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费预算报告

经费预算报告

时间:2023-06-06 09:31:04

经费预算报告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1

县畜牧局成立于_年_月,是隶属县农业局的副科级行政事业单位。局机关内设_股_室,下辖县兽医站、县动物检疫站、县畜牧场_个二级单位。总编制_名,其中局机关_人(含派驻乡镇防检员_人),县兽医站_人(含兽药采购供应站_人),县动物检疫站_人(含防疫监督所_人),县畜牧场_人。现实有总人数_人。其中,局机关_人,县兽医站_人,县动检站_人,畜牧场_人,退休职工_人。

县畜牧局是我县畜牧兽医事业的主管部门,其职责主要有九项: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参与研究制定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技术、和产业政策;监督执行国家有关畜牧业的法律法规;二是制定我县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参与制定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调控方案,指导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普查、畜牧统计、畜牧投入、资源配置、和保护,组织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负责畜牧产业建设项目的立项、报批和组织实施。三是负责全县畜牧业生产,制定年度生产计划、技术措施,调查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调查反应畜牧业灾害,提出解决意见。四是主管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指导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及业务工作。五是负责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及寄生虫病调查、普查、预防,组织实施和管理全县畜禽产品产地、运输、屠宰环节的检疫工作,负责兽医行业和兽药饲料市场的管理。六是参与组织畜禽及其产品加工、流通,调查畜禽及产品产销信息,做好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七是负责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日常事务。八是负责局直单位的精神文明和党建工作。九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县兽医站、县动物检疫站、县畜牧场作为县畜牧局下属的重要业务部门,分别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能职责,既是保护和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职能机构,也是中央、省、市、县各级都明确要求加强、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机构。国务院在国发[20__]15号《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要求县以上各级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兽医技术支持、基层动物防疫”四大体系;“要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执法、和兽医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经费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经费,有各级财政纳入预算、及时拨付”。省政办发[20__]144号、襄政办发[20__]115号等有关文件也就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加大兽医体系建设投入和经费保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

县委、县政府对我县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历来都十分重视,特别是于20__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乡镇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组建了专职防疫队伍,将动物防疫物资经费和基层防疫员人员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并免除了农民的防疫费,一举扭转了“防疫针难打、防疫费难收、防疫密度低、防疫效果差”的被动局面,有效保护和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也正因为我县的改革走在前列,无成熟经验可资借鉴,也就难免存在与实际工作需要和上级要求不尽一致、不尽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未针对防疫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对畜牧兽医工作要求提高后县级兽医行政管理、技术支持、监督执法机构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在经费预算上做相应调整,导致县兽医站、检疫站等单位陷入了“有职能、无经费”、职工“有事做、无钱拿”的尴尬局面,困难和矛盾日益突出。

县兽医站作为具体承担全县动物疫病防疫,负责动物免疫物资的采购、保管和发放,负责动物免疫工作的技术培训、指导、督办、检查,负责动物疫病监测、疫病普查、调查报告、疫情处置,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疫病防控措施,负责兽药械采购和供应等重要职能的技术支持机构,20__年以前,主要靠经营动物免疫药械,有偿提供动物防疫疫苗、器械获取部分收益以弥补经费不足,勉强维持职工工资发放。20__年实施乡镇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后,动物防疫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实行免费供应,县兽医站的收入渠道就被堵死了,但与此同时,我县又没有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县级动物防疫机构实施配套改革,没有为县兽医站增加经费预算,该站也就从此陷入了困境。20__年,县兽医站发放9名职工工资、上交养老金、医保、补发4名退休人员工资、维持工作正常运转,计需资金216803.2元。但经费来源不足10万元(局拨经费加药械站创收),资金缺口高达11.6万元以上。

县动物检疫站担负着全县动物检疫和畜牧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的重担,是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确保畜禽产品质量

安全、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秩序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机构。以前主要靠检疫收费和行政管理收费维持生计,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检疫收费标准降低(20__年以前,每检疫一头猪,可收费18元,20__年以后,最多只能收10元),行政收费项目取消(以前兽药管理可以收取药品抽检费,现在取消了该项收费),行政执法难度加大(畜牧行政处罚难以落实),县检疫站及与之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防疫监督所就严重入不敷出了。20__年,维持县检疫站9名职工和2名退休人员工资发放和必要的工作经费支出,计需185828.4元。但收入加上局拨经费合计只有10万元,资金缺口也达11万元之多。

县畜牧场是我县畜牧业的龙头,承担着为全县生产供应畜禽良种的重任。其他县市的畜牧场,地方财政均有财政投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县的畜牧场一直未列入财政扶持名单。加之1997年转场扩建后债务包袱沉重(不完全统计,截止20__年底外债仍高达340多万元),畜牧场的生产和职工生活非常艰难。由于经常陷入债务官司之中,有严重缺乏生产投入资金,畜牧场已处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20__年,该场生产经营纯收入加上局拨经费合计不足9万元。而兑现职工工资、维持工作运转的经费至少需要257252.8元,缺口达16万元之巨!

除以上3个二级单位十分困难外,畜牧局机关的经费也严重不足。应该说,自畜牧局成立以来,县政府对畜牧局的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视,在经费上也给于了很大支持,畜牧局机关的人员经费纳入了全额预算。但由于我局承担的职能职责较多,加之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日渐严峻,工作经费支出成倍增加,资金矛盾也日益突出。20__年,县财政共为我局预算资金46.75万元,扣除下拨的22名派驻县镇防检员经费22万元及给二级单位拨款后,实际可用资金也只有15万元多一点。但兑现7名职工工资、上交社保医保资金、维持工作正常运转,至少需要25万元,资金缺口也将近10万元。

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畜牧业发展离不开畜牧兽医技术支持和保障。但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畜牧兽医机构本身面临的生存困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就只能是奢谈。为了能更好的履行职能职责,特请求县政府从20__年起,在财政资金预算上对畜牧局及其二级单位给于更大的支持。

1、请求县政府按照国发[20__]15号《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县兽医站、县动物检疫站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2、请求县政府适当提高县畜牧场编制内职工差额预算标准,并每年为县畜牧场解决部分生产投入经费;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2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

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3

关键词:行政单位;公共预算管理;内部报告;框架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104-07

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来看,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并且,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迅速增加。相对过去而言,行政单位预算盘子也越来越大,行政单位对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增加预算透明度有其客观的需求。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或方式来提升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但是对企业研究较多的内部报告这样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行政单位得到有效使用的还很少见,理论研究则更加显得滞后。

构建的直接目的是为行政单位内部管理者决策和控制提供相关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和执政公信力,最终目的是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和效果。在行政单位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有其客观的需求,也是会计学理论向前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来看,不但完善和丰富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理论内容以及基本方法,而且拓展和丰富了内部控制理论。从实用价值来看,在梳理和优化行政单位内部信息传递流程的同时,有助于全面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收支,加强预算控制。

本文拟从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出发,以报告目标为导向,阐明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并在分析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个构建适合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框架思路,从而为构建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

“内部报告”一词是被人们常用,但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的文献资料不多见。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指出内部报告是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但没有定义内部报告。目前学术界对内部报告的内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考察大量关于企业内部报告的内涵,并其对“内部报告”进行了语意分析,最后本文对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内涵界定如下: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指的是行政单位内部编制,并且在行政单位内部传递,为行政单位各级次管理者和职员所使用,以满足行政单位运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收支情况以及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实现行政单位目标的正式的信息报告,其中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和各式各样的统计报告在内。

这一界定反映了如下四个关键特征:(1) 行政单位内部;(2) 正式地报告;(3) 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人;(4) 内部报告的使用者除了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外还包括其他员工。

二、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从这个目标来看,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应研究的方面,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相联系的问题。

(一)报告主体和对象

内部报告的主体是指内部报告信息的提供者。内部报告信息的需求者构成了内部报告的对象。内部报告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相对的,即具体到行政单位中的某一级次或者某一个人,既可能是内部报告信息的提供者,即内部报告主体,也可能是内部报告信息的需求者,即内部报告对象。因此,根据行政单位管理职能层次,内部报告的主体和对象通常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

(二)报告内容

由于行政单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范围,因此预算控制作为行政单位主要的管理手段。预算控制和内部报告系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前馈控制,后者是反馈控制,因此预算控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内部报告的内容,所以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内容应当根据行政单位预算内容来编制。

