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6 08:58:52

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游艇 制造业 现状 对策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

[1] [2] [3] 

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关键词:游艇 制造业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年代至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 多家。年年销售收入 万以上的企业就有家,其中广东有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年出口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年仍然有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面临的问题 

.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自主品牌的欠缺 

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反思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从管理视角就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建立健全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绿色产业 管理制度 创新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开始了从自然循环经济,进入到一种科学征服和工业改造的、充分满足人类需求的工业文明当中。在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驱使下,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可以说,这场危机是人类过度消费和经济线性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目前经济形势下,关键是要转变人类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绿色产业是人类未来的巨大需求,同时又是科学循环经济文明的起点。

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管理理念逐步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不少制造企业已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治理出现了由“末端治理”转向“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相结合”,逐步实现“源头控制”的好趋势。这些企业用新的管理理念,如“七个一流”即装备、工艺、人才、管理、产品、效益、环境都一流的理念,重构公司各项工作。推行节能降耗活动,致力于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二)管理制度由业务领域扩展到环保领域

每个制造企业都有一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的范围是生产、采购、质量、仓储、经营、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近些年来,企业管理制度中出现了关于环境管理监控的内容,如环保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环保设备管理制度,废水生化处理岗位责任制度,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节能管理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奖励制度等。

(三)管理组织机构中增设了环保部门或岗位

调研中发现,企业组织机构中都有设置环保工作的部门或岗位。例如,有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单位,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环保人员组成,并在生产部设立了环保科;有的企业由后勤保障部负责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由装备动力部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环保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有的企业由技术部主要负责公司的能源管理,以及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的环保工作。

(四)管理手段和工具趋于先进和现代化

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效益”与“效率”。当前,制造企业中应用的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包括:程控机、6σ、5S、平衡记分卡等。其中,6σ管理是一种追求最小变异的经营理念,它的最高境界是人和流程的最佳结合——高素质的员工和管理团队在精简而具有执行力的流程中创造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精髓正与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不谋而合。

(五)管理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卓有成效

企业信息化包括紧密相联的两个部分: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福建厦门市1998年就启动了企业信息化工程;2002年6月,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同年7月,出台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规范》;2006年2月,厦门成为首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一批制造企业成为了典范,带动了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厦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为推动更多制造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搭建良好平台。

制造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观念问题。制造企业对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有的企业能够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长远意义,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有的企业则因投入导致短期经济效益受损,而对循环经济热情不高,缺乏开展清洁生产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生产经营管理尽可能地沿用老方法,企业仅仅是为了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被动地进行末端治理,甚至对于外界的环保监控采取敷衍应付行为。

管理制度问题。如前所述,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践行循环经济的内容。但是,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的规章制度比较零散,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构成管理制度体系;有的制度比较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比较陈旧,十多年来未作任何修订,不合理处明显可见。

管理组织领导问题。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关于循环经济核算的具体工作是由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而各部门之间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核算口径不一致,致使数据信息零散分割,缺乏关联佐证性和连续性;有的企业虽然设有相关岗位,但是没有相应的岗位说明书,责、权、利不明确,奖惩无法落实,导致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力度相当不足,领导、控制工作不到位。

管理信息化问题。各个制造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一些企业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完整的系统方案,各子系统间不能对接;有的企业认为,搞管理信息化,就是买电脑、建系统、搞网络,而企业花重金购置的管理软件90%以上的功能长期闲置;有的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还有的企业在生产现场监控管理方面还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等;这些都不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

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企业外部管理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

制造企业的任务可以简单归纳为两方面: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企业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能获取利润;只有取得利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推动循环经济中,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应有所作为(见图1)。

出台基本管理制度。企业要获利,“循环”不“经济”是不可能主动和长期坚持做的。因此,政府应当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如:建立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相关活动实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资倾斜和合适的价格、收费等。要让制造企业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得相应超额的经济效益,才能激发企业改变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要有以下制度,如中长期行业规划制度,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不合格惩罚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舆论曝光压力制度等。让企业在制度的监管下承担起社会责任。

激励、约束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包括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利益激励是将经营者的工作报酬与经营绩效挂钩,赋予其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促使其产生独立、持久的动力支持绿色经营的行为。精神激励,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根据考评结果政府给予经营者相应的荣誉称号,颁发资质或业绩证书,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参与行业的决策,使他们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要让他们感到在经营者位置上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其珍惜自己的岗位。

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因为,企业经营者手中有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操纵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的成败。迄今为止,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主要有:以法制权,以民制权,以德制权和以权制权。来自外部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前两种:即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社会专业机构的合法的稽察、审计、监管等。

(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管理的制度化,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就制造企业不断推进循环经济而言,以下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可或缺:

1.培训制度。要使“绿色”行动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必须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必须制定和执行具有计划性和规范化的培训制度,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培训的首要作用是转变受训者的思想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转变经济增长观念,转变消费观念。因此,要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理论原则、政策法规、典型经验等。同时,要让全体员工确实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在培训中诱导性地激发、合理修正员工的学习意识,这非常关键。因为,若员工素质不高,再好的经营战略和工作思路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岗位责任制度。制造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要明确规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要不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把循环经济的“3R”落实到岗位责任中。

实行该制度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事设岗,可分设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岗位责任制,其中,领导、管理岗位要明确一岗双责的要求,既要抓好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也要抓好部属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建设,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二是岗位权责一致,责任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便于考核。

3.考核制度。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考核制度,以公开求公正,以程序求规范,并严格执行之。执行考核制度要注意以下事项:要以准确的统计核算制度为前提,建立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减少惯常的“四多四少”(即安排布置多,检查落实少;突击检查多,日常检查少;口头要求多,实际落实少;表面严格多,具体过硬少)现象,严格执行工作检查考核制度。要采用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方法,实行上级考核、下级评价和员工自我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考核的反感和阻力。要贯彻全面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主管在考核员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适当的培养和指导,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咨询意见,以弥补员工思考上的不足。

4.奖惩制度。奖惩到位是循环经济活动成功开展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确保其达到真正“循环”和“经济”的核心动力。执行奖惩制度要注意的是:奖罚要分明。只有将严格的工作考核与公正的奖优罚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热情。奖罚要及时。奖励是强化、引导员工行为的最好办法。为了鼓励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正确行为以及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使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奖惩必须及时。奖罚要多样化。奖罚方式一般应是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奖罚要有长效性。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只有奖惩严明,赏罚有度,才能增强培训教育的说服力、管理制度的约束力、监督考核的威慑力和贯彻执行的推动力,才能打好节能减排降耗。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ERP系统;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The ERP System's Role&Development Status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en Chen1,Men Yanwei2

(1.Jinan Vocational College,Jinan 250100,China;2.Shandong Mangka Group Co.,Ltd.,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The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past to proceed,its internal manpower,materials,produc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of defects analyzed,and the industry demand for ERP systems and ERP systems in detail o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play a role,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RP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tatus quo.

