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

时间:2023-08-16 17:28:56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复习策略 着力点 高三历史教学

第一轮复习中,大部分学校是根据教材专题序列复习的。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基础知识紊乱。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时间混乱,常常出现“打开书本就会,合上书本就忘”的现象。原因有:一是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未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不会运用知识。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原因有:一是缺乏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复习中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第三,不适应文科综合的考试。平时单科成绩不错,一遇大型、文科综合考试,成绩就不太理想。原因有:一是缺少对主干知识的深加工;二是未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及未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新课程、新高考下,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下面我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二轮复习应注意的着力点,让历史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历史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主干知识的连点串线

命题者强调,高考考查的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综观近几年的文综高考,科技、思想、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屡屡成为命题重点,这些知识在教材中零散分布,但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而且现实感很强。

因此,在一轮复习后,学生对知识有初步印象但还比较紊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准某一主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连点串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讲到“俄国(前苏联)历史”时,可以把必修和选修中有关该国的知识链接起来。必修Ⅰ的“俄国十月革命、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必修Ⅱ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修Ⅲ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选修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选修Ⅳ的“列宁”,这些主干知识都是俄国(前苏联)的历史。然后按几个时期把握俄国的历史,可按:十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至1991年12月。这样通过对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形成网络体系,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带动学科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横向知识框架的构建——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

新教材必修部分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按照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编写,有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历史知识。缺点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

一轮复习一般是按教材的模块顺序进行。因此,二轮复习要打破教材原有体系,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按时间顺序重新整合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2009年福建高考文综“李贽”题就考到“李贽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没能开拓出一条新路的原因”。这就要求从明朝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回答。因此,二轮复习中要注重横向知识框架的构建,使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这是符合高考命题方向的。下面以岳麓版中国古代史为例说明。

首先,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六大时期,并点出阶段特征,这构成知识体系的第一个层面: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秦汉(封建大一统建立)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隋唐(封建国家强盛)宋元(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明清(封建国家由盛而衰)。其次,在第一个层面基础上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归结到每个朝代里复习。如,明朝:(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废丞相、八股取士)。(2)经济:A.农业:自然经济占主导。B.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C.商业繁荣(大商帮、工商业市镇)、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海禁”政策。(3)文化:A.思想:正统思想占主导(王守仁的理学),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出现。B.文学:小说、戏剧。C.科技:《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D.艺术:绘画。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阐释角度的转换

二轮复习时,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和较有命题价值的考点即重点、难点知识,应该再度强调。如何强调?部分教师热衷于炒冷饭,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正确而有效的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对重难点知识分析阐释的角度要适时转换,避免跟一轮复习雷同。这样就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一轮复习一般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等方面,并跟义和团运动比较,得出异同点。在二轮复习中,要转换思维的角度,可以从现代化史观来重新认识它,把它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封建势力、侵略势力,一定程度地有利于现代化;但它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反现代化的,是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所以对现代化的作用是有限的。辛亥革命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打击帝国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现代化的进步;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因此,二轮复习时,对重难点知识可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理念分析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

四、热点知识的运用与突破。

新高考试题表现为关注现实、时代感强、屡考热点等特点。热点问题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38题,以“工业化”为切入点,考查前苏联、英国、新中国实施工业化的原因、方式、道路。因此,在二轮复习中,用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切入点,这样才会相得益彰。

比如,讲到“三农”问题时,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把古今中外有关国计民生的史实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相关知识有:1.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孔子的“德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黄宗羲的民本思想等。2.西方的民本思想—苏格拉底;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等。3.近代以来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践—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不同时期的等。4.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5.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民生政策—新经济政策等。

一轮复习侧重于专题内的知识整合,二轮复习必须打破专题体系,将教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思辨能力。总之,高考模式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复习方法、策略的探讨,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游刃有余,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2

高中历史必修二所反映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本模块课标规定了8个学习专题,按中外史分别编写。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 “人教版”的专题设置完全与《课标》相同。在模块整体结构设计中,遵循了“古今贯通,厚今薄古”的原则。8个学习专题中,古代史的内容史仅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笔者对历史必修二的复习方法做了如下探讨。

