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预算收入是否及时上缴,有无挪用情况。成本核算是否正确,税费缴纳是否及时、充足。在审计事业单位预算和收费时要首先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收费许可证》,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收费对象、收费标准、收费范围等,掌握其中是否存在高于或低于收费标准的项目,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已经办理了相应的变更手续。同时,还要对事业单位使用的票据情况进行审计,查看票据上的收入金额是否与银行一致,所开的票据是否完整,票据上的收费项目及范围是否与《收费许可证》一致。

2.3资金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审计主要涉及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评估和转让,价值评估主要考虑是否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价值,转让主要考察价值评估的程序是否合法、合理,转让后的收入是否已经纳入到事业收入中。对外投资审计主要包括投资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是否真实有效,必要时要进行相应地核实,投资价值是否合理,是否侵占了国有资产。同时,对于应用于经营性活动的投资,还要将使用成本和经营收入进行比较,实现两者的匹配。

2.4经费的使用

事业单位作为服务型组织,应将其从事生产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其效益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计划的完成情况,在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社会效益是否对社会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审计过程中做好上述成果的检查,评估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效、合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各种开支的审批手续是否完整、规范,关注经费开支是否真实。

2.5款项管理

事业单位审计还要对各种往来款项进行管理,往来款项与财务报告有密切的关系,往来款项主要是指单位的债务、债权,往来款项的真实合法关系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审计时要关注各种款项是否合理,有无违规现象,必要时要向对方单位进行查询。审计过程中遇到即将到期的债权,要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催促,到期债务也要及时偿付。对于事业单位应该上缴的各种款项,审计时要做好监督保障有足够的金额上缴。

2.6结余和基金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中增加了结余及其分配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强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意识,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关注事业单位结余的形成过程,观察事业单位的结余是否具有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增或虚减的情况。此外,事业单位还拥有专项基金,审计过程中还要监督基金的来源是否合理,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非法挪用现象,通过审计的过程实现对结余和基金的有效管理。

3结束语

本文主要概述了事业单位的核算特点以及审计关注事项。核算特点主要从核算基础、核算要素、核算内容、会计等式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2013年新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一些新增内容进行了补充。审计方面则从开户银行、预算、资金管理、经费的使用、款项管理以及结余、基金管理方面进行了说明。通过这两大方面的阐述希望对事业单位会计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地了解,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会计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润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审计关注事项[J].中国市场,2011(31):66-67.

第3篇

特点之一:关注绩效,侧重管理,体现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

联合国审计项目在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突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体现了审计的服务意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财务收支审计采用了与中介机构年报审计类似的程序,即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程序、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以及运营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发表意见。联合国在预算管理和绩效审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维和行动实行的是结果导向型项目预算管理,就是用最终成效来衡量工作,决定预算和资源的分配,强调工作质量和成果。实施外部审计时除了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符合结果导向型预算5个要素(总体目标、预期成绩、绩效指标、产出、外部因素)的要求。评价绩效指标体系的质量以外,主要是通过检查各项主要产出情况,以绩效指标为尺度,衡量预算资金使用单位本预算期间在实现预期工作成绩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其是否达到总体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并分析确定未完成的产出对总体目标、预期成绩以及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的利用率的影响。

联合国审计最鲜明的特色是基于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模式下侧重于管理领域的审计。wwW.133229.coM从联合国审计项目历年审计报告以及审计署2008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只要是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存在重大的不合规的交易业务、内部控制严重失控、内部管理和整体运营严重背离联合国或被审计单位设定的目标或利益关联方期望的所有高风险的管理领域。例如实物资产、人力资源、货物服务采购、海陆空运输、信息技术、安全保卫等非财务的管理系统,甚至还包括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当地联合国机构之间资源共享等方面,均可纳入外部审计关注的范围。仅采购领域,就包括从请购、审批、招投标、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全球管理和履约情况评估、货物服务的检查验收直至货款支付等所有环节的合规性审查和绩效评价。审计人员根据联合国的管理制度、联合国大会相关决议等评价标准,利用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监测、重新执行和分析等审计手段,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总体运营的违规、低效问题。

特点之二:优化程序,提高效率,体现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

联合国审计项目在实施程序上强调的是科学、规范、高效,虽然只是实务操作层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但从中体现的项目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可见一斑。

项目进点之前,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每个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会随进点会议通知一起送达被审计单位最高长官,提前让管理层了解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分工、涉及部门、实施时间和进度安排、要求提供的资料等。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争取了管理层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对照掌握,某种程度上对审计组的审计行为起到一种无形的监督、约束作用。

项目进点之后,强调现场实施阶段工作进度的把握,规范审计取证过程。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截止日期发出最后一份“审计发现问题备忘录(audit observation memorandum,类似于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底稿)”。积极运用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技巧,取得各方的一致理解和支持,确保每一份“审计发现问题备忘录”在出点会之前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正式反馈意见,并在出点会上就后续管理意见书(联合国审计项目结果文书)的内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达成共识。审计现场的取证工作要求尽量电子化,统一向被审计单位指派的固定联络人索取,现场索取和提供资料均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局域网电子邮箱进行,相关往来邮件打印后一并归入审计档案,保留取证资料的索取人、索取时间、提供人、提供时间等痕迹,保证审计资料提供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

另外,联合国审计项目十分注重对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包括联合国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行政与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等。联合国内部审计工作由联合国秘书处下属内部监督事务厅的内部审计司负责实施。内部审计虽然不对财务报表发表总体意见,但通常是对某几个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同步审计,侧重于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评估,独立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司在预算拨款额较大的联合国机构设有驻地内部审计员,开展日常审计工作。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和内部监督事务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包括定期举行会议、共享工作计划和结果报告等。在实施外部审计时,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对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审计准备阶段,在调查和评估联合国各级内部审计部门的专业胜任能力、工作情况及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后,根据内部审计报告中关注的高风险管理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部分审计重点,大大提高了审前准备的工作效率。进点后,还可以通过与派驻的内审人员的进一步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及时调整审计重点和审计策略,加快实施进度,降低审计成本。

特点之三:促进管理规范,注重整改落实,体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每一个联合国审计项目在实施阶段结束后都要出具“管理意见书(management letter)”,其主要内容是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根据联合国及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审计建议的形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逐个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相当于综合了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书和审计建议书的内容。

所有审计建议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站在联合国的立场,以维护联合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国际化意识;同时,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具体、合理,避免空泛之词,并力求从完善制度、提高管理规范化的角度,在战略、政策、控制等更高层面上提出,以促进联合国系统整体运行的廉洁、高效。

