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时间:2023-06-05 10:16:48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第1篇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高中文言文 选文研究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第2篇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对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基本要求,即各类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共同要求:

养成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具有写作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一般交际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质。

分流要求,即不同流向的高中毕业生的导向要求:

A.准备升入文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语言、文学的较高修养,掌握写作实用文的规律和较高的写作能力,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质。

B.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阅读一般科技著作的能力和写作科技小论文的能力。

C.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一般职业应用文的能力。

二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三建立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学科要构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要以“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为框架,构成既综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三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能力——核心任务自1963年以来的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但是地位不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系列不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是核心任务,是语文的“牛鼻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一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包括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要精要、好懂、有用。二是在文章、文学等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可以专门开设“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课,来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培养语言能力和科学地认识母语。

(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任务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实用价值之所在。当然,语言教学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条途径;另一条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文章和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专门开设“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听说训练”课,来完成语文的主要任务。

(三)语文素质——基础任务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知识和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的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语文是民族性最强的学科,不加强民族文化素质教学,语文就失去了文化基础,失去了“民族的根之根”的特性。可以开设“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史话”课,来完成语文的基础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内容。

语言: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对母语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文章: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知识和能力。听话、阅读要准确、快速,说话、写作要通畅、得体。

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的段或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要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欣赏: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知识能力,能够分析、理解艺术形象和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文化修养: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一般情况。

四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流和发展个性

要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不同办学模式的学生和学校。

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如下:

必修课──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必选课—文科选先修

│││

语文学科┤选修课──┤理工科生选修

│││

│任选课──┤

││

│就业生选修

│校内课外活动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外口语

││交际等

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社会语文实践调查和服务等

必修课,确保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确保高中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选修课和活动课确保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发展个性。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都分成若干科目,供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必修和选修。选修课分必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科目可以开设(各类学生必须学习):

高一:“语言运用”“文章读写”(写作行为、章法训练)

高二:“文学鉴赏”“文章读写”(实用文体训练);

高三:“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文章读写”(综合训练)

必选课科目可以开设(文科学生必选二三种):

“语言表达”“实用语法修辞”“文学评论”“文言文选读”

“中国文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任选课可以开设(各类学生任意选学):

“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秘初步”“实用美学”

第3篇

关键词:西方修辞;修辞素质;语言能力;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23-02

一、引言

从国内高校语言教学现状来看,仍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教学一直不能突破语言技能训练和应试教育的桎梏。尽管国内各类入学考试、学位考试、资格考试都将语言测试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但从反馈的信息上看,我国大学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字基本功低下、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通技能等问题。而大学生作为语言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语言能力决定了个人、文化、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的表达,是未来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化的步伐强势进入社会、文化、政治、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今天,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较强的语言创新能力将成为高等教育外向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虽然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但是人们在各类语言实践中所表现出林林总总的形式和效果说明:这一先天能力能够行之有效地以适当的方法表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西方修辞在语言创新实践中给予我们的启示让人耳目一新:首先,西方修辞不仅仅是利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更是研究如何有效致力于言语力量的理论和实践。可见西方修辞本身就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其次,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既能执着于中国身份,又了解西方修辞内在工作观念和方式”的国际对话者是中西文化对接的迫切要求。

二、西方修辞与修辞素质

培养修辞素质的传统在东西方都由来已久,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主要教授“修辞”“逻辑”和“语法”三门课程,他们认为修辞素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通过“游说”(即修辞活动)发挥言语的力量来打动当时的统治阶层,达到传播知识和学说目的。由此可见,具有较高修辞素质的人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修辞所追求的就是人们使用有效的语言论辩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信息,以最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最终影响他人思想并引导其行为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这种能力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可以说修辞素质的培养是继往开来的实践,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当前美国大学大都开设有修辞和言语交际相关课程,通过提高修辞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形之下,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如胡曙中、刘亚猛、鞠玉梅等都曾提出过以西方修辞思想指导大学生创造性语言活动如模拟联合国、模拟竞选、演讲赛和辩论赛等的设想。但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语言文字问题和言语交际能力问题普遍置若罔闻,也尚未把语言交际类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高校普遍存在“重外语,轻汉语”的误区,语文教育势单力薄。“大学语文”课程甚至不能像“大学英语”课程一样成为公共必修课。而唯一的高校语言类必修课“大学英语”也因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正面对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三、语言创新与西方修辞

语言创新是指语言交际中,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谋篇布局或说法等方面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色彩而使交际进一步到位。可见,不论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产生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它们终究都是在利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象征手段”来达到“使交际进一步到位”的目的。这与西方修辞所秉持的“策略性地使用象征影响彼此行为思想的一切方法”不谋而合。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刘亚猛先生在阐述修辞与创新的关系时曾指出:“修辞与创造关系的一个误解,即修辞是公式化、陈套化的语言应用;事实上,没有什么比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一个人的见解、态度、行为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人类的修辞必须是创新性的,修辞是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人们思想的创造和能力。