一.以课程标准为纽带梳理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命题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命题的依据。历史考试究竟应该怎样命题?第一、不能完全依据某一个版本;第二、不能机械地将各版本的知识点进行对照以“求同”;这已经成为历史命题人员的共识。所以学生学习必修二时,首先明确每一节的课程标准。如:关于古代农业的课程标准“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关于古代手工业“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生在复习每节课时,首先应掌握课程标准,然后按照“了解知识-分析理解-概括评价”三个层次来复习课本。知识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化理解相关知识,真正把握历史命题方向。

二.多角度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本模块课标规定了8个学习专题,对同一个学习专题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等方面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以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城市或者其他知识点为主题纵向梳理不同时期相同主题知识,也可以以时间为主题横向梳理同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历史必修二中,也可以以不同学习专题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题进行知识梳理。比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等等为主题梳理知识。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多角度建构历史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能力。

三.要用新的史学观正确评价必修二的历史知识。

关注新史学观,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审视历史。“文明史观”强调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全球史观”是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现代化史观”是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线索,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强调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新的历史教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史学观,吸纳了一系列新观点。在历史考试中体现新史学观是历史命题原则之一,学生在复习中应注重用新史学观评述历史。比如:按照全球史观,肯定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在改变世界面貌,加强世界各民族、地区、国家交往和世界市场形成中的积极作用,不能只看到殖民扩张及其给当地人民造成的灾难。按照现代化史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充分肯定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不能指看到它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等等。

四.历史复习必须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比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

五.历史复习应注重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知识,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知识。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①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比如: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的比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比较等等②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方法。比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③类似比较法: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特点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等等④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3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想要找出有针对性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就要清晰地把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有意识记不到位。这里所提到的有意识记一般是指集中学生注意力,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达到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有意识记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避免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高中历史涉及大量的时间和人物,需要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更加巧妙的记忆方法。但是高中历史的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不断强化记忆,确保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如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无法进行有意识记,不仅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控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而且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还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陷入困境。(二)对知识一知半解。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容易遗忘,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牢牢地记住那些知识点的目的。我们如果翻开高中历史教材,将会发现大多数的高中历史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的认知,以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意义和性质。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会涵盖很多的历史意义,如果单纯死记硬背将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随着历史事件的不断增加,需要学生背诵的历史意义增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知识点,不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灰心丧气。(三)缺乏对方法与技巧的思考与应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这一特点增加了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作为一个文科科目,历史不是只靠背诵知识点就能学好的,学习历史也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部分学生未完全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致使课堂学习中问题频出。出现这种问题不只是学生的原因,教师也有问题。历史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引导,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对知识点给予全盘讲解,但是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未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未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匹配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致使学生在整个的历史学习中毫无章法,学习压力上升,知识与能力跟不上历史学习的要求,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一)强化记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要强化自身的记忆,避免出现惰性心理。在初中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具有比较优异的历史成绩,但是高中历史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背诵这些知识点,尤其是那些需要不断强化准确记忆的知识点。高中学生潜在的懒惰心理,致使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固,影响了后续对知识的应用。其次,教师的指导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对知识的遗忘现象,这就需要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有计划地复习,强化记忆。(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对掌握历史知识点来说十分重要。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需要深入研究自己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阐述知识点的表层含义,还要向学生渗透更深层次的含义,逐步培养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的好习惯。(三)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历史学困生本来就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如果要缩小甚至赶上其他学生,就必须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而历史学困生在这一方面显然存在巨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引导学生思考与知识点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困生的转化至关重要,只有解决学困生问题,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着想,对学困生给予足够的帮助,帮助他们向中等生和优等生转化,进而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4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历史复习 知识整合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2

对历史发展的线索的掌握、历史规律的归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就会不够精确。以至于历史现象不能对应相应的历史评价,同类历史现象无法上升到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往往发生了一定偏差,那么在高考历史中极易形成错误认识,这是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强化知识体系,才能羸在高考。