审计成果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整改落实。联合国审计项目以督促执行、结果反馈、再次督促执行等手段,来确保管理意见书的整改落实。以维和行动为例,除了维和行动总部对所有管理意见书的落实情况进行内部督查,要求每个维和项目单位定期向总部上报审计建议的执行状态以外,每年实施外部审计时,必须跟踪检查历年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逐条核实后按“完全执行”、“部分正在执行”、“尚未执行”分别统计相应的百分比,编制“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追踪表(matrix of issues in previously issued mls)”,在当年管理意见书以及最终的汇总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果审计组认为有必要,对其中仍未执行的以前年度重大问题的审计建议,可以在管理意见书中再次提出,直至最终整改完毕。

特点之四:强化控制,兼顾实效,体现审计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审计质量管理贯穿联合国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联合国审计工作以制定并执行质量控制规范为内容和手段,对审计项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每个审计项目都要按照联合国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填制“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quality assurance checklist)”。该表以是非判断的形式直观地衡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前准备到审计终结各个阶段、步骤、程序的实施是否遵循了国际审计准则或联合国通用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的目的是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同步、实时控制,既作为审计组长对项目质量控制情况随时进行自评自查的对照标准,又是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对审计项目整体质量进行事后监督的依据。

第4篇

一、我国国家审计的基本特点

(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强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是单独设置的,不隶属于其他任何部门或业务机构。审计署受国务院总理领导,地方审计机关受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同时,独立于被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组织上无行政隶属关系;二是工作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与人员不直接参加日常的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作,审计人员是按照《宪法》、《审计法》等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工作的,独立编制审计计划,独立取证和审核检查,作出评价,独立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监督具有法律效力;三是人事上的独立性。审计署审计长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由政府提名,地方人与常委会任命。而且下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征求上级审计机关意见,这种人事安排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持稳定性;四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国家审计的审计经费及收入有稳定的来源,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制约。经费是独立的,列入财政预算,由各级政府承担,保证其执法的独立客观性。同时,按照《审计法》及审计署制定的审计规范,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和违纪违法行为,不仅拥有检查权,而且拥有行政处理权、移送行政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权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二)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大

一是主导地位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是依据宪法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内部建立的,代表国家实施审计监督,并在业务上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指导和监督是强制性的,是不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意愿为转移的,构成了国家审计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中主导地区;二是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的审计立项可以根据自我编制的年度审计计划,也可以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临时交办的事项,还可根据国家审计组织本身临时掌握的线索等,由此可见,国家审计的审计立项是以法定程度和自我工作需要为主要依据的,而不受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方面的左右和干涉;三是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既反映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表现出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因为在这种审计活动中,国家审计机关是行为主体,其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方式的运用或选用是以完成审计任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指导原则的,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活动中的配合情况尽管也影响着审计工作效果,但总体上讲,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四是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就某一项具体的国家审计工作而言,在其最后阶段应写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并送达被审计单位及有关协助执行部门或单位,这些单位或部门应主动地、自觉地予以执行或协助执行,部门或单位没有或不准备主动、自觉执行或协助执行审计决定时,审计机关可采取相应措施使审计结果得到强制执行。

(三)国家审计的权威性高

一是规范国家审计行为的《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把审计监督制度确立为国家财经经济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审计法》是具体规定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基本法律,它以《宪法》关于审计监督的规定为依据,是对《宪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化,在规范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方面,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法律。同时其他行政法律也是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审计并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依据;二是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根据《宪法》规定直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脑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使国家审计具有代表行使监督权力的权威性;三是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还可以对经济执法部门如财政、税专、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的特性,促使其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不仅可对微观层次进行监督,而且可对宏观管理层次加以监督。由于审计机关专司审计监督,不承担其它业务工作,与其监督对象无直接利害关系,居于客观公正的超脱地位,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欢迎访问经济在线

(四)国家审计综合性广

国家审计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一方面,具有监督面广的特点,它通过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鉴证、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上监视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监督层次广的特点,不仅可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直接督导微观主体依法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宏观调控措施在微观层次的落实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对广泛的微观审计活动的综合分析,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促进宏观调控的改进与完善,间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一般的专业经济监督,其监督职能只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单项监督,而国家审计,则可以对这些专业经济形式各业务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再监督,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经济监督网络,加之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的特点,使国家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综合协调作用。

二、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1、当前基本国情与国家审计环境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文化落实;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地区间经济文化很不平衡;腐败、浪费现象还很严重,要缩小或消灭这些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很长时间。我们的国家,企业和人民,将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民主、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一切旧的东西必须进行改革,不变革就影响发展,甚至会被淘汰。国家审计监督体系是我国经济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机关要想求得生存在与发展,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否则必然要影响国家审计自身的发展。

2、经济体系市场化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内容,又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从经济发展中用以调整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手段而言,一是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宏观经济规律;二是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府行政性法规等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人为规范。因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首先应是法制规范下的经济监督行为。通过国家审计,确保国家的财经法规行之有效地执行,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3、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新格局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因此,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与之相适应。一是传统的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审计是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主导,通过国家审计的工作体现国家、政府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经济成份多元化势必带来经营规模的集团化,而传统的国有经济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其市场应变能力、内部管理和控制状况都还不甚理想,要求国家审计促使其在内部管理、自我约束、增进效益等方面完善机制,同时在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必须能够在提高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4、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审计职能的影响

政府转变职能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的客观要求。这意味着作为行政政府审计监督权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也必将相应变化,它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从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自觉适应两个根本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审计监督单一职能,以查处违法违纪为主,忽规全面发挥审计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的全方位监督;事后监督、重复检查多,防范性、事前事中监控少的状况。要通过三大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微观或宏观领域监督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两个根本转变服务,促进其真实反映与体现效果,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

(二)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审计工作的运作方式和质量层次与经济运行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和发展。国家审计工作也必须与之同步,否则就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的态势,更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控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宏观审计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注意吸收国外审计的先进成果,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的道路。我国的国家审计发展有以下几方面趋势。

第5篇

一般来说,对被审计部门自身的评价标准具有内部性,不考虑项目的外部影响,而社会的公共评价标准则具有宏观性和长期性,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会逐步制定并更详细的绩效评估规则和评估标准,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审计目的的差异,永远都不可能有一套完全适合某一审计事项的绩效审计标准。绩效审计标准具有项目依存性。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任务“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标准。当然每一项具体审计项目审计标准的制定也并非都从原始准则出发,可用已有的多元的规范性绩效审计标准作为基础来源,根据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可比性、可获得和可计量性等一般绩效审计标准制定规则有针对性地来重新建立审计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具有幅度性或区间性特点

在对审计事项进行判别时,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所使用的标准往往具有惟一性。审计标准的判断一般是“非对即错”,它是对许多审计事项做出对错判断之后形成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结论。而绩效审计是以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对审计事项实现的绩效程度做出评价。绩效审计虽然也关注合规性,也用对与错来评价审计事项,但它不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面。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借以披露信息并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

