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广告分析

社交媒体广告分析

时间:2023-07-17 17:23:15

社交媒体广告分析

第1篇

前天,在北京一场“智慧营销峰会”上,腾讯正式公布了其社会化营销平台,宣称揭开了“大数据”转向广告层面变现的序幕。

腾讯公布了一组数据:基于QQ空间和朋友社区的广告系统的日流量已达几十亿,即时通讯活跃账户数超过7亿,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5.5亿。这意味着,腾讯开放的社交网络日流量超过几十亿。

但是,与海外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相比,腾讯的收入结构有些失衡,90%来自个人用户付费业务。而Facebook85%的收入则来自广告。

看来,马化腾已经到了为腾讯讲新故事的时刻。腾讯网络媒体系统总裁刘胜义说,此次变革,也伴随着网络媒体、广告产品及腾讯营销方法论的全面升级,预计未来将诞生一个不亚于搜索引擎的市场。

与其说发布社会化营销平台,不如说腾讯开始从“大数据”转向广告变现。

事实上,今年以来,它已全面启动社会化战略:一方面展开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容融合,通过腾讯网、视频、微博、QQ空间等平台的改造与融合,增强社交价值。

其广告产品和营销平台已随之变化。腾讯网媒广告平台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说,在新营销平台用户管理界面上,广告主能清晰了解自己的粉丝群体特征,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可将用户进行精确分类,实现广告的精准匹配。

不过用户数据是敏感信息。腾讯的方案是,不给客户直接提供用户数据,而给用户加标签或“画像”,只清楚说明用户是怎样一群人。

腾讯高级副总裁汤道生说,社交广告不会干巴巴独自推广信息,用户看到的不纯粹是广告,而是社交动态,广告点击率会大幅提升,成本则显著下降。

腾讯称,其社交广告点击成本低于业内平均40%;注册成本平均低于目前的60%。而日引流上则达百万以上。

此外,腾讯还开放API给广告主和第三方,用于数据分析和企业营销平台管理。

目前,QQ空间开放平台、微博微空间已先行一步打通,并为第三方广告主提供开放式营销服务,后者的社交广告可在QQ空间和微博同时投放,还可选择链接到企业微空间,或QQ认证空间。

对广告主而言,功能上可实现内容、权限、用户管理后台互通;而商业化、互动活动、社交广告则实现显示互动。

以购物分享社区美丽说、蘑菇街为例。它们已通过社交广告实现精准营销,用户注册成本低于传统渠道50%,低于搜索引擎80%。

但刘胜义坦言,中国社交广告只是刚开始,目前人均产生的广告价值不高,在ARPU值上腾讯有很大提升空间。

接下来腾讯各媒体产品将进行升级。腾讯网将向社交集成、产品智能、资讯交互发展,微博将走向智能化、内容简约化,视频则朝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

《公众风潮:互联网海啸》作者乔希·贝诺夫表示,中国消费者社会化生活时间更加碎片化,社会化媒体还没有出现Facebook或Twitter那样一家独大局面,更需整合和跨平台发展。

Facebook、Twitter重构着全球广告业。马化腾前不久公开表示,Fecabook根据社交行为将人划分,可针对不同属性做广告,这是一个没有挖掘的宝藏。

Facebook确实充满诱惑力。数据显示,2011年其营收为37.1亿美元,85%来自于广告,净利10亿美元。eMarkter预测,今年全球将有14.3亿社交网络用户,同比增长19.2%。

腾讯90%的营收来自用户付费,如能成功复制Facebook模式,不亚于再造一个腾讯。

bShare2012年第一季社会化平台数据报告显示,腾讯微博首超新浪微博,已成QQ空间外国内第二大分享平台。

对手也在移动。新浪微博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已发出一份几乎涵盖所有广告位的明确报价。它将在本季推出基于用户资料和兴趣研发的精准广告系统;下半年推出针对中小企业及其他小客户的自助广告系统,并上线基于应用的移动终端广告系统。

马化腾到达“新大陆”还有不短距离。眼下他需要将转型故事向公众尤其资本市场讲得美好些。因为,腾讯的估值似乎被低估了。此前,瑞信给其社交网络的估值是170亿美元,占总体估值的38%。

而它的路障还在。封闭、垄断的印记至今未能消除。半年来,网易、艾睦等企业对它频发抄袭质疑。(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文:刘佳)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第2篇

【关键词】网络动画广告;广告创意策略;发散创意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广告传播的媒介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动画广告是指采用动画的艺术形式创作的广告,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网络动画广告、影视动画广告等。作为新时代的传播与营销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传媒界所普遍认同的媒介传播方式。互联网与纸媒介、广播电视、流媒体以及其他大众媒体有许多共性。数字媒体网络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互动性的传播技术手段,之前媒体所使用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互联网是观众通过点击相关链接获得信息,在观众与媒体接触的过程中始终是双向的,即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最大的优势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对消费者的心理驱动。相关调研显示,消费者点击信息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心理驱动。

一、网络交互动画广告的形式

业内对于网络广告的定义是指网络交互动画广告,即使用互联网作为传播介质,通过文字、图片及新媒体的形式传播的、有利润的商业广告模式。以往的广告是通过其他媒介形式传播的,而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交互动画广告是在互联网上的,运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创意百变的广告。当下国内网络交互动画广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横幅式广告(Banner):也称为“标题广告”,是应用最广泛的网络交互动画广告形式。横幅式广告通常用GIF、JPG等格式插入在一个网页内,也可以使用Javascript语言产生互动,使用冲击波插件工具来提高性能。横幅广告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最佳途径之一。2.图标广告(Button):也称为“图形广告”,表现形式多为Logo(标志),通常是企业的标志性设计或文本构成。图标广告是定位于一个Web页面的按钮上,没有横幅式广告的应用范围广,图形设计也并不复杂。图标广告的主动性不强,具有局限性,它要求访问者点击积极,了解更多关于公司和产品的详细信息。3.广告邮件(E-Mail):电子邮件与微信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范围及其对产品的认知,免费邮件发送种类与形式也越来越多。4.植入式广告:也称“赞助广告”,是企业或商家利用被植入的赞助网站及网页进行网络交互广告宣传的平台,植入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多样。企业或商家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高效合理地对消费者进行宣传,以获取利润。植入式的赞助广告不需要经常维护和轮流滚动。5.BBS(电子公告栏、电子公告板)广告:论坛主要是由文本组成的一种在线交流组。受众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发帖、跟帖,交流使用及购买心得等。企业或商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论坛信息。6.网络交互插页动画广告:也称为“弹跳广告”或“突然出现广告”,是企业在适合自身定位的网站上设置弹出和突然出现的广告橱窗。这类网络交互动画广告界面在多数时候是不受欢迎的。7.互动网络游戏广告:这种网络交互动画广告在页面出现的始终都会存在,广告设计者需要经过调研,创意设计出适合企业或商家的互动游戏网络广告产品。上述网络广告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性,广告设计者只有通过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创作出具有创意的广告产品,才能发挥出网络交互动画广告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推广策略。

二、网络动画广告的创意策略

当今广告遍布于商业社会中。优秀的广告创意是成功的广告策略的开端,重点在于创意需要把握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选择何种表现手段去展现网络动画交互广告之美。