(三)信息质量特征

内部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内部报告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报告目标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内部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为内部报告目标服务的,同时也是衡量内部报告质量高低的标准。它是联系内部报告目标与内部报告之间的桥梁,对内部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起着约束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内部报告目标的要求。要实现内部报告的目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以下八个基本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及时性、灵活性、级次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①相关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与控制和决策相关,有助于对行政单位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②可靠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其结果。

③重要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要与内部报告使用者的关注点联系起来,对于重点关注的信息属于重要信息,内部报告应当充分反映。

④及时性 。内部报告所承载的相关性信息必须及时处理和传递。

⑤灵活性。内部报告的形式、格式应当具有灵活性,可以不拘一格,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⑥级次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区别不同级次的管理层和员工表现出一定的级次性。

⑦可理解性。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符合阅读习惯,便于行政单位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⑧可比性。行政单位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应该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报告,同类信息的指标口径应当一致,相互可比。

(四)报告的使用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使用是指内部报告的功能加以利用,以满足行政单位运转的需要。为了实现行政单位的预算目标,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员应该充分有效利用内部报告,及时全面地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要加强绩效考核,并实施问责制度以保障内部报告的有效使用。此外,由于行政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性,使用内部报告时要恰当处理信息披露和保密的关系。

三、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报告意识淡薄,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

长期以来,作为领报经费的预算单位,行政单位只是按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按照开支标准简单地进行管理,这将使得会计信息偏向于满足预算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对其本身的财务状况信息披露不足。目前,行政单位编制的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反映其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多是为了编表而编表,编制的目的不是为了例行公事就是为了最终完成对外决算会计报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报告系统,更不用说利用内部报告为单位决策、控制、评价、激励而服务了。

(二)内部报告目标太狭隘

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反映其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主要集中在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支出明细、经费支出、交通使用明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另外,有些报告的信息非常零散,不完整。总体来看,上述内部报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行政单位各级管理层对日益增长的信息的需要。

内部报告目标太狭隘,在一定程度上说,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目标定位不全面有关。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的会计目标的界定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这种目标定位只考虑了上对下的要求,不能充分考虑自身对财务信息的需要。

(三)内部报告工作机制不健全,人员及职能不落实

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主体和组织一般限于财会部门,其他部门内部报告的意识淡薄,参与程度非常低,并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报告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特别是监督组织的缺失,使得内部报告可有可无,或者不按照规定的期限报告,甚至不报告,从而导致内部报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问题不仅在行政单位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内部报告工作质量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可能与我国内部报告研究比较滞后有关,表现在内部报告的理论还很不完善,理论上探讨出的内部报告在实践中缺乏应用和检验;第二,可能与领导对于内部报告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虽然单位存在着内部报告制度,但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等活动时,根本没有很好地执行内部报告制度。

(四)报告频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报告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规定的报告频率没有得到一贯执行,报告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些报表规定是月报的,有的月份则没有进行月报。相比较而言,上报报表(外部报告)报告频率执行较好,可能与外部监督有关。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内部报告如果需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内部监督机构。

(五)时间滞后,内容不全,缺乏监督

另外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报告报出时间相当滞后。此外,内部报告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抓住重点。例如,某些重大项目没有进行报告,不利于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要与内部报告使用者的关注点联系起来,对于重点关注的信息属于重要信息,内部报告应当充分反映。造成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由于内部报告执行组织和内部报告监督组织的缺失,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使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内部报告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的使用。

四、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明确了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和基本问题之后,针对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需要确定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需求内容及其需求程度。这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报告方面的文献、对行政单位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途径来确定需求内容和程度,然后着手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行政单位资金运动的特性决定了行政单位与国家预算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分配关系,从而明确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目标,即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在把握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基本问题后,基于预算管理的要求构建三大类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即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营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最后的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实施策略。这可以从内部报告制度建设、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内部报告编制和内部报告体系评价四个方面来研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实施问题。

(一)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的构成

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 。预算控制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反映。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并且反馈给有需要的人员(可能是各级管理者,也可能是基层员工),一是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及责任辨析和业绩考核,二是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追求支出绩效。所以,如果说预算编制是前馈控制的话,那么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则是反馈控制,两者相互作用。因此,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费支出报告的构成

经费支出报告,着重从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反馈各单位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经费支出表,包括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和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经费支出表,包括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经费控制表,包括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经费支出报告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反映经费支出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经费支出额度全面的追踪和反馈。

(三)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

就勾稽关系而言,对应关系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与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也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比较具体特殊的地方。这是由于政府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不同所导致的。对应关系报告分两类:一类是国库与内部预算对应分配表;另一类是预算指标与经费支出关系表。

(四)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实施策略

由于内部报告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领域,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的内部报告研究均显得很滞后,理论研究还没有跟上实践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从引入内部报告制度到健全完善内部报告制度需要一个过程。行政单位实施内部报告制度也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完善。

五、 结语

本文从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出发,以报告目标为导向,阐明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并在分析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个构建适合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框架思路,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本文认为,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完善理论基础,解决内部报告理论的基本问题;其次,需要结合组织的特点和信息的需求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最后,评价内部报告体系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报告体系。另外,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它们为系统研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新的思路和视角:

①内部报告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手段,既可用于内部会计控制上,也可以用于内部管理控制上;②内部报告系统与对外报告系统是“同宗同源”的关系,都是对同一组织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和监督进而形成不同的报告形式;③内部报告系统提供的信息应该分级次,服务于相关的管理工作,及时地提供有用的多维信息;④ 内部报告的设计者和提供者不只是财会人员,而是涉及组织的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人员;⑤内部报告的使用者不仅仅是管理层,还包括组织内部的所有人员;⑥内部报告的形式、格式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⑦要高度重视内部报告的传递过程。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4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 财务报告 会计基础 净费用表

根据1994年的《美国政府管理改革法案》,美国财政部于1997财年开始编制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按联邦政府层次划分,可分为联邦部门与单位财务报告和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前者由联邦部门与单位负责编制,后者由财政部负责编制。合并财务报告的主体包括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立法、司法及各联邦机构,以避免报告主体的不完整而造成信息缺失并进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年度是当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联邦部门与单位提交财务报告的时间不能超过财政年度结束后45天(11月15日)。正式提交的财务报告应包括审计报告,并于11月15日在政府部门与单位网站上向社会公布。

一、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构成

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编制的,包含六张财务报表,每张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但在不同报表中的数据又是相互关联的。

(一)净费用表

净费用表包含的项目有:总费用是政府部门和其他会计主体的全部费用。赚取的收益是政府以一定价格向公众提供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交换性收益。精算损益指对联邦雇员和军人养老金、其他就业后福利和退休福利。净费用表的会计恒等式为:净费用=总费用-赚取的收益+精算损益。净费用表主要目的是告知美国公民联邦政府每财政年度提供福利和服务的成本。

(二)营运和净财务状况变动表

该表报告联邦政府的营运结果,包括特种基金运营的结果。报表列报了主要由政府凭国家权力取得的税收、关税、估定罚款收入、罚没收入等非交换性收益。政府总费用减去赚取的收入得到净费用,净费用减去税收和其他收入就得到政府运营净成本,还包括影响净财务状况的一些调整事项和未匹配交易项。

(三)营运净成本和综合预算赤字调节表

该报表用于调节营运和净财务状况变动表上的净财务状况数额和综合预算赤字的差异。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计量基础。营运收益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营运成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调节表以营运净成本为起点,按照营运净成本和综合预算赤字各组成部分,逐项列报由于两者会计计量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

(四)综合预算和其他活动的现金余额变动表

该表实际上是通过调节一个财政年度内综合预算赤字与现金及其他货币资产的变动,解释预算赤字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融资的。预算赤字是一个特定财政年度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报表列示了预算中包含的非现金支出,和影响现金余额但不包括在预算支出中的项目以解释现金和其他货币资产变动的原因。

(五)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披露联邦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财务状况(净资产或净负债)。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与政府受托资产的信息相结合,可以使公众更全面地理解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特种基金的净财务状况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

(六)社会保险表

社会保险报表报告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精算结果,包括分别由社会保障管理局,卫生部、铁路退休理事会和劳工部管理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铁路退休、黑肺保险等项目。精算结果是对社会保险项目中长期未来财务收支测算数据的现值。对社会保险的收支测算是在对未来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等数据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保险从2006财年开始纳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虽然社会保险表含在合并财务报表体系内,但它不和其他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表相关联。

二、与我国政府财务报表的比较

(一)财务报告内容比较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分为本级财务报告和合并财务报告。被确认为联邦政府报告主体的每一个联邦政府机构、项目和预算账户都要编制本级财务报告。具体包括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预算报表、四张基本权益报表、项目业绩计量报告、财务报表附注等必要的补充信息。在本级财务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整个政府合并财务报告。