Keywords:ERP system;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各个生产制造企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对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增强管理水平,细化任务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价格优势。但是,我们很多生产型企业仍然没有实现这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在某些方面还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在长期的企业运营过程中,诸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譬如各个部门使用不同的系统,导致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信息分散,数据的共享就难以实现;再比如,生产制造行业免不了要制定大量的计划,诸如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如果采用人工处理,其工作效率必定不高,很可能延误生产[1]。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急需有一种能将各个部门、各种资源进行统筹的体系,ERP系统就应运而生了。

二、ERP系统在生产制造业所发挥的作用

(一)ERP系统概述。ERP即企业资源规划,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早在上世纪70~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就已经使用了ERP信息管理系统。而在我国因为计算机技术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国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八、九十年代还没有普及开来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也比较滞后,所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步伐也较发达国家晚些。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强,ERP系统的应用也随之普及开来[2]。

(二)信息化管理对生产制造企业的重要性。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内部组成较为复杂,除了包含一些基本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财务部之外,还包含多个与生产制造相关的部门,像原料采购部、生产部、生产管理部、销售部等等。因此,对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在这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3]:

1.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在以往的采购模式下,普遍存在这样几种现象:比如某些新进采购员,因为对产品原材料的需求不是很了解,而导致在采购过程中随意性极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在生产管理方面。在一个生产型企业内,其产品的制造过程是由若干个组协同工作来完成的,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各个生产组的进度不一致,信息传递也不及时,就使得已完成任务的生产组空等其他组的产品,造成了资源的搁置。采用ERP系统进行管理后,可制定出一条合理的生产流程,利用系统传递信息,减少了人力传递的工作量,提高了生产线的工作效率。3.在销售管理方面。假如某家生产制造企业未采用信息化管理,销售人员不能及时地掌握产品的库存情况,当有客户要求订货或者是直接提货时,就不能准确地给予答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度。而ERP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反馈出产品的库存情况,以供销售人员查询,而且还能对客户的订单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从而对客户的供货承诺做的更好。4.在财务管理方面。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与普通的财务管理软件不同。普通软件是独立的,很难实现与其他管理模块的衔接。而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都有集成接口,它能把采购、销售等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输入财务模块,并直接生成报表,几乎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出错率大大降低。

三、ERP系统在生产型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ERP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们对生产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都是持积极地态度。据调查,大型企业已实施ERP系统的占25%,正在实施的占9%,而中小型企业大多数还没有这个打算。可以看出,大型企业ERP系统的应用程度远远高于中小型企业[4]。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ERP系统的开发。在初期,企业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大多采用自行研发的方式,但是开发出来的产品却面临着难扩展、难升级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我们转而投向成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的软件供应商,委托他们进行实施,但是,每个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都不尽相同,使得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软件供应商都不能独立完成,这就必须依靠软件管理顾问的参与,并且监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因而提高了ERP的实施成本。这也是中小型企业中仍有大多数未实施的主要原因[4]。

四、结束语

不管怎样,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ERP系统的成功运行,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我们要深入地理解ERP系统的核心思想,及时地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并予以改正,才能全方位的发挥其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章勇,黄国青.影响ERP成功实施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孙国文.我国企业ERP项目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王琦.企业实施ERP之我见[J].湖南有色金属,2002,5

第4篇

【关键词】国外;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新世纪以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与资源的枯竭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汽车工业现阶段主要依靠化石能源作为驱动力,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在1997年的十二月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签署了具有法律意义的《京都议定书》,从此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有着更加严格的规定。同时,国外汽车机械制造业应时展的要求积极进行改革与升级,机械制造技术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给予我国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以很大的借鉴。

1.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中的铸造技术

近些年来,汽车铸造的研究方向是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高品质与低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外很多研究中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比如对柴油发动机的外部缸体以铝制材料作为主体部分,对于零部件的焊接使用铝制焊丝,以实现整个车身制造都由铝制材料构成。为了实现高品质,用新型材料镁合金包裹铝制部件,使车身部分具有更高的抗撕裂性能。对于低成本铸造,需要的是采购部门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开拓低成本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同时,研发机构积极对铸造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铸造技术与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所以,汽车的辅助设计也成为了汽车铸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未来能够解决汽车部件批量制造的规划关键技术。

2.汽车机械制造中的锻造技术

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对汽车尾气中的CO2进行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因此,锻造技术不仅要求使用更多的轻量化材料,还要求对汽车零部件的剂进行处理,同时,更加关注汽车模具的升级改造。目前,铝制品的超高性能在汽车多个部位实现了装备,不仅仅在于其具有的轻量性,更注重铝制品在环保上的巨大作用。另外,在对汽车表面进行处理时,采用新型环保剂,这种剂不含有磷等有害环境的化学物质。同时,汽车研发机构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复合锻造中也进行了优化革新,对于其中的磷酸盐氧化膜的处理转变为单一的剂进行排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锻造的设计与制造工作,研发机构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进行确定,从设计阶段开始到制造阶段结束,造成了铸造技术的研发周期长、费用高的现象。现在,研发机构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或是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仿真,以缩短研发周期以及研发费用。另外,对于铸造过程中的噪音过大的问题,研发机构也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造。

3.汽车机械制造中的机械加工

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出更低廉的汽车,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生产体系的优化,以使产品的性价比得到提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多的青睐于小排量以及新能源汽车,这对于汽车的机械加工来说,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汽车企业谋求柔性化以及低成本的加工手段,对于具有这种特点的加工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对于夹具的模块化生产有着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汽车制造比较精密的部分,通常都是采用比较复杂的专业设备进行加工,而对其他部位则是采取单轴数控机进行处理,从而在制造工艺上实现制造设备的低成本运行。另外,对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与记录,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证,研究人员也可以发现汽车在市场上的应用状况。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中应用的非常成熟,通过模拟仿真就可以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4.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热处理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的轻量化将会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因此,在轻量化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强度上的优化处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大部分的零部件都进行高强度的温度测验,对于汽车的关键部分,比如发动机,采用氮化热处理的方式。另外,解决热处理中的变形问题一直都是企业研发单位的重要课题。研发单位通过简化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程序,从而对热变形进行了有效处理。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氮化处理不经过淬火程序,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热处理的不变形,但是,经过热处理之后的材料强度达不到标准,一般都是采用加入氮化物来进行强度上的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发一种清洁、高强度的真空渗碳,使其环保性能更加明显。