由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复杂性,绩效审计就不能简单用一个“好或坏”、“高或低”、“对与错”来完整地评价一个绩效审计事项。因此,绩效审计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高度”。衡量一个审计事项的绩效实现程度的标准往往有一定幅度,是一个区间变量。绩效审计是使用一定可量化的表示程度的各类指标来表达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若干绩效审计事项绩效状况不同程度的综合描述,来全面反映出审计事项的绩效状况。绩效审计可以用不同的绩效档次标准来评价审计事项的绩效程度,可能有些是达到“基本”绩效目标而有些则是达到了“优秀”的绩效目标。

绩效审计标准具有以货币计量外的尺度衡量绩效程度的特点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一个审计事项的标准常常是以货币计量的违纪违规金额。而绩效审计标准除了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外,还需要大量的非货币计量尺度指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绩效审计应用的领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涉及的绩效目标是多样的,其绩效状况仅靠财务数据是无法涵盖的。二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所评价的绩效目标也不单纯的仅是资金效益,还包括许多其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绩效目标。它是以审计“资源”为目标导向,而不是仅以“资金”为目标导向的审计方式。如资源的投入既包括货币资金投入,又包括材料等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而且绩效审计之所以成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审计方法,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审计方式涉及了对审计项目资金以外的诸多审计项目绩效要素状况发表评价意见并提出优化绩效水平的管理建议。因此必然涉及非财务数据的绩效标准内容。除货币表示的涉及资金的绩效标准内容外,还应包括空间维、时间维、“公共产品”质量维、技术维等多维内容。

空间维的绩效标准。如企业的库容面积使用情况是否节约有效、港口物资吞吐是否合理等,对这些内容的评价都涉及空间绩效评价标准。再如,当我们对投资项目审计时,为了审计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就需要对工程概算进行审查,而施工单位往往采用增加工程项目、加大工程量以便加大取费等方法增加概算赚取利益。因为工程量是施工取费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审计项目的经济性就需要对项目工程量进行审查鉴证。

时间维的绩效标准。绩效审计会涉及审计事项的工作进度的评价。时间利用不充分或违背时间技术标准,不仅影响项目的绩效,有时还会带来负面的外部效应;同时,时间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时间配置效率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面。例如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涉及的工程进度安排就是投资审计最基本的绩效审计的评价内容。通过对进度情况的审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绩效审计建议。因此绩效审计必然涉及时间维的绩效标准。

“公共产品”质量维的绩效标准。审计机关通过对占有公共资源的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对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为公共政策的执行和结果提供相关信息,加强责任感,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必然涉及衡量“公共产品”质量的绩效标准。如对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的效果评价指标就会涉及医院病床拥有数量、医生拥有数量等反映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情况的绩效标准。

专业技术维的绩效标准。随着绩效审计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涉及技术指标问题。许多项目和活动都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标准要求,只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确保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专业技术绩效标准一般作为绩效审计的中间标准,但在有些绩效审计项目中也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中具有统计数据作为标准基础的特点

传统审计运用的是会计数据,除非审计调查,审计一般是不能依据统计数据作为审计评价标准而形成审计结论。而绩效审计本身就是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管理者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过程。因而涉及大量统计的数据。这些统计数据既是绩效分析的基础,有些又是审计的标准。如企业的销售量、产量数据及建筑工程的土方量等由统计形成的数据,其标准只能是统计上形成的标准。因此评价的审计事项有一定量的数据是需要由统计数据做支撑的。如将审计项目计划指标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判断其绩效时,历史的或类似情况下的统计标准成为判断绩效的审计标准。此外,计划指标往往也根据以前的统计指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程序而制定。

绩效审计标准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第6篇

关键词:关联方;关联交易;审计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规模化、知识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资本运营手段,使我国集团公司纷纷出现。因此,企业间关系日渐复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大量存在。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该准则的颁布不仅为广大会计人员处理相关业务提供了具体指导,也为审计职业界开展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提供了审计依据。它对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证上市公司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使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就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特点谈点粗浅认识。 

一、 审计风险大 

关联方企业间往往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或者一方能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进行交易时,虽然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也存在不利的方面,即它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不完全吻合。它在保障大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造成对少数股东权益的侵犯。也正是由于相关联的经济业务渗入,其动机很可能不同于正常的营业关系,从而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表现在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上。从固有风险看,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关联方交易的约束机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除对关联方及其交易要求披露之外,未作其他规定,造成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固有风险很大。从控制风险看,由于局部利益的驱使,关联方交易存在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的行为,并利用价格调节利润,使资金使用不遵循有偿原则等,造成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控制风险大。从检查风险看,由于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大作文章,使关联方交易量大且复杂,给注册会计师设置了障碍,加大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提高了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 

二、 审计难度大 

目前,由于我国集团公司的大量出现,企业间关联方关系已大量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将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复杂,从而造成审计难度大。 

首先,由于关联方的界定不清使审计难度加大。准则指出:“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一方有能力对他方直接或间接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以及共同控制某一方式或共同受某一方控制的双方或多方。”准则一方面为注册会计师判断什么是关联方,什么是关联方交易提供了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要求。但就关联方的双方或多方而言,他们的存在有些记录在董事会的决议或其它记录上,有些则隐匿起来。另外,从某些公司年度会计报告看,披露的关联方交易大多集中于生产性关联方交易,对于非生产性关联交易,尤其是对资产重组中的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全,也体现出对准则的理解不够完整,关联方的界定不够清楚,使审计难度加大。 

其次,不正常的交易使审计难度加大。关联交易应该是关联的双方或多方在商品购销、资金融通、劳务供应、费用分摊、资产使用等方面发生的业务往来。然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关联者交易中可能包含了不寻常的低价和其它优厚条件:关联者管理当局也可能蓄意安排下属关联者进行交易时虚列各关联者会计报表;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由于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关联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出现的变相出资和虚假合资等不公平、不合理的关联交易,都使审计难度加大。 

第三,未予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也使审计难度加大。在上市公司中,实际存在着无偿的关联方交易、不易察觉的关联方交易与难以识别的关联方交易发生。这种一方面存在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既不披露又不易察觉,从关联各方来看,无非是达到隐瞒利润,偷逃税收的目的。这却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三、 交易成本提高 

交易成本是指为完成交易活动所发生的资财耗费,它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契约的监督和维护成本。近年来,交易成本在关联方交易和企业间逐年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1 交易环节多,使交易成本增加。关联方交易中虽然交易环节比其它企业间的交易有所减少,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初建阶段,交易法规尚不健全,而且还不能有效地实施,这就造成交易环节的增多,从而加大了交易成本。特别是一些紧俏商品的交易,投机倒把现象比较突出,交易成本越来越大。 

2 “三角债”加大了交易成本。目前,我国企业间相互拖欠问题十分严重。企业为收回款项要花很大的成本,一笔帐少则讨二、三次,多则讨上十次,这种相互间的拖欠使各企业的流动资金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使交易成本增加。 

3 缺乏控制制度,使交易成本增大。当前,多数关联交易方虽有一些生产成本实施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交易成本控制制度则十分薄弱,如交易活动中讲排场、讲档次、大吃大喝,使招待费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更有甚者,还将一些好处费和非正常开支也挤入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失控自然使其增大。 

