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业设计展望

毕业设计展望

时间:2023-07-12 17:08:22

毕业设计展望

第1篇

4月中旬的一天,北京服装学院旁边的北土城公园已经花红柳绿,当记者遇到悠闲自得的鲁成时,很难把他与“毕业生”联系在起。如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现象,一提到大学应届毕业生人们往往会想到电视新司中那人头攒动的就业招聘会和紧缩眉头说工作太不好找的表情。

确实,“毕业等于失业”在众多的新出炉大学生身上出现。而作为北京服装学院07届纺织服装工程毕业生的鲁成说自己的工作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定了,而且他觉得“过了年能找得更好”,因为他同宿舍的就有人找到了在他眼里“更好”的工作大企业、高起薪、有国外培训机会。但是鲁成对自己的工作也还比较满意,他找的是江苏常州的家纺织企业,所以他说要抓紧最后的时间好好享受在北京的时光。其实鲁成四年前对于自己被录取在纺织工程专业深感失落,甚至感觉前途无望。但是四年后就业时才发现这并非“没人要”的冷专业,相反,相对来说比一些综合大学的毕业生还好就业。

中国纺织服装人才网(省略)在2006年历经4个月、针对全国30家纺织服装专业院校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07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比较乐观,对找到第一份工作比较有信心,但对找到份合适的工作则信心不足。调查显示,有26.0%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54.7%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14.6%的毕业生明确表示“困难大,对找到合适工作信心不足”。只有4.6%的毕业生表示“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而据广东省唯一的纺织服装类综合院校2007年1月举行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情况显示,2007届学生平均每人有2个岗位可供选择。据悉,当天的见面会共2000余人参加,到场的纺织企业185家,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提供岗位1500多个。

企业最想要什么

调查显示,在07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59.7%),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潜力”(13.0%),而“专业技能”仅排名第三(9.9%)。这一认识与用人企业意向有共通之处,但是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其实比毕业生们认为的要现实得多。

嘉兴星丽毛衫厂的老板李良东特意去了一趟上海东华大学,他要找的是能够马上上手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而且他希望能够设计的学生还有“推销”能力,他理想中的设计师是“既能设计好款式又能直接跟老外交流的”。李老板说,虽然高校毕业生很难马上就上手,但是比从工厂车间培养人才还是要“现成”一些,而且大学毕业生的外语、计算机能力等综合素质就是企业迅速培养人才的好底子。

设计、营销、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最为纺织服装企业所需要。在众多纺织服装类专业中,企业对服装、时装设计师的需求量最大,同时这也是市场供应最为不足的专业人才。加之对设计师的要求严格,高薪自然成了设计师最显著的标签,一般刚毕业的毕业生,月薪都在2500元以上,工作两三年后,年薪更可能达到10万以上。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纺织服装类企业都需要具有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的人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既涉及对营销项目的分析、策划,也涉及营销实施和控制。营销人才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此外,随着中国逐步对外开放,中国企业不但要在国内与众多对手竞争,也要在世界范围内与国际品牌展开竞争。而在企业品牌管理、品牌策划、整体形象等方面,中国企业经验非常匮乏,急需有国际化眼光、复合型人才加盟。

毕业生期望什么

毕业后去哪里工作是每个学生重点考虑的问题。和综合院校毕业生“死守大城市”的倾向比较,纺织院校毕业生的“择地”生更多的以产业发展情况为主。上海吃香、北京受冷落就是很好的证明。上海正在打造世界第六大时尚之都。中国服装服饰行业领袖品牌企业中,BO%以上将总部或设计中心、销售中心设在上海,而国际前100位顶级品牌中,也有70%打算逐步落户上海。正是由于上海在服装纺织行业特殊的地位,上海成了服装纺织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而江苏、浙江地区由于纺织服装类企业众多,且发展势头迅猛,也成了许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区域。调查显示上海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38.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上海就业,其次为江苏省,比例为36.9%。北京则相对受到大学毕业生冷落,选择比例仅为31.8%。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均来自“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2006年在江苏部分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390份。

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由样本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考察两部分构成。调查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分析方法调查问卷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与卡方显著性分析方法。

结果分析

择业观念的调查笔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涉及就业目的、择业标准、职业定位等几个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就业目的有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毕业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的选择依次是:生计需要(32.6%)、实现自身价值(27.7%)、享受物质生活(11.0%)等。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4.6%,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女生在就业目的中选择“生计需要”的高达40.0%,而男生则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就业目的的首选因素。经卡方检验,X2=45.156,df=7,P=0.00