(一)金字塔原理与广告创意策略

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广告创意制作,可以使广告设计的创意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因此,创造性思维可以作为高效实用的广告创意工具——这就是金字塔原理。广告创意位于金字塔的最上层建筑的第二部分。创意金字塔原理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信息,范围较广,如企业或商家的各方面信息诉求、业内情况分析、经济环境分析等综合信息。这仅仅是广告设计者个人的统计,可作为参考,必须经过第二层的认真分析。第二层是审慎的分析评估,这一层必须使用统计数据,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评估之后,第三层的广告创意才会出现。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水平扩展的创意才能体现出广告创意与策划的魅力。

(二)网络交互广告创意流程与发散创意思维

网络交互广告的创意流程包括准备阶段(对调研信息进行研究,加上之前的创意经验心得,创作新的设计形态)、潜伏阶段(调研的信息经过综合创意,进行多架构的创意方案)、启蒙阶段(感觉是灵感的源泉,在发散思维创意阶段,结合灵感或潜意识进行创意)、验证阶段(将创意设计的结果呈现,并不断改进完善)、形成阶段(用文字、图形与色彩,将创意具体化)。广告创意不仅是灵感的闪现,还需要理性思考。网络交互广告的创意发散思维包括三种:纵向垂直发散思维、水平发散思维和组脑发散会商法。纵向垂直发散思维是指纵向向上或向下的发散思维,是心灵的自我扩张。水平发散思维也称为横向思维方法,是使思维向全面的方向发展的方法,有利于产生新的想法,但不能取代纵向思维方法,只能对其进行弥补。组脑发散会商法是指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思考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当三种思维方法结合在一起灵活使用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总之,互联网的优势与网络广告形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动画广告创意策略的不断拓展,使网络广告得以快速发展,并推动了整个广告行业的进步。网络广告因其丰富的构成和特殊的传播属性,获得越来越多广告业内人士的青睐,显示了强大的发展前景。结合新的广告创意策略,我国网络交互动画广告将会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立.广告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朱方明.品牌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李景泰.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梅格斯.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唐佩,译.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5]王旭玮.设计解码[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第3篇

所以移动媒体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

移动媒体分析家对移动媒体潜力不断看涨;明智的公司像Facebook近来收购了Instagram, Glancee, and Karma这一系列的移动公司;独独广告商们还没把他们的眼球投过来,要立即看清这个趋势,让我们从移动兴起的几个特点来分析:推广渠道、广告质量、创新性、尝试力度、社会影响力。

1.推广渠道数量惊人

广告商有很多的移动工具选择来投放广告信息,包括移动搜索、移动应用、移动网页、SMS等,任何一个渠道都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品牌宣传渠道。

2.广告质量高

在2012年的设计和技术颁奖会上,Nike+ Fuelband产品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移动应用Nike+ Fuelband App对移动设计、蓝牙集成、3D动画高质量的影响力;最近戛纳广告节新增加的移动狮子奖项对提高移动广告的质量也添了非常漂亮的一笔。

3.创新性强

每一个新移动产品都会引发一系列的新移动产品跟随,过去的一两年,Uber、Clear、Path都迅速崛起,其他的开发者从地理定位、手势、UI方面推出类似却有区别的应用。接着语音控制、应用个人化特点将继续跟进以提高移动产品的体验。广告商们届时只要担心自己怎么好好利用这份创新资源来最大化广告宣传就好了。

4.敢于尝试、进步快

最近在影视音乐互动大会上亮相的Highlight和Sonar应用,两个都是社交挖掘应用,可以实时实地监控周围与你有共同爱好的人。刚开始,这两个应用都在如何粘住用户,如何消除用户对社交交友的忌惮上遇到瓶颈,但随后与GPS、开放图谱技术地结合,加上认识到社交网站人们结交的方式并不是全都直接明显的,这些社交发掘应用正在重建基于个人的“个人Web”。

5.社会影响力

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告受众;受众需求;媒介接触;媒介使用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86-02

众所周知,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多媒介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形态,传统媒体、新媒体纷纷在进行全媒体化,各种媒体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的全媒体时代。如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全国第一家“全媒体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于2009年7月开播的《世界周刊》,将其定位为“全媒体地带,信息就是选择”;互联网发展的领航者——新浪于2013年9月推出以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建立品牌与用户的多元关系的广告平台“龙渊”,这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首次提出全媒体覆盖广告平台的概念。在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同时,这种跨界融合的趋势对广告营销行业的未来势必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从传播环境变迁、传播形态嬗变的视角分析广告受众在全媒体时代下的特点。

一、全媒体的概念

近年来,学界对全媒体概念及内涵尚无统一界定,在研究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之前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界定全媒体的概念:一方面是从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角度,另一方面是从新的媒体传播形态角度。宏观层面来看,全媒体的真正内涵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观念。而微观层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从传播形态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全媒体简单概括为众多单一媒介的总和;从传播内容上来看,全媒体涵盖了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等多维度信息;从信息传播介质上来看,包括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在传媒业界的实践中,凡是把各种不同的媒介加以融合使用的媒介实践形态,都称之为全媒体。[1]”因此,全媒体是一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概念。

二、全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变迁

在人们享用全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集成化、便捷化、个性化等多方面好处时;在广告公司向传媒行业新的整合方向调整策略时;在广告主利用全媒体的诸种优点扩大信息传播效果时,他们很快发现全媒体时代带给人们的是一柄双刃剑。多样的媒介选择带来了广告受众的进一步碎片化,进而稀释了单一媒介的传播效果;多元的数据终端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从而扩充了广告的功能性视域,引发广告业界与学界的深度思考。随着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新媒介的不断产生以及媒介融合的深化,全媒体的内涵在广告传播实践中渗透地越来越深远。全媒体时代广告的传播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广告传播环境的变迁带来的是广告业多角关系的嬗变。

目前,广告媒介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大致将现有的广告媒介划分为传统广告媒介和新兴广告媒介。其中传统广告媒介是指“四大广告媒介”——广播、电视、报刊和户外。新兴的广告媒介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系列数字媒体。在全媒体语境下,多种传播形态要打破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形态。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模式的重复传播或不同传播模式的简单堆砌,都很难产生增值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传统广告的投放与新兴广告的投放不应相互构成阻力,反倒应该优化组合,相互促进。多种广告投放渠道的相互融合成为广告业在全媒体时代生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数字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全媒体时代广告受众特点分析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应用。网络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融为一体,人们在接受网络媒体带来的各种讯息的过程中,自觉地将各种感官系统统一起来。基于当今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从全媒体视域研究广告受众的特点成为广告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传播诉求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全媒体时代,大致将广告受众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需求的个性化、媒介接触习惯的多样化、媒介使用的交互性。

(一)广告受众需求的个性化

全媒体时代媒介的数字化、分众化、多元化、融合化等特征,空前的影响着广告传播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就是,受众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和细分化的受众市场,使得广告传播活动日益艰难,广告传播效果愈加难以把控。如何突出重围,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广告业关注的重点。

Web2.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而且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行为,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定制。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的,“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2]。广告信息传受环境的改变,使得广告受众的消费行为越来越符号化、感性化、体验化,从而促使广告主调整投放广告的渠道,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多的是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他们更加注重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以及优质的服务。因此,消费者开始接受并选择像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二)广告受众媒介接触的多样化

据《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媒介接触正从单一走向复合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分流,而新旧媒体博弈的结果是推动复合受众的增加,使人们每天接触的媒介种类变得多样化。另外,有数据显示近三成的受众将原先看电视的时间转移到了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报纸上。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实际上是众多单一媒介重构的复合型传播模式。面对多样化的传播终端,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也变得多样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与媒介接触习惯选择自己最便捷的媒介接受信息。