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及附表、会计报表说明书几项。预算会计信息是主要的政府财务信息,但不是全部。与美国联邦政府报告内容相比较,我国的预算会计报表不能完整、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情况,也不利于报告使用者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

(二)财务报告审计监督比较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必须经过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批准方可正式递交国会和向公众披露。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独立审计人员对于政府受托责任履行及其依从预算情况进行客观评论与鉴证,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解析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督促政府官员尽职尽责、高效廉洁的开展工作。与之相比,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监督机制比较弱化。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也对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机关分别就其经费收支及财政收支情况及结果实施审计监督,也形成审计报告,但这些审计报告缺乏透明度,并且政府审计报告与政府财务报告往往是相分离的。

(三)财务报告目标比较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应当有利于使用者确定政府主体当期的运营结果;应能够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主体提供服务的水准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与美国对比,我国预算会计信息应当适应国家宏观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和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预算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仅是概括说明,而且报告集中于预算执行情况方面,不够全面。

(四)资产负债表比较

1.相同点。美国政府会计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是按基金或预算资金分别列示的。在美国,政府会计的主体是基金,而我国对应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美国与我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不是与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混合编制的。虽然政府活动和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政府自身的活动与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的活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而且,政府自身活动的财务数据和政府所属非盈利组织活动的财务数据都是分别统计的。

2.不同点。在美国,资产负债表全面完整地反映了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美国政府所有的经济业务都由政府财政部门进行会计核算,而且政府会计以整个联邦政府作为财务报告的主体;在我国,则不能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由各级部门各自编制,没有进行合并,各级政府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本级的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中美政府资产负债表各有特点,中美政府资产负债表都可以按基金或预算资金会计主体分部列示,但各自反映的内容又有不同,美国政府资产负债表侧重于全面完整地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而我国预算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更侧重于反映政府对预算资金的取得和分配形成的政府财务状况。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和充实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相当丰富和详细,几乎涵盖了政府所有的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细节情况,既提供政府预算执行的详细情况和结果,又包含大量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及持续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信息。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还没有编制过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由于我国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各有自己的会计报表并自成体系、分别编制,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汇总得到有关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大量的政府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报告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根据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特点可知,我国应当逐渐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编制一份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二)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

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有利于提高政府财务报告质量,帮助政府受托责任,也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绩效。为了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及做法。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是经过独立的审计才能对外提供。二是提高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政府审计只有独立于政府,才能验证政府财务报告的公允性。三是建立政府审计公开制度。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外,政府应当将审计报告连同经审计的政府财务报告一并提供给使用者。

(三)明确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制定财务目标有助于确保和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改善影响决策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就相当重视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而且专门通过概念性公告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系统的阐述。在建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时,先要界定其目标。任何会计和财务报告系统的基本目标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是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做出合理的决策。政府财务报告只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信息放在重要位置及考虑政府财务状况的相应位置,才能达到目标的要求。

综上,我国只能借鉴美国政府在编制政府财务报告上的经验,但不是完全照搬美国模式,还需要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选择适合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发展的道路。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外公共组织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90020)

参考文献: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5

 

根据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预算管理操作规程。 

一、预算制定 

按时间顺序编制预算,共分“一上”、“二上”和校内预算三项工作。 

(一) 预算建议数(一上)的编制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预算编制工作部署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向各有关部门征询有关基本数字:①由人事处、老干处提供教职工基本数字,包括在职职工人数、离退休人数及引进人才数和增资概况;②由教务处、研究生处、成人教育学院、学生处提供学生基本数字,包括目前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及预计毕业人数;③由图书馆、后勤管理处提供有关国有资产基本数字,包括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数额;④由计财处汇总各部门上报经费预算收支计划等,根据上述基本数字填列基础信息表,计算填列其他有关预算报表。“一上”的主要内容有: 

1、收入预算表 

收入预算主要包括三部分:财政拨款(补助)、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1)财政拨款(补助):财政拨款含经费拨款和预算内投资两部分。经费拨款根据学生数、生均定额标准和有关专项拨款计划计算编制,预算内投资根据当年计划部门下达的基建预算拨款数填列。 

(2)事业收入:包括学费等教育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根据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及学生人数计算,考虑学生欠费及国家助学贷款等情况适当折算。 

(3)其他收入:一般根据上年执行情况结合本年度变动因素测算编制。 

2、支出预算表 

支出预算概括分为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专项支出四部分。 

(1)人员支出:按人均标准与教职工人数测算编制,同时要考虑增资情况的影响。 

(2)日常公用支出:参照各部门上报的支出预算数,同时考虑本年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按一定标准计算确定。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与人员支出的编制方法类同,其中“三项基金”按规定基数、比例提取,具体分配项目和标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4)专项支出:根据校办、教务处、图书馆、后勤管理处等部门提供的预算计划结合专项收入来源情况适当调整确定,其中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要单列。 

3、其他报表均由上述收入、支出预算数分析计算编制。 

4、编制“一上”预算建议说明书,内容涉及:学校基本情况;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专项经费(专项支出)项目报告,包括申报项目的名称、理由、项目概算、资金来源、预计实施期限(需要跨年度的应作说明)、预计目标效益、项目负责人与组织实施措施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一上”编制完成后提交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行文上报。 

(二) 正式年度预算(二上)的编制 

根据自治区财政厅下达的“一下”预算控制数,特别是财政拨款的变动情况,对“一上”的相关收支项目进行调整;支出数则按“二上”收入数重新分配、确定。“二上”编制完成后提交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行文上报。 

(三) 校内预算编制 

“二上”报出后,校内预算收支规模已基本定局,需要确定的是:①确定新的一年切块经费总量和具体标准,确定当年的基建投资计划和专项修购计划,由分管校领导协调经费主管部门对切块经费进行二次分配,计财处据以调整当年部门包干经费;②向人事处征询最新教职工基本数字,作为人员经费和部门包干经费计算依据。③计财处根据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清理出应结转下年使用的部门经费和专项经费。④各专项经费管理部门将当年经费预算报分管校领导汇总审签后反馈计财处。根据上述数据,计财处编制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部门经费分配表和基建收支预算表。 《1》

1、收入预算表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其它收入及基建拨款,按“二上”的计算口径核定本年可用资金的总量。 

2、支出预算表 

在本年可用资金范围内,按教育事业支出(含部门上年包干经费结余)、结转自筹基建顺序编制支出预算表,其中教育事业支出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顺序,首先考虑人员经费支出预算,人员经费按人均标准与预算人数计算,不适合套用标准的,可采用上年执行数;公用经费按已落实的预算数分别填入相应支出栏目;结转自筹基建数按已落实交付使用的和需预付工程款的基建项目逐项填列。 

3、部门经费分配预算表 

本表主要反映归口管理部门所归集的日常公务费和专项经费,公用经费按部门列示。有利于落实责任,便于检查和分析,数据均源自支出预算表。 

4、基建收支预算表 

由本年基建预算拨款、自筹基建拨款及银行贷款总体规模确定当年基建投资计划,当年基建投资计划分续建工程和新建工程两部分分别列示,由后勤管理处提出建议数报分管校领导和校长办公会审议后,计财处编入当年财务综合计划。 

根据自治区主管部门预算批复(“二下”),编制校内预算草案,提请党委常委会审议批准后行文发至各部门执行。 

二、预算执行 

经批准公布的校内预算方案下发后,各部门应严格按预算控制执行,坚持规范、科学地安排各项支出。作为经费使用部门应首先按支出范围和标准合理安排全年的包干经费,统筹使用,不得超支;专项经费应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除跨年度项目外,一般在年终前完成结算,经费不结转下年。计财处作为预算管理监督部门,一要按照支出预算表、部门经费分配预算表设立部门和项目经费指标控制辅助账,输入本年预算控制数,日常支出和往来款结算均实行项目指标管理,随时监控各部门和各专项的预算指标使用情况,防止超支情况发生。二是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法规,严格审查每一笔经济业务,对该业务是否可以开支、手续是否齐全、应在何处列支进行确认后方可进行核算。三要根据需要随时编报各部门和各专项的年度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表,满足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 

三、预算分析 

为总结前期预算执行情况并为今后加强预算管理提供依据,计财处应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预算分析工作一般为每季度一次,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计财处就预算科目执行情况和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预算指标分析由各核算岗位做出,对列入预算指标管理的各项指标执行是否正常进行分析,异常情况要予以说明;同时进行预算科目执行情况分析,按照公布的年度预算,对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执行是否正常进行分析,并与往年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异常情况予以说明。以上预算分析完成后交计财处长审核,并提交分管校领导审阅。 