西方修辞认为语言使用即思维活动,思维的活跃必然导致语言形式的不断变化――即语言的创新活动。可以说语言创新就是思维活跃的必然结果。在思维活动异常活跃的西方世界,不管是知识的构筑、真理的确立、学派的形成、观点的阐明和交流,还是广告的宣传,新闻的播报,党派的竞争都离不开以语言为媒介,以劝说、论辩为中心的修辞活动,离不开对相关修辞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人生阶段,具备洞察各种观点论述的雄辩本源,掌握其生成规律,分析其修辞情景、修辞意图和修辞手段等等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国际交流对话中掌握西方世界所认同的修辞规律,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创见,体会说服他人的乐趣;发扬批判精神,避免盲从西方,塑造外国人能够理解的中国形象,这一切都依赖于修辞素质的提高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利用修辞素质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构想

至今为止,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语文能力的状况和发展,并对认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通话接受程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如:常月华,邵晶;也有学者对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存在问题和症结做出了研究,如:郑涛;同时还有学者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虽然众多学者从语言内部结构的掌握和语言测试等角度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涉及到改善大学生言语交际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等关系语言外部的研究仍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从“人本主义”出发,借鉴西方修辞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提高修辞素质为途径培养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设想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对新模式的研究实践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学生如何通过修辞知识的掌握来提高其语言创新能力

西方有其历史悠久的修辞传统、论辩实践、劝说模式。这些传统、实践和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说法是有理的,如何使用修辞资源才能在“合法”范围内达到最好效果,在特点场合下目标受众对劝说者报有怎样的期望,论辩关系如何确定等等,这些内容在国内语言课程中仍是凤毛麟角。追求语言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对西方修辞知识有所涉猎,才能积极应对各类修辞情景,掌握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知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在言语交际别是中西跨文化对话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语言教师的修辞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为语言教师,其自身也是修辞实践者,掌握科学理性的论辩方法和言语传播技巧,才能更好地传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全面考察西方修辞学介绍性课程的引入在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可行性

开设修辞学系列选修课程如“言语交际”“西方修辞实践”“中西论辩比较与实践”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指导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论辩思维能力和修辞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是外部形式上的,更应掌握语言运作的内部规律,让语言学习落实到对修辞语境的深入解读上来,不断开发学生国际对接意识和语言创新意识。

五、结语

修辞素质与创新能力,两者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作为人类社会交际中的重要素质之一,修辞素质聚焦语言表达的方法,能够调节社会关系,是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是创造性的能力。修辞素质教育不仅适用于语言专业的学者和学生,更适用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在言语交际上同西方社会更为紧密地对接,为促成东西方平等而富有成果的对话,相信更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改革者会意识到提高修辞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语言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Burke, K,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外语界,2008(6).

〔5〕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邵晶.重庆籍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文作文的写作上。为了让学生的语文作文更加的具有魅力,就必须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文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培养,通过锻炼对其进行提高。文章根据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详细的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 魅力 语言表达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通顺性是衡量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生动形象的句子不仅能够更加的富有感染力,还能够增加作文的整体魅力。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的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表达不到位,语句没有感染力,使得作文整体不具有魅力。为了使学生的语文作文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1 加强学生说的能力训练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必须确保写作的作文具有魅力。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说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加强该能力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阅读教学,在该教学形式中,能力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学生说的能力锻炼。所以,为了让学生的语文作文更加的有魅力,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优美句子的阅读,并且根据句子的特点就行造句或者仿句。优美的语句都比较的有魅力,并且生动形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如何运用该句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的对话练习。说的能力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得学生的语文作文更加的具有魅力。

1.2 读写结合让语言生动形象

在小学语文作文中,学生如果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的通顺、生动形象,就能够使的作文更加的具有魅力,吸引人们的注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学生的所见到的事物形象的表达出来,并且将句子富有一定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加强作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让作文的魅力凸显出来。学生可以阅读那些比较优秀的文章,通过不断的重复阅读领悟文章中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通过大量的文章阅读,不断的积累优秀的语句,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写作,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相似句子的仿写,将读写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强语言能的锻炼。读写结合能够使学生写作出来的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升作文的魅力。

2.重视语言能力形成,突出作文修改教学

2.1 体悟使语言真实自然流畅

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进行语文作文的写作,才能够更加容易的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只有仔细的观察才能够根据周围的事物进行写作,并且在写作中将学生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对事物的领悟可以将自身真实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分的散发出作文的魅力。小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阅历,并且很多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和教师进行处理的,所以小学生缺少对事物的领悟和体验,从而缺少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充分的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根据生活的体会写出具有真实情感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的感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提高作物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通过深刻的感悟,可以使表达的句子更加的生动形象。例如在“我最爱的水果”这篇作文的写作中,如果学生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所写水果的外形、颜色、果实及口感等,就不可能写好这篇文章,不能将最爱这个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只有对事物的体悟才能够使语言表达的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作文的魅力。

2.2 修改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小学语文作文要想更加的具有魅力,就必须遵循文从字顺、情感真实以及内容丰富等几方面的标准。但是,具有魅力的小学语文作文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才能够完成,不可能刚刚写作出来就是完美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文章的阅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并且在自己作文写作过程中不断的对其进行修改。在完成的语文作文中,学生通过对作文的反复阅读,寻找作文中语言运用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在阅读中进行反复的体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敲对作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学生能够写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语句,并且将适当的优秀语句进行引入,提升作文的魅力。反复的语句修改能够寻找到更适合作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并且使得语言表达的更加的生动形象,更加的富有感染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并且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的修改意见,帮助学生运用好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作文的不断修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散发出作文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写出的语文作文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且重视语言能力形成,突出作文修改教学。小学生只有具备比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使作文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梅.提升语言魅力,让作文靓起来――小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