第7篇

关键词:审计调整分录 会计调整分录 特点

一、引言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的地方被称为审计差异。审计差异可分为核算错误和重分类错误。核算错误是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不正确会计核算而引起的错误;重分类错误是因企业未按企业会计准则列报财务报表而引起的错误。对于审计差异应通过审计调整分录进行调整。审计调整分录是审计人员立足审计期间的会计报表,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反映的审计差异进行的调整,以审定数对外提供,属于审计调整范围,包括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未调整的不符事项和重分类误差。通常注册会计师是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需要调整事项,此时企业已封上年度会计账簿,是企业期后事项。因此,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规定,在被审计会计报表截止日以后会计期间对报表项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处理编制的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审计结果的确认。由于多数审计教材未对此做出较为详细、明确的论述,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将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混为一谈,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如与客户沟通障碍、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报告不规范等弊端。本文对审计调整分录和会计调整分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编制审计调整分录的事项说明

(一)审计调整分录科目设置。审计调整分录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人员把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财务报表当作未结账对待,不针对经济业务处理过程进行调整,不受会计规范约束,直接针对结果进行调整。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财务报表。一般使用报表项目名称作为审计调整分录科目,如“存货”、“货币资金”等。在实务中,为了清晰辨别一个财务报表项目的多笔错报,在工作底稿中一般都需要列明明细科目。比如“存货”,在工作底稿中就需要区分原材料、生产成本等项目。审计调表不调账,必须熟悉报表项目内容,对于各种准备金错报可用报表项目做一级科目,相应账户做明细,如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对于以前年度发生的损益调整事项,审计人员直接将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计入“年初未分配利润”或“未分配利润”,不使用会计报表上没有的过渡性结转会计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另外,审计调整除了直接以调整分录的形式表现外,还可用文字表述。

(二)核算错误的审计调整分录编制。核算错误是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不正确会计核算而引起的错误,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衡量每一项核算错误,又可以把核算错误区分为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审计中,如发现生产成本账户错弊,应当调整哪个报表项目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该批产品在报告日尚未完工,应调整存货项目(生产成本调整);如该批产品已完工,应考虑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实际成本法下),决定是调整存货(库存商品调整),或是调整营业成本。与之类似账户还有原材料、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

(三)重分类错误的审计调整分录编制。重分类错误是指企业账簿记录没有错误,但填列会计报表时出现分类错误,这种错误企业只需对报告年度会计报表所列数字进行重新分类,不需调整下一年的会计报表和账簿。具体有以下情形:

1.流动性的重新分类。这类误差,是由于账项分类与报表分类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账簿,而是直接调整财务报表。部分易混淆的项目如所示。

2.往来款项的重新分类。往来款项一般有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由于账户设置原因,可能应收账款账户中出现贷方余额,其实质是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的贷方余额表示实际采购金额大于预付账款金额的差额,实质为应付账款等。在期末填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这些账户某个明细账出现与正常余额借贷相反记录,而又不是记账错误,就应将这些账户在会计报表上重新归类。企业会计人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按其总账科目余额填列,而会计制度要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借方余额合计加上预收账款明细账中的借方余额减去已计提坏账准备的余额来填列。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明细账中的贷方余额合计加上预付账款明细账中的贷方余额合计填列。

三、编制会计调整分录的事项说明

会计调整分录主要是针对上年会计问题调整,而上年账簿已结账,不能再增加相关记录,只能在本年度账簿中调整,但调整时不能直接利用审计人员的审计调整分录,这样做可能会影响本年度账簿的恰当反映。

(一)调表不调账事项。一是重分类调整事项。如流动性项目、往来款项的重分类调整,企业账簿记录本身没有错误,但填列会计报表时违反会计的要求而出现分类错误,对于这种错误,企业只需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对会计报表所填列数字进行重新分类列示即可,不需要在本年度账簿中调整任何记录。二是损益类会计科目的错记。如企业混淆了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的界限;期间费用与营业外支出界限;不同期间费用界限等。错记只影响被审计年度损益,对本年度及以后年度净损益没有影响,企业只需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而不需调整下一年的会计报表和账簿。三是审计前已改正的会计事项。错误发生在被审计年度,但在审计人员检查出来以前,企业已在新年度账簿作了恰当调整,在审计人员要求调整时,企业只需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而不需再调整账簿记录。

(二)调表调账事项。主要涉及到被审计年度未更正的核算错误,对于这类错误,企业在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的同时,还应在新年度的会计账簿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只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调整事项。直接在本年度做相关会计处理,调整被审计年度会计报表相关数据。二是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属影响被审计年度损益的调整事项,因损益类会计科目在被审计年度末已没有余额,对这类错误账簿调整仅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进行实际利润分配时要注意这种分配是按照被审计年度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三)处理会计调整事项的步骤和方法。

四、案例分析

例:注册会计师2014年3月审计甲公司2013年度的会计资料,发现如下5笔调整事项(前三笔调表不调账,后两笔调表调账,按前述会计调整分录事项说明顺序介绍)。公司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法定盈余公积计提比例为10%。具体调整事项处理如表3所示。

五、会计调整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的异同点分析

综上所述,会计调整分录与审计调整分录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编制分录的主体不同。会计调整分录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审计调整分录的主体是审计人员。二是调整对象不同。会计调整是对报告年度的下一年 (发现时的本年度)会计账簿的调整,故会计调整分录主要涉及的是会计科目。审计调整是对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故审计调整分录主要涉及的是会计报表项目。三是用途不同。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账表的依据,是一种会计记账凭证。会计调整分录既影响有关账户记录,又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关项目数额。审计调整分录是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汇总的错报和漏报的严重程度,是一种综合的审计证据;审计调整分录既不影响账户的记录,又不会完全影响原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四是调整分录范围不同。会计调整分录不包括重分类误差,重分类调整事项仅需调整审计年度报表数,无需调整下一年度的报表和账簿。审计调整分录包括核算误差和重分类误差。五是调整分录表达形式不同。会计调整分录按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相关的会计科目。涉及调整上年度利润表项目就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审计调整分录使用报表项目名称,不使用会计报表上没有的过渡性结转会计科目。

会计调整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的相同点有:第一,编制分录有类似情况:一是若属影响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误差,只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对损益没有影响,且会计科目名称与报表项目名称相同,企业对这类会计调整分录可直接参照审计调整分录。二是当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无误,金额少计且是在年内发现的,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调整分录方法与会计人员采取补充登记法相同。第二,目的一致。都希望通过账务调整达到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目的,都是为了纠正错误的会计事项。第三,认识一致,编制会计调整分录前,审计人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及财务人员沟通,详细解释审计调整分录内容及调整理由,才能实现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特点;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经济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医疗单位,经营活动及经济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分散化,促使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特点能够进一步明确其职能,正确处理几方面关系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内部审计五大特点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可以总结出内部审计具有五方面的特点。