年终结账后,计财处根据年终决算做出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按规定格式总结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并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为下一年度的预算制定提供依据。 

四、预算调整 

年度预算经公布执行后,一般不予调整,但遇有不可预见情况发生时,可按规定程序报批调整。预算调整事项主要涉及年度预算的追加(减)及预算项目之间的资金转移。  【2】

(一) 年度预算的追加(减)有两种情况: 

1、因国家政策、事业计划和任务较大变动引起的预算调整,有关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提出调整报告,报经财务部门审核、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报自治区财政厅审批。计财处根据自治区财政厅批复调整年度预算。 

2、在学校总收入允许范围内,校内需要追加预算支出,由项目负责部门以书面形式向财务部门提出项目申请报告,经财务部门初审后,5万元以上的报经校长办公会审议;个别急需、额度在5万元以下的可由分管财务校领导审批。计财处根据相关会议决议或校领导批示调整校内预算支出,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以上情况均由经费使用部门提出调整意见,落实资金来源,确保预算年度收支平衡。 

(二)预算项目间的资金转移,须由经费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经财务部门审核、分管校领导签批后执行。 

五、年终决算 

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整体部署,财务决算期间计财处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掌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的政策规定和编报口径,制定决算报告工作计划。 

(二)书面通知各有关部门、征询决算报告中涉及的基本数字。 

(三)清理各部门往来款项,逐项写出往来款项清理清单。 

(四)核对财政拨款数、预算外资金上缴数和返还数额是否正确。 

(五)与教务处、图书馆、后勤管理处核对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对盈亏、出入及基建交付工程的财产物资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保证账账、账实相符。 

(六)在清理的基础上核对账目、年终转账、结账及输出全年会计帐簿、报表。 

(七)编制财务决算报告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做到数字和文字相结合,全面分析预算年度的财务情况,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财务报告形成后上报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校长签字后上报自治区教育厅。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6

现行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极不完善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体,既不是真正意义的政府财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结果和现金流量,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会计,难以完全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现金制、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会计科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方法不足、会计报表体系不科学等。

(一)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要

一是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状况。政府的资产始终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在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资产价值可能被高估。在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下,货币的时间价值得不到反映,资产反映的价值不准确。具体如下。

(1)部分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进入库存的并陆续耗用的物资。对于数量不大的办公用品,随买随用的,按购入价值直接列为支出。

(2)无形资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在历史成本模式下,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历史成本而无法计量。

(3)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不全面。主要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4)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存在的问题。

二是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在现金制上,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不确认,形成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可能夸大政府真正可支配的财政资源,掩盖当前财政困难,加大政府未来的财政风险。

三是行政运行成本无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1)政府部门核算的支出不能涵盖其全部的成本信息。在现金制下,资产按照取得时的费用作为支出,不能客观反映政府部门运转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成本。政府部门在现金制基础上确认支出,支出项目基本上只反映行政单位流动资产的耗费,对固定资产的耗费反映不足;只反映有偿取得实物的耗费。

(2)没有为专项资金设立支出类一级科目。专项资金支出目前是在拨出经费和经费支出的明细科目核算,导致明细核算相当复杂。

(3)缺乏行政运行成本科目,不能准确地计量机关运行成本。

四是政府的财务绩效无法确认、计量和报告。由于现金制、资产占用不实、缺乏成本核算等,政府财务绩效评价不准确。

(1)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

(2)预算会计只反映国家财政预算的收支活动和收支情况,至于这些收入是否合理,有无遗漏流失,支出是否合规、是否有效益、效果等,则得不到反映。

(3)预算会计仅核算和反映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来自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权益等,则未包含在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对用于资本性支出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经常性开支的成本效益等,也没从会计角度进行评价。

五是提供的预决算报告难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

(1)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设计存在缺陷。从总体上看,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披露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等会计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的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2)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明显的缺陷。预算会计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视了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所应反映的必要信息,只侧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对报告使用者范围适用过于狭窄,未能提供政府绩效和成本报告,对资产和负债报告也不充分。

(二)不能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

一是预算资金计量不准确,分配预算的依据不科学。政府部门的预算资金来源多样化,除财政拨款外,还有预算外资金。而预算外资金的确认与计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预算外资金没有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内资金也没有计量清楚,例如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被人为的用于调节收支。基本建设投资被反映在预算会计外。

二是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现行预算会计主要披露财政部门的预算分配信息,没在统一系统中反映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信息,难以反映预算资金运动全貌,也难以真实、完整地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施零基预算提供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

三是预算执行结果不准确,不利于正确年终结转。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经安排,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如果按照现金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给人为调节财政平衡提供技术缺口,造成财政虚假平衡。

四是单位财务决算敞口以及部门决算对预算调整问题。由于诸多方面的局限,使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审批与监督检查工作一直难以深入进行,绝大多数部门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长期敞口。重预算、轻决算,财政决算审批权限形同虚设,财政监管缺位。

二、目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两种观点

针对现行预算会计面临的诸多问题,将现行预算会计拆分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但新的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究竟该如何结合存在不同看法。实务界主要赞同通过修补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来提供两套信息,即方式一;理论界主要赞同新设统一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即方式二。笔者认为方式一和方式二并不冲突,在某些事项上可以选择方式一,在其他事项上可以选择方式二。以方式二为主,以方式一为补充。具体而言,在会计制度设计上选择方式二,按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分别构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套制度;在报告环节选择方式二,分别提供政府预算会计报告和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分别满足内外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选择方式一,通过设计一整套包括预算会计科目和财务会计科目的科目体系,一套人马,一套核算系统,一次录入数据,一次编制分录,通过计算机实现两套账自动生成;在会计基础的上选择方式二,政府预算会计仍采用现金制,政府财务会计则采用修正的应计制,以提供成本、绩效等信息。方式一和方式二的整合运用要求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要适度分离和整合(制度上分离,核算上融合,报告上分离),以最低的改革成本,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分设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选择维持目前总预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划分来设计新会计制度是为了不增加工作量和与行政管理体制相衔接。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新思考

(一)整体思路

笔者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预算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财务会计制度、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组成。一是建立专门用于追踪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支持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支出管理改革,防范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对预算资金的挤占、截留、挪用、超支等道德风险行为,以强化财政支出过程对合规受托责任的履行。政府预算会计的建立应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密切结合起来,明细账户的设置应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匹配;在具有较大财务自的支出机构中,应根据部门预算的内容和预算执行的各环节,建立拥有一套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机构预算会计。二是建立独立于政府预算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关注和追踪政府活动的长期结果和影响,客观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情况,促进和完善政府财务管理。在此基础之上,适时建立政府成本会计,对政府履责所耗费的公共资源进行归集、分摊与核算,它不但能为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支持,而且能为外部绩效审计、评价以及绩效预算拨款等提供相关成本信息,最终促进政府绩效性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新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要求政府财务会计系统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成本费用,全面、客观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受托业绩。构建满足这一要求的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要解决会计模式选择、应计制会计基础引入、会计对象确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形式、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构建等问题。

(二)具体措施

建立以预算收支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和以政府及其单位的整个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从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要素和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体系等整个会计确认、计量、核算与报告方面进行规范。政府财务会计侧重反映政府及其部门一切财务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分支,服务于财务管理。政府预算会计侧重核算和报告预算收支情况和结果,服务于预算管理。

1.重构政府财务会计

一是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财务会计应采用修正应计制,采用与企业会计相似的确认原则与计量方法,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业绩。应计制应逐步引入,先短期项目再长期项目,先会计、后财务报告、再预算,先修正应计制再完全应计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主要还是依赖现金制信息,至少是修正现金制信息,如何克服现金制的不足,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2)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属性。例如固定资产计量引入重置成本,以衡量政府持有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较准确地反映维持资产再生产能力所需的物质补偿。无形资产计量引入可变现净值,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日常会计处理采用现行售价计量属性,能使计价在时间和方法上保证一致性,会计信息对各利益方更相关、更有利于财务决策。政府投资引入现值,侧重于计量未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充分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和或有负债适度引入公允价值,有助于反应其真实价值。