第5篇

误解一:判断句中的“者”都帮助表示判断

人教社2003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认为《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是用“……者,……也”表示判断。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常见文言句式》除有上例外,还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句尾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蔡镇楚《中学生文库•实用文言语法表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除有上述两例外,还认为《晏子春秋》“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弈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谓语之后将语气词‘者’‘也’连用,表判断”。

上面的例句都是判断句,但其中的“者”却都不帮助表判断。

文言中的“者”有两种用法。一作代词。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认为,“‘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一作助词,语气助词。王力《古代汉语》认为,文言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对于上述观点,无人表示异议。关于第一种用法,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关于第二种用法,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与2003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都认为,文言判断句“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

很清楚,判断句“……者,……也”中的“者”只能是语气助词。同样,与“也”连用,位于句尾,一同表示判断的“者”也只能是语气助词。一是两种不同位置的“者”作用相同,都帮助表判断;二是文言中常有句尾两个甚至三个语气助词连用以加强语气的情形。

由此可见,文言判断句中并非所有的“者”都帮助表判断,只有作语气助词用的“者”才帮助表判断。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区别“者”是代词还是助词呢?只要看“者”能否去掉。能去掉的是助词,不能去掉的是代词。(详见黄德焘《新高考文言文得分技巧•‘者’作代词助词之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显然,上述几例判断句中的“者”都不能去掉。因为它们分别与动词短语“夺项王天下”、形容词短语“齐国之美丽”、动词短语“齐之习辞”“通国之善弈”组成“者”字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实用文言语法表解》分别译为“夺去项王天下的人”“齐国最美丽的人”“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去掉“者”就不再是名词性短语,意思就改变,整个句子就不通(主谓搭配不当)。所以这些判断句中的“者”都是代词,不帮助表判断。人教社2000版、2003版高中《语文》所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例,才是真正分别用“……者,……也”和连用“者也”表示判断的,因为这两例中的“者”都是语气助词,都可以去掉,去掉之后不改变句意,整个句子仍然通顺(主谓搭配得当)。

误解二:否定副词都能表示否定的判断

人教社2000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常见文言句式》认为,判断句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非”“未”“弗”“无”“莫”等都是表否定的副词,但除了“非”,其余的都不能表示否定的判断。

王力《古代汉语》认为“古代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认为“这种用法的‘非’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古代散文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在附录《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中论述“判断句的表示法”时只说“有时候表示‘不是’,用‘非’”。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则强调指出,文言判断句表示“否定的句子非用连系词‘非’字不可”。

第6篇

一、选修课的设置以应试需要为标准

从已经进入选修课学习的学校看,所开设的选修课大都是清一色的与高考有关的或对口的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所谓的“自助餐”摇身一变成“定餐”,即根据未来的高考需要,定制搭配合理的“套餐”提供给学生。

比如一定要开设的《唐诗宋词》、《语言的运用》、《史记》,这些课程和高考考查的诗歌、语言表达、文言文等内容相吻合。就像有的老师所说的,“根据我们多年的高考经验,这部分知识是高考必考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诸如《中国现当代小说》、《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课程,但把它们放在高三的上学期开设,届时往往又会以高三的复习时间太紧为借口不再学习,直接转入一轮复习,或者把选修课的内容学习换成类似高考的练习题。

要改变这个问题,首先一线学校的管理者要真正转变旧有观念。学校真正的管理目的是育人,课程设置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其次要加强老师对学生选修课选择的科学指导。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二、把选修课上成了高考复习的专题课

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使不少老师的思维受到限制,无论干什么都要和高考挂钩,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放弃了教育应有的功能,剩下了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

例如学习《语言的运用》时,就按高考的专题进行学习,从字音、字形、标点、语病等顺序逐一展开,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也大大派上用场;学习《唐诗宋词》,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诗词的鉴赏题,从诗歌形象、语言、主题等逐一讲开来。如此教学,只有技术可言,没有对文本的解读,更谈不上浓浓的语文味,更是无法达成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选修课中实现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的目标。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不小的文学作品,但一些老师不是用它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张志公先生的话一语中的,很值得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思考!笔者认为,诸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等模块,可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体会诵读涵咏,去品味作品的语言,去理解作品的人文之美。

三、把选修课直接上成了基础必修课

选修课在形式上与必修课有了一些区别,选修课的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也在选修班;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有些学校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却成了大致一样。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特别是《史记》的学习,老师们往往把学习的目标定为学习文言知识,落实字词教学。选修的《史记》教学当然要有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史记》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才不会唯功利目的、唯应试目的地执教本教材。

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四、把选修课上成了具有纯学术性的专题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需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题性质,有一定的深度。但这不等于说选修课一定要具有纯学术性。有的教师教《史记》,在课堂上就大讲纪传体在史学上的意义、《史记》的体例类型以及所谓“互见法”的几种类型;有的教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就大讲诗歌的流变,大讲李白、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种种不同原因。这样就完全背离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根本不能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第7篇