广告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多样化,表现出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分散,媒介选择变得更加碎片化,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应把握住以下两个方面来捕捉受众的眼球。一方面,广告主需要更加全面的进行媒介策略分析和媒介传播环境的把握,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满足广告接触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另一方面,广告主应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拓宽与消费者双向沟通的路径,传递统一的产品信息,树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体验,把握消费者心理,最终实现广告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广告受众媒介使用的交互性

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全媒体传播环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无论是网络媒介、手机应用平台、IPTV、数字广播,还是电子阅读器,它们都具有交互性。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不断地更新和优化系统,使数字媒介的交互性越来越人性化、即时化、体验化。这样全媒体信息传播时代打破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受众在接受信息方面的自就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受众可以选择接受信息的媒体,选择何时何地接受信息,选择以什么方式接受信息,以及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例如,自微信开通公众平台消息接口之后,众多商家纷纷在微信平台上做起了广告。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是“招商银行微信查余额”。客户将自己的微信号与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微信公众号绑定后,通过弹出页面提交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便可查询信用额度。同时,招商银行这一微信公众号还能接收一些带有部分关键字的相关交互内容,初步实现了电话银行的部分服务。

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增强,一方面会对广告投放产生积极的影响。受众在自主选择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时,必然会留下“痕迹”,这样受众的数据可以被媒介经营者有效获取,从而使广告主可以进行广告精准投放或广告内容植入。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广告投放行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受众在选择信息时可能回避广告,甚至直接选择忽略广告。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广告主和媒介经营者应当注重增值产品的开发,通过扩大盈利来源,从而保障广告主持续有效的投放广告,最终达到媒介经营者和广告主双赢。

四、结 语

由于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整合尚不成熟,广告传播也处于萌芽阶段,但产业跨界、媒介融合已经开始并正在加速,所以,无论是传播界还是广告界都必须正视这种转型,并加以调整。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对受众的研究是广告传播的基础和根本,良好的把握受众需求,广告传播就是有的放矢,更加有针对性,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准确的选择广告投放媒介,可以借助优势媒体的力量扩大广告传播效果,增强传播力度。只有把握受众需求,我们所做的研究和实践才是有针对性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

[2] (日)水越伸著.冉华,于小川译.数字媒介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8(3).

[4] 吕尚斌,钱广贵.从六个角度重构全媒体广告价值评价体系[J].现代广告,2009(6).

[5] 陈正辉.新传播时代的广告变局[J].现代传播,2010(11).

[6] 黄民升.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营销”[J].新闻记者,2011(1).

第5篇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品牌喜好 品牌信任 品牌忠诚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崛起,人们便对利用网络这进行广告宣传的可能性充满了兴趣(Berthon,Pitt,&Watson,1996)。在过去这些年中,随着互联网功能的不断增加,将其作为媒介工具的可能性也日益明显,这其中也包括社交媒体(Kaplan &Haenlein,2010)。比如微信,最早只是作为朋友、家人和同事沟通的工具。但是,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达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除了以上两者外,还有很多像这些社交媒体一样的社交平台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广告公司和企业对如何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以促进营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Nielsen-CCData)指出,在微博上关注某品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并推荐该品牌的产品。还有很多文章旨在告诉人们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互动,然而却很少有理论能支持这些观点,或从统计上证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该研究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社交媒体和广告效应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旨在检验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影响广告效应,同时着重研究社交媒体对品牌关系建立的重大影响(包括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品牌忠诚三个部分)。

接下来将对本文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做出解释,如社交媒体、品牌忠诚、品牌信任和品牌喜好。然后提出几个假设,利用统计方法检验这些假设,并最终给出结论。

二、概念综述

社交媒体,是指“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Kaplan & Haenlein, 2010,p.61)。2009年,魏武挥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用于社交媒体分类的维度有两个,分别是社会表征和媒体丰富度。从整体上说,因为每个媒介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所提供的内容和用户的不同,因此在此研究中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非常重要。而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应将社交媒体归入整合营销中。接下来将对社交媒体对品牌培育的作用进行检测。

Jacoby and Kyner(1973)认为,品牌忠诚是一种偏好态度,会使顾客在某一时间内产生持续重复购买行为。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顾客满意就是顾客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水平,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顾客忠诚就是顾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认同和信赖,并希望重复购买的行为。而品牌喜好和品牌信任,其实是提高品牌忠诚度的众多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品牌喜好是指消费者对品牌是否喜好,及消费者对品牌引发的个人情感(Matzler,Grabner-Krauter&Bidmon,2008)。

品牌信任是由Howard和Sheth(1969)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信任度是购买意向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们假设信任度与购买意向呈正相关。类似的,Bennett和Harrell(1975)认为,信任度在预测购买意向时发挥着主要作用。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1)等人通过对181个购买者构成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后。结果表明,品牌信任的关键作用是产生顾客承诺,尤其是在高沉浸购买情景下,与全面满意相比,信任度具有更强的作用。总体说来,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度和品牌的信赖度越高,那么对品牌忠诚的潜在可能性越高。

三、假设理论

培养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除了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但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传统媒体。该研究旨在测试社交媒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的培育能力。

该研究将尝试说明,社会媒体如何通过曝光信息来引导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同时明晰社交媒体对品牌培育的影响。该研究将通过以下假设,探寻社交媒体信息与品牌喜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假设如下:

假设1: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喜好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假设2: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信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假设3: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忠诚度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网站的在线抽样调查所得。共262人参加此次调查,其中106个人既使用微博又使用微信,120人只使用微信,26个人只使用微博,还有10人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以上类别样本并不互相排斥)。在问卷中,询问了被访者是否通过社交网站关注某一品牌。其中50个人在微博和微信上均有关注,80个人只在微博上关注,14个人只在微信上关注。而该研究的样本为只使用微信关注品牌的被访者,样本量为110个。

根据以上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约60%的微信用户为女性,年纪在25~30岁(值域=20-68,SD-8.6);第二,90%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其次是电视和其他网络平台;第三,所关注的品牌种类:55%的人关注服饰和化妆品品牌,37%的人关注美食品牌,其余18%的人关注家用电器品牌。

五、数据分析

在该研究中,首先使用了SPSS20对所有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为了描述以上数据,还针对大众社交媒体使用变量和组合媒体使用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将其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以衡量人们在微博和微信上花费时间的多少、对品牌的喜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在微信上关注品牌使用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了大众社交媒体的使用、组合媒体的使用,以及个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品牌忠诚之间的重大关联。首先,大众社交媒体使用与品牌喜好高度相关r(120)=0.25,p

最后,又用三个回归性分析模型对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回归性分析,能够更好地展现多重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多变量对每个因变量的依赖。

第一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喜好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07。此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年龄(回归系数=0.22,p0.05)、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03,p>0.05)、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11,p>0.05)以及零售品牌分类(回归系数=0.09,p>0.05)不是显著因素。因此假设1不能成立。

第二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信任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22.此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36,p

第三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忠诚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05.此分析表明:年龄(回归系数=0.18,p0.05)、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07,p>0.05)、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 0.15,p>0.05)、零售品牌分类(回归系数=0.05,p>0.05)这四个因素则不是显著因素,因此假设3不成立。

六、主要发现

该研究采用了培养理论对两大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以及社交媒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此次研究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对培养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化媒体。在此情况下,社会媒体被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用于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尤其是提升品牌信任度。

首先,相关性分析表明,使用复合型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而且使用大众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明显。随着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之间关系的呈现,也为将未来研究引发此种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该研究表明年龄可能是影响品牌喜好和品牌忠诚的一个因素。这也告诉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去发现其中的原因。