1.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必须能自由地和客观地独立于全心他们所审查的经济活动,这种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这对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这独立性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首先,表现在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部门、单位内部,从属于部门和本单位,它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本部门和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组织机构上有独立地位。其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监督时,必须坚持原则,排除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客观公正地对审计事项做出分析判断,使内审工作具有权威性。此外,内审部门在行使其职权上也具有独立性,根据内审人员的权限,内审人员独立行使其职权时,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预。

2.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能

内部审计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是客观的。客观性要求审计工作者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对他们的工作有一种正直的信条,而且不作重要的质量妥协,不能被置于一种使他们无法作出客观的专业决断的处境中。工作人员的指派必须避免出现可能的和实际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在有关的审计报告提交之前,必须审查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以便提供适当保证。说明这项工作是客观地进行的。

3.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训练性

内部审计的实施必须具有训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熟悉专业是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和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这个部门为每项审计工作指派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能够恰当地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包括应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的训练程度。

4.内部审计工作的超前性

一般情况下,外部审计侧重于对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进行事后审计。而内部审计既要审查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更要审查计划预算、经营预测、投资决策等方面。内部审计所进行的一系列事前监督活动,既可起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作用,又有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5.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

内部审计监察的范围涉及到部门和单位整个经济活动,能掌握较全面的经济资料。因此所提建设性建议就有了可靠基础。此外医院内部审计还具有审计方法灵活、方便,审计评价客观、独立、超脱、审计项目多种多样,审计制度针对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开展医疗卫生审计工作的有利条件。

二、内部审计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

目前,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做法不一,有的设在纪检监察部门;有的采取两张脸皮的做法,即由分管领导牵头,抽调有关人员兼职组成内审班子;还有的认为没必要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可聘请社会审计代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笔者认为,以上3种做法都有其片面性,无法实现医疗卫生审计目标,当然也谈不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正确的做法是:按照《审计法》的要求,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或配备职能相应的内审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资产、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审计的范围涉及医院内部一切经营活动及经济事项。

从内容上看,会计是会计制度、会计程序的设计部分,是会计技术实施部门;而审计则是对会计的评审部分。没有会计的设计和实施,那么审计的评审就失去了依据。

从程序上看,会计的工作程序是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审核,编制记账凭证,记账、清查、核算、报表等,会计表现为综合性、建设性和科学性;而审计一般表现为分析性和批判性,揭露性和建议性。

从工作上看,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原理和会计制度与规定,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而审计工作则根据会计的记录进行查账分析。

从目的上看,会计工作主要提供经济信息为经济管理服务;而审计则着重于会计行为或会计事实的全部或部分的检查,并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评价。

从审计结果看,会计在对自身业务工作进行检查后,一般只需把错误纠正过来,并不需要提出检查专题报告,只是定期进行财务分析;而审计工作在结束时,要为委托人或受权人提供审计报告,以证明被查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是否合法、合理,真实和准确;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因此它远远超过会计监督的范围,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不能代替审计监督。

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机关是业务指导关系,医院内部审计既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主动作用,又要争取外部审计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将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接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4.要处理好与本部门、本单位领导人的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与本部门、本单位领导人的关系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卫生审计职能是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同时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也有赖于部门、单位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关键,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参与、依法处理。

5.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重视、群众的拥护,必须坚持“一审、二帮、三促”的工作方针,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越搞越活,路子越走越宽。

三、加快发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1.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

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领导是关键,首先主管部门、各级卫生单位领导要提高对卫生审计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审计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和领导。没有开展内审工作的单位也不能观望等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

医院内部审计主管部门是龙头,基层单位是基础,主管部门应尽快创造条件设置内审机构,制定审计规划,形成网状化体系,在主管部门首长的领导下、在龙头的带动下,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鉴于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主管部门应引起重视,为了加强内审工作,还应开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训练班,有针对性地培训卫生审计人员。

3.注重医院内部审计的基础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涉及面广、难度也大,为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按程序地正确运转,要注意加强审计基础和审计法规的学习及技术训练,结合部门、单位特点,指定一些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并不断完善、总结、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使内审工作稳定发展。

4.制定审计目标,掌握审计重点,加强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新形式下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建立起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管理经及国家会计制度重大改革相适应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实现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的转变。当前医疗卫生内部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保护国有资产、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益来开展,同时应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国玉.关于医院对外采购审计的探讨[J].会计文苑,2006(09).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高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基本建设规模加快,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办学效益提升很快。现阶段,各高校积极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或新校区,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如何加强对基本建设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高校教职员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开展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投资机制,规范基建工程投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高校基建管理中实行跟踪审计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审计措施,在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含义

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的简称是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经济效益审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指采取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是提高项目建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造价文件等为依据,运用计算机和软件等先进审计手段对基本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结(决)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能够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且促进廉政建设。

2.基本建设项目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对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采取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式,基本都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以项目合法、合规性审计为核心,尽管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没有很好的体现审计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实践证明,事后审计往往是对已建好的项目进行审计,很难事先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竣工结算审计核减了建设资金,节省了投资,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建设项目竣工后,在竣工结算审计中即使发现了决策失误或管理漏洞,但错误已无法纠正;即使查出了损失浪费或工作人员失职渎职仍至腐败,但资金已无法挽回。竣工结算审计方式时间滞后,矛盾突出,所以这种事后的审计监督方式难以满足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的需要。

目前有些高校在新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以学校内部审计为主、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为辅的审计模式,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并进行绩效考核,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

3.1不同的审计时间

跟踪审计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介入的时间早,参与的深度深,能及时审计每个阶段。基建项目的决策、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能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完善基建管理工作,促进基建管理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3.2不同的审计方式

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主要是在现场进行工作,体现为就地审计方式。跟踪审计根据工程进度、施工实施先后分别进行。

3.3不同的审计内容

3.3.1建设项目资金筹集与使用审计

审计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有:建设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合规,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建设项目资金的筹集、拨付的情况是否合规,有无因资金原因影响工期;跟踪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当月形象进度进行核实,对完成的工作量进行审核并计算出金额,签署支付工程进度款建议书,通过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切实减少损失浪费。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其在投资控制中的作用,对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督。

3.3.2合同签订中的审计

在跟踪审计模式下,施工合同的条款可避免与合同法相冲突,减少诉讼。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扩大到对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前的审计,防止了因为不合理条款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

合同是工程项目各项费用支出的依据,审计的内容主要有:是否在合同中写明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施工范围、工作内容、工程价款、竣工日期及保修期限;是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否明确工程质量要求、验收和检验方法;是否明确设计变更的程序;是否明确竣工结算方式以及发生争议时的处理原则等内容;是否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置方法等。

3.3.3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审计

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建设项目是否存在随意扩大规模,故意提高工程标准,突破初步设计概算的情况;施工单位是否为挂靠或违法分包,项目经理是否常驻现场,项目经理部是否有效开展工作;工程的进度是否与进度计划一致;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国家质量检测部门的评定;加强签证的程序和内容管理,审核签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维护高校利益。