2.择业标准呈现多重性趋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稳定性(19.7%)、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19.5%)、行业发展前景(16.7%)。而选择“适合兴趣爱好”、“发挥能力”、“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稳定、注重发展,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

3.职业定位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虽然有45.1%的学生在刚上大学时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但仅有14.4%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择业目标具有清晰的定位,31.8%的学生进大学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还不确定,在毕业前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9%和3.6%。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曾经发生过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毕业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

择业心态的调查为了解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态有哪些变化,本研究针对就业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期望等问题设计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就业压力的调查。毕业生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93.3%的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较大或很大;61%的学生看到校友毕业时找工作的情形后十分着急;88.5%的学生担心自己毕业时找不到好工作;6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不太乐观或者不乐观,这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比较清楚,并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2.专业对口的调查。有53.6%的毕业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只有16.7%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36.4%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46.9%的毕业生主张“先接受,再调整”。在竞争面前,毕业生理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女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的占57.2%,男生只占42.9%,经卡方检验,X2=6.088,df=2,P=0.048

3.就业期望的调查。77.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会降低就业标准。只有2.1%的毕业生表示不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而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毕业生中,只有23.8%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4.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后再调整,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有25.9%的毕业生希望直接就业,有71%的毕业生打算继续深造或在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这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男生选择“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的占47.0%,而女生则高达66.1%。经卡方检验,X2=16.707,df=3,P=0.001

就业去向的调查在问卷中,用“择业地区”、“择业单位”、“择业行业”、“薪酬期望”四个关于职业的显性特征的变量测量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意向偏好,统计结果如下。

1.择业地区的选择重自我利益。51%的毕业生首选城市就业,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只占3.3%,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只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有36.4%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其中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女生选择回生源地的高达39.7%,男生只有26.5%;而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男生占10.2%,而女生只有4.1%。经卡方检验,X2=21.413,df=6,P=0.002

2.择业单位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依次是:学校及科研单位(占52.8%)、国家机关(占21.5%)、自主创业(占8.5%)、外资企业(占7.4%)、国有企业(占4.9%)、中小及私营企业(占2.1%),其他(占2.8%)。虽然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由于国家机关、各类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只有8.5%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应该是今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男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4.3%,而女生只有6.5%,经卡方检验,X2=37.072,df=6,P=0.00

3.择业行业的选择期望值较高。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排序在前三位的是:教师(占36.9%)、公务员(占30.0%)、管理人员(占13.3%)。毕业生不切实际地抱着过高的期望值,必然会导致就业难。过高的期望值是大学生为自己顺利择业设置的一道障碍,这就需要高校及早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

4.薪酬期望的选择趋于理性化。有73.3%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为1000~2000元,只有6.7%的学生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薪酬期望趋向理性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健康,就业心态日趋成熟。男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1.2%,女生则高达77.4%,月薪期望值在2000~3000元之间的男生占23.5%,女生则只占11.7%,经卡方检验,X2=14.129,df=3,P=0.003

择业渠道的调查在就业渠道的问题上,有36.9%的学生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17.7%的学生选择校外招聘会,16.4%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会。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视野开阔,希望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亲友介绍工作不但可靠,而且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因而受到毕业生的普遍关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可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使毕业生的选择面大大拓宽,降低了择业成本,但许多毕业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而错失良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的占13.8%,反映了学生主动就业意识的增强。毕业生选择学校提供的信息的较少,这说明学校提供的大量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学校需要考虑提供给学生的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影响择业因素的调查在影响择业的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占23.3%)、职业能力与特长(占22.3%)、所学专业(占16.9%);对于影响择业的不利因素,毕业生的选择是:学历层次偏低(占25.1%)、社会关系不足(占16.4%)、自身竞争力有限(占13.3%)、缺少实践经验(占13.3%);对于影响择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是:人才供大于求(占37.2%)、就业市场不规范及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3.6%)、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8.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1)毕业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3)多数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4)毕业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对学校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笔者的问题涉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两部分。