该研究支持关于“复合型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与品牌信任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一结论,而且该结论在回归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该研究也认为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引发了品牌信任的差异,但是该假设在回归分析中被证实为负相关。

七、结语

此次旨在研究一些具有关系特征的媒体是否具有培育消费者认知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三个方面。该研究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水平进行了测试,并且尝试发现与培养理论的差异性。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可能对于品牌信任的塑造只有小部分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考虑到媒体使用的变化和社交媒体成为塑造品牌培育工具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基于以上分析,建议未来的研究着眼于建立社交媒体和培养理论之间的连接;建议选取更大的样本量和明确某一品牌,以巩固以上结果。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广告传播形态;广告产业

“广告产业的发展有三个重大背景,一是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全球化,二是整合营销传播,三是数字传播技术”[1]。如果说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全球化导致广告公司全球化业务运作的改变,那么整合营销传播和数字传播技术则推动着现代广告业从业务内容到业务模式的整体变迁和转型,发生在广告产业的变革将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一、大数据带来传播模式的变革

大众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纯粹追求人群数量,以扩大覆盖面来提高传播效果,以大众媒体内容与广告信息的关联程度锁定目标人群,形成了广而告之的“漏斗式”传播模式。此后的各种分众传媒虽然传播精准度不断提升,但实质仍是媒体本位,未能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锁定。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广告传播是完全针对个体的精准传播。例如耐克公司在2012年奥运期间,分析用户账户与耐克微博之间的关系,为喜爱某种体育运动的用户提供对应运动的广告内容,对于那些没有关注特定运动的用户则自动推送另一套广告。这种传播模式大大降低了广告的入侵性,让广告内容“去广告化”,走向“信息化”,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和品牌美誉度。

二、大数据技术引发广告效果测评的变革

广告大师沃纳梅克曾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广告效果测评一直是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广告公司只能以电视收视率抽样调查或报刊发行量作为效果测评指标,误差较大,且无法计算出有多少购买行为是直接受广告影响造成的。大数据时代,以用户行为轨迹作为导向,通过对用户品牌偏好、内容浏览、应用程序使用习惯、好友关系链等大量数据的分析,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定向,构建精准的定向广告系统,实现产品和品牌信息的精准化。从购买媒体资源到购买有价值的消费者,从广告效果后测到广告效果数据全流量采集,大数据技术不仅使广告效果测定变得简洁直观,也可随时根据广告效果调整传播策略。

三、大数据带来广告业的技术革命

广告业是技术与人才密集的行业,信息传播技术促进了广告制作水平的提高和广告传播形态的演进。伴随着大数据脉搏的跃动,广告业迎来了又一轮技术革新浪潮。“我的数据”、“自我量化”、“纳米定位”……一系列新概念和广告新形式不断涌现。在国外,借助摄像头和传感器,一种与数据结合的智能户外广告能够准确抓取受众的性别、肤色、高矮、胖瘦等各种数据,针对不同受众投放不同广告,如为脸上有痘的受众播放治痘产品的广告,为女性群体播放最新款服装广告。同时,LBS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广告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广告测评系统的产生。该系统可根据用户搜索的关键词发送广告,通过手机位置对广告效果进行追踪。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云计算,更为建立综合数据中心,实现有针对性的广告品牌数据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四、大数据推动消费者洞察革新

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碎片化”。社会学研究表明,当社会阶层分化的时候,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也在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在阶层‘碎片化’的基础上,消费、品牌、媒介、生活方式也正朝着‘碎片化’方向发生着相应变化,即社会阶层的多元化,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2]。传统的抽样调研法越来越难以精确描摹和预测当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大数据覆盖目标市场中绝大部分个体,广告公司可从内容接触痕迹、消费行为数据、受众网络关系等庞杂、琐碎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出消费习惯、态度观念、生活方式等深度数据。微观上,大数据实现了对消费者个体充分的数据支撑,广告主可自行开发数据软件了解用户习惯,进行精准营销。宝洁公司开发的一种叫做“消费者脉搏”的软件,设置了专门的重点词收集、查看所有的客户评论。耐克公司凭借一种自行上传运动时间、距离、热量消耗值的产品“NIKE+”(跑鞋或腕带+传感器)成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运动网上社区。

五、大数据重构广告产业格局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广告产业链是由广告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周围的各企业以广告服务联系起来的链式中间组织,包括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三大主体。从价值属性来看,大数据广告产业链的形成,突破了传统广告“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的单一广告价值链。广告产业链上游催生了一批数据服务公司和以数据计算、存储、分析为业务,为广告业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服务型机构,包括基于地理位置的数据服务公司,专门从事社交电视评论信息采集分析的数据服务公司、搭建广告交易平台的平台技术服务商和效果优化技术服务商。在大数据产业链核心,细分出一批以海量数据为支撑,利用定向技术、搜索引擎营销、口碑营销定位目标受众的新型数字广告公司,甚至出现了专门根据目标消费者的社交媒体数据,寻找明星代言人的社交媒体广告公司。大数据广告产业链下游,数字电视运营商、移动媒体服务商、网络媒体在运营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用户数据,成为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新型广告公司具有消费者洞察的特殊优势,将挤压传统广告公司的生存空间。“当网络媒体既是基于用户兴趣、社交、搜索、购买等行为的海量数据供应商,又是能够实时监控广告传播效果的评测机构,能够为品牌商提供基于广告制作、、评估优化的‘一站式’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3]时,也就意味着传统广告公司所具有的渠道价值、创意能力、议价能力都将受到威胁。“广告业中心从麦迪逊大街正向硅谷漂移”[4],对传统广告公司而言,只有主动与被动两种选择。(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陕西广告文化产业集群化研究”(XAGDXJJ1319)

参考文献:

[1]代婷婷.整合营销与数字技术背景下广告产业业务转型[J],中国出版,2013(6)下.

[2]黄升民 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J],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2).

[3]金定海 朱婷.移动互动中的价值驱动[J],山西大学学报,2013(7).

[4]陈培爱 闫琰.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传播[J],编辑之友,2012(9).

[5]麻震敏.营销智慧的进化论[J],成功营销,2012(6).

[6]http:///gundong/detail_2012_11/05/18838971_0.shtml?_from_ralated.

第7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 社交网络; 推拉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和PC出货量的报告称: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为1.58亿部,超过了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和平板电脑在内的所有PC的出货量[ ]。人类的进程在2011年进入了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互联时代。

素有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之称的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曾指出:旧媒介已成为新媒介高度清楚的内容[ ]。现有的所有媒体渠道都将转移到互联网上,转移到3G时代的智能手机之上,传统媒介时代的广告沟通策略或已陈旧需要全面革新,或需要加以改造适应移动互联的媒介形式,在这里,我们将探讨最近比较热门的几种新媒体广告营销沟通策略。

1 基于六度分割理论和“150法则”的社交网络沟通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提出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要建立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不包括这两个在内),六度分隔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弱纽带”的强大作用,移动互联时代,基于社交网络的六度分隔则让信息和情报的共享更加便利。在以个人为中心的最佳150社群中,六度分隔的人群同能一对一和多对多的资源与信息共享,相互影响关注和决策行为。