5.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冲压技术

汽车在进行研发阶段,都会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进行反复测试,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车身的大部分部件都采用了轻量化的高强度复合钢板。对于车身的制造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是冲破了传统的冷加工技术,采用了预加热,即在进行冲压工艺时,对钢板采用预热与急冷的技术方法,进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件的强度。在此基础上,对钢板进行镀铝处理,以提高钢板的耐腐蚀性。近年来,随着钢板供应量的不断加大,需要对钢板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处理,以提高厂家的生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6.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焊接技术

随着焊接技术的进步,对汽车部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焊接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汽车发展的趋势是轻量化,必须要求厂商进行对汽车钢板的高强度设计,以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能。为了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对汽车的焊接技术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现在,采取的一种焊接技术叫做连续性激光焊接,虽然能够提升汽车的整体刚性,但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太大,此技术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因此,对于焊接技术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与改进。

7.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装配技术

装配简单来说就是将汽车的零部件按照一定工序进行安装与组合。装配是汽车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需要引起企业足够高的重视。为此很多汽车厂商进行了相关的模块化研究,以保证汽车的装配质量。汽车装配应用了大量的数据处理、物流模拟等相关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的装配质量。

8.结语

近些年来,国外的汽车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国内汽车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过加强对国外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国内汽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武永利,袁溟,武美萍.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01).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3]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03).

[4]刘晓波.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04).

第5篇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跨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9.2/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0 -03

一、引言

80年代后期,供应链的概念逐渐进入企业的视野并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分散网络化的横向一体化的开放模式,以适应复杂和动态的市场环境。

结合供应链的定义,这种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所有原材料供应商、通用零件及专用零件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分销及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供应链条并建立自上而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制造企业的供应链。

其实制造业供应链本质是将原有制造业内部价值链拓展到外部,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各个关键节点的价值链,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合力运作,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高效运转,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营销网络为基础,围绕核心物流企业,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企业物流提供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搬运等物流全部功能的物流服务,对物流服务运作进行全过程分析,以促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服务的价值增值。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及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颁发,将制造业物流发展提到国家层面,同时也明确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两业的联动发展,可以让制造业专注于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等核心环节,而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则可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完成,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物流业则更加聚焦于促进自身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上,以迎接制造业逐渐提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实现高效、优质的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两业共赢。

二、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总体运行平稳

2015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地区GDP70116.4亿元,比去年增长8.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2043.6亿元,增长8.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2967.5亿元,工业增加值33422.5亿元,增长8.3%,增速比2014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

从2010年至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及江苏省制造业结构改革的逐渐深入,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是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说明在保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结构调整逐渐凸显成效。

2.信息化程度提高明显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江苏制造业正越来越深、越来更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系统中,并逐渐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逐渐完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单业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订单管理、数据处理的能力,逐渐缩短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整合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分销及物流资源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变革,同时管理水平伴随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得到明显的提升,充分整合企业上下游企业成员的优势资源,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向“双赢”“共赢”的目标前进。

(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6年1~8月份,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逐渐深入的综合作用下,物流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稳中有进。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1~8月份社会物流总额为145.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

从近几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的发展趋势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趋势看,增长幅度有所平缓,但都在变化区间之内,总体发展态势平稳。

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物流市场继续平稳扩大,但是货运总量2013年、2014年相比2012年前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国际物流有所下降,所以关于物流业的结构调整、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有所加快,在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板块上将有所体现。

从近几年的江苏省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可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充分调动,并保持逐年的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正常区间。

从物流业相关指数看,目前江苏省衡量全省物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为物流业综合指数:是综合全省经济发展状况、物流业发展基础条件及物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性评价指标。

2015年,江苏省全年物流综合指数达到0.5127,比上年增长5.73%。而5年前,2011年江苏省物流综合指数是0.4471,平均年增长2.91%,说明反映全省物流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注:物流综合指数介于0~0.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差,0.10~0.2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差,0.25~0.3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差,0.30~0.3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一般,0.35~0.4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好,0.45~0.6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好,0.65-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好。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1.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有初步成效

随着江苏省制造业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逐渐承担起全球制造业重要分工,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能逐渐凸显成效。

2. 制造业物流占社会物流总值比重逐渐增加

2016年1~8月份,江苏省物流社会总额达到145.7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35.6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3%。

下图是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和工业物流总额对比情况。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进缓慢

省内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物流活动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这种观念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逐渐走向全球,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改善,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开始转变。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由于担心物流服务的外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麻烦,会依赖物流企业,甚至会泄露企业机密等,迟迟不能接受物流服务的外包业务,造成了制造业物流服务释放缓慢。

(二)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成效不足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要求链条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建立互信机制并做到信息共享,达到快速反应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功能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跨期一体化。现阶段的两业协同发展,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最大化仍然是成员企业主要目标,“孤军奋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难做到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中心。

另外,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信息协同和业务上的协同难以实现,导致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成效甚微。

(三)物流业服务水平仍旧不能达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发展,物流服务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物流服务过程包括采购、生产、分销、售后等环节,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客户服务的效率。江苏省物流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要求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对称

由于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两业联动发展的不协调。所以必须要寻求合适的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才能使两业协同发展,整合双方资源,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目前,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一是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物流服务及部分物流服务的外包模式;二是制造企业没有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缺乏战略物流合作伙伴。这些发展模式都不能保证将物流服务真正地融入制造业的生产、销售领域内。

四、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要突破现有的像运输服务外包的供应链末端环节。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在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计划制定、库存管理等环节的服务外包比例,利用信息系统共享物流信息,按照生产、销售的计划信息来进行分拣、包装和配送。

另外,在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服务外包,两业要相互了解,建立互信机制,信息共享,利用最优原则制定双方最优的合作方案。从而制造企业将核心资源配置在生产技术领域,而内部原材料的储存、厂内流通和装卸搬运皆由物流企业完成。

(二)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大力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制造业与物流业捆绑在一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充分调动整合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要求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其次在供应商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最终消费者多方当事方中,进行集成式管理,通过重新设计,嵌入库存管理、分拣、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进行业务流程重新组合,以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最后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一体化,通过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使供应链各节点环节运作流畅,从而提高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国家相关振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地方《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的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中去。

(四)合理选择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制造业内不同产品、不同业态可能有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所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业态不同产品生产流程来选择和制定恰当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两业联动发展的融入程度,本文将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分为系统型模式、渗透型模式及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中,由于制造企业的规模限制,且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物流的需求往往处于模块化,物流企业不能系统地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渗透型模式一般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面,而且信息化水平较高,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增值要求比合作型模式较高,这也要求物流企业能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而系统型合作模式主要针对大型制造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提前进入“横向、开放型”,对供应链物流的需求相当迫切,所以物流企业必须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服务,对制造企业的自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提供专业化、整体化规划设计和集成式的物流服务。

五、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和物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及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两业的联动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制造业和物流业要审视自身及重新定位在供应链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努力缩短两业联动发展的磨合期。

另外,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和保障力度也是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助两业摸索出江苏省特有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志军.物流服务供应链: 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19-25.