1.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有66.2%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占23.6%),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占21.5),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占13.8%);对于“你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是: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占32.6%),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16.4%),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占13.6%)。在访谈中,有的毕业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签约成功率。部分学生还提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有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效果表示不满,认为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指导应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校内的学习和求职招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如果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2.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合理的只占2.6%。当问及如何改进课程设置时,有48.7%的毕业生要求“多开实用性课程”,有32.3%的毕业生要求“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到社会上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有的是只学理论,不讲操作,等到实习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待择业的问题上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功利性较强、竞争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学生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同时,要充分地了解社会需求,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培养学生面临挫折与不利处境时的心理耐受能力,同时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有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多渠道地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学校教学: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调整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衡量依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服务: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其准确定位求职目标,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因非能力因素而影响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效率。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全面了解就业现状及前景,加大分析和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要将提供有效信息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要加强政策宣传,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就业意向,抓重点专业、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在学生入学后就要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上、方法上全面做好择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宇,曾宪皆,何艺辉,黄劲.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第3篇

现在的李冰总是感慨,当初真是选对了专业。但是当年在选择时,李冰其实并没有一心想学设计。“这个专业真是那时随机选的,就觉得它的名字我能理解,而且感觉很有意思。所以在开学初,我对它是抱怀疑态度的,不知道它究竟适不适合自己。但逐渐当我学习到这个专业中的基础之后,我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了调整。”李冰说,设计能让人在生活中发现美,让自己和他人感到愉悦,能创造美,能给予一个人更广阔的视野。

李冰的毕业设计,源于她关于极简主义的毕业论文。在最开始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她有很多灵感,都想一一尝试,也有很多元素希望能加进设计之中,一时无法做出取舍。她在论文中谈到,自己在做设计时为了使设计更加精彩会找很多的素材来辅助表现,但在取舍当中因不会做“减法”,失去了价值较高的题材,甚至为了表达意图而“画蛇添足”。期望做到设计刚刚好的“简约”,就不得不提设计历程中的“极简主义”。“做设计的时候,总是希望它能出彩能与众不同。因而会找很多素材,会有很多想法,想着把它们都一一实现。可是每个作品所能容纳的东西是有限的,一味增加反而会让它负担过重,丧失特色。所以要学会做减法,由减入简,这也是我毕业设计的中心思想。”

李冰尝试着用单纯元素的创意叠加营造出丰富多元的内涵。经过半年不断试验,她决定从极简主义入手。这是她第一次做产品,虽然设计的理念是相通的,但由于经验不足,随着展出日期的不断逼近,她难免会有些焦虑。“毕竟是做产品,造型是立体的,和平面设计、排版还有广告牌都不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怎么确定造型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方形、圆形还有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应该多大,数量多少,拼接接口多大,还有角度应该怎么调整,如何搭配,都要不断反复地尝试。”她说。

“能用毕业论文的理念来做毕业设计,真的是一个巧合。”李冰说,“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就觉得简约设计是很舒服的。后来接触到毕业设计的时候,就确定了创意灯罩的形式,希望通过单纯的元素拼接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为了做出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她跟老师不断地沟通讨论。“一开始我们没沟通明白,两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所以有很多争执。老师的构想是去模仿国外一些产品的风格,可是我想做自己的设计,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只是惊讶还要惊喜的产品。其实老师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了风险低的途径,让我更容易完成作品。但是我想要的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有了很大的分歧。”最终,李冰和老师还是达成了共识,设计的时候兼顾功能和外观,做出了两人都满意的产品设计。

做毕业设计的每一天,对李冰来说都是新奇和充满未知的。“每次尝试都能随机拼接出各种各样的形状,都能有新的发现。就是这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起来却有无限的可能。”或许这就是设计的魅力,只要有想法敢尝试,就能做出创意无穷给人惊喜的作品。在李冰眼中,设计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引导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设计,创造美,创造精彩。她的创意灯罩,就是让产品完全属于使用者,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每一次拼接中随着心情的改变,使产品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她感叹道,“虽然做作品的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也很紧张,但是看到最终作品出炉的时候心情好复杂,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出生了一样。一方面开心终于有所出品,一方面又担心使用者会不喜欢它,怕它没有市场。”李冰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天能投入市场,不过她也明白,自己的作品还需要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观念也还需要更多创新。

最终,李冰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起名为“境由心追”。“以极简元素为单位,以重复插接为手段,让使用者随心所欲DIY灯罩,形成属于自己的独有光照,用简单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感受,这是我设计这款灯罩的追求。”她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无论你选择什么,相信自己那都是冲破当下乌云的一道曙光。”李冰期待着这款产品能最终投入市场。“想做出好的设计,产业的支持也很重要。且产业的提升不仅是指设计和商业之间的平衡,它更是要回归到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本质――设计要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当设计全民化、生活化,那么产业的发展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我是一个有点拘谨的人,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有生命力。我想,在我的生活更丰富之后,体现到作品之中也会有更多丰富和轻松的感觉。”她说。“我希望用设计创造美,不仅让自己满足,也给别人带来愉悦的感觉,给他们美的感受和体验。”