3.3.4以预防和控制为主的动态审计

跟踪审计不再局限于事后的查处,而是更加注重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有效控制。传统审计范围只涵盖了施工和竣工结算两个阶段,且是一次性静态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则包含了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算等阶段,并且对同一项目不同时点多次介入,多次审计。

4.开展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审计方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高校建设项目审计方式变革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开展跟踪审计,它是建设项目在基建工程管理中,所采取的全过程审计监督方式。跟踪审计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程序前移至项目决策阶段,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基建项目全过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主体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改善工作机制,预防风险,使建设项目实施得以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促进基建项目各环节的有效管理,更好地控制工程投资,提高工程质量,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发挥跟踪审计的作用和效能监察作用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

5.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作用

5.1跟踪审计对合同制定、执行的把关作用

在基建工程管理中,需签定《施工合同》、《安装合同》、《材料合同》、《设备合同》等一系列合同。无论哪种合同,审计人员都需要逐字逐句的推敲、斟酌,对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可行性、合规性、真实性,作出判断。对合同涉及的专业性强的条款,审计人员进行咨询或通过专家论证。审计人员发现合同条款有缺省、遗漏以及有隐含不公平的地方,应及时提出,经工程例会讨论、达成共识,进行修正。在合同的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变更合同的,应严格按相关的制度、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对购进的设备、材料的规格、品牌、型号、材质、色泽等方面要求监理和有关人员对照合同验收后,签章认定,作为审计核算的有效依据。

5.2跟踪审计对材料、设备采购过程的价格把关作用

材料价格对整个工程成本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目前的建筑材料市场很不规范,一物多价、材料采购过程中存在各种优惠如折扣、甚至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此种现象,跟踪审价根据工程进度,要求施工方提前报出所需的材料。审计人员对所报材料有市场信息价的,按规定月份的信息价执行;对没有信息价的材料,审计人员执行“货比三家”的原则。跟踪审计在监理方把质量关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电话咨询、网络查询、到市场询价,搜集所有材料价格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三至五家报价的基础上,通过工程例会,由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参与论价、议价,最后由甲方综合各方情况进行定价,并经各方签章认可,作为决算价格,计算工程成本。

工程中使用的设备,价格一般比较高,审价员必须在掌握大量价格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进行比质量、比信誉、比资质,使用“质优价廉”的设备。

5.3跟踪审计对设计变更的约束作用

学校每年在对高校财务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常常有超预算的情况,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超支占相当一部分。究其原因,很多是设计变更引起的。有的基建项目在施工中进行设计变更,在变更中进行施工,导致超投资、超预算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跟踪审计对单项或单位工程的设计变更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是否合理,计算变更部分增加的投资额,如发现变更幅度大,出现超投资现象,跟踪审计应及时向学校发出超支警示,防止随意增加工程成本。

5.4跟踪审计对现场签证的牵制作用

针对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随意性大、不切实际的现象,跟踪审计制定了“现场签证制度”,规定了签证程序、设定签字权限和责任,并实行基建处、监理、跟踪审计联签制,而对数额较大的签证,要求施工方提前申报,跟踪审计等各管理方人员到现场商定。这样使得现场签证有章可循,各方互为牵制、互相约束,使工程成本更加切合实际。

5.5对工程进度款支付的审定作用

跟踪审计要求施工方按月申报工程进度款,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根据施工合同及形象进度的完成情况,审定工作量,并与基建处、财务处、审计处相关人员共同确定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额度,使工程进度款不会超支或积压占用。

5.6跟踪审计有利于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

跟踪审计有别于其他的审计模式,在于它的全程性。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审计的局限性,审计贯穿到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可以随时对建设项目提出建议和意见,监督工作进程,真正做到“边建设、边审计、边纠正、边规范”。

跟踪审计的效能监察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6.1跟踪审计可以加强决策阶段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落实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决策阶段主要是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估算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等。建设项目各项经济决策对项目造价以及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决定性影响,决策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阶段。审计计人员能从审计专业和各业务专业提出具体的分析,修正决策者的不足。

5.6.2跟踪审计以审查设计的效益性为重点,确保建设项目选型经济实用

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来支撑,科学的工程设计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关口前移,既可以避免项目决策错误造成损失浪费,又便于后期审计工作开展,切实从源头堵住资金流失,因此,审计设计方案对有效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6.3跟踪审计可促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质量监控,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成本核算,开展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施工和建设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节约工程项目的成本,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5.6.4跟踪审计可以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

跟踪审计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全过程监控,目的是降低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防止资金流失或被挪用。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行跟踪审计能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了工程建设效能。

参考文献

〔1〕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

〔2〕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8.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 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 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第11篇

刘家义审计长在年月日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目标, 就是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这既是时代赋予广大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也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审计工作要实现的四大目标, 其中之一就是要使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理论、审计文化、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研究与建设迈上新台阶, 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在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 刘家义审计长进一步强调, 要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精神, 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刘家义审计长的论断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为了进一步深化审计理论研究, 更好地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中国审计学会在其制定的《中国审计学会至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中提出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这个中心, 在认真总结我国审计实践创新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审计基本理论。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发展, 深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巫需研究并逐步构建起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深化和拓展,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对于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 试图构建圈层结构式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以期为深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二、关于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及其模式的多样性

(一)审计理论框架的涵义

自从年莫兹和夏拉夫在《审计哲学》一书中提出审计是有其内在理论结构的观点之后, 学术界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任何系统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内在结构, 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也应有其内在结构即审计理论结构。本文认为审计理论框架与审计理论结构可以等价使用。审计理论框架结构是指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命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 亦即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形式。相对于审计理论系统而言的审计理论要素是指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研究审计理论框架就是要确定审计理论应该由哪些要素部分组成以及各要素之间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要构建审计理论框架, 首先需要确定或确认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即要素, 然后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秩序或作用方式即内在逻辑联系, 再按照这种联系将它们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审计理论框架的多样性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审计理论框架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构建了形式各样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框架究竟有哪些要素构成学术界对此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 至今也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框架。然而, 正是由于审计理论框架模式的多样性才促使了审计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下面, 我们对国内外审计理论框架的主要模式进行简要的评述。

1、莫氏模式

莫兹和夏拉夫于年在《审计哲学》一书中, 将哲学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审计研究, 彻底批判了审计无理论 的观点, 并首次提出了研究审计理论框架的构想。在此前提之下, 莫兹和夏拉夫以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了审计理论框架, 他们提出的审计理论模式由五个要素构成, 即哲学基础一假设、概念一规则一实际运用 。莫氏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审计理论框架研究的基石, 对审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尚式模式

在继莫氏模式提出之后, 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尚德尔教授在其年出版的《审计理论 评价、调查与判断》一书中认为, 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本身都应由假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等五个要素组成。因此, 他提出的审计理论框架模式为假设一定理一结构一原则一标准 这一形式。