关键词:中等教育;修辞教学

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是中等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恰当的说法,就是修辞能力。”修辞能力强的人,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达到预期目的。长期以来,中等教育的修辞教学以指导学生判断修辞格为主,不少人误将修辞格看成是修辞的全部内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的这样一个工作过程。要使修辞达到预期的效果,选择语言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等教育的修辞教学应该围绕“选择语言材料”这一中心来进行。

选择语言材料的原则——修辞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准确地选择,必须把握选择的原则。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

符合题旨、力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是修辞的首要原则 学生若能掌握这一原则,在分析别人的作品时,就会下意识地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会其意”的同时“悟其巧”,在“悟其巧”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深刻涵义的理解;在言语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更好地为表达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修辞。

切合语境、得体,是修辞的又一原则 一切修辞活动都是以适应语境为先决条件,检验修辞效果也要以语境为依据。学生只有明白修辞切合语境、得体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语境,根据语境去选择语言材料,甚至主动创造合适的语境,提高表达效果。

修辞还要切合语体 语体对语言的运用有制约性,某些词语、句式、修辞格等常常与某一语体相适应,修辞必须符合相应的语体要求。学生只有了解不同语体的修辞特点,并掌握这一原则,才有可能在运用语言材料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语言同义形式选择——修辞教学的重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言同义形式中进行选择和调整,是最普遍的修辞现象。有效运用语言的核心问题是对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语言的同义形式包括同义词和同义句等固定的同义形式,还包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构成的可以互相替换而不影响其基本语义的语言同义形式,即临时同义形式。语言表达的交际功能首先来自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词语的意义,掌握和辨析词语的意义,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最基本条件。

正确运用同义词,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最为重要 同义词的差别,有的表现在语意的轻重或者程度的深浅上,有的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大小和适用对象的不同上,同义词往往还具有不同的色彩,因而它们在使用场合上也各不相同。要准确地选择,就必须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教师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准确辨析同义词的差别,以便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够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恰当的词语。

实词和虚词,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辞效果 应该根据目的、语境和语体等进行正确的选择。例如,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形象,就必须认真选择动词和形容词。

要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有表现力,必须注意句式的选择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中有些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选择句式,不但要考虑说话或写作的目的和侧重点,还要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递接关系,并且要切合语体的特点。学生只有做到对各类句式心中有数,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表意作用和修辞效果,是修辞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同义形式的选择还包括修辞格与非修辞格的选择,以及修辞格中这一辞格与那一辞格的选择 理解和运用修辞格,是修辞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同类型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构成特点和作用,对不同特点的修辞格要采用不同的理解方式,或通过恰当的联想和想象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或结合语境,对句子做出合理的解释;或根据语意强调的重点、语言的气势、语脉的连贯等方面来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其“意”,品出其“巧”,使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技巧,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并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运用能力。

比较——修辞教学的有效方法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一直是由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读物和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构成的。课文中提供了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的范例。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较法,容易化解知识难点,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不同文体比较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有不同的写作目的,运用比喻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文多在感性方面使用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说明文侧重于理性,目的是增强说明效果;议论文则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长江三峡》、《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和《拿来主义》分别为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少的比喻句,将这三篇文章的比喻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在欣赏作品语言技巧的同时,感悟到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重要性。

同一内容、不同作家、不同写作目的比较 例如《荷花淀》的作者为了突出水乡游击战的特点,巧妙地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将荷花比作“哨兵”,暗示着荷花淀即将发生一场伏击战,体现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的作者寓情于境,将暂得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挥洒在静谧醉人的月下荷塘的美妙之中。文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舒展挺拔之美;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体现荷花之美。两篇作品都以荷叶和荷花为本体,由于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喻体也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形象地认识到修辞必须切合题旨的道理。

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比较 例如,郭沫若的《梅园新村之行》中有两句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句子:“特种任务的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片绿洲了”。“狼犬”的比喻和“眼睛”的重复,突出了特务多如牛毛,到处都在窥伺盯梢,体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作者深情地赞颂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周公馆”是“一片绿洲”。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领悟到:选用什么样的事物作喻,受到选喻者的情感和对该事物褒贬态度的支配,修辞要注意感情色彩。

不同句式比较 语言大师和著名的作家都非常重视通过选用合适的句式,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如郭沫若在修改《屈原》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屈原深受冤屈,迫切要求申诉的心愿,将原来的疑问句“大王,可否容许我申诉”改为祈使句“大王,请容许我申诉”。又如鲁迅的《祝福》,在祥林嫂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的情节中,四婶先后有两句意思相同但语序不一样的话:“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第一句是常式句,第二句是变式句。学生通过结合语境比较这两个句子的表意作用,不难发现,变式句根据题旨、语境的要求,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句式的表意作用,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必须注意句式的选择。