(3)各会计要素确认的关注点各不相同。①政府资产的确认主要关注非金融资产。绝大部分国家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仅要求确认金融资产,以反映政府清偿负债或承诺、或者为未来活动提供资金的能力。但金融资产仅是政府受托管理国家资源中的极小部分,大量政府资产以非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非金融资产源于各届政府项目的产出积累,以及祖先遗留或战争中获取,对其合理披露是评价政府资源管理绩效和产出效率的前提。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并披露更广泛的政府资产,以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整体情况。需计提折旧的资产还须考虑折旧。②政府负债的确认主要关注推定义务。目前多数国家仅确认法定义务,如应付工资等。而社会福利引致的巨额未来支出承诺、政治承诺事项、环境负债等导致的推定义务,因其产生时尚未发生法定义务,往往未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确认为负债。推定义务的处理可以考虑披露成本和绩效评价的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在表内或表外确认或披露政府推定义务。③政府净资产主要关注政府履责能力的持续性。政府净资产为负表示政府现有资源无法履行当前和未来的义务与责任,需要通过征税等方式补充额外的经济资源。而净资产能否真实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有赖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④政府收入是政府履行职责资源耗费的补充,它表示能实际为政府带来的可支配经济资源。政府不能采用应计制确认收入,政府收入的可支配特性决定了政府只有在其有权动用该项资源时才能确认为收入,而不是取得收款权利就应确认收入。⑤政府费用应与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配比,其合理地确认与计量是正确评价政府履责成本、政府行为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为了全面反映政府资源的总耗费,应按照应计制的要求,将政府所有的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都确认为费用。增设运营成本科目,反映成本核算情况。

二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改进。

(1)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核算应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专款专用、满足财务管理和全面性等一般原则。

(2)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应涵盖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和税务部门、承担政府资产负债的管理部门的经济业务活动,包括政府收支预算、部门预算收支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预算,具体包括财政支出形成的资本金、政府债务的发生和偿还、政府债券的发生和收回、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和财务活动、与政府预算紧密相连的税收征缴、国库缴拨、政府代管性质的社会保障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三是财务报告的改进。

(1)明确财务会计目标。财务报告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财务收支结果的总结,是进行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新的财务报告目标应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业务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加强部门财务管理。

(2)新设会计报表体系。目前会计报表体系基本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相关的明细表、附表和附注组成,已不能适应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需要,应新增一些内部会计报表,例如成本明细表、绩效相关报表、统计报表等。通过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披露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会计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披露有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以及政府运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凡是引起政府资源存量发生变化的事项或交易都应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中。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通过资产负债表、运营业绩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用财务报表实现上述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编制部门财务报告,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各级政府合并财务报告,乃至国家主体政府财务报告。

2.重构政府预算会计

一是预算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分阶段选择会计基础。政府预算会计仍应以现金制或修正现金制为主,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当预算系统以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资金的过程控制。在该目标要求下,由于现金制下的现金信息将比应计制下的资产与负债信息更能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预算系统往往采用现金制。当预算系统以控制政府全部资源的使用绩效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存量、结构与流量的反映,应计制将弥补现金制在资产与负债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当预算系统处于过渡状态时,它可能采用修正现金制或修正应计制,预算系统主要报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反映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情况。

(2)预算的计量。预算会计旨在追踪拨款及其使用,即追踪和记录涉及财政拨款及其使用的营运事项,它覆盖拨款、拨款分配、拨款增减变动、承诺、核实/服务交付阶段的支付义务,以及现金拨付。各国预算会计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多数发达国家通过预算会计对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进行会计记录,至少在承诺和付款阶段有此记录,要么由支出机构,要么通过集中控制程序进行会计记录,这两种预算会计都是不充分的。

二是预算会计核算的改进。

(1)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库管理机构直接对用款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新的预算会计系统可由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核算本级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与实际使用等资金流转过程。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密切相关,政府预算科目的设置应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口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当然,政府预算科目的设置,也要考虑到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内在规律。预算收支执行核算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2)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要求将非税收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或事业单位预算,实行统一收支、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首先,要求预算会计的收支计划,必然根据综合预算的要求,全面反映本部门收支活动的完整情况,不能是有的收支反映,有的收支不反映。改进各个部门的支出预算按“两类三块”的支出结构编制方法,两类是指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可以采用新的分类标准,例如经济分类。三块是指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在一定的人员编制与工资性收入政策下,人员经费是固定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而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是可控成本。实际工作中应将内容完整作为规范部门预算的前置条件。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是规范部门预算的关键环节,核心是与日常公用经费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确定。大多数财政部门在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定额本身,而对与定额所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的划分则重视不够,进而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项目支出相互混淆。

(3)实施项目绩效评价是规范预算会计的努力目标。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公共支出项目决策时,必然按照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公共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于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的矛盾的,项目的选择只能按先急后缓,优先安排急需的公共服务项目。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项目绩效为目标,将分配财政资金与提高预算绩效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预算报告的改进。预算报告是在财政年度结束时的实际与预算的比较财务报表。报告期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和该期间预算的比较时政府受托责任的组成部分。预算报告可按两种方式编制和提供:将法定年度预算的会计主体按预算基础编制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对外提供;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必要的补充信息对外提供。考虑到我国目前预算弱化、预算的核算和报告不充分等,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提供是一种更为可取的办法。预算执行情况主要通过预算与实际对比表实现。该表按照与预算相同的确认基础来确认实际收支,并与预算收支相比较。

3.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协调

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在履行政府财务受托责任时相互补充,尽管研究时分开,但它们是政府会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通过信息的协同,实现功能的协同。两者协调的取向包括会计基础的协调、会计要素的协调、会计科目的协调和会计报告的协调等。

一是会计基础的协调。根据政府会计的目标,政府会计应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通常,预算会计以现金制为基础,财务会计以应计制为宜,两者的会计基础不一致。财务会计采用现金制时,预算会计可以采用承诺制+现金制,使用承诺制旨在对预算的执行加以控制,防止预算超支,而使用现金制旨在反映预算执行的完毕。事实上,如果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将完全融入到预算会计之中;财务会计采用修正现金制时,预算会计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现金制;财务会计采用修正应计制时,预算会计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应计制;财务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时,预算会计仍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应计制,因为预算资源主要是财务资源,而完全应计制对应经济资源流动观念,预算会计主要关注预算资源的流量,不需要对实物资产加以确认和反映,因此,预算会计没必要采用完全应计制。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大部分会计账户可仍采用现金制,期末通过数据转换或调整方法编制部分事项应计制的财务报告;对部分会计事项,例如折旧,采用应计制核算。

二是会计要素的协调。由于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原理不同,两者会计要素的设置也不同。原有预算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以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为目标,服务于政府预算管理。而政府财务会计需要提供政府部门所有的公共财务资源的交易或事项,其会计要素设置应有区别,它不但关注资源流量,更关注资源的存量及其状态,而政府预算会计主要关注预算资源流量,对两者共同部分加以协调。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7

【关键词】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而投资估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也是确定投资规模和进行资金筹措的依据,并对项目能否取得经济效益进行测预,直接影响后续的设计。所以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否准确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宗旨就是合理确定造价、有效控制造价。其中造价的有效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以效益为导向的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对目前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与办法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中的投资估算

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的投资估算编制的基础是批复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单位上报国家管理部门的建议文件,是对建设项目的一个整体规划,它包含了项目的必要性、产品方案、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条件、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进度安排、经济效益等内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的投资估算编制时,应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内容确定投资规模。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对投资估算的投资规模误差要求控制在±30%以内,保证投资估算的投资规模在允许的范围内。其次确定建设项目所在的行业,准确选择投资估算的编制依据。同时依据项目建议书提出的建设地点,收集、了解当地项目投资造价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对项目费用的特殊要求。

1、 投资估算中工程费用的计算

投资估算中工程费用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及安装费、工器具费。

投资估算一般采用经验投资估算指标、类似工程造价资料。采用这些数据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时效性,因为指标的收集、编制、发行都有时限要求。要使用最新的数据,同时使用数据的来源应尽量可靠。

建筑工程费的计算应注意建筑工程造价指标的选取,尽量选用当地近期的类似工程作参考,结合项目的特征,对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后计算建筑工程费。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的计算很重要,这部分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50%以上,所以要充分重视设备价格的确定,应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确定出合理的设备价格。设备运杂费及安装费费率的选取要依据行业的规定,结合项目中的设备类型确定费率的大小。

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费的计算应依据设备的性质选取相应的费率进行计算,按经验数据计算的同时,也要参考当地现行工程的造价情况。

2、 投资估算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计算

投资估算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建设单位临时设施费、工程监理费、研究实验费、国内专有技术及专利使用费、勘察设计费、工程保险费、样品样机购置费、供电贴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生产准备费、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其他费用、联合试运转费、地方规定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等费用。以上费用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费用基数及费率应按照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定选择,还要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如果企业已经签订和同意向的则按照合同价计算,没签定合同的则需要现场勘察项目的具体情况再确定。