第4篇

李凌希望通过微博向世人表达自己的设计诉求。“UNMENTIONED 来源于设计师的生活态度:never complain,never explain,just be yourself(不抱怨,不解释,只做你自己)。希望UNMENTIONED能让女孩们在纷扰的社会生活中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自我,包容一切可以包容的,坚持一切不能妥协的,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做最精彩的自己。”

网络对时尚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但人们很难说清它是抬高了时尚的身价,还是拉近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在李凌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身上,我们至少看到了她的一种尝试。在另一个领域,她们这群人正在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制造自己的影响力,并试图影响到中国人的着装方式。

要知道,在网络已然发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今天,设计师通过网络运作一个独立品牌,为自己的设计生涯布局一个虚拟的“据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李凌在淘宝平台上开的独立品牌网店看起来还处在“装修”阶段,通过这个据点,她希望以这种独特的展示和销售方式来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心,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说自己

为活出自我而设计

TAweekly:当初是什么原因选择了服装设计师这行?

李凌:我喜欢有趣的事情,做设计师可能是源于我对创意和设计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吧。

TAweekly:在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之前,你的生活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李凌:在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之前生活是完全不同的,2002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学系毕业,进入到一家澳洲国际教育集团工作,主要从事一些澳洲大学和内地学校的合作办学工作,帮助国内合作大学院校的学生了解、申请相关院校,顺利入读相关的研究生课程。

TAweekly:2006~2009年你去了东华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学习服装设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自由设计师。在毕业前,你对自己的未来曾有过什么样的规划?现在走的是那条路吗?

李凌:大学毕业之前曾经设想过先到大的品牌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根据自身的发展再做具体规划,毕业之后,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才促成现在做独立设计师的路线。

TAweekly: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从事这份工作?最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哪些事情让你特别难忘?

李凌:我一直喜欢创意类的产业,第一所大学毕业工作了几年,对自己更加了解,于是选择重新开始这门新的专业――服装设计,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新的开始,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机缘巧合有了孩子,相比朝九晚五的工作,做一个独立设计师可能更适合现在的状态。

从事服装设计的这几年,最让我难忘的是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支持,在我的vip客户名单里有一位非常完美的女性,曾经的主持人金话筒得主、现在的艺术家李怡蓉,我们通过服装这个载体,互相了解,她也是我们品牌形象的最佳诠释:时尚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活出自我!

TAweekly:最近都在忙什么?

李凌:最近在筹备2014年的秋冬新品。

TAweekly:在这几年的设计中,哪件作品让你印象最深?

李凌:印象最深的是给妹妹设计的婚纱。

TAweekly:假设你当初没走这条路,而是做了别的工作,大胆想象一下,现在的你会发展成什么样?

李凌:可能会和其他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样,从设计助理做起,到设计师、设计总监,总之,如果没走这条路,现在的我在做什么,很难说清楚。

聊聊品牌

贯穿情感表达

TAweekly:你创立的独立品牌UNMENTIONED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李凌:UNMENTIONED 来源于设计师本人所推崇的生活态度:never complain,never explain,just be yourself。很多时候,能开口说出的委屈都不算是真正的委屈,未提及的话往往是心里最真挚的情感,我们不追求表面的虚荣和浮夸,亦不刻意追随所谓的潮流和趋势,我们更多地关注能触动心灵的那份独特的美。我们希望UNMENTIONED能让女孩儿们能够在纷扰的社会生活中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自我,包容一切可以包容的,坚持一切不能妥协的,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做最精彩的自己。

TAweekly:UNMENTIONED品牌的定位是什么?

李凌:UNMENTIONED 品牌是原创的独立设计师成衣品牌,我们以个性而又优雅的设计,优质的面料,合理的定价,为喜欢艺术、追求品质的女性提供独特的穿衣体验。目前的消费群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从事与艺术创意相关的领域的职业女性,以及一些有独特时尚见解和独特穿衣风格的女性。

TAweekly:和一般的大众品牌的设计师相比,作为独立设计师,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有人误解过你吗?

李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希望服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有趣的形象,还希望能通过设计可以有更多的情感表达。当然也会有一些误解,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对这些附加价值的不理解。

谈谈未来

愿为人知的渴望

TAweekly:现在有人认为买手店已经成为新锐设计师品牌的福地。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李凌:买手店确实在渠道这方面给了新锐设计师很大的支持,对我们的发展是很大的支撑力。

TAweekly:在服装设计圈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你又有了哪些想法?尤其是在了解了公司、品牌的运作后,想创业吗?