[2]邹晓晓.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梅汉宁.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应用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3,32(5):101-103.

[4]包耀东,程林,王海船等.基于FA-GRA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计量分析-以江苏两业发展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5):105-108.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产业共生;主质参量;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3-0054-06

一、引言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初,社会分工的细化推动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主体剥离出来,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企业向核心技术和主要价值增值环节的靠拢,以及生产业的自成体系和独立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不仅企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交互渗透也更为强烈,生产业与制造业又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形成,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依存度逐渐提高,发展互动性逐渐加强,表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实现产业的协同进化和互动发展便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唐强荣等(2008)从微观角度探索了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对其合作关系的影响;杜珠英等(2007)运用logistic模型论证了制造业与生产业共生关系的行为模式选择机制;聂娜等(2007)运用共生理论及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了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共生关系形成的因素、条件,以及双方共生关系的演化规律,探讨了双方的最佳共生状态;徐学军等(2007)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探讨了基于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的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组织模式和交易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已有研究来看,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性质已经为人们所认可,但多数学者都将研究工作的重心定位于对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机制、影响因素、演化规律的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对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的明确判断。鉴于此,本文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主质参量,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进行判定,并通过横向比较对各地区的差异进行甄别,最后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现状给出了提升生产业与制造业区域共生效率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主质参量的选择

描述共生单元内外部特征的参数有两个:象参量和质参量。任何共生单元都同时具有质参量和象参量,质参量和象参量的相互作用是共生单元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共生单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基本条件。其中,象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性状和表现,质参量决定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及其变化,象参量的变化往往只会引起量变,而质参量的变化则会诱发共生单元的质变。一般来说,质参量由一组参量组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会有一个质参量起主导作用,称为主质参量。因此,识别和选择主质参量便成为判别共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目前,关于主质参量的选择尚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胡晓鹏(2008)根据产业共生的原因将产业共生关系分为三类,即因业务联结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因技术性质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和因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分别将附加值增值率、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主质参量。

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供求机制的。制造业作为需求方需要借助生产的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资本更加深化,生产的迂回度增加,并借以提高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生产业作为供给方在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过程和提升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市场规模,提升了创新效率,规模经济也得到了凸现。随着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深化发展,二者的共生界面也逐渐由外生向内生转化,但供求关系的基础并未改变,只是由显性的市场供求转变为隐性的组织供求和契约供求等模式。因此,借鉴胡晓鹏的划分方法,本文选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行为模式的主质参量。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1.变量与模型设定

产业共生行为模式通常依据共生度来判定(袁纯清,1998),即:较δ1和δ2可以判定中国整体和各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

2.数据处理

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6》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而得,其中,为统一口径。重庆市的数据并人四川省,广东、海南、三省区的部分数据不可得,因此,本文构造了27个省市区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样本。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因检验方法本身的局限对检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同时采用LLC、Breitung、IPS、ADF-Fisher和PP-Fisher五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不包含时间趋势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包含时间趋势项,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均不含时间趋势项。因此,在对Zm原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采用同时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检验模型,而对zp原值、一阶差分后的Zm和zp值进行检验时采用只含常数项的检验模型。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当对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原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大部分检验方法的结果都表明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变量是非平稳的;而对一阶差分后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进行检验时,所有方法的检验结果都强烈地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说明经过一阶差分后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是不存在单位根的。因此,可以综合地判定两个变量都是I(1)过程,存在协整的可能。

2.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的不稳定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可

能导致伪回归,所以有必要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的长期相关关系。本文采用Pedro―ni(1997)的方法,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Pedroni的Monte Carlo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大于100的样本来说,所有的7个统计量的检验效力都很好并且很稳定;但是对于小样本(T

(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确定

本文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研究,而非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再考虑到中国各地区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而不是随机效应模型。此外,为综合判断全国层面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各地区差异,本文同时采用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

对两模型进行LR检验得到的P值均为0.0000,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那么,是否需要同时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或者只需要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更具有一般性,但也会降低估计的自由度。对模型进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然后检验时间变量的联合显著性,得到的P值为0.0000,因此,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应该较为合适。

(三)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1.913198:0.522685)。这反映出我国的产业共生系统发展尚不完善,生产业发展滞后,制造业的需求带动仍然是生产胜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生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创新效率低下,对制造业的反哺作用不显著也是导致两者共生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

各省市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差异较大。其中,天津、江苏两省市基本上处于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说明这两省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性、同步性和互动性较好,是一种健康的产业发展模式;山西、内蒙古、吉林等10个省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影响均为负向的,即它们之间为反向共生,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省份基本上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统尚未形成,生产业发展落后,服务品种单一,质量没有保证,并且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交易成本较高,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后,更主要的是通过自身提供生产完成中间投入,而非向市场购买,因此,在这些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打压,导致了反向共生现象的出现;河北、辽宁、黑龙江等9个省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与全国层面的情况相似,制造业对生产业的贡献度要大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其中以浙江省为最,这与胡晓鹏等(2009)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北京、上海、江西、山东、湖北、新疆6省市生产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贡献度,其原因分为两种情况:北京、上海、山东生产业的贡献较大,确实是由于其生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对制造业形成了明显的反哺作用,而江西、湖北和新疆则可能是由于其制造业本身发展就相对落后所致。

就地区差异而言,东、中、西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逐渐恶化。东部地区诸省市没有出现生产业与制造业反向共生的现象,但共生行为模式仍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为主,大部分省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性和融合性较差;中部地区有3个省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处于反向共生状态,而西部地区则达到了7个省份。此外,东、中、西部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数均值渐次降低,说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联性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各省市。