替换词语比较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此在学习者的方面,就必须知道了“不应该这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鲁迅的《药》中交接“药”与“钱”的情节,用词非常精确,表现力极强,对体现人物性格特征起重要作用。“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如果教师启发学生用其他同义词分别替换上述句子中的动词,并比较原词与替代词的不同表达效果,从替代词的表达效果中悟出“不应该这么写”的道理,将有助于学生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到恰当选择同义词的妙处,而且对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情感,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适合比较教学的内容 如材料相同、体裁不同的文章比较,不同作家写的同一题材的文章比较等等。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活动中学习,随时随地留意各种修辞现象,还可以在课堂上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再让学生从生成的答案中,将成功的修辞与失败的修辞进行比较,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准确、得体地传情达意,需要将所学修辞知识与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运用比较法,可以化解知识难点,使学生形象地认识锤炼语言、选择句式以及合理运用修辞格的重要性;在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的同时,养成认真推敲、仔细选择的良好习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2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修辞》编写组.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第8篇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问题的理论解释

从对课堂实践的观察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对矛盾: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理解力之间的矛盾、课程的开设要求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矛盾。这些矛盾产生的理论根源在于人们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是从“教学”传统的角度来理解选修课还是从“课程”传统的角度来理解选修课。如果从“教学”传统的角度来理解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一种教材文本;如果从“课程”传统的角度来理解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课就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可见,问题的不同视角产生了观念的冲突和行动的困惑。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教材文本

1.我国的“教学”传统与高中语文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学借鉴了前苏联的学校教学制度,遵循“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材一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依纲据本”“纲”就是指教学大纲,“本”就是指课本,即教材。大纲是教学的参照和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教材上所列的内容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这种教学制度下,教材没有区分为“必修”和“选修”,虽然199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必修”和“选修”的区分,但实际上没有实施,也没有出现相应的配套教材。人教社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在正式课本之外配备了一套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的“语文读本”。这套“语文读本”材料丰富,内容翔实,既有教材漏选的传统名篇,又有流传较广的时文佳作,但从教材的使用效果来看,学生对“语文读本”的使用基本上处于“被放羊”的状态,教学计划中既没有对正式的教学过程的要求,也没有对教学评价的要求,“语文读本”的使用率很低。

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之后,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语文选修课被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正式的语文选修教材也开始出现。但由于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和应对高考的需要,许多学校对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教学在过程和方法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选修教材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地缩短,要在仅仅一个半学期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五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只是紧密结合高考的需要而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选修课教材的选择上没有多少权力。仅仅把选修课作为教材文本必然会产生许多课堂实践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面对选修课都有不堪承受的感觉,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过于理想化,不符合我国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虽然选修教材的内容很好、文章很美,但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成为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

2.“教学”传统视角下的教师角色

教师把语文选修课教学仅仅理解为对一种教材的使用与我国的教学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教学为定向的理论传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我国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这种教学理论传统下,教师重“教学”,轻“课程”。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表现为对教学艺术境界的追求,教师讲宄教学的艺术而较少注重课程的开发设计。因此面对新课标提出的“必修”和“选修”教师们首先就出现了理解上的困难。“必修”可以按照以往的思路去理解,但选修课怎么选,怎么教,怎么考?选修课教学如果依然按照以往必修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就可能行不通。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从“教学”传统的角度出发,把选修课仅仅作为教材文本来看待,那么教师就只是一个教学文本的解读者和使用者的角色。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高效全面地使用教材,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谓“选修”,只是被理解为一种教材的取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是围绕教材而展开的,他很少或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发展的情况,而更多地考虑教师和考试的需要。由于教师只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教材的使用者,他的行为就会局限于对教材的解读,虽然教师通过对文本进行的深度阅读和积极构建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由于缺少课程意识,教师的教学行为只停留在教学的层面而不能上升到课程的层面。面对必修课与选修课,许多教师不能从理论上加以区分。他们总是试图用以往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去组织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这样必然会产生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因教学观念的不同而出现的困惑。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课程资源

1.新课程理论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新课程理论的视角下,选修课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呈现出来的。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不是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而是从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角度去理解和实施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语文选修课有别于其他学科选修课尤其是理科选修课。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课程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而成的,这样课程内容的确定只是一个知识点的选择问题,在保证课程逻辑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取舍。在考试评价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教学与考试的矛盾,必修课程的内容作为必考、选修课程的内容作为选考在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是合理的,并没有操作上的困难。这是由语文的学科特殊性决定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表现为语文要教会学生使用我们民族的语言,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即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不能学会使用我们的民族语言,这使得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容界线不明,在考试评价时存在操作层面的困难。

2.新课程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应该成

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课程的设计者。首先,要求教师有明确的语文课程意识。语文课程意识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组织或是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时,教师的思考、言说或操作对象,都处于特定的语文课程形态、课程方案、课程框架的背景之中,而非孤立静止地去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语文课程开发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的现实基础设定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理想中的课程和现实中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为课程与教学变革实践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固有的教学现实,探索出适合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1.教师的专业准备

准备包括语文学科素养的准备和教育理论素养的准备,前者要求教师有广泛的阅读视野和深厚的阅读基础,后者要求教师能够运用课程意识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首先,深度阅读,早作准备。开课前教研组或备课组根据本组教师的兴趣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教师开设选修课的必读书目’以供教师在开设选修课之前阅读。其次,分组研讨,合作教学。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的阅读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教师个人或教师合作小组,要求教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选准教学的切入点,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讨,给彼此的课堂教学以参考。

2.学生的阅读准备

学生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学习的主体,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时,要有一定的阅读准备,教师让学生明白语文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心中构想出理想的高中语文选修课,鼓励学生开放视野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改变习惯进行原点阅读。