李凌:现在就是在创业阶段,希望品牌能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TAweekly:对于服装设计师的生存现状而言,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

李凌:希望能有更多的渠道和宣传上的支持,让消费者对我们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

TAweekly:听说2月底你会参加香港The Hub展会,关于绿房子计划对新锐设计师的扶植计划,你怎么看?

李凌:我的确会去参加这个活动。绿房子计划是专门针对新锐设计师的扶植计划,集结了国际化的专业媒体和买手,提供给独立设计师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帮助设计师走出去,是非常棒的沟通桥梁和纽带。

TAweekly:那你如何看待香港The Hub这个展示平台?

李凌:The Hub 是个非常棒的专业平台,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给国内外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机会和国际化的发展机遇,品牌、设计师、媒体、买手等时尚产业的各个环节在这里相聚,相信不仅是针对品牌,也会为整个产业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TAweekly:对于The Hub这样的展示机会,你有什么看法和期待?

李凌:作为独立设计师,首先非常感谢能对我们有专门针对性的扶植计划,给我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我们也希望能把握这次机会,把我们的品牌理念和形象更好地展示给大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专业建议和机遇。

第5篇

关键词:频繁跳槽;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原因;对策

根据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闽江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工作后的半年时间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离职率偏高,艺术设计(装潢)为70%、艺术设计(环境)为60%、艺术设计(服装)为57%,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离职率均高于本省本科同届同专业的离职率。[1]离职率偏高意味着毕业生转换劳动角色的频率过高,即产生频繁跳槽的现象,其特点是职业周期非常短,甚至有毕业生一年之内转换三四个不同的劳动角色。麦可斯公司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信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势必造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艺术设计行业人力资源的浪费、艺术设计类人才流动的无序性和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等多重不良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专门针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导致离职率高的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原因探析,并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的原因探析

(一)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因素

艺术设计行业必须紧跟时展脉搏,时代精神和时尚特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走向和发展质量并呈现出多层次和个性化的追求。它和百姓生活脉络息息相关,行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快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必须保持高度灵敏的时代意识,了解社会及公众的审美要求,否则就设计不出与时俱进性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刚跨出校门,虽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创新方面还远未达到行业所需求的水准,甚至学不能致用,这就必然促使很多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断更换工作岗位以求增加工作经验并逐渐适应行业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

连年来的“艺考热”使得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择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也使行业人才优胜劣汰的周期加快,专业素质强者将顺利就业,弱者也必将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求立足之地。同时,艺术设计类行业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实用型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均有涉猎的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如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养的积累,那些文化课薄弱、人文素养差的毕业生只能是行业边缘人物。行业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也促使离职率高居不下。

艺术设计行业类企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公司特别是小型公司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造成富有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毕业生不得不另外寻找新平台来丰富、更新和提高自己。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跳槽是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但优秀的设计公司往往会建立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充分考虑毕业生切身利益的职业发展体系,为毕业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空间,而很多公司却没有能力提供,缺乏对毕业生的持续吸引力,促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导致离职率高。

(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道德因素

现在很流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就是“先谋生计,再图发展;先立足于现有岗位,丰富经验,锻炼和增长才干,然后在岗位中寻找机会逐步实现自身的理想”[2]。这种观念虽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会误导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经仔细考量便做出仓促选择,随意就业,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往往在找到适合自己职业或岗位的时候之前已经更换了多个职业或岗位。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比较注重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甚至当涉及金钱和更好发展机会的选择时,很多毕业生往往倾向于选择后者。很多艺术设计类公司为了留住毕业生,虽出重金,但疏于考虑其职业发展因素,治标不治本,终究留不住人,无法从根源上缓解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流失和频繁跳槽的难题。麦可斯公司调查的结果也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主动离职的第一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1]再者,就是薪酬观念因素,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尤为如此,在公司规模相当、发展机会均等、地域相近的基础前提下,绝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选择高薪酬高福利的公司,高福利公司毕竟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麦可斯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7%;薪酬福利偏低,占27%,这两个因素是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前两大原因。[1]