3、安氏模式

加拿大著名审计学家安德森教授在年出版的《外部审计学》中, 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六个要素构成, 即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一审计概念一审计假设一审计技术方法一审计过程。

4、李氏模式

英国著名审计学家汤姆李教授在年出版的《公司审计学》中, 以审计本质为出发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三个要素构成, 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概念。

5、弗氏模式

英国著名审计学家弗林特教授在年出版的《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中, 同样以审计本质为出发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四个要素构成, 即本质与目标一假设一概念标准 。

6、国内代表性观点

阎金愕教授和林炳发博士在年发表的《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一文中, 以审计本质为出发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 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五个要素构成, 即审计本质、审计目标一审计假设一审计原则一审计准则 。李若山教授在年发表的《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一文中, 以审计目标为起点构筑审计理论框架,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四个要素构成, 即审计目标一审计假设一审计技术准则与审计职业准则一审计质量特征。

蔡春教授在年出版的《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一书中, 提出审计本质要素处于审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起着驾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 , 并认为审计理论框架由六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即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信息、审计控制 。此外, 审计理论框架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与审计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由此可见, 审计理论框架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即可构建不同的审计理论框架模式。本文认为, 审计理论框架模式多样性的特点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会长期存在, 并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审计理论框架模式的多样性是充实、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的巨大潜能, 是促进审计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关于构建审计理论框架之理论原点问题的思考

审计理论框架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 并且各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构建或者研究审计理论框架一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审计理论框架应该由哪些要素部分组成或者说审计理论框架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理论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是依据什么内在逻辑关系联结起来或组织起来的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理论起点或逻辑起点是什么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理论原点是什么目前, 学术界关于前三个问题的讨论比较多, 不再赘述。我们认为, 探讨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必须认真思考审计理论原点的问题。原点 不同于起点。《辞海》认为原点是指目标区域内的一个明显点 , 意指出发的地方。审计理论原点就是指审计行为活动原本作用的对象, 也就是审计理论研究原本应该着眼的问题或者范畴, 比如降低信息风险、协调利益关系、加强产权保护、参与民主政治、维护经济安全、服务国家治理以及保障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等等。审计理论起点是具体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它对其他审计理论框架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乃至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理论起点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从不同的逻辑推演出发, 可以选择不同的理论起点, 比如审计目标起点、审计假设起点、审计本质起点等等。基于相同的审计理论原点构建审计理论框架, 亦可选择不同的审计理论起点, 进而形成的审计理论框架模式有所不同。

四、关于构建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原点的圈层结构式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

(一)国家审计理论框架构建之理论原点选择

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责任观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审计学说, 是用于解释说明审计产生、发展之根本动因的重要审计理论学说。受托责任观认为, 审计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保障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机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深化和拓展, 是指特定的主体按照特定的原则或要求运用公共权力去经管公共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现代国家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丰富与拓展的, 国家审计的功能亦要随之不断演进和拓展。比如, 当服务国家治理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时, 国家审计就理应发挥国家治理功能。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这种关系可以是以契约形式形成的, 可以是以法律、法令的形式形成的, 也可以是由特定的制度安排确定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国家审计学说。我们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该作为构建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理论原点。

(二)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的构成要素

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的构成要素是指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国家审计理论一般框架由十大板块理论为基本构成要素, 即国家审计本质理论、国家审计假设理论、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国家审计信息理论、国家审计方法理论、国家审计行为理论、国家审计功能理论、国家审计组织理论以及国家审计环境理论。

1、 国家审计本质理论。

国家审计本质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究竟是什么的理论, 主要研究国家审计本质的内涵与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认清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因此, 国家审计本质理论的研究在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 前审计长李金华认为, 国家审计就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而刘家义审计长认为,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 ,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审计控制论的观点, 国家审计是国家的一种特殊经济控制机制,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2、国家审计假设理论。

国家审计假设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假定和前提条件的理论。国家审计假设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假设的内涵与作用国家审计假设的性质国家审计假设的特征国家审计假设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审计假设的检验。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假设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理论应该包括责任关系假设 、正当怀疑假设 、可确认假设 、独立性假设 和有效性假设 等五个基本审计假设。责任关系假设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现代国家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正当怀疑假设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状况有可值得怀疑之处, 所以需要有国家审计来保障和促进其全面有效履行。可确认假设认为,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以通过收集和评价与之相关的证据并验证与之相关的信息而得到确认。独立性假设认为, 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能够保持其地位、精神、操作以及伦理上的独立性, 并有能力排除干扰与约束, 进行独立审计。有效性假设认为, 国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 即使有时存在一定的冲突, 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独立性假设和有效性假设的提出, 在于确保国家审计行为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进而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3、国家审计目标理论。

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是什么, 以及怎样达到该种理想境地或状态的理论。国家审计目标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目标的涵义国家审计目标的功能与作用国家审计目标的构成体系及相互关系国家审计目标的划分依据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条件与机制。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即是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在实务层面, 国家审计的目标表现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目标, 比如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行为约束与引导机制的理论, 探讨如何规范国家审计行为, 以使其更好地实现国家审计目标的理论。国家审计规范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规范的涵义及作用国家审计规范的内在逻辑结构与作用方式国家审计规范的效力范围国家审计规范的内部协调问题国家审计规范的变革与影响。

审计控制论认为,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 要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就必须遵循特定的规范。国家审计规范体系包括技术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国家审计的技术性规范主要是指国家审计职业技术标准, 即国家审计标准或国家审计准则而国家审计的社会性规范则主要是指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即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所以, 国家审计规范主要包括国家审计职业技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个部分。

4、国家审计信息理论。

国家审计信息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信息的生产、处理、报告以及信息的质量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国家审计信息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信息的涵义及作用国家审计信息的分类国家审计信息的获取方式国家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国家审计信息的报告模式与公告制度。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信息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信息是指在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生成的信息。国家审计信息最主要、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可信圈, , 即描述与反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信息应该而且必须是完全可以信任或信赖的。可信性 这一特征又是由真实性、相关性、有效胜、公正性和透明性等质量特征来支持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

5、国家审计方法理论。

国家审计方法理论就是研究为了实现国家审计目标所凭借或运用审计方法的理论。国家审计方法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方法的涵义及作用国家审计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国家审计方法的开发与运用。其中, 国家审计导向模式与国家审计技术方法是国家审计方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审计控制论认为, 为了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国家审计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方法。或者说, 研究和探讨国家审计方式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国家审计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导向模式, 如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治理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以及权力导向审计等国家审计技术方法, 如计算机审计、跟踪审计等。