在广告沟通中,广告主和代理商巧妙的通过六度分隔和150法则建构起来的社群扩散自己的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而这种被建构起来的社群平台就是以微博或者facebook等为主体,通过这些平台关于任何企业正面或者负面的信息都能以几何倍的滚雪球方式扩散。基于人际交流的网络传播方式对广告信息的传播能让受众以最小的心理防备去接触信息和过滤信息,同时,鉴于共同的生活圈子,受众能通过SNS这个平台监视生活环境,当某一种强大的产品信息被大多数人分享和提及,就会引起单个受众的兴趣,进而会用我们上面提到的信息处理方式来处理信息。

2 移动互联平台下的精准广告植入

媒体环境的变化推进了植入式广告的演变,融合植入与体验式元素的新一代媒体,将为品牌带来新的机会[ ]。在智能手机繁荣发展的时代,个体因为对信息的把握而自由,但是也因手机的捆绑受束缚,现代数字技术的革新及其在个人化媒介中的运用能把移动终端的数据上传给数字运营商。这种被反馈的信息能够反映出移动终端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和最近关注的产品信息。通过手机交易记录的反馈和手机浏览或者搜索排名的分析,运营商或者是手机芯片制造商可以清楚的了解个体的消费倾向,这就为数据库营销提供了关于受众或者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与可能购买的产品及品牌倾向。这个数据库反馈到广告代理商手中,经过他们对于数据的分析,能挖掘出关于广告受众的偏好以及潜在需求,为广告的精准化投放打下了基础,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广告流失,用同样的预算覆盖更多更精准的广告人群。

广告植入中的故事化营销在移动终端中快速传播,并能够引起广告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以微电影《老男孩》为例,老男孩反映出了80一代生活的点滴和记忆中的永恒,已经超越了广告植入短片本身的价值,让其他学科专业学者来研究其运作机制,但是这部微电影的初衷的目的就是雪佛兰植入广告中的故事化营销手段。

但是植入广告和故事化营销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的精准化的数据库和消费者分析的基础上的。同时要注意到植入广告平台的移动性和与故事的契合程度,进行软性的推广,避免过于商业的炒作。在雪佛兰的广告短片中,“雪佛兰,热爱我的热爱”系列中,品牌通过简短的小故事既精致,又便于移动群体短时间获取全部内容,还节省了移动终端设备的流量,因此短时间内迅速爆红。在植入过程中要注重用户体验,增加互动的比例,为受众留下参与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广告和营销体验结合起来,获得个人感受,便于广告内容的接收,也便于在移动即时反映中用户把这种体验进行分享和传播,为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提供平台和可能性。

3 移动互联时代广告的“推”与“拉”

传统广告推广阶段,广告的推送应用十分广泛,这种手段能将各种形式的广告曝光于受众面前,这种形式也是传统广告的主要告知方式。而“拉”的广告方式仅仅用于专业的产品推广方面,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理性告知。在能够随时应用SNS和搜索引擎的移动互联时代,这种“推”与“拉”的广告传播方式被大大的改变。智能推拉技术将信息推技术和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推技术中有信息生产者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的优点和拉技术中由用户决定信息的查询、获取的优势结合起来,避免这两种技术的不足[ ]。移动终端的运用,为广告推与拉的技术或广告传播方式的变革起到了决定作用。推与拉的技术在现代广告中主要表现在拉中有推和推中有拉两个方面。拉中有推式策略在广告中的运用让用户在任何具有可能实现网络搜索的地域和这个搜索过程中,根据用户的查询信息,信源进行主动的推送相关信息和最新信息。在推中有拉的策略让信源在主动推送相关信息过程中,用户可以自主的中断或定格在感兴趣的网页上,并进行进一步的搜索,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而不管是在推中有拉式还是在拉中有推式策略中,对于用户需求的获知都是其理论和现实支点。

但是,目前来说,这种推拉式方式还存在着盲目性,垃圾邮件的横行则正说明了这一点;虚假和为了点击率而产生的标题党则更让这种技术声名狼藉。因此现有的推拉技术应该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智能化的与推拉技术相关的广告传送技术。

3 结语

移动互联时代和以往的任何一次传播技术革命一样将会带来用户思维方式和广告接触习惯的变化,任何人都无法为这个正在发展移动数字时代下武断的预言。上面本文只是对这个时代流行的广告景观进行了粗略的探析,为新技术在广告中的运用进行了谨慎的探索。不论是故事营销还是基于SNS的口碑传播都是时下较为前卫和流行的广告沟通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是建立在以分享为中心的广告受众接触和购买习惯之上的。也许,对移动终端技术的反思和广告受众的深刻探讨才是未来广告沟通策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瑞刚. 报告称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PC . it.sohu.com/20120204/n333707929.shtml

[2] 李海容. 泛媒时代的传播特点. 泛媒时代——媒介创新与未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4).

第8篇

【摘要】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较高信息到达率和暴露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刺激购买欲望弥补了传统四大媒体的空白。本文对我国公共交通类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交通类广告 现状 发展趋势

在这个追求与时俱进的社会,各类商品层出不穷,各行业之间竞争不断,竞争的手段也逐渐多样化、技术化。因此公共交通系统的兄弟产业——公交交通类广告迎来了无限商机。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较高信息到达率和暴露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刺激购买欲望弥补了传统四大媒体的空白。因此,对公共交通类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和分析有其重要意义。

一、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定义

“利用火车、飞机、轮船、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及旅客候车、候机、候船等地点进行的广告宣传,即为公共交通类广告。”公共交通旅客量大且范围较广,宣传效果也较好,公共交通类广告由于是伴着公共交通系统的成长而不断强大,因此,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和完善,公共交通类广告已经成为一种包含多种类型、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独特的广告媒介类型。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媒体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公交站牌、公交站亭、电子显示屏、LED 看板、车载电视、车身广告、车载流动杂志等广告媒介。与其他广告媒介相比,公共交通类广告是一种新旧并存、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体,它与其它媒介竞合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和触觉信息过程中。

公共交通类广告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上、公共站牌上均可设置,它能够在任何时间都会被人们看到,尤其是人流高峰处,因此很受广告界的重视,其广告的形式创新也在不断提升,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告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大①。

二、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现状

1、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行业特点

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的主体,是城市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事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②。广告业的高利润、投资的高回报,使得整个广告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市场的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化,各类大众传播渠道竞争激烈,公共交通类广告也渐渐从市场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公共交通类广告成本比较低且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呈下降的趋势,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良好发展前景深得广告客户和广告公司的青睐。另一方面,“公交优先”城市交通基本政策的实施,使得交通更加便捷化,大众化;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的贸易日渐加强,人口的增长,各城市之间公共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使得公共交通类广告逐渐成为广告主的新宠。

2、公共交通类广告遵循的市场原则

(1)创意性原则。当今社会,广告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公共交通类广告多为植入式广告,它的创意性原则(创意即创艺+创议+创异+创忆+创益),就是挑战与众不同的看法,给人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2)设置性原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城市发展迅速,公共交通也越来越便捷,越多样化,设置公共交通类广告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与城市区域规划的功能相适应,公共交通类广告应该安全、牢固,与城市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对城市的市容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3)公益性原则。随着社会各类商品层出不穷,竞争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广告商采用不同的广告创意、广告形式,展现自己的产品,但都应该遵循公益性原则,不能盲目的进行宣传,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人性的公益化,才会让人们感到温暖,更加走进大众。

3、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现状

(1)现状特点。空间资源场地的独立性。公共交通类广告主要是产生于城市之中,其地理位置都是唯一的,自然就决定了每一公共交通类广告的独一性。各城市对设置公共交通类广告有一定的规章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公共交通类广告,具有一定的垄断市场,具有较高的媒介价值。