3.学校的课程准备

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一门课程要求学校在教师教学之前必须做好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课程规划。选修课的教学规划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放远目光,不能太急功近利,更不能考什么就选什么教什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规划可以在学校的总体安排下,形成“科研处一教研组一备课组一教师一学生”的层级互动式选修课程开发模式。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教师为课堂的教学基点,以备课组为合作教学单位,由科研处、教研组负责对选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组织协调和课程整合。

(二)课堂组织策略

1.点面结合式

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横向生成策略。“点”是教师进行课堂组织的抓手,‘面”是课堂活动中教学内容生成的宽度。如邓彤老师在教学《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运用的就是这种策略。他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前三段,紧扣语言教学。接下来重点讨论《论语》的格言“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揭示《论语》的主旨。然后让学生翻译课文第4-9段,训练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所理解的“仁”,写下自己的体悟感受。教学既有深度,又能以点带面,把握全局;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又通过写作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线串珠式

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的纵向深挖策略。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定一个教学主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点或知识储备对某一专题进行纵向比较,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诗词的教学时可以把诗词教学的内容和文化论著导读中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教学结合起来,以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为教学的总纲,串起中国古代诗词的不同意境,将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形成诗词鉴赏的初步知识。

3.辐辏生成式

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组织的一种发散式策略。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车轮,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主题就是居于车轮中心的车轴(辏),教学的组织过程由这个车轴向四周展开(辐),课堂教学是发散式的,但又有确定的主题。如盛庆丰在教《〈史记〉选读》时就《史记》的教学分为“生死观”“英雄观”“人格理想”来组织。《史记》文本是车轮的“辏”,各个不同侧面的教学主题是“辐”,辐辏结合,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教学评价策略

1.科学甄别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作出甄别。甄别就是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气质进行区分,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气质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特长,促进学生的发展。甄别是区分,但不是选拔。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宄性学习的能力等。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五个三”的岗位练兵活动,过好“三关”即理念关、教法关、学法关;苦练“三功”即教学设计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多媒体教学基本功;开展“三说”,即说课程、说教材、说教学设计;落实“三帮”,即导师帮、领导帮、同行帮;评选“三优”即优质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技能。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完善“探宄式”、“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师生共创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评价要通过甄别发现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兴趣取向,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选修课程。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不能与“选拔”性考试划一,如果与选拔性考试划一必然会导致选修课“选修”特点的失落,出现“考什么教什么”“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的现象。

第9篇

1 通用学术英语(EGAP )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的基础  

通用学术英语(EGAP)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太强,是各专业英语的共核,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学术交流的英语语言技能,而不是内容教学。这一比较宽泛的EAP课程可以在所有研究生中作为必修课开设,学时72,时长一个学期。目标是使所有研究生具备最基本的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包含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文献翻译等学术英语课程。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或通用科技类文章为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但又不能太专太高深。语言材料真实,而不是经过大量改编的;教材提供的是新信息,即需要学生去探索的信息,而不是学生已知的信息。教学内容主要为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讲座,记笔记,查阅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和摘要,进行科研成果汇报,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等。课堂模式采取以内容为依托(CBI)的教学,让学生更多更积极地去“做”、去“问”、去“参与”,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英文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2 专门学术英语(ESAP )为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较高要求  

专门学术英语(ESAP)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的英语教学,可包括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学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经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等课程。侧重于特定学科的词

3 实行分层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建设应成为一个以EAP课程为主体,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相补充,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多维度、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达到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英语课程,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  

研究生英语课程对所有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开放。研一修完必修课和必选课。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新生,仍然强调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可选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再学习通用学术英语(EGAP)。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直接学习通用学术课程(EGAP),第二学期继续选修专门学术英语课程(ES-AP)。研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或者不选。

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系统的费时低效与学生的懈怠状态主要是由于教学目标模糊造成,因此,目标重新定位显得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囚。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发展方向为EAP教学,在此基础上体现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尽快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满足教育与学术国际化的需求。(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 咨询客服。)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歌曲欣赏 选修课

一、引言

根据新课标,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教程设置模式。英语歌曲欣赏作为高中新课标改革的选修课之一,也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语歌曲欣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最流行、最地道的英语语言熏陶,得到了英语语感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英语歌曲欣赏还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相对容易地接受。可以说,英语歌曲欣赏是最生动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本文旨在对高中英语歌曲的选修课的开设进行初步的探索,并结合一年来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探讨开设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价值和意义。

二、开设高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理论依据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论,理想的输入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②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③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④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歌曲欣赏中对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进行吸收、加工,然后轻松自然地习得语言,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开设符合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克拉申认为,外语学习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的相关输入。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这种除了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输入,降低学生焦虑,提高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开设的理念与目标

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开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努力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发展。

四、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开设与实践

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主要利用原版英语歌曲,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对歌曲的选择、MTV的剪辑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恰当地将音乐手段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营造适宜的气氛,利用现代音乐灵活多样的可操作方法与具体的任务型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及个人素养的提升。

(一)时间安排与班级构成

我主要利用每周四下午第八节我校的校本课程时间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每周1次上课时间,每学期15次,每学年度30课时,学分2分,作为校本课程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选择科目。因此,报名参加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学生分别来自高一年级20个班,其中包括2个实验班和18个普通班。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坐在一起,这有利于在课堂上发挥自主性、积极性。