就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而言,样本区间内各年份生产胜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度及共生系数如表5所示。整体而言,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一直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1998--2004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但2005年的情况出现了转折,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超过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数很不稳定,呈现起伏波动状态,1998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的共生系数最接近0.5,说明在这四年,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距离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最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质参量构造了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整体上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其次,各地区、各省份的共生行为模式差异较大,东、中、西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渐次恶化,中西部的部分省份甚至出现了反向共生的现象;最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很不稳定,虽然2005年生产业对制造业依存度的大幅降低体现了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行为模式的实质性变化,但距离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还有很大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1)通过推动共生组织模式的调整促进共生行为模式的演化。共生组织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会带动共生行为模式由反向共生、寄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转换。目前,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基本上处于点共生和间歇共生阶段,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靠硬性化的契约安排,而不是靠软性的信任机制,导致企业间的合作缺乏常态化和持久性,市场交易成功率低,利益分配不公平,共生企业大部分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为生产业与制造业营造健康、正向的共生环境,通过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紧密化企业间的共生界面,提高人们对制度框架下契约安排的信赖,推动连续性和一体化共生组织模式的形成,带动共生行为模式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转化。

(2)出台中西部地区生产业专向扶持政策,搭建市场需求和交易平台。我国中西部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供给和需求的“两难境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急需通过高质量、全方位生产的中间投入来集约资源、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创新效率。根据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制造业企业应主要通过本地采购来满足对生产的需求。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难以为当地制造业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产品,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与此同时,缺乏了制造业的需求拉动,生产业同样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鉴于此,我国应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出台生产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金融、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鼓励国外大型服务企业的进入和本地服务企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规范服务市场建设,搭建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平台,提高信息和知识的流通效率,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化发展创造软性条件。

(3)关注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系统的动态性。前文的分析结果已经显示,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统一直处于振荡状态,2005年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与前几年截然不同,超过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因此,各级政府应针对生产业与制造业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随时对区域内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路径进行动态追踪,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进入互动发展的正反馈循环。

参考文献:

杜珠英,何来刚.2007.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共生行为模式选择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17):21-22.

胡晓鹏,2008,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9):118-128.

胡晓鹏,李庆科・2009・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33-46.

聂娜,王笃鹏,周晶.2007.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共生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2):409-412.

唐强荣,徐学军2008.基于共生理论的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12):81-83,

第7篇

摘要: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快打造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信息技

>>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宽松货币政策给我国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 简论我国机械制造业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及干预政策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趋势及政策完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 发展趋势及政策展望 我国酒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及发展趋势探讨 浅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年3月11日。⑤马岩:《发展潜力巨大智能制造亟待构建统一标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7年2月13日。⑥刘垠:《二一七,科技任务清单“连连看”》,《科技日报》2017年3月6日。⑦杨帅:《我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及其政策支持体系》,《中州学刊》2016年第4期。⑧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年第3期。⑨孙立:《工业大数据对智慧云制造的推动与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3期。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crucial stage of quickly building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howing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China′s current finance, taxation, innov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olicies had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system. The futur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 system,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policy support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as the goal, and with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the core.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rend; policy constrai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分析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营运资金的管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此类现状下,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问题,也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笔者针对此类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企业此类问题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在正常经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并且有效的规避经营风险。针对其营运资金进行管理,则是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够清晰的对企业运营业务进行正确的规划。及时的针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和修正,以此保障企业资产的合理利用。

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企业在此背景下,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企业发展中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发展的现状,也较为稳定。但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部分企业在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此类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其营运资金的管理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营运资金管理观念缺失、营运资金缺少、人治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账务回收周期较长。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一)营运资金管理观念缺失

企业按照其经营规模,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大型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发展经验。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当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营运资金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为:小微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的预估不足,企业发展规划不明确。最终由于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问题。

(二)营运资金缺少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涌入市场中。此类资金为了保障自身资产的升值,通过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民间借贷机构进行流转。最终进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由于回款期限原因[1]。部分企业利用此类时间差,进行不同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此类现状下,造成部分企业日常营运资金缺少。营运资金主要通过融资和拆借的方式进行,此类现状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金融机构以及注资人的资金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三)人治现象较为严重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最后通过企业领导审批,进行资金的应用。但由于当前我国特殊国情,人治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在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此类问题。人治现象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了较多的漏洞。例如领导随意进行资金审批,不重视资金管理制度。最终在企业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四)部分账务回收周期较长

企业为了获得利益并维持其发展,需不断进行交易行为。在此过程中,关于资金的回款问题,对于企业的影响较大。受限于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部分企业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关于资金的回款期限较长。甚至存在款项回收困难的现状,此类现状下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问题。严重时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的现状。

四、针对当前企业运营中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在发展中,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企业营运风险的正确指导、规范金融市场运行规则注重企业营运资金储备、企业制定严格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企业回款管理制度。针对此类改善对策,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一)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企业营运风险的正确指导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个人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尤其是家族性的企业,此类现状更为严重。由于企业领导对营运资金管理观念的缺失,造成财务系统整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轻视[2]。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现状,工商管理部门应定期召开企业领导人会议。正确引导企业的发展,针对营运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着重进行指导和明确。以此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规范金融市场运行规则注重企业营运资金储备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影响较大。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为了强化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注重关于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并引导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的储备。针对具体的落实措施,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例如针对以贷款和融资为主要经营手段的企业,进行信用降低等措施。

(三)企业制定严格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

获得利益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于企业收益的影响重大。企业人治现象对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最终产生的现状为,企业的收益现状出现问题。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现状,企业应制定严格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确立资金审批的制度,避免人员的违规操作。

(四)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企业回款管理制度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合作交易过程中的回款问题,对于企业正常运营中的营运资金管理影响重大[3]。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现状,企业在开展业务交易的过程中,应调整回款规则。以此提升企业的资金安全性,保障企业的合理收益。

五、结束语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关于营运资金的管理现状,整体的发展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营运资金管理观念缺失、营运资金缺少、人治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账务回收周期较长。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商管理部门进行企业营运风险的正确指导、规范金融市场运行规则注重企业营运资金储备、企业制定严格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企业回款管理制度。通过此类对策,强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收益,稳定企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达红.新形势下企业强化营运资金管理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94.