信息的植入性质。公共交通类广告属于一种植入式广告,带有一定的强迫诉求理念,即使是走在路上的行人也可能会因为公共交通工具的经过,对其上的广告的一瞥而留下印象,这样反复几次,就能让大众对广告甚至是商品产生深刻印象。

信息传播的直白、快捷性。公共交通类广告是单纯的广告媒体,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与受众展开沟通的语言媒介,这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恰好相反,公共交通类广告以简洁画面的广告语,展现在受众面前,直白、快捷的公共交通类广告,其传播效率无疑是不错的,但同时也要求要能与广告的新颖性相融合。

平台的兼容性。传播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落后的一些传统媒体会慢慢的随着新老更替而告别舞台,公共交通类广告是一种新旧并存、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体,它具有空间资源场地的独立性,可以兼容一切,不断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其产生的传播效果会越来越好。

(2)公共交通类广告的不足。公共交通工具是不断的科技化,但由于大多数的停留点是不变的,覆盖面比较窄,因此,公共交通类广告的选择点也要应情况而定,比如:广告牌一般设立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方。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多,可以做全国性的广告。同时,随着广告业的发展迅猛,广告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广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些广告内容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污染了城市,也会对青少年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的盲目粘贴,也使得城市“牛皮癣”产生。

三、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趋势

1、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对传媒、广告、创意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环境和行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共交通类广告作为广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在这其中收获益处,不断发展,不断地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上城市的规划,“公交优先”等政策的不断实施,保护媒体资源的相对稳定,根据各个城市规划的不同逐渐规范公共交通类广告的放置,就是对公共交通类广告的最大支持,为其发展的前景做好了铺垫。

(2)产业化整合和规模化发展。公共交通类广告企业多为文化企业,多以微型产业为主,要促进公共交通类广告产业化整合和规模化发展,理应受到国家和政府在投融资领域对文化产业和小型企业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可以加强媒体投资的安全性,改善金融贷款、投资公共交通类广告媒体收益的税收政策。

(3)一、二线城市趋于饱和,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近几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三、四线城市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增量部分逐步由三、四线城市来完成,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2、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市场上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情况来说,有些专家已经对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1)车身广告的视觉延伸。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即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拓展或延伸。

车身广告存在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上,而这个实体性质决定了它的媒体品质和传播特点,用“使用与满足”的观点来分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门窗、车轮等物质构件在设计上的充分利用,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引起受众的深思和共鸣,增强了车身广告的吸引力。

车身广告几乎适合所有行业发布广告信息。在以往的客户中有食品、饮料、酒类、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家电、药品、邮电通讯、零售百货、房地产、金融证券、银行保险、家居建材、服装服饰、办公用品、餐饮娱乐、生活服务、IT 类、媒体、教育培训、公益广告等等。随着车身广告越来越成熟,很多以往较少使用户外类型广告的客户,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车身广告的优势。

(2)广告的互动参与。情景互动广告,是指要广告画面外的人或物体来参与的广告,是互动广告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自己会说话的广告;也是一种“让顾客参与的广告”。能够唤起受众内心感受,产生共鸣,能为品牌提供有力的支持。情景互动是一种人性化的切身体验,以一种参与互动的传达方式涉入生活。它更多的目的在于勾起人们的参与性,教育娱乐的同时,达到信息传达的次层次目的③。

(3)无线网络的推广。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时代处于不断完善中,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数字车载移动电视的发展,必然推动无线网络的发展,局域网络的发展,会让公共交通类广告更加技术化,真正实现广告无处不在的状态。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上海首先发布的《户外广告的设置技术规范》中,将来户外广告的购买和制作将进入良性的市场循环机制中,审批和投放将越来越规范化,政府公开招标机制也将实行。因此,公共交通类广告发展迅速,它的网络化技术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类广告额也将进一步上升,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此外,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城市中的“户外污染”会减少,媒体的质量会提高,投放的风险也会降低。

结语

公共交通类广告是一种新旧并存,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体,当今时代在不断地朝着科技化发展,在今后的时代中,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展,公共交通类广告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建立品牌和传递市场信息上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市场上最广泛应用的媒体之一,在社会中发挥着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②杨丽娟、朱玲,《公交优先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方针》[J]《. 城市公共交通》,2001(3)

③闫帅南,《最具创意的国外户外广告》[OL].新闻网,2010-3

第9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企业营销;消费者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范围也逐渐向社交媒体扩展,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能够实现与客户、潜在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可实现即时沟通交流互动,增强彼此的依赖性。此外,社交媒体还在塑造品牌形象,进行产品宣传,进行危机公关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交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社交媒体的原始技术是web2.0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大量的与网络相关的应用。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技术实现公司组织机构、政府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络,用户可以达到创建、交流、消费等目的。Wikipedia网站上对于社交媒体是这样定义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和网络平台,用户借此来实现创作、交流彼此观点和意见。相较于一般常见的社会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可以让用户享有自己的创作权及言论自由权,自由进行各种编辑创作工作,并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分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社交媒体可以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今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十分众多,诸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支付宝、微信、QQ等。国外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Line、Google+等。

根据奥美中国对社交媒体类别进行的研究,社交媒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专业社交网络(professional SNS);移动聊天(Mobile Chat);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在线交易(Online Trade);微博(Micro-blogging);博客(Blogging)图片分享(Photo Sharing);视频分享(Video Sharing);知识问答(Q&A);百科知识(Wikis);在线音乐(Online Music);签到(Check-in);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

2.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特点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常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为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需求或企业产品信息,从而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主要有以下特点:

2.1自媒体化

企业的客户不再只是局限于受众群体,客户同样可以参与产品的营销。

2.2互动化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

2.3全媒体化

企业、客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描述、营销。

2.4信任化

社交媒体特有的性质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

2.5关联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社交媒体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

3.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实际应用

3.1展示企业品牌

口碑传播的力量是在营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口碑传播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是人际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广告,而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相比于广告的信息,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口碑,尤其是来自亲朋好友的推荐。当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有人晒出自己使用的并且觉得很好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大多数人如果自己有需要都会去进行购买或尝试。所以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广泛展示企业品牌、营销企业产品或服务。

3.2 创建忠实用户群

企业可以依靠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槟勘昕突Т罱ㄒ桓龉餐的交流平台,即忠实用户群,使目标客户群能够从中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比如企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企业动态、生活小贴士等信息内容。从而企业可与目标客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消费者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企业相关消息。忠实用户群的创建有助于企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

3.3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社交媒体平台使得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更为透明化,客户可以对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对自身进行及时改正和产品升级优化,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4 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企业中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不可能离开社交媒体的帮助。每个销售人员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不断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

3.5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广告费用的投入是企业进行产品服务宣传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社交媒体软文、广告等信息内容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报。因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

结语

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因此,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淼.社会化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双重挑战[J].新闻界,2011(01)

[3]斯科特 斯特莱登.强关系――社会化媒体营销制胜的关键[M].魏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邹立清.论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下的营销变革[J].科学科技社会,2012(01)

[5]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3.