3、项目估算人员与经济专业人员的沟通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按规定还包含建设期利息和铺底流动资金,建设期利息最好由经济评价人员来提供,因为建设期利息与建设期的长短、投资计划有关,资金的投入计划直接影响建设期利息的大小,而资金的投入计划是要由经济评价人员经过多方案的比较然后确定的。同样铺底流动资金也是由经济评价人员在计算出全额流动资金后,按比例确定出铺底流动资金,所以项目估算人员应加强与经济专业人员的沟通,取得准确的数据。

二、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工程项目的匆匆上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失控,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区建筑市场的壁垒已被打破,异地承揽或跨行业承揽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和企业逐年增多。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定额、取费基础、取费标准和预算编制的规定因地区和行业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致使一些跨地区跨行业承担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企业不甚了解工程所在地或相关行业的有关规定,在实际编制工程造价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

工程建设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编制工程造价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现在以及将来的真实情况。而新增补的定额往往是由典型工程测算出来的,缺少代表性,必然与实际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工程造价确定上的差错;

造价管理人员由于自身专业背景和素养的局限,不能适应造价控制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素质欠缺,不能独立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对项目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能较好地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间的关系;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对相应合同条件的理解也不够到位。

加强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首先,应针对目前工程预结算环节较混乱的情况,切实加强对工程预算工作的指导,搞好预算及定额、取费标准、设备及材料价格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完善相关的经济法规,对报批的预算应认真审查,对已批复的工程投资及工程实施中的经济活动实行跟踪监控。

其次,应定期有关预算编制的各种信息,以满足预算编制和管理的要求。此外,还应将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重点,适时组织工程预结算的检查。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8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0―2011年全市各镇、街道AEFI监测报告系统,每一例上报病例均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调查核实。

1.2AEFI定义和分类

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AEFI分为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接种事故、疫苗质量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1.3AEFI报告发生率

某种疫苗AEFI发生率,即以某种疫苗的接种剂次数为分母,以这种疫苗报告发生的AEFI病例数为分子计算而得。

1.4不良反应疾病负担

疾病负担是计算不良反应病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和交通费等费用。误工费依据每例病例的病程天数(以1名家长或受种者本人)计算,每日误工费以浙江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日平均收入计算(约100元/d),交通费用以平湖市内就诊为30元/次,去嘉兴市以60元/次计算,去杭州或上海治疗以100元/次计算(均以1名家长陪同计算)。

1.5统计方法

使用Excel进行汇总和分析。

2结果

2.1AEFI病例报告情况

2.1.1报告发生率2010―2011年平湖市共接种24种疫苗361 832剂次,有22种疫苗报告发生AEFI病例,共计92例,报告发生率为25.43/10万,其中第一类疫苗的AEFI报告发生率为23.41/10万(69例/294 772剂次);第二类疫苗的报告发生率为34.30/10万(23例/67 060剂次)。一般反应报告70例,发生率为19.35/10万,异常反应18例,发生率为4.97/10万,偶合症4例,发生率为1.11/10万。

2.1.2临床分类AEFI中以一般反应为主,占76.09%(70/92),异常反应为19.56%(18/92),偶合反应为4.35%(4/92),见表1。

2.1.3临床症状与体征一般反应中以单纯发热反应为主,占67.14%,依次有单纯红肿(占17.14%)、既有发热又有红肿(5.71%)、呕吐(5.71%)、硬结(1.43%)、腹泻(1.43%)、其他(1.43%)。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50.00%)、荨麻疹(16.67%)、卡介苗淋巴结炎(11.1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11%)、热性惊厥和血管性水肿各占5.56%。4例偶合反应中3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为脓疱疹(表2)。

2.1.4户籍分布92例病例中本地儿童56例,流动儿童36例,分别占60.87%和39.13%。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9

会计报账一天一报,财务、资金数据及时上传,让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数据共亨,建立“集中财务、分级控制、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资金管理突出一个“零”字

一是零资金运营,零运营资金并非真的零资金,而是用尽可能少的流动资金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留在企业周转的钱将非常少,我们将尽量利用各种应付款、应交款、预收款、未交税金、未交利润等负债资金进行负债经营,实现零资金成本。

二是零库存管理,对各单位实行库存定额,超定额的单位将按超出比例扣减其经营得分,反之则增加得分,让库存定额与工资挂钩,促进各单位勤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

二、费用开支坚持一个“降”字

坚持费用管理“算、控、降”三字诀,算是全面预算,将费用按预算分解到各单位、各科室,按销量制定单箱卷烟的费用定额标准,销多少烟给多少费用。控是严格预算管理,超过预算的一律从个人月奖中扣回,实行“定额包干、责任到人、超支自付、节约奖励”的管理办法。降是按上年实际费用,每年下浮一定比例确定费用总额,进一步完善财务公开制度,逐项剖析费用成因,将费用与同期、与定额、与先进单位对比,通过分工明确,层层把关,促使各单位挖潜节支、堵塞漏洞。

三、审计监督强化一个“严”字

结合财经秩序专项整顿要求,加强审计监督,审查各单位的资金、商品、财产、损益、收支是否真实合法,计算国有资产管理是否保值增值,审定各单位负责人的任期和介中完成的主要财务指标和经营成果,公正客观的评价各单位经营业绩,严格考核管理,严肃查处小金库、赊销挪用、潜亏挂帐、虚*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抵制假凭证、假规范、假审计弄虚作假的作法,推动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

具体来说,本年度的财务工作计划如下:

(一)根据《会计法》、《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公司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与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公司会计核算制度与办法,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核算的组织、数据管理体系,以及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根据上一年的期末财务数据建账,开设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各种辅助账簿。在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总管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期末对外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等会计报表。

(三)根据各部门的计划做好全面的财务预算与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总结报告,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组织编制公司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四)做好年度收入报告,费用构成与使用情况分析报告与信用政策、应收账款分析报告。

(五)根据公司的发慌业务需要制定筹资计划并选择筹资方案,作出筹资方案决策分析有可行性报告。

(六)制定投资决策计划与可行性分析报告。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10

一、原待摊、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

由于新准则取消了待摊和预提费用两个科目,故以往在这两个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将分散于其他账户核算,其中某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已在新准则中说明,而未予明确说明的部分则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一,原“待摊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原“待摊费用”科目常见的核算内容包括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以及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等,其特点是先支付,后摊销。其中,新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替代处理方法的项目有:(1)低值易耗品、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应通过“周转材料”科目核算,也可以单独设置“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科目。本科目可按材料、包装物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包装物为“出租”或“出借”)、“摊销”进行明细核算。采用一次转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周转材料”科目(在用),贷记“周转材料”科目(在库);摊销时应按其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摊销)。(2)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即企业在计算应交纳的印花税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支付印花税时,则直接冲减“应交税费”科目,不再进行分摊。

其二,原“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原“预提费用”科目常见的核算内容包括预提借款利息、保险费、租金、报刊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其特点是先预提,后支付。其中,新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替代处理方法的项目有:(1)预提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归还借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即对于短期借款的利息的预提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进行的。(2)预提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来的估计(如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提高产品质量),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除此之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无论发生支出的金额大小,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再通过费用摊提账户核算。

由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原待摊、预提业务账务处理争论的焦点在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的处理。

二、现行准则下待摊预提业务账务处理的评价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至少应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项目有十五个,其中第五和第六个项目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除外。由此可见,上述三种处理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首先,第一种方法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如果这些费用的金额是重大的,则会直接影响年度内各期的资产、负债和当期损益,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第二种方法在现行准则已取消待摊预提费用科目的情况下,仍继续设置“两费”科目显然是不符合准则要求的;最后,“预付账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以及从事保险业务预先支付的赔付款,而“应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显然上述存在争论的经济业务并不属于“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范畴,用其直接替代原待摊预提费用科目未免有些牵强。