一、知识整合,强化体系

学习过程充实、漫长,要步步为营,学生在对教材熟练掌握的基础,必须学会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零碎的知识进行类化、固化,不断的巩固知识体系。

(一)抓住线索、提纲挈领

历史基础知识穿越古今、横跨中外,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首先就要找历史发展的线索、抓v史发展的主线,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1.梳理时间发展脉络,明确历史发展时序。历史发展是岁月的累积,在悠久的岁月里学生首先要明确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而不“张飞打岳飞”。学生只有明确历史发展时序,才能把众多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发展进行掌握。

2.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做到提纲挈领。中国近代史曲折反复,学生比较头痛。其实你只要掌握几条线索即可:一是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史;三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史。

3.归纳历史的阶段发展特征。归纳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就等实现了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宏观掌握。再如中国近代史,主要特征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化难为简,轻松掌握

深入阅读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高度统率教材的基础上,将史实重点化,将难点简单化。找出史实之间的联系,把史实高度整合起来,做到轻松掌握。

1.抓关键词句,精简知识。学生要学会做历史学习的“小裁缝”,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剪裁,做到由多变少、由粗变精。如斯大林模式,核心就掌握关键词:高度集中,就能了解斯大林模式。

2.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简单概括,便于轻松掌握历史事件。如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史上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将之总结为 “四个四”:即四个原因,四个条件,四次探险,四点影响。就这样把一个难于把握的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做选择题也不容易将原因混淆。

(三)学会归纳,简单掌握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有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同类事件的在发展上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将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去分析历史事件在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方面的共性,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更有利于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

1.归纳历史事件发展原因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如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其原因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思想的转变和主观因素,再将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

2.归纳同类历史事件纵向整理。如党的一大二大直至十八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各国的思想巨人;重要的战役;或以第一、较早等作为依托进行归纳。

3.中外同时期的横向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比较。

二、温故知新、掌握理论,升级体系

(一)学思结合、学习理论

1.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对历史要进行反思,思考历史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思考历史与现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新知,服务于当下,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准备,这正是历史的教育功能之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从历史发展得到启示。

2.熟悉历史的基本理论,思考历史的基本理论。将历史知识放在理论下思考,从历史知识中求证历史规律,从理论高度去驾驭历史,必然使学习历史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强化学科的基本素养

对于历史一词的概念理解,对于史料、史论、史学基本观点等有所认识,对于塑造知识体系是锦上添花。

(三)学习新史观、刷新历史知识

随着新史观的提出,对于历史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原有评价渐趋不合时宜。学习全新七大史观,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更新和重组,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历史知识更好、更全面的掌握。

(四)联系热点、回归社会现实

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回顾过去,这样的历史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学习历史是让我们学会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对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既然如此,历史知识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你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历史知识也就有了时代意义、时代价值和生命,从而深化历史知识。

1.联系热点,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近几年来的三农问题、反腐败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思考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来突破这些问题。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6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一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知识。作为中学历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历史课本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加之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历史地理知识比重逐渐在增大,这就使历史教学中历史地理知识越来越被重视。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人文景观以及环境、人类发展和演变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地理观的形成对于塑造高中生人文素养,人文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交叉性和综合性,所以在历史的学习中,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这种综合运用提升地理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三、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目前来讲,高中知识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以及整体能力的提升。在历史学习中,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知识,一方面能够通过加入一定的地理知识让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历史地理知识的重视和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历史地理知识的准确获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将这种空间思维运用到历史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历史学习能够具有可感性,客观性,也更增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便快捷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其人文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两种学科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运用历史地理知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够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具体来说,做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注重人地关系

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对于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地理知识,通过对于人地关系的讲解,对于人员地域等的把握,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综合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二)要把握历史地域概念

对于很多历史地域来说,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地域概念的认识和掌握,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台湾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数次不同的名字,琉球、小琉球等都是其曾经的名字,这和历史事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北京来说,大都、燕京等都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将这些历史名称和地域相结合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地域的整体认识,增加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