第10篇

在宝洁的带动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对传统媒体说“不”,转而主动投向Facebook的怀抱。受益于广告主的青睐,Facebook的广告收入近两年有如火箭般上升。

据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统计,Facebook于去年已成为美国最大在线广告商,在美国在线展示广告业务中占比达16.3%,远远超过之前的两代互联网明星(雅虎13.1%,谷歌9.3%)。

Facebook最有力的武器是,外界公认的社会化营销。在业内看来,这是一个不亚于传统搜索引擎的在线营销新市场。与传统搜索引擎相比,社会化营销拥有绝对的优势,其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传统搜索引擎。

更致命的是,以Facebook、Twitter等为代表掀起的社会化浪潮,正在对传统在线数字营销产业链进行重构,未来前景光明。eMarkter预测,2012年全球将有14.3亿社交网络用户,同比增加19.2%。其中,社交网络上的广告投放将达77.2亿美元,到2014年将接近120亿美元。

去年,Facebook80%的营收来自于广告,而腾讯去年营收虽然高达285亿元,但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网络游戏等业务。

目前,在国内,社会化营销才刚启程,不但市场化程度低,而且缺乏产业链共识的标准和方法论支持。业内认为,腾讯在国内拥有数量最多的社交用户平台,完全可以在社会化营销方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借此让广告主从中获得更多营销价值。

对于腾讯的这一变革,其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参加“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时认为,谷歌是通过搜索关键字的媒体形式获得广告主的投放,Fecabook是通过用户在社交中的行为把人进行划分,可以针对人不同的属性做广告。在他看来,这种社交媒体的广告还是一个待挖掘的宝藏。

现在,腾讯正将目光瞄准这个新的蓝海市场。

变革进行时

3月中旬,腾讯低调宣布了旗下网络媒体业务的社会化营销平台变革战略,计划通过一场社交变革,整合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资源,打造一个集成的社会化营销平台。

据悉,腾讯将微博平台与QQ空间平台彻底打通,挖掘两大平台的社会化营销价值。未来,QQ空间和微博上的社交广告可以同时指向两个平台的企业页面;在功能方面,实现内容、权限、用户管理后台互通;针对商业化、互动活动、社交广告实现显示互动。

本刊获悉,为彻底实现社会化转型,目前被形容为腾讯网络媒体业务“铁三角”的腾讯网、腾讯微博、腾讯视频均在升级之列。

促使腾讯如此“大动干戈”的背后,是因为腾讯本身就是一家经营用户关系链的公司,用户的互动、社交化洞察与把握,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无人与之匹敌。一个利好消息是,企业对于社交媒体带来的益处有着共同的认可。来自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88%的商家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85%的认为可以促进与消费者的对话,58%的认为可以促进销量和合作,41%的认为可以节约成本。

目前,腾讯网络媒体变革战略已全面启动,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部融合也随之展开,通过对旗下腾讯网、腾讯视频、腾讯微博、QQ空间等平台的社交化改造以及平台融合,进而增强了腾讯的社交价值,提升了腾讯网络媒体在社会化营销领域的实效。

其中,腾讯微博与QQ空间已经开始全面融合,完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各媒体产品也将在战略指导下进行升级,比如,腾讯网将着力于向社交集成、产品智能、资讯交互三个方向发展,腾讯微博将朝着展现智能化、内容简约化等方向发展,腾讯视频则将朝着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

据了解,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上线后,腾讯的营销资源将对广告主开放,重点着力于平台、工具及数据三个维度的开放。QQ空间的开放平台和微博的微空间,目前都已经开始为第三方提供开放式的自主营销服务,Discuz等平台覆盖的众多社区,也将建立起广泛的社交广告联盟。

可以预料的是,腾讯网络媒体的变革将带来营销方法论的提升。据悉,新的方法论是基于社交化、人性化及便携化的思考,将会在4月下旬出炉。升级后的腾讯智慧营销方法论将以影响人的内心及价值观为核心的营销3.0时代为背景,体现了互联网眼球经济向互动经济演进。

在营销3.0时代,“消费者”被还原成“整体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以前简单的“目标人群”,“交换”与“交易”被提升成“互动”与“共鸣”。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与情感的差异化”被深化至“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

显然,腾讯网络媒体的社交化变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网媒的用户服务及互联网营销,变得更加人性化。

从做广告到讲故事

腾讯正在进行的社交变革,意味着它将构建起一个中国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对这个国内互联网巨头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腾讯要实现的是将QQ空间与微博之间的全面融合,而这两者针对不同的用户关系链,QQ空间意味着用户之间的强关系,微博则是相对较弱的关系链,如何将两者打通,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可循。

“不少投行认为,我们拥有的巨大流量并没有在商务价值上得到更好地应用。”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说,“如何真正实现腾讯网媒系统的社会化转型,充分挖掘其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是摆在腾讯面前的迫切命题。”

刘胜义认为,社会化营销和传统1.0营销的核心区别是要纠正以往企业们“大喇叭”式的推广理念,企业应该学习如何用一种新的观点去跟他的群体沟通。腾讯决定打造的社会化营销平台绝非一个传统广告发布平台,而是构建一个跟用户建立多频次互动、沟通的平台,企业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借助用户的关系链和社交流,通过讲“故事”而非做“广告”的方式获得独特的价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社会化平台与环境中,网民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是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兼具了生产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媒体在继续扮演生产者的同时,也是组织者、平台提供者、参与者;而对广告主而言,品牌曝光不是唯一追求指标,互动、参与、沟通以及营销实效也是它们所渴望的。

社会化营销的未来市场空间不会亚于一个搜索引擎市场,而且从ROI实效的角度看,社会化营销也远高于搜索引擎和传统广告。”刘胜义告诉记者,“在成本上,腾讯社交广告点击成本低于业内平均数的40%以上;注册成本则低于目前业内平均数的60%;引流方面,则已达到日引流百万以上。”

事实上,并非只有腾讯洞察到其中的商机。目前,无论是传统的搜索、门户,还是视频、微博等企业,都已经有意识地借助开放和社交的力量,对自身的传统业务进行社会化改造。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刘胜义认为,腾讯的优势是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社交用户,在社会化营销方面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让广告主从中获得更多营销价值。

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交广告才初见端倪,很多广告主对社交广告及社会化营销的价值还处在认知阶段,腾讯率先引发这场变革风暴,将让更多营销人认识到“社会化营销”的实效。

Facebook能获得广告主的认可,是因为它认为社交平台上的广告不仅仅是“广告”,而是“故事”。在精准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故事化的营销信息将自由穿梭于社交用户的信息纽带中。

Facebook的故事获得了成功,腾讯现在也在讲述着同样的故事,但能否让广告主认识到,还需时间验证。(来源:《IT时代周刊》)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互动;口碑营销;六度空间理论;平台

一、引言

社交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形态以及媒体使用情况发生了改变。作为社交网络的代表Facebook,在2011年1月份,Facebook独立访问用户数量为1.53亿,相当于美国网民的72.2%, 它使网络在继Google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一个‘关系’的时代。

国内外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社交网络的由来以及其社会问题、社交网络给社会化营销带来的机会等问题上。与媒体发展相伴随的是广告的发展。社交网络的发展必然带动了广告的发展。那么它到底对品牌的传播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人人网的分析来找出答案。

(一)社交网络简介。

社交网络一般由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人空间。主要放置个人的日志、照片、新鲜事等等。第二个层面是熟人空间,即好友关系加好友动态。第三个层次是陌生人空间,即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网络,如论坛、圈子等。第四个层次是开放平台加各种应用,主要是以社会活动为主。通过这四个层面,可以发现社交网络的抓住了网络的本质―沟通。它把线下的社交搬到了线上。这一形式,使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也随着媒体的分众化、消费者的碎片化,把目光渐渐的投向了社交网络。