三、英国相关账务处理的经验

在英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并未设置类似“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的科目,其账簿体系由日记账(Day books)和分类账(Ledger)构成,当费用发生,即实际支付时,分别计入分类账中的相关费用账户和现金日记账(Cash book)中。会计期末,分析已支付的相关费用中有多少是预付款项(Prepayment),有多少费用属于应付未付款项(Accruals),并将其分别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类和流动负债类中的有关项目,同时调整利润表中相关费用的数额以使其符合权责发生制。即在费用发生时,采用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期末,将收付实现制调整为权责发生制。需要注意的是,预付款项(Prepayment)和应付未付款项(Accruals)并非真正的会计科目,只是各相关费用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的合计数,暂时放置在资产负债表(因为资产负债表不属于复式记账的组成部分,只是会计期末科目的汇总,故可暂时将预付款项(Prepayment)放置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目下,日常核算则在相关费用账户中进行。)。而且应付未付款是区别于应付账款(Creditors)的。现举例说明之。

[例]迪恩有限责任公司(Dean Ltd)成立于2009年1月1日,下列账户余额摘自迪恩公司2009年和2010年年末的试算平衡表(Trail balance),见表1。

此外,2009年和2010年年末的调整事项有:迪恩公司的月租金额为£1000;2009年应付未付水电费、电话费分别为£200、£300,预付广告费£100;2010年应付未付电话费£250,预付广告费、水电费金额分别为£250、£100。

解析:(1)2009年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水电费为1600+200(本期应付未付)=1800,电话费为1200+300(本期应付未付)=1500,保险费为2000,租金为1000×12=12000,广告费为1100-100(本期预付)=1000,因此,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为1800+1500+2000+12000+1000=1830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为(15000-12000)(租金)+100(广告费)=310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的应付未付款为200(水电费)+300(电话费)=500。(2)2010年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水电费为2000 - 200(上期应付未付)-100(本期预付)=1700,电话费为1400 - 300(上期应付未付)+250(本期应付未付)=1350,保险费为2000,租金为1000×12=12000,广告费为1100+100(上期预付)-250(本期预付)=950,因此,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为1700+1350+2000

+12000+950=1800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为250(广告费)+100(水电费)=350,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的应付未付款为:250(电话费)+1000 (租金)=1250,其中租金=12000-3000-8000=1000。表2以水电费为例,用T型账户来展示整个账务处理流程。

站在T型账户的角度,费用类科目会有期末余额,实际上在这种处理方法下,费用类账户的贷方余额在期末已转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未付款项”,而借方余额则已转入“预付款项”。

四、英国账务处理方法的启示

借鉴英国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同时考虑现行会计准则31号和32号的有关规定,对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可以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当实际支付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以及广告宣传费等等时,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到会计期末,分析汇总预付款项和应付未付款项,并对费用类科目进行调整。对于预付款,借记“预付账款”(期末暂时放置),贷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对于应付未付款项,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计算计入利润表的应计费用金额时,其调整公式为:本期费用应计额=本期实际支付金额-上期应付未付款+上期预付款-本期预付款+本期应付未付款。

综上所述,对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只需要在期末对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额按公式进行调整,而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预付款和应付未付款经分析即可直接得出,这样就大大简化了核算程序。此外,由于该方法在计算应计额是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有关待摊和预提费用的调整额可直接摘取;同时,根据这一处理方法在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发生时即予以确认和计量,只在年末进行待摊预提的调整。所以该处理方法既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包括待摊和预提费用)的要求,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在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除外的要求。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11

1审计目标

财政预算资金效益主要定位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弥补市场失灵,其现阶段效益审计主要是揭露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影响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问题。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应围绕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对公共支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包括政策评估、预算安排、资金管理、使用效果等,重点审查与评价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各部门正确决策,依法理财,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一是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要促进问责制的建立,重点揭露和反映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不能依法行政造成的行政成本过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益低的问题。三是在科学发展方面,分析和评价由于机制缺陷、管理缺位所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深入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根本上达到促进规范部门单位内部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审计范围

当前对预算资金进行效益审计,重点应放在支出效益和资金的安全上,具体有三个方面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益审计。行政事业单位是财政预算的主要执行部门,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体现最终要落实到这些单位履行职责的好坏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在效益审计中,一是要抓好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真实性的审查和评价,看有无编制虚假预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二是要抓好对部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的审查和评价,重点检查和分析各项支出是否适当,有无铺张浪费、扩大行政成本、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要抓好对部门使用财政预算资金在管理控制方面情况的检查和评价,重点检查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与规范建设执行情况。

2.财政专项资金(基金)审计。财政管理的专项资金(基金)较多,当前要围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围绕与各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基金),如社保基金、农村开发资金、环保资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开展效益审计。在方式上可按资金类型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关注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注意跟踪和应用财政绩效评估的成果;也可按项目类型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的决策、管理和绩效。

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目前财政预算安排投资建设资金比重较大,这也是效益审计最直接、最有效的突破口。随着财政体制、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和国库集中支付、项目直达、部门预算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财政预算安排的投资建设资金,审计应重点审查建设主管部门上报的部门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建设性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建设性预算,看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的分配和审批是否合理、合法,项目建设招、投标是否规范,有无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等违规问题。在具体项目审计中,应着重抓住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投资效益四个环节开展审计。

投资决策环节主要审查立项是否规范、科学,重点审查项目审批严格遵守程序、记证依据是否科学、充分,可行性研究是否确实可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决策责任制。资金使用环节主要审查建设资金安排和管理情况,看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是否合规;各职能部门对建设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各环节的监管是否到位、有效。建设管理环节主要是审查各种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通过对国家建设资金投资活动取得有用效果的审核和评价,重点揭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

3审计内容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获取更多的符合社会公共需要的有用成果,都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因此也都需要进行效益审计。按照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审计技术手段以及开展效益审计的经验等条件,目前对财政预算资金可侧重以下内容:

(一)预算内、外经费收支效益审计财政资金经过合理分配后,部门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就取决于经费如何管理和使用,管理得体,使用得当,资金使用效益就高;反之,效益就低。部门预算内、外经费的使用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查预算供给和满足单位行使职能运作需要之间是否综合平衡;审查单位的经费使用的是否合理,开支是否按预算执行;审计预算外经费收入是否合规及纳入预算,是否按照收支两条线执行;审计单位各项经费使用节约程度。需要考察的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1.预算经费使用和管理效益指标①预算收支平衡率。

公式为:年终决算预算收支平衡单位部门数/年初预算单位部门总数×100%②经费按标准供给率。

公式为:年终实际预算拨款数/年初预算安排数×100%③预算执行程度。

公式为:按预算合理开支数/部门预算编制数×100%2.预算外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益指标①预算外收入合规率。

公式为:1-收入不合规数/收入总额×100%②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率。

公式为:纳入预算预算外总额/安排预算外支出数×100%③收支两条线上缴费。

公式为:实际上缴预算收入数/按规定应上缴预算外收入数×100%

(二)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基金)主要审计是否专款专用及其资金的安全性,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其考察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①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率公式为:报告期专项资金专项支出数/报告期专项资金拨入数×100%②专项资金节约率。

公式为:计划开支数—实际开支数/计划开支数×100%

(三)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政府投资建设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经济生产活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效益的大小,对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时,应从项目立项、调研、概算、建设过程、竣工决算、环境保护、社会综合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建设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价。一般来说,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需要考察和计算以下几项指标:

1.工作效益指标建设投资工作效益可以从建设的工作效率、建设速度和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它所包括的指标有: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率、竣工交付使用率、未完工程设施占用率、平均建设工期等。计算公式为:

①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交付使用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100%②竣工交付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竣工交付使用的项目个数/报告期竣工的项目个数×100%③未完工程设施占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未完工程设施投资额/报告期实际完成投资额×100%④平均建设工期。

公式为:报告期投资项目建设工期总和/报告期投资项目个数(年)

2.质量效益指标政府投资建设质量效益主要是通过工程质量优质品率和合格率来反映的。计算公式为:

①工程质量优质品率。

公式为:报告期评定的优质项目工程个数/报告期验收鉴定项目工程个数×100%②工程质量合格品率。

公式为:报告期评定的合格工程项目个数/报告期验收鉴定工程项目个数×100%

(四)费用效益指标审查政府投资建设费用效益主要考察单位面积(工程)水平和工程成本降低率。计算公式为:

①单位面积(工程)成本水平。

公式为:报告期完成的单位工程实际成本/报告期完成的单位工程面积×100%②工程成本降低率。

公式为:报告期工程成本实际发生额/报告期工程成本预算安排×100%

4审计评价

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因此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可以分为审计证据收集技术和分析评价技术两大类。对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与其他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大致都一样,除了一些传统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它还有自身独特的方法,如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专家等方法来收集审计证据。具体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是指将被审计单位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与部门绩效预算指标或财政预算资金支出效益指标进行对比,其标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历史、同行业等,以发现其差异,并分析判断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序进行测算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效益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计算公式,然后把各个因素的标准数列为第一算式,再根据算式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的实际数去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项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相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的总结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化差异数额。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序的大小,以便判断影响指标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值,为确定审计的重点目标、评价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效益及工作情况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它充分利用了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进行量化,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评价,为评价资金预算决策效益提供了依据。