[2]奚斌.基于价值链导向的通信运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提升研究———以T集团为例[D].重庆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产生背景;整体状况;发展现状

所谓精密金属制造是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等现代技术,通过塑造变型、熔化压铸、结晶等成型手段将金属材料加工成预定设计的产品,目的在于使成形的制品达到预订设计要求的形状或尺寸。精密金属制造行业作为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和机械行业结合点的出现,是近三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和制造业进一步细化分工的产物。

一、全球精密金属制造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精密金属制造行业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制造业发达程度紧密相关,因此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精密金属制造行业在传统工业发达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较为成熟,涌现了一批先进成熟的精密金属制造企业。

随着全球范围的经济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加快朝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转移,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如中国、韩国、台湾制造业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些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本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的发展,精密金属制造产品在亚洲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据统计,2005年、2006年亚洲精密制造产品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均超过50%,而我国的产销量估计占世界总量的30%。

二、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已经有近三十年,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来内地投资设厂,这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家电行业、通讯行业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随着消费升级,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要求,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制造的柔性化管理和精益生产管理,众多外资企业需要将其金属结构件加工等业务外包给国内精密制造企业,金属结构件的外包比率逐年上升,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也随之呈兴旺发展之势,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但总体上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产值增长较快等特点:

1.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由于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的倾斜程度不同,我国各经济区域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不平衡等因素,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等经济圈的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集中了国内主要的精密金属制造企业,上述区域集中了全国超过80%的精密制造企业。

2.精密金属制造企业众多,但实力较弱

近年来,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发展较快,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纷纷介入该行业,据估计,目前我国有约近万家专门从事精密金属制造的企业。虽然我国精密金属制造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上来说,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上来看,我国精密金属制造企业实力还比较弱,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很少,在与国外的领先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相比处于竞争的劣势。

3.精密金属制造行业产值增长较显著

随着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的提高,精密金属制造行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权威数据统计,外包给精密金属制造行业加工的金属结构件产值从2001年的371.7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319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98%,笔者对该行业的长期跟踪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金属结构件产值的外包比率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随着金融结构件的产值和外包比率的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与我国近年来电脑行业、汽车行业、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密切相关。

三、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中精密钣金制造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对精密金属制造产品的需求日益快速增长,而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精密钣金制造在精密制造中占有较大比例,精密钣金制造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中占据十分重要位置。

精密钣金制造在通讯设备、精密机床、汽车、飞机制造等行业有着广泛的运用,不但为重大成套设备的制造提供零部件,而且也直接为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备品、备件。精密钣金件制造技术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和运行可靠性。精密件是发展机械制造业、通讯电子行业、精密机床、汽车制造等工业的基础和前提,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四、我国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1.我国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球著名的制造业跨国企业纷纷落户中国,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但应该看到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称不上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总体科技水平的偏低制约了我国其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进而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精密金属制造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其产品广泛运用于通讯设备、精密机床、汽车、飞机制造等行业,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的总体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2.行业面临洗牌和整合

虽然我国的精密金属制造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实力雄厚的国外精密金属制造厂商正通过重组、兼并等手段占领国内市场,并依靠和外资企业的天然联系抢占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在面对国外同行强大竞争时处于不利位置,我国企业必须正视和面对国外先进企业的竞争和挑战。

第10篇

关键词: 行业现状研究方法传统行业现状研究方法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针对处于发展阶段产业园区的行业发展规划,传统做法是对其内部行业现状进行整理,通过现状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行业现状的优势和不足,为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现状分析基础。但实际操作中,行业现状分析过多依靠现象或主观经验判断,缺乏更为理性的分析。

笔者通过浏阳工业新城规划产业项目,基于现状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数据,探索出适合该地区行业现状的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现状数据中潜在关系和价值,寻找对于行业现状基于理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工业新城的行业优势、不足以及潜力。

2 传统行业现状研究方法

传统的行业现状研究是通过对现有数据资源的掌握,对于数据相关性质进行单向比较,最后得出某区域范围内行业优势、特点等一些偏向于主观性质的结论。研究结果仅局限于表面,仅是现有各行业数据罗列下最显而易见的。缺乏对所有数据性质的归总和潜在关系的梳理,并形成更为深入的研究结论。

3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

二维行业现状分析法即对于某产业园区不同产业基地的内部行业,采取横纵两个维度的产业综合分析方法。纵向对各个产业基地内部的总产值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行业发展特色及不足。横向对产业基地内的行业形式,行业总产量,及每个行业对应基地的贡献进行分析,得出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成长期、各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兴行业的发展萌芽,以便对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和整合提供依据。

4 分析方法应用---以浏阳工业新城规划产业专题为例

4.1项目概况

浏阳市现状工业园区总体上分为长沙医药生物产业基地、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以及园区外的乡镇企业。其中2009年医药生物产业基地企业总产值为28574万元,现代制造产业基地总产值为332399.4万元,园区外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37057万元。

工业新城现有规模企业164家,其中医药类企业34家,食品类企业9家,机械制造类企业23家,汽车配件类企业15家,金属材料类企业15家,建筑材料类企业12家。

4.2纵向产业基地分析

4.2.1 生物医药基地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主要产品涉及医药、食品、环保设备、电器与通讯设备等。其中医药类企业总产值占基地企业总值的68.4%,食品类企业占9.3%,环保设备类企业占9.9%,电器与通讯设备类企业占5.7%,其他企业占6.7%。

特征: 医药类产业占主导,企业总产值高,除此之外还有少量食品及环保设备类产业。

缺点: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抵制风险能力较弱。

4.2.2 现代制造业基地

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含永安镇)已基本形成工程机械、汽车配件、金属材料、烟辅生产四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兆山水泥、中烟工业公司、金马马术活动中心和浏阳河酒业基地等投资过十亿元的重点工程。其中机械制造类企业总产值占基地企业总值的14%,汽车配件类企业占22.4%,金属材料类企业占18.8%,建筑材料类企业占23.1%,烟辅生产类企业占4.3%,食品类企业占6.3%,其他企业占11.2%。

特征: 机械制造、汽车配件、金属材料和建筑材料四大产业比例相当,有少量食品及其他行业

缺点: 产业类型多样且产值平均,但缺乏特色,竞争力差 。

4.2.3 乡镇企业

乡镇基本形成了以花炮、纺织、金属及建筑材料、塑料包装以及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稻、烤烟、药材、蔬菜和养殖业等为主的农业结构,第三产业则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为主。

特征: 纺织与烟花产业占主导,并存在一小部分机械制造行业

缺点: 产业以浏阳市传统行业为主,作坊式生产并且集聚程度较差,企业间相互关联程度低

4.3横向行业形式分析

4.3.1 行业形式

工业园区现状产业形式比较混乱且遍布于工业园区各个基地,具体表现如下:

已经发展成熟的生物产业基地中,主导产业医药为其基地特有,但仍有与生物产业无关的企业类型散布其中。

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四大主导产业分布相对混乱,还未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乡镇企业类型除了传统产业外,还存在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业。