(二)英语歌曲的选择及课堂处理

1.英语歌曲选择的原则

英语歌曲数目繁多,如何选择歌曲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英文歌曲的选择主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曲这种大众文化广泛流行于中学生中,比起单调的课本更能吸引学生。但是高中学生的语言储存量还非常有限,听力也远没有达到某些节奏过快的英语歌曲所需要的语速。假如材料的难度超过学生的认识水平,那么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起初阶段应选择语速较慢的、词汇适量的英语歌曲。第二个原则是歌曲的选择应尽量与课文话题相关或是对课文话题的延伸和拓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者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此歌曲的选择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歌曲欣赏,拓展和深化单元内容和主题意义。

2.英语歌曲课堂处理实例

根据以上原则,在教授北师大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模块1中Unit 1的讨论话题“Life style”时,针对很多高一新生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高中寄宿生活这一现状,我选择“Far Away from Home”这首英语歌曲,歌曲讲述了主人翁离家后感到孤独无助,在朋友的帮助和照顾下,重新振作起来,生活又变得灿烂多彩的故事。歌曲节奏明快,意义深刻,唱出了学生们的共同心声,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学习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What’s the life style far away from home?Do you meet any problems?What helps you to make it through?让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进行深刻的思考,懂得友谊的珍贵。模块1中Unit 2“Hero”主要通过现代英雄、历史英雄及体育英雄的代表人物体现了英雄的品质。结合这一话题可以选择Mariah Carey的“Hero”这一首出色的英文歌曲进行教学。Mariah Carey以其浑厚独特的嗓音演绎了真正的英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敢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屹立不倒的高尚品质。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内心的一种积极心态也被不知不觉地激发出来。同时,老师可以因势引导向学生提问:What qualities are needed to be a ture hero inside you?在讨论与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正如歌词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战胜自己,克服懦弱。不要惧怕审视内心,在那里我们会找到爱与坚强。Unit 3“Celebration”和Lesson 4“Christmas”讲述了作者儿童时期欢度圣诞节的美好回忆。对于圣诞节这个西方重大节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教师可以选择“Holy Night”等经典圣诞歌曲,在舒缓的旋律中,讲述圣诞老人的传说,介绍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习俗,使学生增进对西方节日的了解。

又如Lesson 3的“Wedding”中涉及情态动词的语法教学,在讲授情态动词的用法时,我选择歌词中含有较多情态动词的歌曲。歌曲“I Want to Be with You”的歌词中含有must,will,might,should,can,can’t,need等情态动词,课堂上让学生边听歌曲边填词,他们就不会对枯燥的语法规则产生畏难情绪,比较容易感性地认识语法规则。然后我结合案例,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总结,在练习中操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法。Unit 5“Rhythm”介绍了各种音乐如classical,pop,folk,jazz,rock and roll等各类音乐,此单元可选择的歌曲范围比较广,我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出发,以兴趣爱好为指导,选择了广受中学生喜爱的歌手Britney演唱的“I Love Rock and Roll”作为教学材料,这首歌曲属于摇滚类型,学生通过欣赏学习歌曲获得了摇滚类音乐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讨论与老师引导总结出的摇滚音乐充满激情、节奏强烈、表现形式大胆等特点,从而深化了本单元关于rhythm的教学主题。Module 6 Unit 18 Lesson 3“Potery”,谈论了诗歌的特点和韵律、节奏与押韵等。在对文章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欣赏了一些不同的英语诗歌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经典的英文歌曲“Love Me Tender”,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每行最尾一词的填空,让他们体会很多歌词与诗歌一样,存在明显的押韵,使得歌曲朗朗上口。而这首歌曲所表现的韵律也是它能成为英语经典名曲的原因所在。学生在这节课中既欣赏了动听的英文歌曲――一种流动的语言,又更好地通过生动的案例了解了篇章内容。本单元Unit 18“Beauty”还涉及词组as....as...的学习,教材中设置的任务是给定的形容词如:beautiful,light,busy,quiet,strong,greedy,hard等,要求学生以as...as...大胆想象创造出能表达以上形容词意象的词组。我先让学生自由创作,然后通过欣赏Lenka演绎的英文歌曲“Everything at Once”让学生补全as....as...词组中挖空的名词或形容词。整首歌曲95%以上的歌词都是由as....as....词组组成,如as sly as a fox,as strong as an ox,as free as a bird,as quiet as a mouse,as mean as a wolf,as ugly as a toad,as hard as nails,as busy as bees。歌曲节奏轻快,再加上歌手慵懒的演唱风格,学生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在完成听歌填词的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想象,而且加强了对词组的记忆和理解。通过优美的歌曲赏析,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含有丰富词汇的歌词中记忆单词,不失为词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感悟与启示

(一)新的教学情境和活动有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权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个性被压抑,思想被遏制,存在的问题被遮蔽。英语歌曲选修课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再加上英语歌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英语歌曲多样化解读,在客观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出发,以更具有个性的观察、思考走进英语歌曲,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和真善美等情感。在本节课上,学生用耳听歌曲,开口唱歌曲,用心悟歌曲,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