在就业过程中,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受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制度改革、就业形势等因素中的消极观念影响,导致就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意识不高,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心态相当浮躁,缺乏实干精神,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工作舒适度,忽略了自身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导致毕业生产生在原单位一遇不顺便想跳槽的心理,进而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危害甚大。更有甚者,不慎重对待签约行为,恶意或者随意毁约,根本不考虑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招培成本,缺乏法律知识和诚信意识,把第一份工作或者前几份工作当做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便另谋高就,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的积极性,造成艺术设计行业人才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不利于艺术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就业;学生;趋向;工作岗位;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专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影响非常大。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由此,对该专业的动态实际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一方面更多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从事某项工作、某种职业,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个人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配”的就业政策决定了毕业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便成为“铁饭碗”的工作。而在双轨制初期,多数人还是国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数人自主择业,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主要是考虑自己要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资高、收入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可是,这一期望并不是那么简单,找一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工作着实很难。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个包含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对学生就业期望的测量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全面。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这三类中,是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总的来看,就业期望就是指对自己就业的预期,是个人对能否就业以及工作状况的期待,是对就业的地区、获得的岗位以及薪水标准等各方面期望的综合体现。

2.研究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是浅析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及前景。通过调研分析,数据处理,对建筑行业各种就业趋势全面认识。调查对象为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动态的就业趋势的情况下,采取动态跟踪调研来掌握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及发展的情况。表格如下:

建筑专业人才就业调研情况表

三、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状况

1.就业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业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考研究生、出国、创业,但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毕业后先就业。经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毕业之后有更多的期望,其中,50.5%的被调查者表示毕业后参加工作,37.6%的人要继续学习,11.9%的人还有其他打算。但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调查中90.9%的学生表示要参加工作。从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导思想,66.2%的学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目标是先就业后择业,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业,还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业和可就业可不就业。

2.学生就业趋向分析

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采用电话、邮寄、电子邮件以及毕业生回校四方面同时展开。问卷共发出300份,实际收回282份,统计完有效问卷270份。通过对收回问卷总结分析,为建筑类专业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一手材料,成为各项教学改革的重要借鉴。从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施工单位,其次为监理单位,其他分别为造价咨询单位、房地产单位等。具体分布见图1。

图1毕业生行业性质分析

毕业生主要工作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方向,其次为道桥工程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建筑装饰方向、建筑安装方向等。

各类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有一定需求,但要求改善人才知识与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其中企业的37%的技术人才最初学历为高职高专学历。具体需求如图2。各类企业反映大部分学生具备初步上岗就业的能力,但仍有33%的企业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跟岗位需求差距较大。主要差别见图3。

图2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图 图3人才不满足需要的因素分析图

在中国建筑市场不断完善、建筑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乐观的眼光去自主择业,消除“等、靠、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业人员全国有500万,有大学文凭只有10%。随着政府出台的多项就业优惠措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由“毛坯型”向“成品型”转化,社会职业的多样化。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去追寻,未来的路也需要自己去探索,需要自己去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为那幅心中的美景而坚持不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就业期望;就业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就业期望,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低于这一目标,大学生就不会接受这一工作,结果必将影响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扩招使得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激增,而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也在连年扩大,加上归国留学生等因素,使得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就更不乐观。因此,研究对比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及现状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于改进和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就业率,推进学校的发展,树立独立学院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期望及现

2.1调查问卷的内容

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X应用科学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对部分学生访谈的结果,设计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问卷”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问卷”。期望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从“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就业期望就越高。

2.2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2年9月以X应用科学学院(该校为一所独立学院)2011、2012、201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共计280名左右,涉及3届共9个班级的英语专业毕业生。

2.3调查的实施与统计

2012年9月,以班级为单位,在上课或自习课时间对2013届学生进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问卷”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同时通过2011、2012届英语专业各班级的QQ群开展调查问卷的公告,并以电子邮件群发的形式发放“英语专业毕业生期望及就业现状调查问卷”; 另一方面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毕业生发送邀请参加调查问卷的短信,截止2012年10月底,共收回调查问卷252份,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漏答项超过10条的问卷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予以剔除,调查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4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就业现状方面

2.4.1.1在就业率方面:根据11、12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可以得出,X应用科学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绝大部分人在毕业以后可以顺利就业,只有极少部分的毕业生选择了待业,究其原因,调查问卷上都选择了“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这一选项。

2.4.1.2在就业单位方面:通过观察调查结果,就业数据呈现出高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并存的现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已经打破了原先的语言类工作岗位,毕业生去向各不相同,其中有3.1%的学生继续升学;有少数去政府机关任职的;有6%从事教育行业;有1.3%的学生选择了出国;有0.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在三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作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当要积极认识到这一就业趋势,结合自身特点,为自己定制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就业道路。