4.3.2行业总产值

特征:1)各类产业总产量基本上按高低形成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医药类产业,总产值大于200000万元,遥遥领先

第二阵营:环保设备、汽车配件、食品、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总产值在25000---55000万元。

第三阵营:电器及通讯设备、烟辅生产、印刷包装、塑业、烟花和纺织,产量在25000万元以下。

除各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类型外,食品、环保设备和电器及通讯设备总产值比较突出,值得关注。

4.3.3 横向行业形式分析

生物制造业基地以医药类产业为主导外,环保设备、电器及通讯设备和食品行业也有相当的份额。

现代制造业基地除四大支柱产业外,食品行业也有相当的份额。

乡镇企业则以浏阳市传统产业烟花和纺织为主。

5 工业新城行业发展探索

5.1问题所在

工业新城现状产业由生物医药和现代制造两大基地和乡镇企业组成,产业集群雏形已基本形成。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医药行业占主导,但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现代制造业基地中,汽配、建材、金属材料和机械制造占主导,缺乏特色,竞争力差。乡镇企业以传统的花炮和纺织为主,先进化程度低。

各基地内主导发展行业分布混乱,未形成集群效应,并且与产业链无关的行业混杂。同时还存在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业。

在行业总产值方面,除各产业基地主导行业类型外,食品、环保设备和电器及通讯设备总产值比较突出。同时,食品行业在每个产业基地中的总产值中都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

5.2 原因分析

在浏阳工业园区现状产业中,存在着一些产业形式,有一定的地域条件及发展基础,但无集聚的发展环境,只能遍布于各产业基地内。

5.3 发展探索

基于工业园区产业形式及现状发展状况,新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整合环保设备、电器及通讯设备产业,淘汰对环境污染的塑业等产业。以各产业基地互动为原则,集聚现状散布各基地此产业的中坚力量,产业调整的同时实现优化。

6 小结

基于浏阳市工业园区各行业现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二维分析方法的引入,从更广泛的维度比较产业基地之间和基地内部各行业数据的性质,从而得出工业新城行业发展的缺点,原因及不足。由于此分析方法系笔者经过对数据性质的整理和比对所引出,故在逻辑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肖光华,戴卫明.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的案例研究[J].技术经济,2005(2):4-5.

[2] 张贺文. 生物医药现状与浏阳工业园产业发展的思考[J].医药导报,2000(10):509-510.

第11篇

关键词:生产业;需求整合;需求开发;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6-0039-04

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在1966年最先提出,又称“生产者服务业”、“中间投入服务业”。对生产较为公认的界定是:生产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包括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创意设计产业、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计服务和产品维修服务等行业。生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等直接从事生产的产业相关联,本文从现代制造业的需求研究生产的发展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生产业是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产出的产业,虽然不涉及直接的物质生产或转化过程,但确是产品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值和利润来源,生产业的贡献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了一大半的份额。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制造业现实状况,我国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问题,已经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的国家战略层面,生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重要的利润分配源。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运用理论与实证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等不同看法。生产业的起源与发展皆源于制造业的内部需求,生产业都离不开制造业。但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看,现代制造业和服务的边界逐渐模糊,产品中包含的服务份额更高了,来自制造业外部的生产带动了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升级。韩德超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间的发展存在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我国生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扩张所产生的需求,是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需求遵从论”适用我国;而在短期内,二者间关系是互为发展,即“互动论”适用我国。

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对需求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罗永泰提出:资源可以分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一般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进行挖掘,而隐性资源的开发则相对复杂。需求是一种资源。企业的服务需求分为显需求与隐需求,其中,显需求是指企业为保证基本生产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已经意识到的、能够明确清楚表达出来的,用以达到基本期望的一种内在要求和组织行为状态。隐需求是指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所引起的一种潜在的、未明确表述的,并能够实现或超越企业期望的一种内在要求和组织行为状态。很显然,“需求遵从论”中的需求主要指显需求,并不包括处于潜在状态的隐需求。制造业的隐需求是潜在的,需要生产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竞争需要进行挖掘,进而通过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体现了生产业变被动为主动,既非传统的靠需求(显性需求)驱动,也不是依靠简单的供给拉动,而是根据需求改进供给,从而与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对生产需求资源的分类与深入挖掘,其实质就是找出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更多的互动关联。采用隐需求分析的方法,客观印证了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关系,能够为我国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适合的建议。

一、现代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分析

1、现代制造业的生产需求分类

根据制造企业对自身服务需求的清晰程度、表述水平,以及生产企业对制造企业服务需求认知程度和挖掘水平,制造企业的服务需求分为显需求和隐需求,隐需求又可以细分为知识半隐需求、技术半隐需求、结构半隐需求、决策半隐需求和完全隐需求。

2、现代制造业生产的供需过程

按照需求分类理论,显性需求比较容易发现,服务企业开发市场的关键是挖掘隐性需求,并促进隐需求的显性化。在生产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中,一方面,从事生产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业输出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制造企业提高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的服务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那些暗藏在产业链条当中的隐需求不断地显性化,对生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需求与生产业发展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从制造业需求视角看我国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生产业发展的机遇

现代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生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从经济的发展过程考察,生产对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作用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初始阶段是协调功能,中期是促进功能,现阶段则是推进功能。学者们发现,现代制造业呈现了“服务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制造企业自身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制造企业的中间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制造业的生产需求以外包形式实现,既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也能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位。同时,我国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从以要素投入增加为主要手段向以效率提高为主要手段进步。伴随制造业发展,市场对生产的需求也在增加,不仅包括传统的仓储物流等需求,还从提升制造企业运行效率出发,衍生出研发设计、人事会计、会展等多种类的需求,这为我国生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已经把生产业的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国家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资金支持、信息交流便利,生产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优惠,抓住机遇尽快成长成熟。

2、我国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因技术制约以及开发滞后,我国生产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生产业的水平还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我国生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例偏大,高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比例较小;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与技术,国际化进程较慢,不能满足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市场规范化程度低,企业资本规模小,企业诚信度差等。由此,我国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创新功能较弱,对制造企业的提升能力有限。在制造企业的创新