(二)语言真实、内涵丰富的英语歌曲有助于学生对地道语料的积累

将英文歌曲欣赏和语言知识及技能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巩固必修课的内容,又有助于增强真实语言的输入,神话、充实和延伸英语必修课的教学。如前文提到的英语歌曲欣赏不仅能深化单元主题,而且能为语法教学提供指导,还能促进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此外,歌曲内容、主题、风格、内涵等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情境,而且对英语歌词中的诗一样的语言或原汁原味的地道表达,学生更乐意去接触、朗读并背诵。这种积极的学习行为丰富了学生对地道语料的积累,强化了他们的英语语感和跨文化意识,有利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达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感情的,比起语言更为直接。”音乐作为一种奇妙的心灵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歌曲欣赏不失为英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歌曲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去感受和想象,而且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评价和思考,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六、结论与建议

高中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开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而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其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影响。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和开设在理论上是有据可循的,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学校应重视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开设,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教师更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英语歌曲欣赏选修课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主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评述.郑州大学学报,1997,7.

[3]曹理何.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M].新交出版社,2008,8.

[4]周云霞.英文歌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形式[J].科教文化(上旬刊),2008,(1).

第11篇

光阴荏苒,四年的大学时光即将逝去,春华秋实,乃自然之道,四年的辛勤耕耘如今也该硕果累累了,回顾以往,反思自我,总结如下:

从开始上小学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觉得中国语文这门学科不仅能使我们说出动听的话语,还能让我们写出漂亮的方块字,于是,我以后的生活就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因为这份不解的缘分,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还曾一度长时间担任语文课代表,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高考(范本资料网欢迎你)结束,我的语文分数也一如既往的是我所有学科中最高的,因此,我选择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作为我大学学习的专业,而学校则选择了天津师范大学。很幸运的是,最后我被录取了,如愿以偿的进入到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我的学习生涯。

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是愉快而充实地度过的。学业上,我不仅深入的学习了本专业所涉及的所有课程,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还副修了英语专业;课余生活上,我积极地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邓研会及心理健康协会,同时在校外做些兼职,不仅锻炼了社会生存技能,所得的小小收入也能补贴生活。

对于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是怀着美好的憧憬的。听前辈人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四年的专业学习,也让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如杜甫研究、陶渊明研究、港台文学、东方文化、基督教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等等。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由于对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我结合兴趣副修了英语专业。副修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周六、周日,因此我就不能像其他不副修的同学一样,在周六、日还可以美美的睡个懒觉,我必须早早睁开朦胧的睡眼,起床,洗漱,然后去上课。虽然副修过程中有苦有累,但亦有喜有乐。上课时的充实,演presentation的搞笑与欢乐,拿到副修成绩单的喜悦,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非常遗憾的是,我只副修完专科的课程就不能再继续修读了,所以也不能如我先时之愿拿到双学士学位,但我也不能因此就自我否定整个副修过程,结果很重要,过程亦很重要,只要经历过,就值得珍惜。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汉语言文学课程 选修课 人文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方面问题时有发生。如说话方音较重,下笔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标点乱用、病句多,难以进行流畅、富有情感的朗读等。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水平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现代汉语基础教学,又没有兴趣。怎样解决矛盾,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一个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应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增强,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教学法,方能有的放矢。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到高职院校应体现其应用性。

一、现状分析

1.课程性质模糊。对于汉语言文学课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性质认识不清,将其视为一般的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势必造成课程建设的局限性。

2.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将汉语言文学课视为“鸡肋”。

3.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不清。在课程设置理念上,没有站在“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把握,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成为其核心理念,导致课程设置的目标出现偏差,课程设置的原则出现模糊。

这些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开设课程之前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凭借主观想象开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导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离。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

汉语言文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不能回避的是,目前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系统不重视中文教育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借助汉语言文学课程。汉语言文学课程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语言应用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三、提高学生修养的有效方法

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最后、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四、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点: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应用模块,利用不同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目前形势下,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方式,开设一些具有和行业对接行强、应用性广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如秘书、行政管理、财经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类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提升了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

五、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在教学中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微博、微信、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汉语言文学课堂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必要功课。譬如:在给学生讲人称代词“足下”时,告诉大家古代汉语中,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战国策燕》: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重耳心中十分着急,为逼他出来,遂命人放火烧山。然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树木烧光了,还不见介子推娘俩儿走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抱树烧死了。“文公拊树哀嗟,伐而制履。”重耳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便低下头看看脚下的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重耳与人谈及介子推,总要看看鞋子,沉痛地说:“悲痛啊,足下!”从此,“足下”之称便广为应用,成为尊称对方的代名词了。并且事后,重耳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上下都不能烧火做饭,以纪念介子推。刚好寒食节的第二天就是清明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将这些人文精神渗透在课堂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考试机制对于学校考评的作用就更关键了。选修课程也不能忽视,学校应加强对日常教学环节的监督和改革,改变学习效果的考查方式,减少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的考查;还可采用课程论文、主题演讲、情景对话、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为了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落实督导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环节,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还要针对反馈意见,及时对课程的设置和整改,保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严爱慈;高职院校重视语文教学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吴鹏;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J];科技资讯

刘彦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

黎修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