2.4.1.3在就业收入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还是比较低的,在1000元一2000元的占82%,2000元一300()元的占15%,3000元以上只占3%,绝大部分毕业生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这样的工作收入说明所从事工作技能性不强、专业性不强,没有发挥自己大学期间所学知识。

2.4.2就业期望方面

2.4.2.1在就业单位的性质方面: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单位性质为“国家党政机关”,学生选择人数占总数的31.7%,其次为19.8% 学生选择“事业单位”。这样的选择结果表明了当前学生对单位性质的期望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较大,国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对行政事业单位期望高的重要原因。

2.4.2.2在就业企业单位知名度方面:按照选择频数的多少排序依次是:“比较重视”、“一般”、“非常重视”、“比较不重视”、“非常不重视”其中有35.7%的学生选择是“比较重视”,其次26.2%的学生选择 “一般”, 24.6%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视”,这样的结果说明学生对“企业的知名度”的期望值高。

2.4.2.3在工作收入期望方面: 45.4%的学生选择1000一2000元的收入,35.3% 的学生选择了2000一3000元,14.7%的学生选择3000一4000元,只有5.6%的学生选择4000元以上,其工作收入期望的平均值为2313元。

2.4.2.4在工作环境方面,85.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优越”和“比较优越”, 12.7%的学生选择“一般”,而选择“比较艰苦”和“非常艰苦”的学生只有4%。

2.4.2.5在社会保障方面:按照选择频数的多少排序依次是:“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需要”,其中80%的学生选择频数“非常需要”,这样的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保障的期望是很高的,大学生都认识到了社会保障是个人权益的重要部分,必不可少。

三、 影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3.1宏观就业环境的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用人需求大幅减少。而又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 外语院系频繁开设扩招, 使得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激增,整个宏观供求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英语毕业生整体就业均不乐观。

3.2能力结构单一,专业水平不高: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 高校长期游离于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之外,英语专业同样是以该专业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 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内容的设置, 英语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没有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除英语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最终必然导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明显, 使得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光靠一门语言, 是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的。

3.3自我认识不够,就业期待值过高:大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被大城市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 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信息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所吸引, 不愿意到缺乏英语人才的欠发达中小城市就业; 有些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志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还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眼高手低,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从较低的职务做起。种种因素都是影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四、 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措施

4.1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重视职业启蒙指导。独立学院毕业生应正确给自己定位,在求职过程中应量力而行、不可盲从,以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因此,从大一学生刚进校开始,就要对每一个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指导,让学生了解主要就业方向,针对不同的职业进行主观的选择,逐渐的明确其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大三、四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积极开展应聘指导,主要包括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的准备、心理的准备等等;并且对其进行“就业后岗位适应”指导,即指导毕业生在就业后怎样尽快的融入组织、做好自己的工作、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主要包括职场人际关系指导、团队工作指导等等。

4.2.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职业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要突出一个“独”字,要有特点,努力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模式改革应当对接职业标准,按英语语言、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三大模块进行组合,并将岗位资格证书培训、校内校外实习以及学生社会实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外贸业务员、业务助理等贸易类的职位招聘时,企业都会要求英语表达及书写熟练、熟悉贸易工作流程等等,这就要求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贸易工作流程及相关知识的企业需求课程。这样做既能够丰富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促进英语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

4.3加强校企合作,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一定要以“特”字取胜,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特别需要紧跟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特别重视培养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般情况下,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外向型中小型企业的口译员、笔译员、秘书,企事业单位办公室文员,外贸和旅游及其他涉外相关工作岗位。因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把职业性、应用性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进而形成“学校一企业一学校”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培养适销市场的人才。

五、 结语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并予以政策支持;独立学院应牢固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独立学院的学生应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切实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继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蔡银银.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关联性研究一一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成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3]陈素红,张西平,郭明坤.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5.

第8篇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创业的优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更为鲜明,性格更为独立,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情感热烈,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具有自主创业意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有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策划、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基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这种“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能真实体验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需求,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加强宣传引导,保障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也是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所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并保障这部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在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有关问题,监督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并做好跟踪指导,以此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云先.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问题探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z1):130-132.

[2]吴莹.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36):199-201.

[3]谢志远.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2-73.

[4]李敏.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416-418.