过程中,生产业有着双重的作用:作为外部力量,能够和制造企业内部发生知识的交流,提供最新的信息或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时,生产企业通过对隐性需求的挖掘,也就是提供创新性的服务,能够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从发展现状看,我国大多数生产企业仅停留于一般服务的提供上,服务的技术含量较低,对制造企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差,提供的有利于创新的信息和机会很有限。我国是制造大国,但是由于大多是代工或贴牌生产方式,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利润端,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生产业发挥创新功能,推动制造业发展。二是在国际产业链中未占据有利地位。从现代制造业的利润构成分析,生产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研发、物流、营销、信息等专业化的生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利润从加工制造环节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服务环节转移。如服装行业,设计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最高,生产环节仅处于微利状态。我国生产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滞后于发达国家的服务企业,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中处于微利地位。要改变这种格局,需要生产企业把自主发展和引进发展结合起来,向世界先进的生产企业学习,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服务水平,推动我国的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或直接面向外国企业提供服务,赚取超额的服务利润。

三、基于需求整合与开发的生产业发展路径

需求整合指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状况,对客户的需求资源进行组合配置,寻求自身优势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需求开发指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状况,通过寻找、引进和开拓客户的需求资源,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制造企业的服务需求作为生产企业的资源,不能仅停留在需求整合层面,服务企业应进一步开展需求开发,从而占领市场提高效益。

制造业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于制造业内部变革引致了服务需求的扩展,也就是说,生产需求是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实现的需求,当这类需求不能从外部得到满足时,制造企业内部也可以实现或者放弃这种需求。因此,生产需求比一般的消费需求更加隐蔽,需要运用更多的专门技术去挖掘。显需求一般可以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进行开发,而隐需求的开发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在隐性需求分类的基础上深度考察产生因素和制约因素,辨别出哪些需求是通过企业管理创新就能满足的,哪些需求要借助其他企业或社会力量帮助才能满足的,进而做出是否提供服务、怎样提供服务的决策,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企业的对隐性需求创新开发过程。生产企业的需求整合与开发包括以下路径:

1、显需求开发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本区域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调查问卷或企业访谈的方式收集客户的显性需求信息,进一步整合这些需求信息,归纳出企业必须重视的客户需求信息,通过自身软硬件水平的协调与提高,努力满足客户的显性需求。二是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可以通过明察暗访,了解其他生产企业的经营范围、服务水平和经营状况,特别是对高水平的同行要跟踪学习,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短处。在开发市场时,有的放矢地宣扬优势服务项目,并尽快弥补自身的不足。服务企业必须对本区域生产业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若供给大于需求,服务企业应该消减供给或实施差异化服务;若供给小于需求,服务企业应适度扩大供给,提供更多的服务输出。

2、知识半隐需求开发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制造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认知是有限的,对这类需求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当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时,由于对外部市场规则或对当地政治经济格局的不了解,产品设计或原有的销售政策往往不能直接推行出去,制造企业需要按照当地的特点调整原有的设计或销售模式。而制造企业对外部差异环境的了解和相关策略的制定,需要一些特别的信息,这也是生产企业大有作为的领域。在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一些高端的经济咨询公司正是满足了制造企业的这种需求,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3、技术半隐需求开发

由于每个企业的技术、能力不同,不可能满足制造业企业所有的需求,生产业企业应依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进行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半隐需求开发。此类需求是制造企业不能清醒认识的,需要服务企业采用新型的营销技术去认知和开发,进而结合服务企业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差异化的增值服务项目,不仅为制造企业节省了开支,也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从事家具、建材类产品销售的服务企业,由于的品牌较多,终端信息和产品信息的见识积累较多,在销售服务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向制造企业传播相关的知识,指导制造企业正确认识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进而挖掘出制造企业更深层次的需求。又如会计公司等金融服务企业,利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合理安排资金的储备与投放,不仅保障资金的供给,还能提高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率。

4、结构半隐需求开发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这种服务需求制造企业尚未意识到的,但实际上属于基本需求,服务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见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挖掘出客户的结构半隐性需求。服务企业通过系统的市场调查获得原始的服务需求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后建立制造企业需求信息数据库。比较同区域不同企业或不同区域同类企业的需求状况,挖掘出客户因环境制约或自身见识束缚而未能表达出的结构半隐性需求。如我国计划经济下制造企业普遍是“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初期,制造企业不能自主发现弊病,服务企业利用自身的见识,挖掘出制造企业可以将哪些业务实施外包,帮助企业减少负担提高效益。同样地,经济发达地区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的外包或联盟等新模式,值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学习和借鉴。

5、决策半隐需求开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业更多地受到环境、技术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都呈现了空间聚集的态势,这有利于决策半隐需求的开发。制造业的聚集是同类的集群,如天津的临港工业、昆山的汽车工业等,而生产业的聚集则是沿着生产过程接续的不同类的聚集,如技术研发、人力资本管理、营销咨询策划和金融服务等系列化的活动。生产企业沿着产业链条提供的一系列高水平服务,不仅为服务企业赚取了利润,由于服务的成本低和增值高,也增强了集群内制造企业的实力。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企业相比,高水平的生产使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聚集的企业群能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促使我国的生产企业提高水平。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引进高水平的服务企业,特别是吸引更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中国。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现阶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1自动化技术水平提高

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产品的相继开发,还是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水平。比如工业机器人、数控装置等等所包含的技术含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自动化技术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种类也比较多,相比而言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还是非常低的,会严重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平衡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应用GIMS系统

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计算机集成系统,GIMS系统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能够实现集成化的快速发展。GIMS系统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有效结合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增强企业的运作能力。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引入GIMS系统引用,并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一方面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化,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增强GIMS系统在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的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2]。

1.3应用人机一体化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机械制造自动化领域在广泛应用人机一体化技术,而且人机一体化技术在其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在实现自动化运行的时候,充分发挥人在其中的作用,有效的将人的力量转化成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减少企业的消耗量,这样就能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绿色化

现阶段全球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与生态之间的问题,为了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所以绿色产品的概念就自然而然的产生。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步实现了绿色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节能环保,更重要的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还融入了节能环保的理念,这已经成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3]。

2.2网络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我国的互联网也在不断发展,绝大多数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对机械制造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当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在向网络化方向不断发展。一方面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设计生产自动化产品的过程中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完善设计过程中的缺陷,不断提高机械制造自动化产品设计性能和使用性能的不断提高[4]。

2.3微型化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在向微型化方向发展,但是考虑到机械设备的实用性能,机械制造产品的体积在不断的减小,灵活性却在逐渐的增强,而且耗能也在逐渐的降低,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产品生产的成本,做到节能环保;而且还能扩大机械设备的有效率,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当前军事、医疗及信息等领域已经在广泛的应用微型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产品。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其中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就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认真做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改革工作,充分把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特点,认真分析现在的发展状况,准确判断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自动化技术水平。

作者:王肇衷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日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展望,2017,(04):77.

[2]滕皓.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湖南农机,2014,(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