(三)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经常有一些历史地图,这些地图,是当时地域的标记,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些历史地图作为具体的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讲解,将地域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图像和图形思维中了解整个历史事件,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熟知程度和掌握程度。

(四)加强历史地理知识习题训练

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知识习题的训练来实现,在目前高考文科综合的背景下,很多高考试题以及模拟题都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合在一起。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历史地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候,却要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合运用的知识习题练习,对于学生提升历史地理知识的整体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于学生知识的练习和习题的掌握进行一定的强化,通过强化练习题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

(五)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地理遗迹

百闻不如一见,在历史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到实地参观考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历史地理遗迹进行参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理知识,这种参观可以是古遗迹公园,可以是古战场,也可以是历史博物馆。如果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不允许到外地进行实地参观,则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这种地理历史知识的形象思维意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地理知识。

五、结束语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两轮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两轮:一轮复习是基础复习,基本按照文明史观进行复习,将必修、选修内容进行梳理;二轮复习则按照通史史观,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纵向串联。笔者认为,历史一轮复习应当采用微观复习模式,二轮复习应当采用宏观复习模式。所谓微观复习模式,就是采用过筛子式的复习,在新课标的界定下,将知识点放大、延伸,使学生多而不乱地将基础知识掌握、消化;所谓宏观复习模式,就是注重知识线索的整合,突出社会阶段性特征,按照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种史观研究模式,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整合成若干个专题,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在史学观、价值观等方面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起来,这两轮复习也就是我所谓的过“海”点滴必取,登“高”一眼万里。

一、一轮复习如过海,长路漫漫,注重点滴之功

一轮复习时间长、范围广,正像过海一般。既是过海,我们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船造固,把舵掌稳。过海需船渡,要造一艘好船。

1.造船的材料当然首选中学历史教科书。或许此时一些同仁会以新课标体制下应当淡化教材等类似理由来驳斥我的观点,但我依然坚持这个看法,或者说,经历了几年新课改的高考后,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由于课改的精神已经很前卫了,高考不得不依托课本以保证其基本面。如果说有什么资料既简洁又实用,恐怕再也没有什么材料比历史课本更恰当的了,就五本书而言,虽内容不多,但变化万千。重点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这些知识通常是学生最耳熟能详的,可以说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差,但这一部分考试出题率越发的少了;次重点知识的指出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部分学生并不能做到“完整的温习课文”,从近些年高考考查内容来看,我们平时复习容易模糊的内容常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对象.

2.有了好的材料,还需合理设计,否则岂不成了资源浪费!历史知识具有跨度大、范围广的特点,然而历史现象并非是孤立的,因此,抓住历史规律与历史现象的结合点,将历史知识形成稳定的知识体系才能有的放矢。如,世界近代、现代史,历史跨度将近7个世纪、五个大洲,涉及几十个国家,知识散得很,但是如果我们将它编成体系,便如庖丁解牛一般,看得清、抓得住。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分为如下几条线索:

政治史: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化、法制化及无产阶级过渡。

经济史:由农业文明、孤立、隔绝向工业文明、区域化、全球化过渡。

文化史:由宗教思想专制向人文主义、科学民主过渡。

接着我们可以再将三条线索细化:

政治史:古希腊直接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化的初步确立和相关法律文献(英美)资产阶级民主化成为主流和相关法律文献(德法)苏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演变。

经济史:手工工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区域化与全球化)、社会主义苏俄的建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的改革。

思想史: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滥觞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奠基和成就。

然后,我们再将每条细化的线索进一步具体化,将每个箭头前的内容在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形成树形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即使所学的知识像叶子一样繁杂,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枝干,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当然,一个好的舵手需要有精确的地图,这“地图”就是我们的考纲和考试说明,考纲是最简易的书籍,我们要仔细研究考纲对教材内容的删减;而考试说明则是最小的考试范围,极少有高考命题者会越了考纲和考试说明的雷池的。仔细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把握复习航向,那便是教师的钻研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二轮复习如登“高”,高峰险峻,视野要开阔,思维要敏捷