6、国家审计行为理论。

国家审计行为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行为活动的特征、动机、约束、效率与后果的理论。国家审计行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行为的涵义及特征国家审计行为的表现形式国家审计行为的动机国家审计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家审计行为的效率国家审计行为的激励与约束国家审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行为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行为就是在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过程中, 国家审计的主体和客体所呈现出来的特定的审计行为活动。国家审计行为活动包括国家审计调查过程和国家审计报告过程。国家审计调查过程主要是通过客观地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以判断各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中的各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为发表审计报告或意见提供依据。国家审计报告过程主要是依据从审计调查过程获得的审计证据与做出的审计判断, 综合地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报告。

7、国家审计功能理论。

国家审计功能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所应具有的功能或所应发挥的功能的理论。国家审计功能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功能的涵义国家审计功能的基本属性国家审计功能的互相关系国家审计功能的拓展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决定或影响因素。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国家审计功能理论认为, 国家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 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即为经济控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是国家审计功能拓展的内在动力。当服务国家治理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时, 国家审计也就理应当发挥国家治理功能。

8、国家审计组织理论。

国家审计组织理论就是研究国家审计的组织模式或组织结构等方面问题的理论。国家审计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审计组织的组织模式或类型国家审计组织的形成机制国家审计组织的治理结构国家审计组织的规范与管理国家审计组织的效能与效率国家审计组织的变革与优化。

五、关于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国家审计理论框架的环境因素

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同样由国家审计本质理论、国家审计假设理论、国家审计目标理论等十个方面的理论要素构成。我们认为, 中国特色 主要表现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历史等环境因素对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中其他要素形成的独特影响上。具体而言, 中国特有的环境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环境。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代表国家和人民监督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经济环境。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产权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的数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因此国家审计更加注重对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员的审计。公有产权的主导性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法律环境。我国的法律制度属于大陆法系, 法律体系上有具体、系统且形式固定的法律文本, 执法行为更加强调要有法可依 。因此, 国家审计机关更加注重要依据法律的有关要求开展审计, 做到依法审计 。

文化环境。文化是一种软约束 , 能够为人们的活动提供行为规范。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对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及行为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 、中庸之道 的理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仁者爱人 强调要尊重他人,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这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中庸之道 则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对于审计人员树立公平不偏、公正不阿 的审计观、减少组织内外的矛盾冲突、提高沟通协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环境。我国有着悠久的审计历史, 一般认为西周时期的宰夫之职即为国家审计的萌芽。据《周礼天官》记载, 宰夫掌治法以考百官府, 郡都县鄙户之治, 乘其财用之出人。凡失财用、物辟名者, 以官刑诏家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 赏之 。国家审计的历史表明,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以权制权 机制, 长期以来主要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对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中其他要素的中国特色

第12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上海市审计局第五届特约审计员聘任仪式。首先,我代表市审计局,向受聘担任第五届特约审计员的15位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同志非常重视特约审计员工作,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仪式,接下来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就特约审计员工作情况作一简要回顾,就进一步做好特约审计员工作、更好地发挥特约审计员的重要作用,谈一些想法和打算。

一、特约审计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聘请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审计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体现,是健全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有力举措,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有效渠道,是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重要形式。根据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从1990年开始,市审计局开展了聘任特约审计员工作,到目前已聘请了5届特约审计员,聘请的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审计员达到64人次。

十几年来,特约审计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不计名利,克服工作忙、兼职多、社会活动频繁等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认真履行职责,为提高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推动上海审计事业加快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深度参与审计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各位特约审计员都是熟悉和热心审计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领导干部,具有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在参与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审计工作水平的持续提高。一是推进审计工作决策的科学性。特约审计员积极参加对我局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讨论,分析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审计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特约审计员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为审计人员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业务等方式,帮助审计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目标,确定审计工作重点,探索更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高。三是推进审计法制建设。对我们牵头组织起草的地方性审计规章、市审计局重要的制度规范,特约审计员都积极运用专业知识,认真进行审议,积极发表意见,为促进审计法规的健全、完善,保障审计规章执行效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积极参加廉政检查,健全监督体系。特约审计员具有超然独立的立场,是发挥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十几年来,特约审计员通过参加上海审计系统职业道德检查月活动,跟踪走访被审计单位等方式,了解、检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落实廉政责任制、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和各项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由于特约审计员身份特殊,社会联系面广,他们的参与,更好地体现了廉政检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进一步推动了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而且,特约审计员在协助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的同时,又对审计工作实行民主监督,这既能不断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和水平,又将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体系。

第三,多层面宣传审计,扩大审计影响。多年来,特约审计员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审计、宣传审计,为社会各阶层人员进一步加深对审计工作的了解,扩大审计工作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在人大、政协等会议上宣传审计工作,客观反映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果、面临的困难等,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对审计工作的支持。二是在审计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特约审计员利用联系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如实反映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审计机关及时掌握社情民意,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帮助各阶层群众了解审计工作,增进对审计机关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密切了审计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三是利用杂志宣传、介绍审计工作,扩大了审计监督的社会影响。

总之,这些年来,特约审计员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市审计局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关心、积极支持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为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市审计局,向特约审计员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做好新时期的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发挥好特约审计员的重要作用

今年5月以来,根据市委统战部的工作部署,在各派市委的支持下,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我们开展了第五届特约审计员聘任工作。这次我局共聘请了15位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第五届特约审计员,其中7位为续聘,8位为新聘。第五届特约审计员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层次高。这次聘请的15位特约审计员,基本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多数人员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并且在所在单位基本都担任着领导职务。二是代表性强。15位特约审计员中,有13位来自于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8个派,有2位是无党派人士。三是职业分布广泛。15位特约审计员分别来自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团公司等,他们通过长期工作和社会活动,在经济建设、宏观经济管理和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是由于特约审计员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同时也正是特约审计员队伍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宝贵力量,因此我们对特约审计员充满着期待。为进一步做好特约审计员工作,充分发挥特约审计员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上海审计工作更好地开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为特约审计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特约审计员工作,确保工作效果。充分认识特约审计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加强和改进特约审计员工作,作为审计工作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5〕5号文件精神和中央七部委《关于加强特约人员工作的意见》,在统战部门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特约审计员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促进特约审计员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进一步健全完善特约审计员工作制度,提供制度保障。按照中央和本市关于加强特约人员工作的精神,逐步健全、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特约审计员工作制度、沟通协商制度、通报情况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落实联系特约审计员工作的责任分工,为特约审计员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细化特约审计员工作,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我们要根据特约审计员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工作阅历丰富的特点,进一步拓展特约审计员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及时向特约审计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料,邀请参加各种会议,组织重要审计法规和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要根据特约审计员的特长,组织参加一些审计项目,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审计项目,参加一些重要审计事项的调查、研究和咨询,在审计工作中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四,重视落实特约审计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约审计员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审计的决策、审计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解决审计揭示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既是特约审计员对审计工作的有力支持,也是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特约审计员的真知灼见,作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切实抓好落实反馈,进一步推动上海审计事业和特约审计员工作向前发展。

总之,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审计机关和特约审计员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审计事业和特约审计员工作一定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成绩,得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