4.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在“盈亏”平衡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技术方案的所费与所得,即投入成本和取得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方案的一种方法。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过程。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预算资金效益审计中,可对使用者工作进行不同的分析,例如:投入经费总额、公共产品占用、人力资源开发、国有资产使用率等等,计算出投入之后,产生的表明各种活动的某些量,例如:依法理财能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工作目标完成质量好坏、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等。在效益审计评价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目标原则:效益审计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对目标的实现情况。

2.沟通原则:效益评价最好能由被审计单位依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自行评价,然后再由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从而使审计组不会忽略或抹煞被审计单位的贡献,并及时发现疏漏,同时有助于被审计单位查摆整改。

3.客观原则:效益评价依赖于审计人员超然独立的立场和精湛熟练的业务能力来完成。

4.比较原则:数字是评定效益的最佳衡量工具,但通常要选择项目预算等可比较的基准数字资料。

5.责任原则:评价时应首先确定责任的归属,辨明责任是否再被审计单位权责范围之内,是否为当事人可控制事项,剔除主管部门无法改变的外在影响。

6.谨慎原则: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

经费预算报告范文12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68

【原刊页号】6~8

【分 类 号】F101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读本)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荆门市审计局课题组

【摘 要 题】审计监督

【正 文】

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是指在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政府部门履行其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行为。

1 审计目标

财政预算资金效益主要定位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弥补市场失灵,其现阶段效益审计主要是揭露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影响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问题。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应围绕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对公共支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包括政策评估、预算安排、资金管理、使用效果等,重点审查与评价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各部门正确决策,依法理财,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一是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要促进问责制的建立,重点揭露和反映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不能依法行政造成的行政成本过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益低的问题。三是在科学发展方面,分析和评价由于机制缺陷、管理缺位所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深入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根本上达到促进规范部门单位内部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 审计范围

当前对预算资金进行效益审计,重点应放在支出效益和资金的安全上,具体有三个方面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益审计。行政事业单位是财政预算的主要执行部门,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体现最终要落实到这些单位履行职责的好坏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在效益审计中,一是要抓好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真实性的审查和评价,看有无编制虚假预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二是要抓好对部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的审查和评价,重点检查和分析各项支出是否适当,有无铺张浪费、扩大行政成本、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要抓好对部门使用财政预算资金在管理控制方面情况的检查和评价,重点检查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与规范建设执行情况。

2.财政专项资金(基金)审计。财政管理的专项资金(基金)较多,当前要围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围绕与各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基金),如社保基金、农村开发资金、环保资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开展效益审计。在方式上可按资金类型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关注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注意跟踪和应用财政绩效评估的成果;也可按项目类型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的决策、管理和绩效。

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目前财政预算安排投资建设资金比重较大,这也是效益审计最直接、最有效的突破口。随着财政体制、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和国库集中支付、项目直达、部门预算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财政预算安排的投资建设资金,审计应重点审查建设主管部门上报的部门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建设性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建设性预算,看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的分配和审批是否合理、合法,项目建设招、投标是否规范,有无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等违规问题。在具体项目审计中,应着重抓住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投资效益四个环节开展审计。

投资决策环节主要审查立项是否规范、科学,重点审查项目审批严格遵守程序、记证依据是否科学、充分,可行性研究是否确实可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决策责任制。资金使用环节主要审查建设资金安排和管理情况,看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是否合规;各职能部门对建设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各环节的监管是否到位、有效。建设管理环节主要是审查各种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通过对国家建设资金投资活动取得有用效果的审核和评价,重点揭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

3 审计内容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获取更多的符合社会公共需要的有用成果,都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因此也都需要进行效益审计。按照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审计技术手段以及开展效益审计的经验等条件,目前对财政预算资金可侧重以下内容:

(一)预算内、外经费收支效益审计

财政资金经过合理分配后,部门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就取决于经费如何管理和使用,管理得体,使用得当,资金使用效益就高;反之,效益就低。部门预算内、外经费的使用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查预算供给和满足单位行使职能运作需要之间是否综合平衡;审查单位的经费使用的是否合理,开支是否按预算执行;审计预算外经费收入是否合规及纳入预算,是否按照收支两条线执行;审计单位各项经费使用节约程度。需要考察的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1.预算经费使用和管理效益指标

①预算收支平衡率。

公式为:年终决算预算收支平衡单位部门数/年初预算单位部门总数×100%

②经费按标准供给率。

公式为:年终实际预算拨款数/年初预算安排数×100%

③预算执行程度。

公式为:按预算合理开支数/部门预算编制数×100%

2.预算外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益指标

①预算外收入合规率。

公式为:1-收入不合规数/收入总额×100%

②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率。

公式为:纳入预算预算外总额/安排预算外支出数×100%

③收支两条线上缴费。

公式为:实际上缴预算收入数/按规定应上缴预算外收入数×100%

(二)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审计

专项资金(基金)主要审计是否专款专用及其资金的安全性,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其考察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①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专项资金专项支出数/报告期专项资金拨入数×100%

②专项资金节约率。

公式为:计划开支数—实际开支数/计划开支数×100%

(三)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

政府投资建设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经济生产活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效益的大小,对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时,应从项目立项、调研、概算、建设过程、竣工决算、环境保护、社会综合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建设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价。一般来说,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需要考察和计算以下几项指标:

1.工作效益指标

建设投资工作效益可以从建设的工作效率、建设速度和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它所包括的指标有: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率、竣工交付使用率、未完工程设施占用率、平均建设工期等。计算公式为:

①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交付使用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100%

②竣工交付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竣工交付使用的项目个数/报告期竣工的项目个数×100%

③未完工程设施占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未完工程设施投资额/报告期实际完成投资额×100%

④平均建设工期。

公式为:报告期投资项目建设工期总和/报告期投资项目个数(年)

2.质量效益指标

政府投资建设质量效益主要是通过工程质量优质品率和合格率来反映的。计算公式为:

①工程质量优质品率。

公式为:报告期评定的优质项目工程个数/报告期验收鉴定项目工程个数×100%

②工程质量合格品率。

公式为:报告期评定的合格工程项目个数/报告期验收鉴定工程项目个数×100%

(三)费用效益指标

审查政府投资建设费用效益主要考察单位面积(工程)水平和工程成本降低率。计算公式为:

①单位面积(工程)成本水平。

公式为:报告期完成的单位工程实际成本/报告期完成的单位工程面积×100%

②工程成本降低率。

公式为:报告期工程成本实际发生额/报告期工程成本预算安排×100%

4 审计评价

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因此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可以分为审计证据收集技术和分析评价技术两大类。对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与其他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大致都一样,除了一些传统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它还有自身独特的方法,如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专家等方法来收集审计证据。具体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是指将被审计单位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与部门绩效预算指标或财政预算资金支出效益指标进行对比,其标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历史、同行业等,以发现其差异,并分析判断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序进行测算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效益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计算公式,然后把各个因素的标准数列为第一算式,再根据算式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的实际数去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项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相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的总结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化差异数额。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序的大小,以便判断影响指标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值,为确定审计的重点目标、评价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效益及工作情况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它充分利用了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进行量化,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评价,为评价资金预算决策效益提供了依据。

4.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在“盈亏”平衡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技术方案的所费与所得,即投入成本和取得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方案的一种方法。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过程。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预算资金效益审计中,可对使用者工作进行不同的分析,例如:投入经费总额、公共产品占用、人力资源开发、国有资产使用率等等,计算出投入之后,产生的表明各种活动的某些量,例如:依法理财能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工作目标完成质量好坏、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等。在效益审计评价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目标原则:效益审计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对目标的实现情况。

2.沟通原则:效益评价最好能由被审计单位依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自行评价,然后再由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从而使审计组不会忽略或抹煞被审计单位的贡献,并及时发现疏漏,同时有助于被审计单位查摆整改。

3.客观原则:效益评价依赖于审计人员超然独立的立场和精湛熟练的业务能力来完成。

4.比较原则:数字是评定效益的最佳衡量工具,但通常要选择项目预算等可比较的基准数字资料。

5.责任原则:评价时应首先确定责任的归属,辨明责任是否再被审计单位权责范围之内,是否为当事人可控制事项,剔除主管部门无法改变的外在影响。

6.谨慎原则: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