这里的登“高”有两层含义:一是二轮专题复习跳跃式的“高”,二是高考的“高”、高分的“高”。我们刚才已谈过,二轮复习注重专题的横纵向的联系,以古鉴今,“有资于治道”,这既依赖于一轮复习打下的基础,又要在攀登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在复习中领悟,在反思中提升境界。尽管文综历史客观题不再过分追求专题式的题组,但对于主观题来说,进行综合专题复习意义重大。

1.要建立专题内容纵向体系,即古今联系。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们通常要介绍给学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虽短短50个字,却囊括了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实,建立历史专题的纵向时间联系也是这个道理,在进行历史二轮复习时,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就某一个专题把所有相关的内容全部罗列出来,况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可以将其精华按照我们容易识记的方法整理出来,这样既实用,又不容易遗忘。

2.要建立专题内容的横向联系,这包括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联系,同时也包括同时期的国家间的联系。目前为止,没有哪一本教材会专门把国与国之间某些共性的东西写到一起来比较,我们在二轮复习中也不可能将一切具有可比性的命题都通通拿来为学生讲析,因此,在这一类问题复习时,贵在领悟方法。

3.在建立了历史主干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后,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从不同史观去看待问题。从近两年福建省的质检题和高考题来看,历史主观题背景知识必考一问,考查的是文明史观;古今中外比较题必考一问到两问,考查是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关注民生、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考查的是社会史观、生态史观。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我们目前的历史二轮教辅书主流是以近、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编写的,只有少数教辅是以通史史观编写的,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

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也感悟到了蕴含在知识中的情感,接下来就是实战了。我们绝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只有选择适量、精准的习题,勤加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知识串联 矛盾串联法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知识熟练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熟练的运用知识串联法,所谓的知识串联法是指抓住知识点的历史线索,把握其中之间的联系性,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网。

一、高中历史知识串联的方法

历史知识的串联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时间串联法和历史人物串联法两种,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说,矛盾串联法等,笔者就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述。

1.时间串联法

历史的进程都是伴随着时间的发展进行的,时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绳子,将一个个历史事件拴在绳子上,才有了历史的存在。在历史知识的串联当中,时间串联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列出大事年表,比如说,从上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一直到新中国,这就是一部大事件主线,在主线的基础之上,列出每一个主线时代上的时间线,比如说,清朝的从努尔哈赤到溥仪这些皇帝的在位时间,再列出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比如说,光绪在位的时候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等。当然,在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这一顺序列出历史简表。教师可以根据简表制作历史树,这样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能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2.历史人物串联法

一部历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历史人物史,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由人才创在的,也只有人才能创造历史。无论是在中国史,还是在世界史当中,有出现了一些璀璨的历史人物,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人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串联历史知识的线。比如说,以秦始皇作为其在位期间的历史串联线,以他为核心构建一个历史人物关系图,通过关系阐述著名的历史事件。比如说,秦始皇与吕不韦,就会联系到著名的《吕氏春秋》,秦始皇与公子扶苏,就联想到万里长城。这种历史人物串联的方法,就是构建人物关系,在人物关系的基础上,串联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达到知识点串联的目的。

3.矛盾串联法

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事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每一个历史事件当中都蕴含着矛盾,教师可以以矛盾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点,这一点在近现代史的学习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近现代史的阶级矛盾,阶级矛盾的变化是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主要力量。比如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促使发生洋务运动、、新政、辛亥革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可以围绕这一矛盾,清政府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同样也适用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等历史事件的串联。

二、在历史事件串联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串联当中的点面结合

在串联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串联的“点”,以“点”带“面”,以面盖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谓的点就是指历史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也就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坐标。这一教师可以以时间作为历史坐标,比如说,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正处在西汉通知时期,同期在西方有神圣罗马帝国,对比分析两个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拆,比如说,前者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后者则是一个封建制国家,前者与后者都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当然也可以以历史人物作为坐标,比如说,在中国李世民统治时期,阿拉伯世界中创立了伊斯兰教,对比两个著名人物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贡献及影响,比如说,李世民采取的民族大融合,而伊斯兰教采取的是鲜明的民族排斥,这也为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政策,和中东地区动乱的趋势埋下了引子。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知识串联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在点上,更能横向的掌握历史发展进程。