相比传统媒体而言,社交网络的特点有:1.公征性。在信息碎片化的社会,传统的媒体很难抓住受众的注意力。社交网络能把喜欢同类事物的人聚在一起。在消费者“碎片化”的今天,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2. 能动参与性。传统的媒体的播放方式是少数对多数,把经过精心编制的内容传达给面目模糊的媒体大众,而社交网络是参与者自己把他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社交网络的平台出去,并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广泛分享。3. 无时空限制。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按时间段、地区播出,观看受到时空的限制。而社交网络则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主动权在受众的手里。

与MySpace、天涯、猫扑社区网络等相比,社交网络的实名制与强大的互动性,给参与者创造了很轻松友好的空间与平台。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交友,而是以线下的真实身份,在网络上与新朋旧有联系。这点使得其社交网站显得可信度与好感度较高。

二、理论背景

(一)六度空间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六度空间理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正在发挥它的强大功能。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从线下的生活搬上了线上的平台,使这种纽带呈几何的速度增长、加强。并且,由于这种平台的开放性与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使产生并加强‘纽带’的交流成本缩小,使其方式更加多元化。

社交网络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赋予了社交网络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拥有强大而精准的用户数据库,可以知道用户的真实身份、交际圈子、兴趣爱好等内容。

(二)口碑营销。

赛斯•高汀在《紫牛》里提到‘喷嚏效应’。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营销并非简单运用多重影小工具,在不同的接触点创造与消费者对话的机会。网络的‘圈子’的参与式营销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营销创意(创意病毒),邀请或吸引某个网络圈子中的消费者加入创意体验中,那个容易被创意病毒多感染的“打喷嚏的人”,这时候就会主动在自己的圈子中推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交流,让营销活动在消费者之间互相的营销、传递,进而吸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圈子的参与。

由于社交网络的公征性与能动参与性,社交网络成为口碑营销首选的媒介平台。

三、对人人网广告的研究

通过对社交网络的综合比较,笔者选择以人人网为例,对社交网络广告进行分析。研究其广告对品牌的影响。人人网的目标用户:18-23岁大学生人群,注册用户:2200万(在校)3500万(累计)已开通国内3000所,海外1500所大学。是比较典型的社交网络。

通过对人人网网页的浏览分析,笔者总结了人人网广告的四种形式。1. 人人网互赠礼物。人人网的免费礼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过年过节,或是弘扬爱国精神的礼物。另一种就是又特定的公司赞助的礼物。比如百事可乐,必胜客,卡尼尔赞助过校内的免费礼品。2. 人人网群组。人人网群组中点击推荐群组,右边会出现赞助商群3. 主题新鲜事。在这些分享中有很多都是广告的潜在形式,一种是直接让你产生兴趣前去购买或消费的。诸如像上海好玩的去处。但更多是做品牌的,如APPLE的透明的笔记本电脑的帖子。4. BANNER广告。与其他网站的广告形式并无太大的区别。

关于研究一个媒体平台对品牌的影响,主要应从两个指标来看:1.品牌的认知度 2.品牌的好感度。

笔者用在线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人人网用户进行了调查。分别对人人网用户的人人网使用情况、人人网用户对校内各种类型的广告的认知度以及好感度、对人人网上广告各种品牌的认知情况做了调查。

人人网的用户有84.31%是21-25岁的。每天都上人人网的占50.98%,每周上人人网的次数在3―6次的占17.65%。每次在人人网上花费的时间在30分钟至40分钟的占39.22%,少于30分钟的占45.10%。在上人人网的目的时,联系朋友的占92.16%,获取信息的占70.59%,分享信息的占62.75%,休闲娱乐的占49.02%。在问到人人网上的主要活动时,有80.39%的人是阅读与分享他人的日志、照片,有72.55%的人是浏览朋友的新鲜事,有58.82%的人是在人人上给朋友留言。

关于人人网广告的调查,有45.10%的人没留意过人人网上的广告,有25.49%的人留意过但并未点击过广告。在关于为什么会留意到人人网的广告时,27.45%的人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其比重最大。60.78%的人会关注朋友推荐的品牌,但不一定购买。

在问及什么样的广告更易引起兴趣时,有43.14%的人认为娱乐、游戏等类型的广告更易引起兴趣,39.22%的人认为公共服务信息更易引起兴趣。

另外,有70.59%的人认为人人网上的广告与其他网站的广告并无多大的区别。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看出,人人网用户的年龄比较集中,大多集中在20-25岁,人人网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些年轻人喜欢在人人上联系朋友,关注他人的动态,与自己圈子里的人联系比较紧密。他们喜欢公共服务信息、贴近自己生活的信息或者有娱乐传播价值的信息。对朋友或是推荐的广告信息信赖并且关注。对平常的网络广告形态持消极态度,不太关注。

人人网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主要是在满足用户进行人际沟通、体验归属感等心理需求。人人网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品牌的核心目标受众,他们的口碑宣传会数倍的放大营销效果,使品牌能与消费者发生一对一的互动,从而博得消费者的好感与忠诚度。

(一)问题与局限。

人人网上有70.59%的人认为人人网上的广告与其他网站的广告并无多大的差别。

笔者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分析整理,认为人人网上的广告投放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互动的问题。

人人网上的广告大多数都是传统的banner广告,有很多都是通过点击进入其品牌的网站。这样的广告并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交网络这样一个平台,而仅是选择它的精准目标受众。殊不知,没有与受众产生互动的,没有让受众主动去寻找信息的广告在web2.0时代是行不通的。

2.顺势的问题。

在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如果一条信息能够影响到一群受众的话,那么这条信息的传播就会呈几何的发展。在社交网络上,广告主应该很好的了解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然后去他们所关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把自己门户的广告又投到人人网站上。

社交网络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社交网络的发展也逐渐与商业模式接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改变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方式。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媒体。在这里,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交网络的发展就是品牌与个人沟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刚.新媒体与广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休斯/Hughes,李芳龄,口碑营销/ Buzz marketing: get people to talk about your stuff,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成, 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4】卓骏,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系列丛书/E-Marketing,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郭振玺,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第12篇

讯:2012伦敦奥运会终于落下帷幕,运动员和品牌方都可以暂时的缓口气。作为首届“社交奥运”,一些品牌方甚至成立专门团队,每周7天,一天24小时实时监测社交网络上有关品牌和比赛的舆论动态。那么在奥运结束之后,哪些品牌又获益最多?来自英国剑桥的一家社交电视分析公司Bluefin Labs,近日对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广告评论次数和曝光次数作出统计,选出了奥运期间在社交媒体上最成功的十大品牌。

Bluefin Labs追踪了在美国NBC电台投放广告的奥运会赞助商和广告主,并对各广告在奥运会开幕前后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的媒体反映进行调查。与奥运开幕前10天相比,在奥运开始后10天,百威和Visa的电视广告在社交媒体中激起的评论数明显增加,涨幅分别达到了1453%和1380%。

另外在前十家广告主中,除Nike之外,所有的品牌在相关的广告中均邀请了名人或知名运动员参演。从该调研给出的有关Visa和百威的讨论话题饼状图中,为百威拍摄广告的Jay-Z,出演Visa奥运广告的菲尔普斯与为广告配音的摩根弗里曼均帮助品牌在社交网络中提高了曝光率。而不论是百威还是麦当劳,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份榜单中,所有奥运赞助商或者打奥运擦边球的品牌方,在奥运开幕后,其在社交网络上关于电视广告的评论次数均实现了成倍增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调研并未说明是否综合了奥运期间品牌对社交帐号的运营状况,并且数据主要是针对美国市场得出,而如果放到中国市场,Nike的表现应该会更好于此。(来源:广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