作者简介:

李云先(1972—),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9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持续健全,艺术学科的发展在创新创造社会文化发展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学科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专业。所以,众多地方高校均开设了艺术学科专业。近几年来,随着艺术学科专业学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艺术学科毕业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当前社会对于艺术学科毕业生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一定的艺术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

有数据统计显示,当前社会对于艺术学科毕业生就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排序情况如下:实践能力90%、创造能力14%、协调能力42%和交际能力8%。因此可以看出,社会对于艺术学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不单单局限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定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艺术学科实训课程是提升和培养艺术学科毕业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所以,必须针对艺术学科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以提升艺术学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对艺术学科实训课程做出模块化设计。

一、 艺术学科实训课程现状分析

C/S的软件架构实现信息查询系统。基于网页的B/S架构可以方便校外用户或企业通过电信网访问系统,基于C/S架构的查询系统可以用于校内管理用户实现对数据的快速查询操作,并实现数据的备份等操作。具体的实现路线如图2所示:

图2学科信息挖掘系统的软件实现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管理和决策者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静态统计分析法已经难以适应需求,面对海量、多维而宝贵的学科成绩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充分利用已经成为高校教务管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本文期望从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出发,构建起一套能够充分利用学科成绩等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系统,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信息数量与信息质量不对等”情况,并从系统的宏观设计到软件的框架搭建给出建议和意见,期望能对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务管理人员起到启示作用。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我校实施创新学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2014-B-18)。]

参考文献:

[1] GRIGORIS ANTONIOU(希).语义网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Fayyad U.From Data Mining to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J].Ai Magazine, 1996, 17(3):37-54.

[3]邱晓辉.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分析[J].情报探索, 2011(1):99-101.

[4]毛国君.数据挖掘技术与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3.

第10篇

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有所扩张,造成了盲目办学的局面。加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办学层次浅,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要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应与艺术设计市场接轨,要以行业优势为依托,拓展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对接;课程教学应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实习、实训转变,建立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使其更好地就业并持续性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一些用人单位观念陈旧,依然期望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使得应届毕业生很难进入人才市场。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应届毕业生应更注重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持续地发展下去。市场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表现在:除了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还要具有职业忠诚、责任感、企业文化素养、良好的团队协作与职业规范等精神品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人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沟通。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不切实际,择业期望过高

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处于毕业就失业的一个尴尬局面。从当前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表现来看,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如在就业招聘时职业意识不强,定位不准,竞争力不够,处处碰壁,择业时脱离现实,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此外,一些高职毕业生还存在岗位适应能力较差、职业忠诚度不高、职业荣誉感不强、职业道德缺乏、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狠抓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的职业环境,提升文化品位。针对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将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诚信品质、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殊性出发,将职业人文教育贯穿专业教育,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三者协调发展。

就业指导机制不健全,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效率。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是大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实现理想的第一步,是参加工作的开始。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懂知识、会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因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明确办学方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周智

第11篇

据悉,浙江工商大学刚刚出台了《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将从2011届毕业生起开始正式实行。

本科生毕业论文

有点“鸡肋”

都说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检验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东拼西凑、抄袭成风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校日益焦虑和热议的话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学者见仁见智。

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严毛新老师认为,实际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得好与不好,和找工作没有多少关系,一般的岗位,用人单位根本不在乎毕业生的论文水平如何,对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恐怕是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的一大原因。

浙商大政策或是解决方案

《浙江工商大学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一出台,就在工商大学师生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根据浙商大《暂行办法》规定,凡符合5种情况的科研作品均可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申请: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学生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专利;除此外,凡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它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作为替代毕业毕业论文的申请理由。

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浙江工商大学出台的《暂行办法》,就是希望把训练的事情提前做,贯穿大学全程,及早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校园内、学生之间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老师学生都对新政

投了“赞成票”

“虽然科研作品中的部分质量值得怀疑,但毕业论文的质量把关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啊。”一位老师实话实说,每年进行毕业论文师生双向选择的时候,都希望找自己的学生少一些。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在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上也刚好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相冲突,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选择一种更好的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方式。

工商大学06级人力资源专业的施巍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目前正在签约公司上班,一提到本科生毕业论文,他就很有想法:说句实话,本科生现在的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真的成了学术垃圾,大部分都是草草了事。

财会专业大四学生倪佳怡正在紧张的论文写作冲刺阶段,听说新政的第一反应就是“支持”。她说:“尽管要符合文件里规定的替代毕业论文的条件,难度也很大的,但是,确实会激励我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去好好做点与专业相关的研究。”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处在大众化的背景下。“艺考热”逐年不断升温,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市场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文、理、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与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独特之处,也相应地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创业的优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更为鲜明,性格更为独立,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情感热烈,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具有自主创业意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有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策划、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 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