2.以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串联知识点

当下世界虽然处于比较和平的状态,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焦点、热点问题,比如说,朝鲜核问题、巴以问题、印巴问题,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系。以巴以问题为例,巴以问题是当前世界最热点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伊斯兰教与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圣地,围绕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之间产生的争端。在耶路撒冷公元前八世纪犹太国就已经存在,后来被巴比伦王国攻陷,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王攻破巴比伦,允许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正式形成了犹太教。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犹太人重新走上流亡之路。在这一期间,耶路撒冷长期被阿拉伯人占据,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们将耶路撒冷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地。由此导致了两大宗教的对立。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从而为巴以冲突埋下了祸根。教师如果这样去讲历史,去串联知识,学生才能了解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对当前世界热点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总之,串联知识点是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串联方法,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固和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10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备考效率

1.熟记目录,让目录成为复习的向导

模块专题章节目录是该专题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可以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怎样熟记目录呢?一是了解目录的编排特点;二是反复接触,即复习课文内容之前都要看一遍目录;三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调整目录,以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四是以课名为基础,回忆相关知识,加深对课名的“印象”,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可以从课名入手,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者的农业政策等知识。

2.细读课文,充分发挥课文每一部分的作用

每一课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历史纵横、图片及说明、学思之窗与思考、本课要旨、探究学结等部分。复习时不能把正文内容看看就了事;更不可不愿意花时间静心看书而只热衷于做题。复习的目的是夯实主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因此细心看书是十分必要的。

(1)导言。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一般而言,导言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的特点。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以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

(2)正文。正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需重点掌握,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看书、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表);二是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如必修二第五专题正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看到这一点时就要从雏形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雏形开始出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等方面思考,进而理解观点;三是对正文中提到的知识要“追根”,力求把知识弄清楚,充实自己的知识。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归纳,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探讨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为中心,梳理本专题的核心主干知识,既看到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每一次的思想裂变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图片和历史纵横。“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其作用在于印证某个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复习时,要看(读)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可以据此设计问题,以提升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如: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此段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商品输入,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可以据此设计以下问题:①1845年,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②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4)学思之窗与思考。“学思之窗与思考”一般由一则材料和相应的思考题组成,其材料大多是对教材内容拓展或印证课文中的观点与现象,其问题一般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对“学思之窗与思考”的材料要认真阅读,要认真思考题目并用规范的语言与格式进行表达。用好“学思之窗与思考”,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知识的高度概括,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本课要旨”为“终点”,回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记牢了“本课要旨”,对本课的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

(6)探究学结。“探究学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以前是否做过,在第一轮复习时,最好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对课文内容,一方面要耐心地、细心地,从前到后、从上往下地阅读;另一方面,要用心、用脑,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和认识。

3.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因为教材提供的知识有限,提供的历史材料更有限,这意味着高考不能只复习教材。作为文科学生,要养成阅读史学著作、上网查资料、探究问题的习惯;要关注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经常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多几分追根溯源的劲头,那么,当你做高考题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就不会觉得脱离或超越了教材。

4.注意“古今贯通”,适当地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教材根据主题把历史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样一种编排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交错发生,相互影响。因此,复习时要尽量解决某些知识被分割的现象,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如复习必修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要下意识地联想到必修一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必修三中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并能够弄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的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从诸多现象中抽取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5.巩固教材知识,注重做题的过程

(1)做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做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还能发散思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题不能盲目,方法和质量至关重要。做题是复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做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为了逐步积累审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解题后要总结。解题后进行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

(3)做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二是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就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历史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学生在学习如此繁多的内容时,既不能盲目地看书,也不能一味地做题。应该以高考题为导向,用心看书,有选择地做题,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而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11

就以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题目的整体难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3、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44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150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1998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1、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1993年的44题、1994年的38题、1995年的38题、1996年的47题、1997年的46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48%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1989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有9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 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4、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二历史的知识点范文12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